《渔父》屈原的品质

合集下载

《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

《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

2019年第!9期(总第829期)丈敖冬‘科《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王武园潘莉(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摘要:《庄子•渔父》和《楚辞•渔父》都是先秦时期的作6,两篇文章的框架结构特别是渔父出场时的地理环境、主体部分的叙事方法和结尾渔父的离去都似异而实同。

唐人成[英在《庄子疏》中认为孔子和屈原偶遇的渔父都是范蠡。

本文通过对两篇作6的渔父形象、创作时间及文本主旨的比较,认为二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是并非同一人,更非范蠡。

关键词:《庄子•渔父》《楚辞•渔父》比较《楚辞•渔父》中那个唱着沧浪歌鼓2而去的渔父和《庄子•渔父》里跟孔子辩论的渔父应该是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上最早的两个渔父形象。

唐人成玄英在《庄子注疏》中认为:“渔父,越相范蠡也,辅佐越王勾践,平吴事迄,乃乘扁舟,游三江五湖,变易姓名,号曰渔父,即屈原所逢者也&”m(S4)这两篇作品里的渔父真的是同一个人吗?这两篇文:间有什-两篇文本的对比研究,不难发现《楚辞•渔父》和《庄子•渔父》的框架结构异同。

是渔父的,《庄子•渔父》写孔子游观来到名的树林,坐在土坛上,子在一,孔子唱。

子:奏完一半,“渔父者,而,,披发,行原以上,距陆而止步”m(S4)&《楚辞•渔父》里“屈原,游于江潭,&,形&渔父见而”。

两渔父的是人在,的文化的&是两篇文的形&者是渔父人的,在一一现待人处世的和哲学,进而揭示文章的旨。

是源于先秦期的非叙事文学叙事的一种基本策略和,所谓“文学叙事”即用语言虚构社会生的为,基征是着重达社会生事件程和话语的虚构性或假定性;而非叙事文学叙事表达的则并非是真的社会生事件,重在“假设”和“寄意”。

这一在《诗经》《庄子》和《楚辞》中各现。

如《诗经•羔裘》“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

岂无人?维子之故”,借问答 叙事抒情;《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展开其哲思辨;《楚辞》的寓哲思抒情中。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文章起笔“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游于江潭,首先是一种强烈的暗示,暗示屈原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时是他人生中最后的时光。

给文章笼上一层悲凉的氛围。

游是一种无目的地,散漫地走。

也在写屈原的心境,有目标固然不会“游”,如果能够“徘徊”,虽然痛苦,也说明还有所期待。

但是屈原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漫无目的的“游”。

在古人进退之间,山和水有一种奇特的含义。

山往往代指隐逸,代指平静(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

写到水,往往是一种忧愁。

从孔子的时间流逝,到后世以水喻愁,到苏轼,张若虚对水慨叹人生哲理。

水既含有永恒性,又不断变化,不断消逝,这些特征都是对人生感慨的集中概括。

屈原流放,选择面对浩淼的大江,作者行文不一定是刻意为之。

但是不经意间包含着一种文化的选择,选择向天地哭诉,选择向天地质问,选择赤裸裸地展露自己的痛苦。

也就是说水和此时的屈原的精神是内在相通的。

还有一层含义,屈原流放,心神错乱,不知取道,顺着水走或许也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行吟泽畔。

首先可以看到屈原的率真。

他不能把哀伤藏在心里,即使没有一个人倾听,他也要吐露出来。

其次也可以看出屈原的痛苦,不是痛苦至极,也不会像疯子一样行吟。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这两个词用在屈原身上显得格外惨淡。

屈原是一个尤其洁身自好,喜欢装饰自己的人。

不管是内在还是外在都追求完美。

他自己说“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这样一个格外喜欢自我修饰的人如今“颜色枯槁,形容憔悴”,只能说明他的精神已经崩溃,丧失了积极的心态,对人生充满了幻灭感。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

颜色枯槁,形容憔悴。

”四个词写得太好了。

总得来说,这个屈原依然是一个“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依然是一个与世俗决裂的屈原,也依然是一个脆弱,遇到挫折就不知所措的屈原。

四句话把屈原全部的个性都暗示出来。

这个屈原也是一个反常的屈原。

他不再有犀利的言辞,也不再有华美的服饰和俊朗的外表。

大学语文渔夫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渔夫课后题及答案

大学语文渔夫课后题及答案屈原《楚辞•渔父》(上)1.《离骚》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

答:政治抒怡诗2.渔父对屈原“莞尔一笑",其意义不包括()。

答:对屈原的不理解3.对《楚辞•海父》一文进行赏析,不包括以下()项。

答:内容丰富,情感突出,篇章主旨明确4.一般在独幕剧中,对话的双方在观点立场上可同可不同。

答:否5.在《楚辞•海父》一文中,我们可以通过行为描写和形象描写来把握屈原的人物特征.答:是6.对《楚辞•渔父》一文进行赏析,不包括以下()项。

答:内容半富,情感突出,篇章主旨明确7.说术界大多数认为屈原相当-•部分作品就是最早的剧木。

()答:否屈原《楚辞•渔父》(下)1.我国著名思想家(),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答:孔子2屈原的《渔父》与庄子的《渔父》并不相同,下列不能说明二者的差异的是(). 答:开篇和结尾写作手法的不同3.下列选项中,不能说明屈原《渔父》的艺术特色及价值的是()答:全文充满对人性的反思4.庄子的《漁父》是为了批判不同的思想。

答:是5.庄子的《漁父》和屈原的《渔父》都表达了出世和入世的观点•答:是6.屈原的《渔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其最垂要的文化内涵是()答:自我放逐和自由人生渔父》练习习题和参考答案A卷双基再现1. ★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 末期楚国人杰出的和。

名字。

他所开创的新诗体——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

“、”是中国诗歌史上和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 ) 餔糟( ) 歠醨( )汶汶( )三闾( ) 鼓枻( ) 莞尔( ) 濯缨( )3.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4.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对《渔父》的评析

对《渔父》的评析

对《渔父》的评析一、作品的写作背景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于社会、对于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他的被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故国处在一个危机当中、个人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写下了《渔父》。

所以《渔父》表现的是屈原自己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最终的一个抉择。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真的屈原在泽畔碰到一个老人,可能还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着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一时的这种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这种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那么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那么这个作品,我们想这样来理解,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实际上,《渔父》、《远游》、《卜居》,完全可以和《离骚》对照来读。

《离骚》也表现了屈原内心的这种矛盾,不过《渔父》是用另一种更灵活、更生动的方式,集中的体现了这样一种矛盾的状态。

它通篇没有最后一个结论。

屈原没有说服渔父,渔父也没有说服屈原,最后渔父自己扬长而去。

但是我们知道屈原,他在这篇作品里,表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但是他最后用自己的行动作了一个结论——这就自沉于汨罗。

当然自沉于汨罗这件事情,用我们今天的人来看,对于这种具体的行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但是他自沉于汨罗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自己理想的这种珍爱、对于自己这种操守的坚持、对于自己整个人生价值取向的执着——这样一种精神,我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抱着一种十二分的崇敬。

渔父》赏析

渔父》赏析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渔夫并没有说服屈原。他最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 终还是选择了“葬于江鱼之腹中”。因为屈原是一个彻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 底的理想主义者,换言之,他是一个诗人。他不愿用自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 安能以皓皓之白, 。(“ 己的清白之躯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屈原的雅致(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屈原的雅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 屈原的豪迈( 亦余心之所善兮, 落英”),屈原的豪迈 落英”),屈原的豪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 屈原的担忧( 惟草木之零落兮, 犹未悔”),屈原的担忧(“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 之迟暮”),屈原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望 屈原的绝望( 长叹息以掩泪兮, 之迟暮”),屈原的绝望(“长叹息以掩泪兮,哀民生 之多艰” 之多艰”)这些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所无法理解的盘旋 郁结的情怀, 郁结的情怀,自然他们也无法理解屈原选择投江这一疯 狂的举动。 狂的举动。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 在我看来, “与其苟延残垣,不如从容燃烧”,在我看来,我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们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三国演义》 主题曲 《三国演义》
重点知识
颜色 形容 斯 举 见 淈 高举 沐 浴 振 察察 汶汶 濯 特殊句式: 。(被动 被动) 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
内 容 述 评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 全文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 尾三个部分。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分。文章以屈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 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的对 答。 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 屈原出场。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 屈原出场。 公的特定情况。 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主体) 第二部分(主体)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父与屈原问答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独醒——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独醒 屈原 圣人不凝滞于物, 渔父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第三部分,渔父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 “莞尔而 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 笑”,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 去”。

楚辞《渔父》

楚辞《渔父》
楚辞 渔父
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 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县)人。 屈原的生平概括为: “一个家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两次流放”:大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屈 原遭受第一次流放,被放逐于汉北.怀王三十年,秦人 诱骗怀王在武关盟会,屈原极力劝阻,但怀王的小儿 子子兰等却极力怂恿,结果怀王被秦人扣留不得回国。 怀王失陷秦国后,顷襄王即位,子兰执政,成为令尹。 由于屈原曾怒斥子兰,子兰对他怀恨在心,结果屈原 被再次流放于沅、湘一带,时间约为顷襄王十三年前 后。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楚都城郢,屈原怨愤绝望, 自投汨罗江而死,据传时为五月五日。 “三种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四种忧愤”:“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方正 之不容也,邪曲之害公也”
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落后,主要只是表现在国家 制度不够成熟,所以楚人需要引进有关的学说和典籍。 与此相应,原始宗教——巫教的盛行,也可以看作楚文 化落后的表现。但在其他方面不一定落后,甚至有许多 地方远远超过中原文化。 丰富的物质条件,较少压抑而 显得活跃的生活情感,造成了楚国艺术的高度发展。 在中原文化中,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歌曲,主要被 理解为“礼”的组成部分,被当作调节群体生活、实现 一定伦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视为艺术的极致。 而楚国的艺术,无论娱神娱人,仍然都是在注重审美愉 悦的方向上发展,充分展示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
(二)串析
《渔父》中的人物有两个——屈原和渔父。全文采用对比的 手法,主要通过问答体,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 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头、腹、尾三个部 分。文章以屈原开头,以渔父结尾,中间四个自然段则是两人 的对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开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 屈原的问答。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 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 “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 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 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渔父和屈原两种人生态度作文

渔父和屈原两种人生态度作文

渔父和屈原两种人生态度作文屈原,这位楚国的忠臣,心怀壮志,一心想要为国为民谋福祉。

然而,他的理想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却屡屡受挫,最终投江自尽,留下了千古的悲壮。

渔父,与屈原相遇于汨罗江畔。

渔父的生活简单而自在,他每日捕鱼为生,看惯了江水的起起落落,也看淡了世间的纷纷扰扰。

那一天,屈原形容憔悴,满怀忧愁地在江边徘徊。

渔父见到他,便好奇地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落到这般田地?”屈原长叹一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所以我被流放至此。

”渔父听了,微微一笑:“哎呀,大夫您何必如此较真呢?您看这江水,清也好,浊也罢,它不都照样流淌?您又何必非要坚持自己的清白,而不能随波逐流呢?”屈原听了,神色更加坚定:“我宁愿投身于这清澈的江水中,葬身鱼腹,也不愿让自己的清白受到玷污!”渔父摇摇头,划着船离开了,嘴里还念叨着:“这人呐,真是死脑筋。

”渔父的人生态度,就像那江水一样,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起床准备渔具。

他那破旧的小船,不知道在江面上飘荡了多少个年头。

船板上的木纹,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

他熟练地把渔网整理好,放在船头,然后拿起桨,轻轻一推,小船就缓缓地离开了岸边。

江面上雾气蒙蒙,远处的山峦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渔父一边划着船,一边哼着小曲儿。

他的小曲儿没有什么固定的调子,只是随心而发,想到哪儿就哼到哪儿。

有时候是几句乡间的俚语,有时候是自己编的一些有趣的词句。

那声音在空旷的江面上回荡,仿佛是他与大自然的对话。

等到了合适的地方,渔父便停下船,开始撒网。

他双手握住渔网的边缘,用力一甩,那渔网就像一朵盛开的花,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落入水中。

他静静地等待着,眼睛盯着水面,不放过任何一丝动静。

要是有鱼入网,他脸上就会露出开心的笑容,那笑容里没有什么功名利禄,只有最简单最纯粹的快乐。

收网的时候,他的动作缓慢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对生活的尊重。

有时候收获满满,有时候收获寥寥,但他从不抱怨。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

浅说《楚辞·渔父》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比较与启示作者:陈含笑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276-01《楚辞·渔父》非常的短小精悍,但是文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各有特色,并且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耐人寻味。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及思想的比较,《楚辞·渔父》展示了两种不同追求的生活境界,两套立身处世的原则与方式,其对于后世文人都产生了影响,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文中屈原形象屈原一出场的形象便显现出一种沧桑感,短短二十个字,既交待了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形态,又借此给全文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给人沉郁之感。

似乎江潭、泽畔的自然环境也被附着了凄凉之色,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披头散发、枯瘦憔悴的人漫无目的地边走边唱,“行吟”的是内心的悲戚与痛楚,不知置身何处、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未来不想过去,未来看不见希望而过去只是无尽的伤悲,所以只能带着众多的不理解独步江畔。

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竟只能是踽踽独行。

他多么希望能够遇到一位懂他的知音,能够倾听他那矛盾痛苦的心声。

但是,遇到的渔父却是完全和他立场相对的人,得不到理解,更得不到支持。

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便将自己与众人完全划分了界限,看似孤高自傲,却实为苦无知音的表现,这是一种自我的坚守,或许此时还对渔父抱有一丝希望,这个茫茫无际的江畔还能够遇上说话的人是一种缘分,可是对方却并非自己想要的倾诉对象,这样的心理落差表现在答话的语气上,一种决绝,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皓皓之白”而不“蒙世俗之尘埃”。

这里屈原的情绪已经达到了高潮,这是对渔父的立场的辩驳,也表达了对自己立场的坚定不移。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这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用生命作为对自己理想维护的最后资本,他要捍卫自己的“清白”,并且义无反顾。

他的不屈服不退让的高贵品质、崇高形象,“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