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合集下载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

古典文学渔父意象及蕴含植根于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沃土上的中国古典文学,在创作发展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用来寄托情思的文学意象。

渔父就是其中一个非常独特的文学意象,代表了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现象。

一、渔父意象产生的历史脉络(一)早期的名士钓翁渔父起初是作为钓翁存在于上古的传说故事,从未开化社会起就存留有关于钓翁的民间寓言故事。

已有记载的最早的当为磻溪著名钓翁姜尚姜子牙的故事了。

据今存元刊《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正是因为这种直钩式钓鱼法和那句相当自负的话语,使得周文王亲自前往磻溪聘请这位深藏不露的老人家,太公望从此成为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的功臣。

后来就用“磻溪渔父”的典故代表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

三次拒绝光武帝刘秀高官厚禄邀请的东汉名士严光恐怕是史上最淡泊名利的渔者了。

严光字子陵,据《东观灌记》记载:“光武帝与子陵友旧,及登位望之,陵隐于孤亭山垂钓为业。

访得之,子陵不受封。

”由是严子陵清高之名流芳千古,“渔”得归隐超脱的盛名,后来李白以诗句“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身将客星隐,心与浮云闲。

”(《古风》十二)盛赞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安于岩户。

范仲淹撰写《严先生祠堂记》,在文中最后不禁歌颂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以“苍苍”之云山、“泱泱”之江水的比兴手法,极力推崇和赞赏严子陵先生不为名利、权位所动的高节风范。

(二)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隐逸意指“能为而不为”,只有那些有智慧又甘愿隐姓埋名的世外高人才算得上是隐士。

大多数隐士都没有姜翁和严士这样的名气,他们甚至只是些无名无姓的捕鱼者,但他们被赋予隐逸与智慧的色彩。

典籍中记载了许多纯粹的渔父:不仅生活充实闲雅,内心恬淡平和,而且人生阅历丰富,知识修养极高,对处世和安邦有着颇为精到的见地;表面上心无牵挂,寄情山水,但实际上博学厚重,深藏不露,成为不知姓名的“世外高人”。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

从古典文学中的渔父意象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渔夫意象一渔父意象的溯源与成型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是《楚辞》中那个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和《庄子》里那个跟孔子辩论的渔父。

《楚辞》中的渔父,是隐逸的象征。

而《庄子》塑造的渔父,“其本质特点并不是隐逸者,而是有道者、至德者和道家思想的布道者”。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统一在对自由、恬淡、宁静、完满生命的追求之中,统一在儒道思想兼济的隐逸者身上,统一在仕隐矛盾最终得以平衡的人生寄托之中”。

继《楚辞》和《庄子》之后,以渔父为主题的诗词不断涌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较多出现,但当时更多的是借渔谈玄。

唐代佛学兴盛,隐逸之风日盛,渔父诗词蔚然成风。

渔父意象的隐逸含义得以成型,渔父意象也有了更丰富的象征意味:遁世隐士、重臣智者、方外中人、探险者等等。

宋代长期的朋党之争使隐逸之风益甚。

渔父诗词创作成了文人们用来寻求精神慰藉,求得精神超脱的工具。

宋代士大夫的隐逸包含了参透世事、了悟人生后的沉静深邃、淡泊练达。

因此,宋代的渔父形象,也逐渐演变成了充满哲理、彻悟人生的人格形象。

元代独特的社会现实使元人作品中的渔父形象表现出的是时不我遇的强烈的反叛精神和悠闲处世淡泊存身的人生态度,充满了挣脱名利羁绊后新生的喜悦和对生命自由的热爱,展现了独特的人格精神。

不过,元人笔下的渔父形象开始往俚俗化的方向发展,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渔父与士人的距离。

明清时期,渔父主题仍被不少文人喜欢,诗词特别多,但题旨并没有脱出前人窠臼,佳作不多。

二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的四种类型1 悟道参禅、禅渔合一的渔父隐逸心理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早在魏晋时期,佛老思想相互交融形成的玄学大行其道,隐逸的追求也蔚然成风,亲近自然、逍遥山水成为士人的普遍选择。

唐代佛学兴盛,中唐以后禅宗大行于世,渔父形象也因此带上了浓重的佛禅文化意味。

在佛、释、道那里,渔父诗词除了传统的渔隐主题外,还充满了禅机智慧与宗教文化意蕴。

楚辞渔父人生观

楚辞渔父人生观

楚辞渔父人生观古代诗人《楚辞》中的渔父之作,深刻揭示了一个身处不同生活阶段时,一位父亲对人生深切的理解。

渔父的意象突破了社会角色的局限,让人们看到了拾尘而负累、坚定与不改变的生活态度,和一份不屈于社会枷锁的自主决策,这是渔父“非名气而以为名”的人生哲理。

一、谦虚安定:渔父在处事之前,总是会问自己:“若故物不入乎重,伊何以安定?”渔父让自己拒绝贪婪心态,以安定和谦虚的态度活着,他认为不计较利益,清淡安定的生活更让他“安定之心,归如故曰乐”。

二、坚定不动:渔父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不动。

他说:“不见鳏寡,而故物不行,若行则思,而犹不动;坚定而执,其志不移,抱持如故,以待年年,故物不动而安然。

”三、坚持原则:渔父坚定不动的态度,还催生了他坚持原则的决心。

他有着“去虚实之分,事以所志,匡一而律百”的决心。

他执着于不受外界支配,不依从世俗,也不动摇的准则,就像他说的:“吾志比金石,不可动也”。

四、独立判断:渔父坚持自己的原则,同时坚守独立自主的判断。

渔父坚信:“有故物者,以尔志办;无故物者,不轻尔语”。

他提倡以判断衡量真理,而不攀比。

渔父自主独立,拒绝权威设定的旧制度,只依靠自己的判断。

五、维护社会责任:渔父也展现出了社会责任感,他说:“若薄则大,而不及者,尔心归于君;若必则小,则剌斢而为之也。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渔父也明白自己有责任去保护他所属的社会。

通过渔父的精神,人们可以从中看到谦虚安定、坚定不动、坚持原则、独立判断以及维护社会责任等人生观。

其中,渔父“无名之士”的态度,激发了人们对“无名之功”的尊敬;以此他最终得以“非名气而以为名”。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渔父的智慧与理想将给我们带来启示,引导我们活出富有气质和不凡的追求。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渔父》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的生活和悲剧,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1. 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渔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他的生命轨迹被命运所支配,缺少自主性和选择的机会。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意味,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渔民有时候就像一个被推着前进的棋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2. 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民间,而渔民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也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

文中渔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参拜神明,并且死后还被封为神,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现。

3. 意象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意象鲜明,如渔民坐在岸边划着小船、深夜中的海鸟鸣叫、渔民与海的互动等,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渔民在乘坐小船出海的情景时,描写了水波涟漪的荡起,借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

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作者的审美语汇,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文学技巧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如对比法、暗示法等。

例如,小说中通过对比大海和小船的大小来表现渔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船上的划得不急的浆声来表现渔民的努力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利用暗示法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例如用“问题”代替了“过错”,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鲁迅的《渔父》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着多元的审美意蕴,包括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

这些审美价值为这篇小说的内在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中渔父的意象,是指一位生活在江边的普通渔民。

他穿着简单朴素,戴着斗笠,手持钓竿,身影孤独独立于江水之旁。

渔父专注地垂钓,眼神中透露出对江水的熟稔和对鱼儿的猎奇。

渔父的身影广泛出现在楚辞中,他经历着江水的变幻和沧桑,与江中鱼儿的欢乐和哀怨相伴。

他在水面上留下浩渺的涟漪,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在楚辞中,渔父不仅是一个形象独特的人物,更象征着勤劳、坚韧、冷静和淡泊。

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选择了与江水相依为命的简朴生活。

渔父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吋£ 切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渔父”·竹竿》鱮。

”[2]辞·”渔独醒,自己的“渔父作达超远,顺其自然,远离俗世的渔父于是就用自己的思想对屈原进行引导。

为什么非要执着于个人理想不可自拔?既然这样的追求让人痛苦并根本无法在现实中立足,那还不如顺应现实,顺应一切,超乎自然天地之外,人就会在世间闲适自处,无欲无求,也就不会有理想失落后那么多的苦痛与悲愤。

但是屈原没有因渔父的这么一段劝说而做任何动摇,他身体力行着的,是对道,义的追求,是对政治理想的执着,虽然屈原并不是儒家思想的信徒,但他所践行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其实是与儒家的思想追求相一致的。

屈原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既然个人的理想与追求无法实现,那就为这样的一个美好理念而殉道吧!“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皎皎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定,信仰是如此的牢固不可动摇。

渔父面对这样的“顽徒”,最后报之无耐的莞尔一笑。

他临走之前大声高歌道:“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句话唱出了一个出世的智者的感悟与人生态度。

一句大智大慧的话语,透露着旷达与淡然的处世之态,出世却并不是与世俗断绝一切联系,而是和自然和社会融为一体,个体精神达到自由与无拘无束的状态。

在这篇文章中,渔父踏浪而来,最后又高歌之后倏然而去,留给后世人无穷的想象与回味。

他的旷达与淡然、精神的自由,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渔父”精神。

东汉时的严光严子陵,也是一位备受后世文人推崇的渔父形象。

《后汉书·严光传》:“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令访之。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乃耕于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4]严子陵与光武帝刘秀曾是同窗好友。

当刘秀称帝登基后,严子陵隐姓埋名过期了渔隐生活。

光武帝深慕其贤,得知他过着渔隐生活之后,特地派人去请他出山。

然而严子陵始终不肯接受光武帝赐给他的官职和爵位,坚守自己的志向,过了一辈子的渔隐生活,一直到老死,都没有出仕。

“士固有志,何至相迫乎?”在“士固有志”的人生信念的支配下,严子陵毅然决然的拒绝出仕为官,拒绝高官厚禄,一直没有违背个人的信念和人生志趣,也。

”《桐明?”[5]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杯》诗云:“嫌哉?”渔者:“”“掩子仇兄恨出逃,遇到一条大河挡住去路,生死命悬一线,情况十分危机。

就在这时,一位渔父驾一叶小舟,飘然而至。

这是伍子胥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遇到的一颗救命稻草,也许也是唯一的希望。

伍子胥赶紧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呼唤渔父将自己渡至彼岸。

渔父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伍子胥迫切的呼救,然而智慧的渔父观察周围的环境时发现有人窥探,于是他两次用渔歌的方式暗示伍子胥。

终于他将伍子胥渡至彼岸,却发现其面有饥色。

本来这个时候作为渔父助伍子胥渡河的行动已经结束,他完全可以马上转身离去。

然而古道热肠的他却忍不住接着去帮伍子胥找食物,而这样做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伍子胥对渔父如此之恩难以为报,便拿出身上价值百金的宝剑以赠之。

渔父拒不接受。

打听其姓名,以图日后再报,渔父也始终不肯透露半字,只说:“得形于默”。

不求任何回报,不留名姓,这是何其的洒脱与超然!渔父一开始就清楚,伍子胥是忠臣贤良之后,背负着国耻家仇,也明白送其过河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还有楚国法令“得伍胥者,赐栗五万石,爵执圭”这样的功名富贵的诱惑,然而他还是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样做,并且最后他的结局是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用生命来完成了人生追求的大义,以身殉道,杀身成仁。

他虽然隐迹于山水,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义无反顾,身隐心却不隐,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世界和人生的关怀。

陶渊明笔下发现桃花源的武陵渔人也是一个颇具韵味的渔父形象。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9]陶渊明借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夫作为贯穿整个桃花源故事的主线,通过他的行踪及见闻给我们展示了一派美好的桃花源理想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理想中的生存世界,只能由渔夫才能在无意中发现、找到、并于最后失落,而其他人根本无法访其踪迹。

渔夫作为一个与水打交道的职业,活动的范围一般远离人群,受到俗世的影响相对较少,因而他会在无意中觅得这片净土。

陶渊明为什么会这样虚构了一个渔父的形象和一个理想的桃花源世界呢?联系他生活的时代及其人生,我们也不难理解他有这样的理想与志趣。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不安定的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官场腐败。

他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曾封长沙郡公,但因“望非世族”求。

期。

”[12]他这种淡泊宁静,顺其自然的人生价值选择,应该从道家思想那里去寻根溯源。

在肯定自我的道家思想体系中,“隐”乃是出于对个体生命与精神的重视。

道家思想一贯主张素朴本真是人性、道德之根本。

人在自然社会中生存就应该学会顺应自然之道,保持自我本真的状态,保持人的本性的淳朴和自然。

如果对“仁义声名”不断追求,人的自然本真将会一步步失落,最终失去自我。

尤其是在险恶的生存环境和政治环境之下,人对“仁义名声”“权势”的追求将会直接导致失去自我,失去独立自由的人格,被权利所奴役,且具有丧生的危险。

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在这一方面为后世人树立了典范。

庄子物质生活十分匮乏,他以编草鞋为生。

但是他的精神生活却非常充实,甘于贫贱,淡泊功名富贵,并断然拒绝出仕的邀请。

《庄子·秋水》中记载:“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4]庄子的断然拒绝出仕,秉承着老子的无为思想。

在他看来,事物不分彼此,没有是非,只要顺其自然,不违背其本性就可以了。

他追求的是人生的彻底自由之境。

于是在道家这种超然物外,追求独立与自由人生的思想影响下,后世许多人自觉追求返璞归真,终生不仕,宁愿浪迹于江湖,作一介钓叟,于渔隐生活中觅得愉悦的精神体验,实现人生自由的追求。

在古代,渔隐生活在众多隐居方式中也最受文人仕子欢迎。

古时候归隐的方式大致有这样几种:“渔、樵、耕、读”。

读书对于古代的文人来说,是每个人的分内之事。

并且如果光读书不作为,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耕,是一种传统的农业劳动方式,虽然偶尔有人躬耕垄亩,比如陶渊明,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种比较艰辛的体力劳动的付出是比较难以承受的,樵亦是如此。

于是,渔隐自然而然的成为众多隐士的最佳选择。

一片江水,一支钓竿,一壶浊酒,一卷诗书,一颗淡泊而又闲适的心。

如此生活,又有几多人不向往的呢?敦煌曲子词《浣溪沙·其八·浪打轻船》就这样的描写渔翁生活的逸趣:“浪打轻船雨打蓬,遥看蓬下有渔翁。

蓑笠不收船不系,任西东。

即问渔翁和所有?一壶清酒一竿风。

山月与鸥长作伴,五湖中。

”[15]一幅多么闲静优雅的大自然水墨画,它师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渔翁雨中垂钓的情景中。

任一叶扁舟,在遥远的湖面漂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生活情趣,体现了他追求隐逸、自由的志向。

“一壶清酒”,体现了该渔翁性情的洒脱,品德的清高。

“一竿风““““渔父”形象。

这种贴近生活的人生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境界、闲适而自由的风姿、快乐而超逸的心,沙·其九(捲却诗书)》即表现了文人的这种思想心态:“捲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鱼竿。

棹向碧波深处去,几重滩。

不是从前为钓者,盖缘时世掩良贤。

所以身将岩□下,不朝天。

”[18]这是一首表达对仕途不满,弃官归隐的诗。

用一幅幅不同但彼此又有联系的艺术画面,勾勒了一个卷起诗书披蓑垂钓的渔父形象。

他抛弃了自己喜爱的诗书,披起了蓑衣,戴上了斗笠,手上拿的不再是笔,而是鱼竿。

在他的心中,积压着难以言说的愤懑。

心中的痛苦是很深的,他那颗随棹而动的痛苦的心,那碧波般的宁静澄澈的灵魂,只能在江水之上抒发心中深深的郁闷。

这是被压制的知识分子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腐败的现实让他不得不掩捲诗书,披起蓑衣,远离是非之地,消隐于大自然。

他是身在江湖心却犹未死的志士,被黑暗的现实迫不得已才来此隐居,借着渔隐生活来排遣心中的忧郁和悲愤。

柳宗元的一生也与这样的情况很相符。

公元815年柳宗元被发配到柳州做刺史,在此之前,他已有十年的政治流放生涯。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在当时是个很荒僻的地方,人烟稀少、满目萧条。

作者处于心理和身理的双重低谷之中,在这个时候,他写下了《江雪》这样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一个没有鸟飞,只有孤舟的清静旷远的世界,一个披蓑戴笠的渔翁,独自一人在江上垂钓。

他垂钓的不是鱼,而是满腔的孤独和寂寞。

他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个人的理想,在仕途中接连遭受打击。

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渔翁,在一个孤独、冷漠、超绝的环境之下,一个人静静的垂钓,闲情,还是悲愤?他卓然无畏,孤独傲岸,在那样冷酷决绝的环境之下毅然坚强挺立,在黑暗的现实的被迫无耐之下选择这样一种方式来遣散心中的悲愤和表达个人的理想。

他的《渔翁》一诗却是他在现实失意之下产生的一种回归自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理想生活愿望:“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中下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9]诗中描绘的这位渔翁,是一个隐居的渔夫形象,生活愉快恬静。

可见柳宗元在接连受到现实的挫折和打击之后,做一个隐居的渔翁,过娴静的隐居生活的想法油然而生。

比起刚贬谪时的激愤、执着,这时候他多了一份悠闲、淡然和平和。

诗中的渔翁,寄托着柳宗元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

他以“醉则为直率,从他无论是追求个人自由、超然于世外的智者,或者是在现实无耐的孤独苦闷下选择隐居江滨的贤者,还是身居庙堂、心存江湖的闲雅之士,他们都选择了将渔隐作为个人一生精神生活的现实寄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