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剖析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通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夫”形象“渔夫”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常见的形象。
只在唐朝一代,就有王维的“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韩愈的“频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和张志和的“青蓑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等;清朝翰林学士查慎行曾在皇帝面前赋诗“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因而具有“烟波钓徒查翰林”的美誉,真是脍炙人口。
人们甚至愿意把蔑视皇帝权威的严子陵也看作“富春江上一钓徒”,至于另外在诗文中提到的“渔夫形象更是不胜枚举。
这么多的“渔夫”形象散布在漫长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形成了中国文学中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文人学士对“渔夫”形象津津乐道呢?一、渔夫形象的出处及内涵“渔夫”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一书中。
在《庄子·渔夫》一篇中,作者塑造了一个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相对立的人物形象--渔夫(父)。
作者具体写了渔夫跟孔子的答对,结果是孔子“对渔夫礼拜有加”。
这一典故在《论语》中不见,显然是作者把他作为自己思想的代言人来攻击儒家。
但这篇文章中的渔夫形象并不丰满,因为作者只是单纯描述了一段论辩性语言.最早确立”渔夫“形象”并赋予其深刻思想内涵的是《楚辞》中的《渔夫》一篇,作者假托屈原。
后来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认为这篇文章是写实的,就全文收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见高中课文六册《屈原列传》),作品中,作者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勾勒出了一个含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渔夫”的形象。
渔夫见了屈原便问:“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当听屈原用“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来回答自己时,渔夫是这样说的:“世人浑浊,何不掘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醴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他巧妙地接过屈原话中“清”“浊”“醉”“醒”的比喻,就势加以生发,引出“掘泥扬波”“哺糟啜醴”的新比喻,试图用迥然相反的人生来开导屈原。
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

论唐诗中的渔父形象摘要: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之中。
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
关键词:唐诗渔父形象成因文人渔父作为文学形象,首先存在于历代的传说故事中。
《武王伐纣平话》记载姜太公钓鱼大概是中国最熟悉的典故之一,实际上姜尚也是最早出现的渔父形象。
体现的是待时而动川世立功的儒家人生追求。
最早把渔父这一形象作为抒情意象或典故运用于历代诗中的是《楚辞》中《渔父》“屈原行于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之曰:‘子非三閭大夫,与何故至于斯?’”[1]并劝说屈原与世推移,隐居自全遭拒后,渔父遇尔而笑鼓身而去。
这与庄子中的渔父共同体现的是潇洒出尘、散淡闲适的道家人生理想。
渔父作为一个典型的隐士形象,并得以实践的是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归耕。
”[2](p40)他全身退隐,远祸全身,寄情山水,直人与自然为一体。
为唐人写渔父形象标示了一种创作范式。
首先,唐代诗歌中的渔父以钓名的形象出现。
他们头戴“青蓑笠”身披“绿蓑衣”静坐河边,于诗中抒发感慨,志不在于钓鱼,而是“名”,走的是以隐求仕的行程。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3](P83)诗人隐逸在景色优美桃花盛开的河边,读圣贤书,并垂钓江湖,希望有朝一日“鲤鱼上滩”自己施展才智实现抱负。
他们都表示出自己钓的不是鱼,而是希望和姜太公一样得以重用实现自己的理想。
大诗人李白身上可以说是充分展现了盛唐时人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他的钓鱼诗中,与他的浪漫气质相统一,他曾自称“海上钓鳌客”,他要钓的不是普通的鱼,而是“鳌、龙、吞舟鱼”,非平常人之所能想见:其次,唐代诗歌中的渔父孤傲、愤世嫉俗。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

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第一篇:古典诗词中“渔父”形象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
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
因此,让学生了解“渔父”这一常见的著名典故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寓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一个颇有意思的专题学习的小活动。
主持人:中学阶段,我们已经多次亲密接触渔父。
作为一种类型人物,渔父频频现身教材,在太史公《屈原列传》中,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在柳宗元《渔翁》诗中,甚至在《桃花扇·余韵》传奇中。
为研究渔父的审美特征,探讨渔父的文化内蕴,老师要求我们上网搜寻关于渔父的资料,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是讨论问题的基础。
现在,我们先来看看渔父是怎样一种文学形象。
1:我来说说渔父的形貌衣着。
庄子终身隐居不仕,《庄子·渔父》中,一位“须眉交白,披发揄袂”的渔父下船而来。
李颀《渔父歌》:“白头何老人,蓑笠蔽其身。
”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看来,这位渔父是白发老者,头戴箬笠,身披蓑衣,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2:渔父是一种共名。
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渔父。
屈原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遇到的渔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世出现了众多渔父,无名无姓,亦无籍贯。
唐代的著名渔父“烟波钓徒”张志和是一个例外。
3:渔夫是一种职业,渔父不是一种职业。
岑参《渔父》:“竿头钓丝长丈余,鼓枻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渔父垂钓不为鱼,为的是闲适的心境,这是渔父的行业特点。
4:渔父喜欢放歌一曲。
经典名曲是《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千秋万代吟唱不绝。
还喜欢原生态民歌《欸乃曲》,而且歌喉嘹亮,撼动绿水青山。
柳宗元《渔翁》:“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 贯云石《芦花被》:“青绫莫为鸳鸯妒,欸乃声中别有春。
”5:渔父另一嗜好是饮酒。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浅析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渔父》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的生活和悲剧,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的悲惨命运。
这篇小说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还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具有多元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渔父》中的多元审美意蕴。
1. 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渔父》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民,他的生命轨迹被命运所支配,缺少自主性和选择的机会。
他的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意味,表现了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与命运的关系。
渔民有时候就像一个被推着前进的棋子,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
而这一点也引发了我们对于人命运和自由的思考。
2. 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故事背景是在民间,而渔民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构思也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风格。
文中渔民在遭遇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了参拜神明,并且死后还被封为神,这种信仰和崇拜的态度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这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一种审美心理和审美情感的表现。
3. 意象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意象鲜明,如渔民坐在岸边划着小船、深夜中的海鸟鸣叫、渔民与海的互动等,这些意象使读者更加易于产生情感共鸣。
例如,描述渔民在乘坐小船出海的情景时,描写了水波涟漪的荡起,借生命与大海的关系体现出了小人物与大自然的互动。
这些生动的意象构成了作者的审美语汇,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4. 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渔父》中的文学技巧也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效果,如对比法、暗示法等。
例如,小说中通过对比大海和小船的大小来表现渔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船上的划得不急的浆声来表现渔民的努力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利用暗示法来引导读者的思考,例如用“问题”代替了“过错”,寓意深远,引人深思。
总体而言,鲁迅的《渔父》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蕴含着多元的审美意蕴,包括人物形象的形而上学意味、民间文化的审美意味、意象的审美意味以及文学技巧的审美意味。
这些审美价值为这篇小说的内在表达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屈原的品质
《渔父》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屈原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离骚》之前的代表之作。
这篇作品以寓言的形式,通过描述一个渔父的故事,展现了屈原对社会风气和人情冷暖的深刻触动。
渔父的品质也成为了这篇作品的核心。
在《渔父》中,屈原通过描写渔父的坚贞不屈和高尚品质,呼喊着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呼吁。
渔父的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渔父坚守正义。
在故事中,渔父看到有人欺负弱小的鱼,立即挺身而出,为鱼们伸张正义。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力量保护了弱者,展现出他对正义的坚定信念。
这种不畏强暴的品质在屈原笔下得到了高度赞扬。
其次,渔父有同情心。
当渔父看到捕鱼者以残忍手段对待鱼儿时,他心生怜悯之情,感受到了鱼儿的痛苦和不幸。
他深切理解弱者的苦难,表现出他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众生的关怀之心。
这种同情心让他能够真正体会到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从而更加坚定地呼吁正义和善良。
此外,渔父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当渔父发现世人对他的善行不以为然时,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默默地继续着自己的善举。
他并不追求声
名利禄,而只是出于内心的真诚和对善良的追求,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质和强大的道德力量。
屈原通过渔父的形象,呼吁人们应该具备坚守正义、同情他人和无私奉献的品质。
他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社会的不公和伦理的扭曲,勇敢地追求真理和善良。
渔父的品质成为了屈原作品中的道德典范,也传递着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关切和呼唤。
这种品质的追求,不仅体现了屈原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古典诗文中渔父形象内蕴探微

2013.02陈琼渔父是中国古典诗文中频繁出现的一个形象,它作为文化艺术中独特的人文景观,一直为中国古代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的知识分子所青睐,成为了一种积淀深厚的文化符号。
而古典文学中意象的形成并非一步到位、一蹴而就,而是经过历代文人墨客添薪加火、不断丰富,彼此相似,又彼此区别。
渔父意象的性格类型、思想意蕴比较复杂,不仅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变化,而且不同的文人思想情操、政治理想也塑造不同类型的渔父形象,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形象内蕴中的隐逸情结却是贯穿始终,一直不变。
本文试以《庄子》、《楚辞》、《江雪》、《吴越春秋》为例,将渔父形象分成四种类型,并从其形象内蕴中解读古代文人的隐逸情结。
一.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中国文化意义上最早的渔父形象应该出现在《庄子·杂篇·渔父》。
此渔父出场就气宇不凡,“须眉交白,被发榆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而且言语不俗,当孔子虚心向其请教时,他侃侃而谈,说道:“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
故圣人法天责真,不构于俗。
愚者反此。
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责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惜栽,子之早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当孔子请求其“受业而卒学大道”时,渔父竟一口回绝:“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
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炙!”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拿音,而后敢乘。
”从人物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奉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生信念,孔子相信人的生命,只有承荷着崇高的品德和理想,才不失其价值,如果为此而捐躯,正是死得其所。
渔父的言语表现出了道家“万物之所由”、“得之者生”、“顺之则成”的虚静、无为之境。
渔父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庄子的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人生观,由此可以看出其渔樵于江渚,吸风饮露的生活状态,这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形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渔父的意象
楚辞中渔父的意象,是指一位生活在江边的普通渔民。
他穿着简单朴素,戴着斗笠,手持钓竿,身影孤独独立于江水之旁。
渔父专注地垂钓,眼神中透露出对江水的熟稔和对鱼儿的猎奇。
渔父的身影广泛出现在楚辞中,他经历着江水的变幻和沧桑,与江中鱼儿的欢乐和哀怨相伴。
他在水面上留下浩渺的涟漪,触动了大自然的神秘力量。
在楚辞中,渔父不仅是一个形象独特的人物,更象征着勤劳、坚韧、冷静和淡泊。
他舍弃了世俗的名利,选择了与江水相依为命的简朴生活。
渔父的意象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追求真善美的追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收稿日期]2008-02-16[作者简介]慎春燕(1984-),女,浙江余姚人,浙江海洋学院2004级学生。
第26卷第2期2009年6月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HUMAN ITIES SCIENCE )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慎春燕(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舟山316004)[摘要]频繁出现的渔父意象,是中国文学世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古代文人笔下的渔父纷繁复杂,既有超脱旷达、恬淡自适、乐山爱水的隐逸者,又有怀才不遇、苦等时机、期待一飞冲天的垂钓者,还有坚守人格信念、追求至情至性的侠义者。
林林总总的渔父意象,寄寓着无数文人的梦想,勾勒出古代文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渔父;原型;类型;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18(2009)02-0010-06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以其独特的姿态傲立于文学史,但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往往都无法摆脱儒、道的纠葛,无形中便与隐逸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这个看似平凡的劳动者形象却倍受彷徨的古代文人青睐,在中国文学世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渔父”这样一个文化意象为何如此频繁出现,它与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及士人心态之间隐含着哪些微妙的联系?让我们一起举棹鼓浪,逆流而上,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诗河词海中寻觅“渔父”的足迹。
一、“渔父”形象的原型(一)历史原型追溯起“渔父”形象的历史原型,首推的便是姜太公吕尚。
在《吕氏春秋》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
”同样,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类似记录,讲的是年老穷困的吕尚钓于渭水,遇见周文王,文王拜以为师。
其后,吕尚辅佐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自己也得以流芳百世。
吕尚因钓而遇,由遇而达,最终辅佐君王建功立业,实现了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入仕建功的理想。
这样的经历对追求入世为目的的知识分子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榜样。
于是,后世文人就以磻溪渔父的典故隐喻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姜太公钓鱼也便成了渔隐逐志的典型。
这也是最早与政治牵扯上关联的渔父形象。
大概从这时开始,人们就自然的把渔父的垂钓和微妙的政治目的相关联了。
另一个因钓鱼而出名的人物当推东汉的严光。
《后汉书·严光传》中这样写道:“(光)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姓名,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元纁遣使聘之。
”但严光拒不入仕,光武帝只能叹息而去。
严光埋名江海,羊裘垂钓,乐隐绝仕。
他那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处世之道,在后人的眼里便成了渔隐避仕的典范。
除了有史书明确记载为证的吕尚、严光之外,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便是范蠡。
在范蠡帮助勾践灭吴之后,有关他的去向如何,成为了后人乐于揣测的话题。
《国语·越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反至五湖,范蠡辞于王……逐乘轻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极。
”但事实真相究竟如何,后世不得而知。
但因范蠡曾浮于五湖,于是,后人便把泛舟与垂钓联系了起来,附会出五湖垂钓的典故,把范蠡视为功成身退、由仕入隐的渔隐归世的典型。
由此,我们不妨把范蠡这个经过后人一定修饰的渔父形象也包括在渔父的历V ol.26No.2June .,2009慎春燕:浅论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形象11第2期史原型之内。
这三种性格迥异的历史“渔父”原型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不断的重构创作,对后代文人的人生价值取向、文学心理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文学原型“渔父”文学形象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期,《诗经》中就隐约出现了“渔父”形象。
“瞿瞿竹竿,以钓于淇,莫不尔思?莫远致之。
”“之子于狩,言张其功。
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1]这可谓是有关“渔父”形象的最早文学描写。
诚然,在上古那个食物短缺的时代,人们垂钓江河湖海,最主要的还是为了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但不可否认,它是描写“渔父”意象最早的文学源头。
在文学史上,最早较细致的描写渔父并赋予它超越性意义,使之成为较为完整的“渔父”文学形象的文学作品,是《庄子》和《楚辞》。
《庄子》、《楚辞》里都有《渔父》篇。
两篇同名,并且一文一赋都出现在战国时期。
不仅如此,这两篇《渔父》都借用了渔父这一形象来表现一种批判的、超越的道家思想,以此塑造出了一个超俗高人、悟道哲人的圣贤者形象,展现于世人一种清醒、得道、敢于探索、启蒙世人的圣人精神内涵。
但两篇《渔父》又各具特色,在表现手段、塑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
在《楚辞·渔父》篇中,当个性耿介忠直、拳拳爱国侍君的屈原在得知国破君亡后心灰意冷,“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游吟至江边。
渔父如是一个专门在江边等候屈原,前来点化的长者,一路踏浪而来。
当屈原忧愤地倾吐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的苦水时,渔父便是一番开导:“圣人不凝滞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并且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一路踏浪而去。
钱澄之在《庄屈合诂》自序中说:“屈子徘徊恋国,至死不能自疏,观其远游所称,类多道家者说,至卒章曰:‘超无为以至清兮,与太初而为邻。
’”[2]文中的渔父为迷途的屈原点化悟道,俨然成了屈原人生的领路人,也演化成点拨怀才不遇文人的开导者。
在《庄子·渔父》中,对渔父形象的烘托描写是以寓言故事的方式展开的,通过记叙孔子与渔父关于“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及“人有八疵,事有四患”的论答,引出文中对论的双方:代表着儒家思想的孔子和拥有着道家修为的渔父。
孔子主张人的生命应该和崇高的思想品德联系起来,只有这样生命才有存在价值,体现着颇为浓厚的儒家思想。
而做为论辩的另一方渔父,其文学形象十分丰满。
文中不仅记述了他的言论,还生动细致地描摹了他的外貌神态。
譬如在渔父出场时,文中是这样描写的: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
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身的仙人将至的韵味,传神地表现出渔父不同与文中其它人物的轩昂气宇。
他的一席纯善之言使沉迷入世思想的孔子豁然开朗,心折诚服。
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卷五)[3]他认为《楚辞》与《庄子》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非以捕鱼为生的打鱼人,可谓是“古来贤哲,多隐于渔”[4]。
二文中的渔父都表现出了极强的神秘色彩,他们介于人与仙之间,生活在山野泽畔,居无定所,飘然而至,行踪难测,从而折射出在儒、道文化背景下的古代隐士风范。
这就是先秦文学中的“渔父”,也是“渔父”形象的文学雏形。
(三)生活原型到了春秋后期,“渔父”形象在民众歌颂声中得到进一步深化。
《吴越春秋》中的“渔父”就是一个典型。
这个文学形象产生在水文化显著的楚国。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楚国大夫伍奢的次子。
因伍奢直言进谏而被楚平王杀害。
伍子胥因此受牵连,被楚王追杀,被迫逃亡吴国。
在逃亡途中,伍子胥逃至一江边,眼见追兵将至,他将走投无路。
在这危难时刻,江上隐约出现了一位划舟水面的渔父。
伍子胥恳求相助。
于是渔父就载其渡江脱离危险。
过江之后,伍子胥嘱咐其保守秘密。
渔父见状,为免去他后顾之忧,便毅然纵第26卷身跃至江中,沉水自尽,永保秘密。
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对“侠”的概念有过一个界定:“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即己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着焉。
”从此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侠义精神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首先,它必须讲求信义。
对于豪侠义士而言,信义有时候会比生命更为重要。
其次,它应该救人于危难而不以其能邀功,不贪求任何回报,甚至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吴越春秋》中的渔父,同时具备了这两个要素,充分阐释了侠义精神。
“渔父”形象已经从先秦时期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一付热心肠,劝说开导他人悟道醒世的圣人形象发展到了坚守德操、义气冲天的侠客形象。
这个“渔父”的文学原型开启了中国传统文人坚守人格信念、追求至情至性的精神之源,在后世的“渔父”文学中发展成为不同于前者的独特一脉。
综上所述,关于“渔父”原型的溯源分析,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是道家“渔父”,类似严子陵、范蠡、《庄子·渔父》、《楚辞·渔父》这样追求心境淡泊、超脱俗世、遵循时命、顺应自然的清高知识分子。
第二类是儒家“渔父”,像姜尚式借助隐逸之行来等得贤主慧眼相识而获取功名,名垂史册的入仕者。
第三类是游侠“渔父”,如同《吴越春秋》中为我们展现的坚守人格信念、追求至情至性的义侠渔父形象。
这三类“渔父”形象对后世中国文人的思想、人生以及文学创作的影响都非常大,它开启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连绵不绝的渔父意象系列。
二、渔父形象的文学演进第一类是道家“渔父”。
它赋予了“渔父”超脱旷达、恬淡自适的文化内涵,使“渔父”定格为身披道袍,追求出仕,淡泊名利,乐山爱水,冲淡脱俗的隐逸符号的象征。
道家“渔父”是后世渔父文学中歌颂最多,描绘最细致,表现最传神的一类。
而把这类渔父形象描绘到极致,推向致高点的,当属自称烟波钓徒的张志和。
在他的五首《渔父词》中,广为世人传颂的佳句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这首词中透露出来的是一股安和超然的气息。
从表面看,似乎在轻描淡写地描绘一幅绝尘脱世的场景,实则不然。
当词人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写人时,画面中因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而把意境刻画得更为飘逸、洒脱。
透过外表再细品此词时,我们不难感觉,渔父既是作者笔下所刻画的一个景物又是那个“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5]的张志和本人的意念化身。
虽然外表的渔父是正在品尝雨中垂钓的情趣渔父,可内在的渔父所在品味的却是物我合一的境界。
这是一种观美景、品人生的高级审美境界,是抛离了世俗,心静一体的脱世情怀。
可谓是一身蓑衣渡风雨,从容自得品人生。
而词句中所极力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高远、冲淡、悠然的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正是一个高洁的隐士所拥有的超于常人的精神风貌。
这已远远超出了渔父这个单纯从事捕鱼为生的劳动者的定义。
可见,在唐代,“渔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怡情山水、遁迹江湖的隐士的典型。
在张志和的《渔父词》之后,在创意和艺术表现上能与之相媲美的当属大文学家柳宗元笔下所描绘的渔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