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苏教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渔父》优秀课件

志向高洁,坚持理想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对比
渔父: 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衬托
不愠不怒,隐者超然姿态
写法赏析
1.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人物形象 本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渔父和屈原。渔父认 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得过 且过,随遇而安;而屈原立场坚定,不随波逐流,不 同流合污,宁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 品格。鲜明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
2.骚体诗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源于 战国时期的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 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 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 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 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 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 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 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
研读课文
1.文章塑造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请从容貌、 言行、思想等方面加以分析。
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独清”、“独醒”、 两“新”、两“安”。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舍生就义的 生活强者,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九歌·橘颂》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屈原的《渔父》,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求 他的人生价值。
学习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 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高一语文(苏教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专题《渔父》(共41张PPT)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屈原开创新诗体——“楚辞”,《离骚》为代表,被 后人称为“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 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 统的源头。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 《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第资9章料链扩接声系统调音 (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 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 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 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令人持后 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 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 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土。然是否 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 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 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 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 不可征信。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下列加点字的古今异义。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古义: 今义: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古义: 今义: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枯稿( ) 震聋发聩( ) 浩首穷经( ) 苍海桑田( )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5、(1)《楚辞》是战国时代 为代表的楚 国诗人创作的诗歌总集。“楚辞”是继《 》 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 诗人,其代表作有《 》《 》《 》 《 》和《远游》等。
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020—2021学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渔父》课件34张

• 怀王二十年,秦诱骗怀王于武关相会。屈原极力劝阻 不听,而怀王小儿子子兰却力主怀王入秦,结果怀王被扣, 三年后客死于秦。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七年后,顷襄 王不顾国人反对,与秦结为婚姻。由于屈原极力反对他们的 可耻做法,屈原遭受再次流放。
• 屈原遭第二次流放后,楚国的形势越加危急,到顷襄王 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眼看祖国灭亡,悲愤交加, 于是自沉于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就把每年的五月五日作为纪念节日。
餔(bū)其糟 濯(zhuó)吾足 莞(wǎn)尔而笑 歠(chuò)其醨(lí)
• 屈原已经(遭受)放逐,
•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在江岸边游荡,(在)湖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 畔行走吟咏,脸色焦黄,
形容枯槁。渔父见而
形体容貌枯瘦。渔甫看见
问之曰:“子非三闾
他,便问他:“您不是三
大夫与?何故至于
闾大夫吗?为什么到这种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
❖游于江潭 ❖行吟(于)泽畔
参照译文,回顾文言知识点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湘江一带徘徊,在江边边走边吟 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翁看到屈原问道: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地步?”屈原回答说: “全世界的人都肮脏惟独我干净,大家都醉了惟独我醒着, 因此被放逐。”
❖ 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 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司马迁
•屈 原—壮烈的死 以死明志
•司马迁—勇敢的生 以生践志
•渔 父—超然的活 隐忍守志
不屈的气节 坚韧的意志 自由的灵魂
高中语文专题三直面人生第11课渔父课件苏教版必修

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答案:(1)全世上(的人)都是混浊的,只有我是清白的,人 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2)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于世俗,使自己被 放逐呢?
第11课 渔父
1.读准字音
枯槁.(ɡǎo) 淈.其泥(ɡǔ) 歠.其醨.(chuò)(lí) 鼓枻.(yì)
三闾.大夫(lǘ) 其糟(bū)
汶汶.(mén)
2.辨别通假
(1)渔父见而问之曰 父 通 甫 ,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 与 通 欤 , 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3.词类活用 (1)鼓.枻而去 名词作动词,敲打。 (2)乃歌.曰 名词作动词,歌唱。
4.古今异义 (古1)义颜.:色.憔脸悴色。 今义: 多指色彩。
(古2)义形.:容.枯形槁体容貌。 今义: 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何故行深为思高高.出举.世俗。 古义:
高高举起。 今义:
5.一词多义
举后.世刺皆史浊臣而荣我举.独臣清秀才 (1)举略南举取.所汉见中十,条西举.巴蜀
莫举.令头事望不明举月.
C.屈原反对渔父的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 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 的人格。
D.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严厉批评了渔 父的错误人生观,并用他来衬托屈原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表露 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的同情惋惜之情。
解析:选 D D.作者并没有“严厉批评了渔父的错误人 生观”,渔父在文中是个隐士,他并不是作为反面形象出现的, 在当时的情况下,其人生观也不能说是错误的。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抱负总会有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索。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纳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同学产生剧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化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学问: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力量: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同学在抱负与生命产生冲突时,能做出乐观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把握文言现象[教学难点]熟悉屈原的宏大人格[教学预备]同学: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老师:预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教学方法]预习:同学自主学习课堂:朗读、争论、沟通、感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投影:新快报讯(记者王华平实习生项仙娥)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
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高校,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果不抱负,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大事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生:当自己的抱负临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觉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
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
这又是为什么?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觉他根本不行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渔父》ppt课件

教学目标
• 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 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 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
解题:
一、《渔父》:
1、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选自 《楚辞》。 2、渔父fǔ:渔翁,“父”同“甫”,古代对 老年男子的尊称。
二、关于楚辞
• “楚辞”:兴起于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宋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 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 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 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 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 同的思想性格。
3.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 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 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 容枯槁。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 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 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课 文 连 环 画 欣 赏
问题探讨:
1.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 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 格?
盛唐诗人储光羲、高适、岑 参、李颀,都有《渔父词》, 其主题思想大概都继承了这 些传统。中唐诗人有张志和, 也写过五首《渔父词》,创 造了新的形式,后来成为词 的始祖。
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 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 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 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 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 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 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 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 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 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位 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 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 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 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渔 父》课件ppt

•第2段重点字词: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
何故沉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 (古今异义)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让自己、使 自己。 放-被放逐。
为:句末疑问 不拘泥于外物,并能够随 着世道而变化。如果世界 上的人都浑浊,为什么不 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呢?大 家都醉了,为什么不吃酒 糟饮薄酒呢?为什么遇事 深思,行为高出于世俗, 以至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 悲剧,他的政治生活虽 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 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 却赢得了人民的同情和 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 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 各地划龙船, 吃粽子, 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返回首页
诵读课文
1、标好字词读音
2、划出文中名句
•第1段重点字词:
屈原既放
“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颜色憔悴 脸色(古今异义)
第4段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离开
可以濯我缨
洗
第4段翻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不再 与屈原说话。
文本解读
之名句赏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艺术特色
1、多层面的鲜明对比 2、寓意丰富而深微的比喻 3、语言形式体现了由辞到赋的过渡
布置作业:
背诵全篇,下次提问。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0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
(屏显题目)二、朗读课文: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3、颜色憔悴:脸色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5、是以见放:被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8、吾闻之:音节助词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四、分析课文: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苏教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
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
身之察察:
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
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
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
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