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省略句——①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

②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

被动句——①是以见放②圣人不凝滞于物

倒装句——①身之察察(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察察之身

②物之汶汶(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汶汶之物

(4)多义虚词:而、于、以

①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②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③以: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三、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1、文中从哪些方面描绘屈原的?这些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激愤郁闷。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

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2、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的形象

有何作用?

(1)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

然姿态。

(2)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

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文章最后一段说的两个选择,说明渔父其实还是很想为国家做一点事情的,但现

实很

残酷,世界很黑暗,不如不当。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所谓“爱之深,恨之切”。所

以,渔父的随遇而安其实更具有悲剧性,只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罢了。

3、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

不同的选择间,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请同学们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1)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严选择的人,文革的时

候就有同样很多人面临生死的抉择。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逃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崇高理想的扞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唤的庄严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2)“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

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

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作业】

在我们阅读的范围内,我们还知道哪些有关“渔父”的形象?试查阅资料,综合分析“渔父”形象。

渔父,作为一类虚构的人物形象,经常闪现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绘画当中,尤其是古典诗词

之中。他们时而出没于茫茫雪江之上,时而出没于斜风细雨之中,时而坐忘于渭水之滨。他

们有的劝诫人生,出世隐居;有的潇洒出尘,恬淡闲适;有的清高孤傲,愤世嫉俗;有的

蔑视功名,全身远祸;有的待时而动,用世立功。但不管怎样,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一个隐者。在我国的古代文学的诗词中,可以说渔父就是隐逸的象征,是一个隐逸的符号,

但是其所包含的意蕴却又远远超出了隐逸的精神界限,影响着历朝历代的文学发展,从而导致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也情不自禁的做了千百年的渔父,成为中国的文学史上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个独特群体,影响着历代文人的仕隐观念,从而使我国的隐逸文学成为文学史

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课后作业】

1.整理文言知识

2.完成练习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