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学案
《渔父》 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渔父》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缨【疏通课文,整体感知】1 通假字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2 古今异义词颜色憔悴古义:今义: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圣人不凝滞于物古义:今义:何故深思高举古义:今义:3 活用词安能以皓皓之白乃歌曰鼓枻而去4 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于:圣人不凝滞于物何故至于斯葬于江鱼之腹中以: 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5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不复与言6 翻译下列重点句子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文本研读】1 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的一样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 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探究】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马路。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渔父》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父》的文言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
3. 案例分析:(1)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以《渔父》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渔父》。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

《渔父》导学案(学生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意义。
3.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文中实词(颜色、枯槁)/虚词(之、而、于、以)和特殊文言句式2.难点:分析、感悟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学法建议】1.重视多种形式的诵读、合作探究。
2.激活记忆,调动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
【学习过程】【前置学习】一、知识链接1、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
其他作者,据《史记》记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它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
西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此后“楚辞”就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的名称。
楚辞的基本特征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楚辞的句式特点:①句子长短不一。
句式参差错落、四言、五言、七言、八言均有,形式灵活多样,词藻华美,对仗工巧。
②多用“兮”字。
“兮”字的广泛运用,使诗歌抒情性大大增强,使诗人的情感得以表达。
2、关于屈原: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二、基础知识梳理(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渔父.()枯槁.()凝滞.()鼓枻.()莞.尔()汶.汶()淈.()其泥餔.()其糟.()歠.()其醨.()三闾.大夫()濯.()缨.()(二)、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1.通假字(1)渔父.(2)子非三闾大夫与.(3)歠.其醨2.古今异义词(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圣人不凝滞..于物(5)何故深思高举..3.多义虚词渔父见而问之曰()而:而能与世推移()渔父莞尔而笑()何故至于斯()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葬于江鱼之腹中()是以见放()以: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足()渔父见而问之曰()之:吾闻之()安能以身之察察()蒙世俗之尘埃()4.文言句式(1)行吟泽畔()(2)不复与言()(3)是以见放()(4)屈原既放()(5)自令放为()(6)胜任不凝滞于物()(7)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三、品味文本1、本文塑造的屈原是怎样一个形象?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学案

《渔父》学案编制:三组审核:马晓英【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字音2、字词3、古今义4、句式补充:被动句5、句子翻译补充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二、问题——自主、合作、探究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渔夫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三、能力提升“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
结合下面三首古诗文,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三)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钓。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渔父”文化内涵:六、课后作业-收集屈原名句四、思维拓展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毅然赴死,渔父与时推移,司马迁忍辱而生,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四、艺术特色1、多层面的鲜明对比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在对比中体现出来的。
这对比,可以从整体构思和具体阐说两个层面来看。
作者没有单一地铺陈颂扬屈原的伟大人格,而是别具匠心地为他设置了一个对立面,让渔夫与屈原分别代表两种相反的但各自又十分典型的人生观,并让他们在江畔相遇,展开对话,这就使文章内涵全部熔铸在一个整体对比性构架之中。
在这个构架中,至少包容着三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
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
实质上一个是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一个是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重、难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
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
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渔父》预学案

《渔父》预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能流畅通译全文。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人物形象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3、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自称颛顼的后裔.主张联齐抗秦,提倡“美政”。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思想家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离骚》是我国最长的抒情诗。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同时主持外交事务。
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
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
屈原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
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学习过程】1、读课文积累知识(1)注音渔父.()枯槁.()三闾.大夫()凝滞.()淈.其泥()餔.其糟.而歠.其醨.()()()()汶.()鼓枻.()莞.尔()(2)解释屈原既.放:颜色..枯槁:..憔悴,形容是以见..于物:...放:圣人不凝滞何故深思高举..放为:..:.自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新浴.者、新沐.者:遂.去,不复与言可以濯.吾缨:(3)归纳整理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并注释:整理文中的词类活用并注释:整理文中的特殊文言句式:(4)口译全文,请摘录翻译有疑难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
3.思考怎样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知识。
2.分析渔父和屈原的形象和各自的处世态度。
3.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有思考、有追求,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知识链接】
1.屈原及背景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代表作品为《离骚》,另有《天问》、《九歌》《九章》等。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
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
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简介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
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
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
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主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泽畔.三闾.大夫举世皆浊.
弹冠.濯.吾缨莞尔
(二)疑难探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学习导航】
1.文章塑造了那几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哪个是主要人物?
2、屈原和渔父各自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3、屈原和渔父这两个形象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你更认同哪一种?
【片段写作】
司马迁和屈原,一个忍辱负重,一个毅然赴死,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假如时空穿越中他们相遇,他们会对对方倾诉怎样的心声呢?
【课后巩固练习】
1.加点字词解释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自令放为.
莞尔
..而笑鼓.枻而去颜色
..憔悴
形容
..于物何故深思高举
....枯槁圣人不凝滞
2.一词多义
【为】
(1)庭中通南北为一(《项脊轩志》)
(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3)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5)自令放为(《渔父》)
【见】
(1)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2)慈父见背(《陈情表》)
(3)是以见放(《渔父》)
(4)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
【而】
(1)渔父莞尔而笑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4)渔父见而问之曰
【于】
(1)游于江潭
(2)何故至于斯
(3)圣人不凝滞于物
3.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行吟泽畔
(2)不复与言
(3)是以见放
4.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屈原是一本大书。
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
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
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
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
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
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志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
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
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立起。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
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
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
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
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
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
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
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有几位还有几首诗保存在被称之为“经”的集子中。
但我总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
“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
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