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导学案

江苏秦葆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能流畅地翻译文本;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能把本文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课前导入】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楚人。他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他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他遭到流放,实际上是他的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

本文就是以楚国处在危机当中、屈原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为背景创作的。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置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的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渔父》它表现的是屈原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他最终的抉择。故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关于《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都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认为“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然而无论作者是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课堂探究】

一、整体性阅读,疏通文本

(一)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对照注释,疏通文本并整理相关知识。

1.读准下列字音

憔悴

..()..()餔.糟()歠.醨.()汶汶

三闾.(鼓枻.()莞.尔()濯.缨()2.请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

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

3.请写出加点词的古今义

(1)颜色

..憔悴( )

(2)形容

..枯槁( )

(3)圣人不凝滞

..于物( )

(4)何故深思高举

..()

⑤何故至于

..斯()4.请写出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以:

是以.见放()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与:

① 非三闾大夫与.()②秦王与.赵王会饮()

③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④则与.一生彘肩()

⑤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请找出文中特殊句式

省略句——①②

被动句——①②

倒装句——①②

6. 自主默写并翻译以下语句

(1)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放。

(2)世人皆浊,何不鼓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

(3)新沐者必弹冠,。安能以身之察察,?

(4)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二、突破性阅读,分析形象

1.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屈原:

A.肖像——“

B.动作——

C.语言——

渔父

A.语言——

B. 动作——

2.渔父心中的“圣人”是怎样的?文章实为记叙屈原事迹的,为何要塑造“渔父”这一形象?

三、探究性阅读,拓展延伸

1.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屈原,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

做法呢?不同的选择间,你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请同学们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2.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面对昏庸的君主、奸诈的小人和黑暗的社会,屈原坚守节操:“安能以身之察,肥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于是他行吟泽畔,“宁赴汀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屈原的忠君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颂。当自己的忠诚不被理解、报国无门时,他宁死不屈,表现出一个忠臣的刚烈形象。此素材适用于哪些话题?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

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 B王甚任.之任:任用

C 顷襄王怒而迁.之迁:流放D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短:诋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娴于.辞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因.谗之曰不如因.善遇之

C.信而.见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遂自投汩罗以.死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3.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②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4.请概括屈原和渔父面对人生的困顿的不同选择及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

【参考答案】

1. qiáo cuì、 bū、chuî lí、 mén 、 lǘ、 yì、wǎn 、 zhuï。

2.“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通“欤”。

3. (1)颜色

..,古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古脸色,今多指色彩。 (2)形容

性质加以描述。 (3)凝滞

..,..,古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4)高举

古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⑤至于

..,古义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4.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连词,表并列/连词,因而。

于:介词,对/被/介词,到/介词,在。

以:因为/ 用 / 用来.

与:通“欤”/介词,和,跟 /介词,替,给/ 动词,给予,赐予/ 动词,结交,联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