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完美版

合集下载

《渔父》教案(3篇)

《渔父》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流畅地将此文译成现代汉语。

2. 能力目标: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感悟屈原的人生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理想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的文言现象。

2.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认识屈原的人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屈原的生平及《渔父》的背景。

2. 提出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如何面对困境和诱惑?引导学生思考。

(二)新课讲解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分析文言现象,讲解重点字词句,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举世皆浊我独清”等。

3. 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屈原的人格特点。

渔父的劝告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妥协态度,而屈原的坚定立场则表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屈原的人生选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如何在困境中保持自己的信念和人格。

(四)总结1. 总结文章主题,强调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 鼓励学生在面对人生困境时,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坚守自己的信念。

五、作业布置1. 复习课文,整理文言现象。

2. 撰写一篇关于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引导学生认识屈原的人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深入思考屈原的人生选择,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理想的追求。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2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能够流畅地将此文译成现代汉语。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渔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提升同理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渔父》是唐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渔父在江上捕鱼、观赏美景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渔父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诗意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中隐含的哲理和情感。

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渔父》的世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诗文内容。

任务:概括诗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提问:诗中的渔父代表了什么?诗人如何表达自己对渔父生活的向往?3.4 课堂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问: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构建出美丽的意境?3.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分析其他作品。

提问:你们认为《渔父》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鉴赏练习,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个人写作:评估学生写的关于《渔父》的感悟,了解他们对作品情感、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策略5.1 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最新《渔父》教学设计

最新《渔父》教学设计

最新《渔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渔父》来认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引导学生关爱环境、热爱生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本教学活动的内容是阅读《渔父》一书,其中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学习小说的文学技巧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特点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流域现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父》,老师可以适当加入背景知识介绍,便于理解小说情节。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和小说情节理解,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意义。

第四步:整体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总结小说中最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第五步: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并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六步:汇报与分享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读后感分享和讨论,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故事主题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评估通过讨论、写作、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效果,即学生对黄河流域的认识和对小说的理解掌握。

2.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意识,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

3.语言表达能力,即学生在写作和汇报中使用语言是否准确、清晰、有感染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对阅读和写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也提高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注重任务导向,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同时,批判性思考也是教学的重要方面,通过带着问题的阅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或主题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高二语文《渔父》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

(省略“于”状后)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五、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2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诗歌;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渔父》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3. 能够解读并运用《渔父》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2. 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地位;介绍《渔父》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2.2 分段解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2.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2.3.1 讨论《渔父》的主题思想,如归隐田园、顺其自然等;2.3.2 思考《渔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渔父》诗歌的理解与欣赏;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渔父》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3.2 教学难点1. 《渔父》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3. 《渔父》思想内涵的深刻领会。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修辞手法;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4.2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资料;2.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相关阅读材料;3. 运用板书、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度;2. 诗歌朗读、解析的准确性与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问题探讨
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

三、学法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

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

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这两篇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
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1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ò)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ó)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明确】
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1、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明确】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
决心)
(六)比较阅读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伟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附:【板书设计】
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人生哲学
渔父——明哲保身
比喻——形象化具体化
说理方法
反问——强调坚定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