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意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

古诗中的“渔翁”形象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请概括这个场景)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那样的鲜艳而饱满。
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春景迷住了,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渔翁之意在鱼吗?)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
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
渔翁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息,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燃起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得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望江南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
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
欢笑有儿童。
(注意:描写渔翁的形象,是为了突出其贫寒吗?)“欢笑有儿童”——怡然自乐“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函面简约,意境空灵。
“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后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闭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中国文学“渔父”意象的形成过程

月”就是颇能代表诗人此刻情感的意象,其在读者眼
翁之意不在鱼的智者、隐者、超凡脱俗的有道者。通
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胎生《诗经》
《诗经》是我国 的 第 一 部 诗 歌 总 集,是 现 实 主 义
诗歌的源头,后世的 诗 歌 创 作 无 不 从 《诗 经》里 汲 取
鱼是一种大家都很 熟 悉 的 劳 作,而 所 用 丝 线 是 颇 有
讲究的,大概一般人只能用麻线,只有贵族才能用得
起丝线,而这首诗也 把 垂 钓 活 动 由 一 般 的 劳 作 上 升
文人的文化心理和审 美 情 趣;三 是 “渔 父”意 象 的 现
景。儿 时,天 真 无 邪,和 伙 伴 们 一 起 在 淇 水 边 垂 钓,
涵意蕴进行解读;二 是“渔 父”意 象 所 反 映 出 的 古 代
实意义;四是“渔父”意 象 的 溯 源。 前 人 虽 对 “渔 父”
意象的形成进行了溯 源,但 多 认 为 “渔 父”意 象 的 来
其乐无穷。 如 今 所 爱 的 人 却 因 为 父 母 之 言 远 嫁 异
乡,再想见到自己的恋人已经是路途遥远,即使是想
传递自己的思念,也无法致之,只能通过回忆当初淇
水钓鱼的情景,表 达 自 己 的 思 情。 该 诗 通 过 淇 水 的
钓鱼,深切地表达了该男子对恋人不尽的思念之情。
其钓维何? 维 丝 伊 缗。 齐 侯 之 子,平 王 之
[
1]
成为意象后,则不再 是 客 观 世 界 中 事 物 所 呈 现 出 的
具体形象,而是融入 了 诗 人 的 主 观 情 感 而 有 所 变 化
的形象。如柳永《雨霖 铃 · 寒 蝉 凄 切》中 的 词 句 “今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

古诗词“渔父”意象与文人隐逸心态探析作者:王林瞄来源:《美与时代·下》2022年第09期摘要:“渔父”自古以来就是文学经典母题。
从《诗经》中的匆匆一瞥,到被“钓于渭滨”的吕望予以神化,历经“庄屈”的形象定型,“渔父”在唐宋时期凝结为一个被文人用来映射隐逸思想的诗词载体。
“渔”与“隐”的联结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显著代表,也是文人在“儒道”共同支配下实现心理调适或升华的艺术投映。
回顾并追溯这类意象的源流及嬗变,细致体悟文人情感世界的丰富精微,可以藉此发掘意象创作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古诗词;渔父;意象;隐逸《文心雕龙·神思篇》有云:“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1]397意象作为以语词为载体的诗歌艺术的基本符号,为后人留下众多具有古典美的经典物象,“渔父”便是一例。
它大多藉由对渔父隐逸日常的刻画来传递情思,展现了文人气象万千的情感世界。
而在文人的性灵抒写下,渔父是“白发沧浪上”的垂钓者,吃着“菰饭莼羹”,过着“暮向芦中宿”的漂泊日子。
他们游离于庙堂之外,行走于江湖之边,这种状态有时是诗人生活的真实映照,但更多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与遐想显现。
纵观这类作品,可以看到文人纷繁各异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感知。
一、古诗词“渔父”意象的产生与流变《诗经》作为反映先秦时期日常生活的诗歌总集,已经有许多描写“农耕渔猎”场面的内容,从中可以找到不少与“渔”或“渔父”有关的诗句。
《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2]61《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
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2]381《召南·何彼襛矣》:“其钓维何?维丝伊缗。
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2]42显然,《诗经》中的渔父都是普通的打鱼者,诗作以渔类比,或传递婚恋之思、或映射公族嫁娶,具有浓厚的情爱伦理意蕴,而“志不在鱼”的朦胧意识投射也奠定了“渔父”一词的弦外之音。
让“渔父”这一平凡形象具有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太公吕望,他也是史书记录最早的渔父原型。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

文人的“渔夫”梦,之意不在鱼他一蓑烟雨,一竿风月,与桃花为邻,以鸥鸟为侣。
摇橹清歌,他自沉醉青山绿水,任南北东西逍遥游赏。
他一壶清酒,一叶扁舟,醉看浮生事,傲杀万户侯。
酒醒还醉,他却洞见宇宙天地,载日月星辉不系而眠。
在传统古诗词的世界里,他是栖身林泉的隐者、超然洒脱的高士,是历代文人吟咏不休的典型意象。
千百年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渔父。
渔,是其维持生计之业;父,是世人对他们的雅称,表达敬老尊贤之意。
渔父的生活方式和处世之道,代表了传统的隐逸文化,是古代文人追求身心自由、探索生命真谛的哲学。
无论在庙堂之高,抑或江湖之远,文人们总在仕与隐、入世与出世、兼济与独善之间徘徊,渔父之“象”,成为他们寄情山水、净化心灵的寄托,甚至是终生理想。
渔父从何而来?渔父的形象历史悠久,从他名垂青史那时起,就是智慧贤德、宁静淡泊的典范。
周朝开国元老姜子牙,以耄耋之高龄,垂钓于渭河之滨。
他的钓钩笔直,不设鱼饵,且离水面三尺高,语人曰:“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果然,他遇到了外出狩猎的西伯侯姬昌,辅佐明君,开创灭商兴周的功绩。
战国先哲庄子,为了追寻“逍遥游”之境界,辞去小吏官职,在濮水之滨垂钓自乐。
面对楚王的求贤令,庄子持竿不顾,以泥涂之龟自喻,说道:“吾将曳尾于涂中。
”他甘守清苦贫困,做一只随意曳尾的神龟,也不愿被俗世名利所累。
姜子牙和庄子的垂钓之举,恰恰代表了文人对隐逸的两种态度。
一是为仕而隐,以韬光养晦的姿态观察天下大势,一旦时机成熟,便是风云际会,一飞冲天。
二是真心归隐,以安贫乐道的精神蔑视浮名微利,或是与世推移,保全自身,或是问道修行,清净自守。
还有一类无名渔父,他们来去无迹,逍遥无碍,和先贤清谈,暗藏机锋,隐喻自然大道。
《庄子‧渔父》篇中,孔子于杏坛鼓弦而歌,须发皆白的渔人,向他论述一番“苦心劳形以危其真”的道理。
《楚辞‧渔父》诗中,渔父遇见了失魂落魄、行吟泽畔的屈原,高唱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渔父形象及其意蕴

——吋£ 切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及其意蕴在我国古代文学传统中,文人们喜欢用一些含蓄蕴藉的形象来传达一定的意义。
于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意义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学意象,渔父”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学内涵的,饱含文化传统的意象之一。
在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学著作流域中,渔父形象多次出现,并且在不同的处境和不同的人物中,它所传达的具体的意义也是不尽相同。
从渔父形象初见端倪的道家著作《庄子渔父》篇、《楚辞渔父》篇,到《后汉书》中的严子陵,再到陶渊明,唐代柳宗元笔下仕途失意,人生苦闷的孤独的渔父”形象……中国古代的文人仕子在各自不同的时代和不同境遇之下,利用渔父”这一意象传达出个人崇尚的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不同体验和感悟。
通过几百年上千年的文学实践,并且在儒家、道家、禅文化等的影响下,渔父”形象被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文化价值和内涵。
本文将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古代文化传统大背景之下的渔父”精神文化意蕴等方面对古代文学中的渔父形象加以分析和探究。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渔父形象渔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在古代人们的生活中很常见。
基于这种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的出现了渔夫这种职业,他们以捕鱼为生,生活在江河湖海边,经常与水打交道,有着身体上的劳动与付出。
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最早提到有关于渔的描写大概是《诗经》了。
《诗经》的《卫风竹竿》篇写到: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1]《小雅采绿》: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鱮。
”2]然而这些仅仅是有关于渔这一类活动的描写,渔父作为一个具体的形象出现,最早应该是在《楚辞渔父》篇中了。
《楚辞渔父》篇中的渔父形象,在整个古代文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屈原,楚国三闾大夫,遭人诬陷被流放,颜色枯槁,形容憔悴”3]。
他怀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迈着沉重的步子来到江边。
一个一心想着辅佐君王,为国家的兴盛尽其所能,满腔爱国情怀的人,却被小人谗害至流放。
古代诗文中的“渔父”形象探析

古代诗文中的“渔父”形象探析作者:刁永能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20年第01期中国古代诗文作品中渔夫这一形象均被文人有所美化,当有学才无出路之人志不得申,便往往以诗文虚拟形象自比,渔、樵、耕、读便成为首选,四者之中以“渔”为首,更是看重了那种洒脱不羁、扁舟无碍的境界。
楚辞中的“渔父”俨然是一位知天达命、高蹈循世的隐者,苏东坡《临江仙·夜归临皋》中“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最为此间潇洒写状,元代白朴所作《双调·沉醉东风》一曲中又有“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神来之笔,更是将渔父的形象与隐居高士等同起来。
由此可见,渔父在中国古诗文中的形象和飘然隐去、不问俗事的隐者形象最为接近,在中国古代的隐逸文化中,“渔父”形象备受彷徨的古代文人青睐,在中国文学世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渔父”这样一个文化意象为何如此频繁出现,它与传统文化中的隐逸思想及士人心态之间隐含着哪些微妙的联系?让我们一起进行深入探寻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的足迹。
渔父作为中国古典文化中频繁出现且代表一种独特人文景观的意象,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青睐。
但渔父的性格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洞察世事、渊博睿敏的智者;二是超脱旷达、怡然自得的达者;三是铮铮铁骨、义薄云天的义者。
但无论渔父形象如何嬗变,不变的是它蕴含着的中国古代文人隐逸情结。
一、“一竿竹纶钓功名”的智者在《吕氏春秋》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太公钓于兹泉,遇文王。
”同样,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也有类似记录,讲的是年老穷困的吕尚钓于渭水,遇见周文王,文王拜以为师。
其后,吕尚辅佐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自己也得以流芳百世。
吕尚因钓而遇,由遇而达,最终辅佐君王建功立业,实现了古代知识分子梦寐以求的入仕建功的理想。
这样的经历对追求入世为目的的知识分子来说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榜样。
于是,后世文人就以磻溪渔父的典故隐喻怀抱文武全才的隐士,姜太公钓鱼也便成了渔隐逐志的典型。
渔父文化内涵(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其实是作品中的一个衬托,但是本人个人却十分推崇之。
人生在世,有时是要学会适当的妥协,不可过于清高,否则只能是悲壮!由庄屈开创的“渔父”意象,凭借其丰厚的思想内涵,引起了历代文人的广泛共鸣。
战国以来,纯粹的道家虽已消失,但传统士大夫的精神状态,总是徘徊于儒道之间。
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往往都有着浓厚的隐逸情结。
而“渔父”意象,恰是最能触发其情思的文学“原型”之一。
因此,“渔父”意象在历代文人的创作中传承不绝,屡有佳作出现。
举诗词为例,则从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到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再到韩愈的“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湘中》),历历可征;举散文为例,则有著名的《桃花源记》;影响所及,甚至渗透到绘画、音乐创作之中:许道宁、吴镇、戴进等都绘有《渔父图》,古琴曲中也有《渔樵问答》、《欹乃》、《渔歌》、《醉渔唱晚》等曲。
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很有深意,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自信,一种高洁的品格和追求自由的人生境界。
他在另一名篇《渔翁》中吟道:“欸(ai)乃一声山水绿”,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既带着屈原的理想,也带着道家“和光同尘”的思想逝去,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词举重若轻,轻描淡写便绘就一幅超凡绝尘的胜景,渔人既在劳作,又在审美——观美景、品美趣,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故而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历代传唱,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夫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渔夫是一种很特殊的意象。
自从与屈原相辩论的渔夫高唱着“沧浪之歌”扬长而去,到东汉严子陵躲避光武大帝垂钓于富春江上以来,渔夫一词,就固化成了隐者高人的象征。
朱敦儒《好事近》词曰:“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陆放翁《鹊桥仙》有云:“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
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在士人的心目中,飘然出红尘的渔夫就象得道的仙人一般受到向往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