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琵琶意象

合集下载

犹抱琵琶半遮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句诗句,出自于北宋词人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

这句诗成语深刻地描绘了一种心境,给人一种神秘和悠远的感觉。

本文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这句诗成语所蕴含的丰富意蕴。

“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诗通常被解读为形容女子羞怯的样子。

琵琶遮面,不是真的要遮住脸,而是暗示女子的羞涩。

这个比喻造成的意象是那样鲜活。

它带有古典女子的幽静与淡雅,而又颇具现代女子的娇羞与内敛。

这句诗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现出女子的内心纠结与矛盾,展现了中国古代女子的柔情和幽怨。

这句诗还引发了人们对于女性美和内心矛盾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子经常被描绘成羞涩内敛的形象,她们容貌温柔,动作文雅,心思难测,维护自己的尊严和美丽。

而“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正是表现出了这种古代女子的复杂内心。

她们面对外界,常常需要隐藏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出矜持的一面,无法尽情展现自己的真正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内心矛盾,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之一,也体现了古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也可以理解为批判社会上的伪善和虚伪。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表面上做着一些看似善良、正直的事情,但内心却充满了虚伪和阴暗。

这句诗突显了这种现象的无处不在。

修饰和假冒是这社会的本质,许多东西都被貌似美好的表面所覆盖。

这种表象与内核的矛盾,正是这句诗的深意所在。

这句诗也可以反映出古代民间故事中的沧桑往事。

在古代中国民间传说中,琵琶常常与离别、死亡等悲剧性的故事联系在一起。

这句诗的意象中所包含的含义,也可以被解读为人生苦难的沧桑,以及离别带来的心痛和伤感。

书写这个含义的话,便可以在字句之间,感受到一种从古至今的遗憾和苦痛。

“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句诗还可以引发思考当代社会中的价值观和生存状态。

在当下社会中,虚情假意、伪善虚伪丛生。

很多人表面光鲜亮丽,实际却无所作为,没有真正的内心真实性。

这是一种对于现代价值观的反思,也是对于当今社会的一种深刻批判。

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

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白居易《琵琶行》理解性默写《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下面是《琵琶行》的理解性默写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1、《琵琶行》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也是诗眼、主旨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中有四处描写月亮作衬托的诗句,它们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2、《琵琶行》善于运用各种生动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不仅以声写声,而且还兼有以形写声的特点,即用听觉形象、视觉形象联合起来通比音乐,使得琵琶女的弹奏非常具体形象。

如写大小弦合奏时就是这样描述的: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再如,诗人还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还如,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琵琶行》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表现琵琶女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这与下面琵琶女出场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情态一起,把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十分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也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

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并序)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太原 ( 今属山西 ) 人,后迁居下邦 ( 今陕西渭南 东北)。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 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 遗(谏官)。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 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史。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 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 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在文学上白居易主 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 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 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其诗语言 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与元稹友谊甚笃,且与 之齐名。世称“元白”,又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 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
• 6、形容乐声戛然而止
——嘈嘈如急雨 ——切切如私语 ——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冰下难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 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 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 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 之情,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 了强烈控诉。 • 但是诗人笔下的琵琶女没有认识到昔日卖笑承欢、 醉生梦死的生活是一种被摧残的痛苦生涯,相反 还抱着炫耀、追恋、惋惜的态度。她只是悲叹红 颜易老、繁花早逝,却没有从自己的不幸遭遇中 得到觉醒。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杜甫之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 主义诗人。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 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成就,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 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 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 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 细致的情节描写,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 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的流畅匀称, 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 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

中国古代诗词赏析——琵琶行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其中,《琵琶行》作为一首具有深远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的古代诗词作品,被广泛传唱和赏析。

本文将对《琵琶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赏析,探讨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的开端,同时也提出了文章所要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第二部分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包括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以及琵琶在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部分则对《琵琶行》进行了诗词赏析,包括其音乐形式、艺术特点以及表演技巧等方面。

第四部分探讨了《琵琶行》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包括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影响,以及在传统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结论部分总结了《琵琶行》的独特魅力,强调了民族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琵琶行》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琵琶行》的赏析,探讨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丰富的意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代诗词作品。

同时,通过对其背景和历史意义、音乐形式与艺术特点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及后续发展等方面的探讨,展示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艺术领域中所具有的杰出成就,并启发读者对于民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和阅读,能够促进《琵琶行》这一经典作品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并为古代诗词赏析研究提供一个参考案例。

2. 琵琶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1 古代琵琶的起源与发展古代琵琶是一种弹拨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古代琵琶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至周代初期。

最初,古代人们使用动物脑壳、竹子等材料制作了原始形态的琵琶。

随着时间的推移,琵琶的制作工艺不断改革创新。

到了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至9世纪),由于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外来文化的影响,琵琶得以进一步发展。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大家知道《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吗?唐宣宗李忱曾赞许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吊白居易》)《琵琶行》被选入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在讲授此诗时,一般会侧重讲其中的音乐描写艺术以及诗中所表达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笔者认为同时还应该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五处月亮意象,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琵琶行》中的五处月亮意象分别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两句诗出现在全诗的开头部分,该诗开头部分描写的是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

在秋天的夜里,诗人在浔阳江头送别友人离去,虽有酒,却无丝竹歌乐助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在这样的场景下,主客双方的凄楚情绪可想而知,故而诗人说“醉不成欢惨将别”,将离别的悲伤感情表达到了极致,眼看情感表达已进入高潮,正要无话可说,就在此时诗人却巧妙地转换了角度,推出“别时茫茫江浸月”这句诗。

即将分别时,一弯冷清的月亮倒映在茫茫大江,多么幽冷、孤寂,水中的这一弯清月可以说包含了主客双方分别时所有情绪,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写出了琵琶女演奏完后众人的反应。

随着琵琶女“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的演奏结束,本来听得如痴如醉的众人,突然也一下子沉静下来,好似还陶醉于如仙乐般的琵琶声中,只见江心那轮秋月变得更为明亮、清冷,月亮的清寒仿佛正像琵琶声中那幽咽的声音,“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

浅谈“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浅谈“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XX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学生姓名学号所在学院名称专业名称年级指导教师姓名指导教师职称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1.琵琶身世考 (2)2.琵琶的音色、演奏方式、演奏者、历史背景 (2)3.琵琶在古典文学中的意象美 (3)4.琵琶和琵琶意象对古典文学的作用和重要地位 (4)5.参考文献 (5)内容摘要:琵琶在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中一直以来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同样,正因为其特有的造型、音色、弹奏方式、流行人群,在唐宋大文化背景下,被赋予独特的文学代表意象,为丰富文学内涵,扩展文学意境,加强文学表现力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琵琶的文学意象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关键词:琵琶音乐文学意象Abstract:The Chinese lute in traditional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in China has long been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Also, because of its peculiar modelling, timbre, the way to play, and the popular crowd, it has been endowed with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culture. It makes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notation of literatur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and expression of literature. This makes artistic conception of literature show its beauty vividly.Key words:Chinese lute , music , literature , artistic conception琵琶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中的佼佼者,其传播甚广、影响极大,自古至今。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总结

琵琶行知识点归纳总结《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细腻、感人的叙事风格,描绘了一个才子和他命运多舛的妻子之间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常。

本文将归纳总结《琵琶行》的一些知识点,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之作。

1. 诗歌背景:《琵琶行》以唐玄宗朝时期为背景,描述了才子李白与美丽有才华的妻子杨夫人相爱相守,但因战乱而被迫分离的故事。

诗中通过描述战乱的背景,揭示了时代动荡和人们生存状态的艰辛。

2. 爱情与命运:《琵琶行》通过才子和妻子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

李白和杨夫人相聚时,他们可以共同欢笑、抒发情感;但在困难时期,他们分离时的伤心和思念也化为了动人的诗句。

诗中揭示了爱情对于人们的力量,也体现了命运的残酷。

3. 音乐与艺术:《琵琶行》的题材与琵琶这一乐器的演奏才能有直接的联系。

诗中描写了杨夫人以琵琶抒发内心情感的情景,音乐成为她与丈夫心灵相通的工具。

通过琵琶的声音,诗中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对生活的热爱,并传递了作者对自然与音乐力量的追求。

4. 现实主义的倾向:《琵琶行》以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闻名。

诗中写实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表达和对现实的触动。

在描写战乱、残酷现实的同时,白居易通过细腻的描写技巧,凸显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不易。

5. 诗歌结构与修辞手法:《琵琶行》采用七言绝句的结构,每句句首为七言诗,句尾为四言诗,形式独特,富有韵律感。

此外,在修辞手法方面,作者运用了对比、夸张、意象等手法,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美感。

结语:《琵琶行》以其感人至深的情感描写、真实的现实写照和对艺术形式的巧妙运用,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其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与诗歌形式。

借助于对《琵琶行》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变迁,还可以在欣赏中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爱情以及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意象·时空·心理——《琵琶行》与《青衫泪》文体比较

意象·时空·心理——《琵琶行》与《青衫泪》文体比较
和 沦 落 之 感 , 全 剧 是 一 种 写 意 手 法 , 中 白 居 易 并 不 是 作 者 所 写 意 的 载 体 之 “象 ”; 但 剧 《琵 琶
行 》中 的 时 空 是 公 元 8 6年 某 个 秋 夜 的 浔 阳 江 上 , 1 《青 衫 泪 》中 的 时 空 则 多 次 转 换 或 并 置 ; 《琵 琶 行 》主 要 通 过 刻 画 琵 琶 女 的 弹 奏 动 作 和 表 情 间接 揭  ̄ - / , 内 心 世 界 , 衫 泪 》则 直 接 o L的 《青
曲 罢 悯 然 。 自叙 少 小 时 欢 乐 事 , 漂 沦 憔 悴 , 徙 于 今 转 江 湖 间 。予 出官 二 年 , 然 自安 , 斯 人 言 , 夕 始 觉 恬 感 是 有 迁 谪 意 。 因 为 长 句 , 以 赠 之 , 六 百 一 十 二 言 歌 凡 ( 为 “ 百 一 十 六 ”), 日 《琵 琶 行 》。 _ 诗 中 抒 发 当 六 命 ”l j 作 者 与 琵 琶 女 “ 是 天 涯 沦 落 人 ”的 知 音 之 遇 和 共 鸣 同
口 晟 意 时 心 吴 象・ 空・ 理
HU RE S ND D CH0O S I L N ART S
10 6
之 情 。《旧 唐 书 》 传 载 : ( 和 ) 年 七 月 ( 作 六 本 “元 十 当
月 ) 盗 杀 宰 相 武 元 衡 , 易 首 上 疏 论 其 冤 , 请 捕 贼 , 居 急 以雪 国耻 。 宰 相 以宫 官 ( 居 易 时 为 左 赞 善 大 夫 ) 白 非 谏 职 , 当先 谏 官 言 事 。 会 有 素 恶 居 易 者 , 摭 居 易 , 不 掎
空 、 理 三 个 视 角 切 入 , 图 比较 诗 歌 与 戏 曲 因 文 体 心 试 之 别 而 造 成 在 表 现 形 式 上 的若 干 差 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2012摘要:文章结合相关文献,对琵琶这一乐器的产生发展及其文学意蕴予以分析,从其器形器声、演奏姿势、演奏者身份等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琵琶意象进行了考论,认为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悲苦、离别、暧昧的象征意义与美学内涵。

本文所论述的琵琶意象所具有意蕴生成的一些原因,以往论者关注尚不够。

关键词:琵琶;曲项琵琶;古代文学;意象中图分类号:I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90X(2012)12-140-03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甘肃,兰州,730070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中传播甚广、影响极大的一种,自古以来以其优美的器形、清越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受到大众青睐,流行甚广。

时至今日,它依旧焕发着蓬勃的艺术青春。

同时,自诞生之日起,其身影还频频进入文学的视野,在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及文献材料中,琵琶与相关事件、语境结合,“获得了一种可供辨认的意义”①,成为意蕴丰富的象征符号。

荣格在其《人及其表象》说:“符号总是比它所表现的概念的内蕴要少;而一个象征则始终代表着某种比其明显的、直接的意蕴要多的存在对象。

”②但事实上,在文学、艺术学、语言学的层面,象征与符号二概念往往重合,如黑格尔所言:“象征是一种符号。

”③符号必然具有象征性,象征的成立则必须符号的指称。

因此本文论述时对这两个概念并未做严格区分。

那么,琵琶这种乐器的产生和发展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而在文学和文献学的视野下,琵琶这一象征符号具有哪些所指?文章拟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上述问题展开考论。

一琵琶名义考《说文》中无“琵琶”,新附字中有,在“珡”部;有“枇杷”:“木也。

”《本草纲目》枇杷条云:“其叶形似琵琶,故名。

”“琵琶”一词,最早出现在应劭(约153~196)的《风俗通义·声音》:“谨按此近世乐家所作,不知谁也。

以手批扒,因以为名。

长三尺五寸,法天地人五行。

四弦,象四时。

”④“近世”说明此乐器出现的时间去应劭所处时代不远,“不知谁也”,可见应劭也不能确定其具体创造者。

“以手批扒”,则此乐器是以其具体演奏动作被命名的。

与应劭时代略似的刘熙(生卒年不详)所著《释名·释乐器》说法与之近似,曰:“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

”⑤《宋书·乐志》引傅玄《琵琶赋序》说:“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筝筑为马上之乐。

欲从方俗语,故名曰琵琶。

”接着,言:“取其易传于外国也。

”《旧唐书·乐志》《通典·乐典四》中相关记载与《宋书》基本无异。

由上述文献我们可以获知以下一些信息:第一,琵琶出于西域,并非中土固有;第二,其创制之初的演奏者,为被迫离乡的女子;第二,其形制大小适中,便于携带;第三,此乐器之得名,由其基本弹奏手法而来。

而上述几点又基本涵盖了琵琶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丰富、复杂所指的集体意象的关键。

琵琶在其产生之初,是整个一类木制、有中空音箱的便携式弹拨类乐器的统称。

因项之形制不同,分为曲项、直项两类。

段安节《乐府杂录》即说:“琵琶,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有直项者、曲项者。

”其中圆形音箱的直项琵琶,又称“秦汉子”、“琴琵琶”、“汉琵琶”的,由玄鼗发展而来,杜佑《通典》卷一四四:“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玄鼗之遗制。

”郑玄《周礼》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其实即类似于拨浪鼓一类。

其特征大略为“直颈、音箱圆而小,两面蒙皮,有弦”⑥,这种形制的琵琶,到了唐代,因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善奏此器,故以其名名之,简称“阮”。

我们现在更为普遍的对琵琶的认识是指由丝绸之路从波斯(今伊朗)等西域之地传来的曲项琵琶,亦称“胡琵琶”或“胡琴”,它“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后流行于西亚和西南亚,新疆尼雅东汉时期精绝国遗址曾出土琵琶残件。

……在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后,迅速普及。

”⑦《隋书·经籍志》说:“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

”其特点是:四弦、四柱、曲项、梨形音箱。

《乐府杂录》中记录了“雅乐部”、“云韶部”、“清乐部”、“鼓吹部”、“驱傩”、“熊罴部”、“鼓架部”、“龟兹部”、“胡部”,一共九部乐器,其中琵琶便被列在“胡部”乐中。

其演奏方式、材质外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逐渐与本土音乐生态相融合的过程中,亦多次发生变化。

例如,从唐代起,演奏姿势逐渐由横抱变为竖抱;品逐渐增多且数量固定,颈逐渐变长,多柱。

至元明时,曲项琵琶的形制已基本固定,据《元史·礼乐志》载:“制以木,曲首,长颈,四轸,颈有品,阔面,四弦,面饰杂花。

”而且,琵琶一词也基本成了这一类型乐器的专称。

本文所考论的对象即指曲项琵琶,下文所指称的琵琶即亦指曲项琵琶。

二作为文学意象的琵琶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民族乐器,琵琶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历代作家文人的注意,频繁出现于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意象,如一颗璀璨的钻石,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多样的光彩。

以往论及文学作品中的琵琶意象时,结论多涉及如寂静辽远、淡雅悠扬、含蓄蕴籍、言近意远等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审美趣味,诚然,许多琵琶曲如《夕阳箫鼓》、《飞花点翠》、《月儿高》、《塞上曲》……许多文学作品如《琵琶赋》(成公绥傅玄孙该薛收虞世南等)、《琵琶行》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琵琶意象车颖(白居易)、《琵琶歌》(元稹)、《咏琵琶》(王融、李世民、徐勉等)……的确呈现出这些情调,但这并不是琵琶意象在文学世界所承载的全部。

此外,琵琶意象所具有的意蕴生成的内在原因,还有一些以往论者关注得还不够。

因此,本文将从琵琶的音色、演奏方式、演奏者等角度予以分析,以期有新的突破。

首先,从演奏方式言之,琵琶虽只有四弦,但因其独特的音箱结构,加之有如“弹”“挑”“撇”“勾”“抹”“剔”“飞”“拂”“挂”“捋下”“泛音”等数十种指法,演奏时“如果触弦的一刹那,小臂旋内、旋外的动作自然放松,手指动作灵活,与弦的碰撞过程短,冲量大,爆发力强,其发音清脆、明亮、结实、刚劲……如果指甲与面板垂直,入弦极浅,用指尖弹奏,导致弦的高频振动,其音色尖薄、干瘪、刺激。

”⑧所谓“弱腕忽以竞骋兮,象惊电之绝光”,“飞纤指以促柱兮,创发越以哀伤”(晋傅玄《琵琶赋》),因此,琵琶的音色“尖、堂、松、脆、爆”⑨,极有张力,善于表现复杂深刻、起伏多变的激越的情绪。

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李近楼号‘琵琶绝’,李讳良节,武骧右卫副千户,中年而瞽,因以琵琶自娱。

能从中作将军下校场,鼓、乐、炮、喊之声,一时并作;与人言,以弦时,字句分明,俨如人语,或二三人并语;或为琴,为筝,为箫,皆绝似。

”⑩能够模拟如此纷繁嘈杂的军事训练场面以及种种人声、乐声,可见“琵琶绝”技艺之高超,同时也体现出琵琶丰富而令人震撼的艺术爆发力。

琵琶乐音中的凌冽峻拔之感尤其给听者以极为强烈的听觉震撼。

嵇康《声无哀乐论》说:“今平和之人听筝笛琵琶则形躁而志越,闻琴瑟之音则听静而心闲。

”讲的就是琵琶这种音色特质。

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对此的描述更为具象:“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琵琶从其音色展现出的艺术性格而言是偏于刚性坚韧而非纤弱委婉,这也就决定了它进入文学作品时所承载的意义也多偏于烈性绝决而非淡雅平和。

其次,究其“出身”,琵琶源出西域,尤其唐代以来,伴随着边塞诗的兴起,诗人们从不吝惜自己的诗才去吟咏歌唱这片神秘广袤的土地: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李颀《古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弹不尽,高高秋月下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

胜儿若向边塞弹,征人泪血应阑干。

(刘景复《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栊慢捻,泪珠盈睫。

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

千古事、云飞烟灭。

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

弹到此,为呜咽。

(辛弃疾《贺新郎·赋琵琶》)由前引诗句可以看出,在中土文人普遍的视野中,西域总是与抒情主人公对前途的未知及由此产生的茫然、苍凉、肃杀、遥远的距离感(现实的与心理的)、建功立业的抱负、对和平的祈愿、自知或不自知的优越感联系在一起。

这种“异域出身”,使琵琶多了许多神秘性和被诠释、解构的可能性,它并非中土圣地之“嫡产”,在胡、汉文化的融合中不断擦碰出新的艺术魅力。

就基调而言,可以看出,往往是悲时光之变幻,哀人事之无情,充满了对前路未知的惆怅及抚今追昔的感慨。

对此,不妨以唐代罗隐《听琵琶》中的诗句作一总结:“大抵曲中皆有恨,满楼人自不知君。

”在这里,可以将琵琶与象征宗法秩序、体现个人道德修养的乐器的代表———琴作一对比在古代知识分子约束心性、止恶从善、提升修养以期达到儒家思想所要求的“君子”之境界的道德训练与实践过程中,琴作为一种神圣庄严的客体,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琴,出现和使用的场合与背景总是典雅、庄严甚至近乎宗教仪式般肃穆,这正与秩序井然的礼乐制度相契合: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蹈心也。

(《左传·昭公元年》)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

君子以其修德,故用之。

(刘向《说苑·修文》)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嵇康《琴赋》)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

(桓谭《新论·琴道篇》)唐末五代刘藉在《琴议篇》中更是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能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

”輥輯訛作为对弹奏者的要求,这种审美追求,同时也包含着道德约束,即古代士人对自我操守的看重,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说其审美趣味是附属于道德、伦理追求的。

在《乐记》云:“凡音者,生于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

”可见从一开始,宗法社会对音乐的要求便是教化与规训,《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

”段玉裁注引《白虎通》:“琴,禁也。

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治乐就是治心,即《乐记》所说的“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如果说琴是个体化宗法型乐器的代表,那么钟可以称为集体化宗法乐器,关于它同琵琶的文化内涵的差异,可参看罗艺峰的《钟与琵琶的文化比较》(《音乐研究》1990年第4期)。

与之相比,琵琶从其诞生就远离庙堂。

嵇康《声无哀乐论》言:“听筝笛琵琶则形疏而志越,闻琴瑟则体静而心闲。

”唐代赵传《琴歌》说:“琴声若似琵琶声,卖与时人应已久。

”讲的便是琵琶平易、通俗的特质。

它是与农耕社会生产方式截然不同的游牧文明的产物,远离“庙堂”,生机盎然。

虽然也被比附、象法天地、人事,如傅玄《琵琶赋》中言:“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

”但琵琶的发展中始终少“礼志”、“宗法”的束缚,它音色激越而新鲜,上至王公,下至平民,皆可赏玩;而嵇康《琴赋》中讲到操琴的情形时说:“若夫三春之初,丽服以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