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论文引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鉴赏,并深入探讨其价值和影响。

主体古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歌赋、曲牌等形式表达,以其深邃的意境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心。

首先,古代文学强调意象的运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抒情,展现出杰出的艺术表现力。

其次,古代文学注重音韵的优美和节奏的流畅,使作品更加饱满和动听。

再者,古代文学重视情感的表达,深情的挥洒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在艺术上体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泛的创作灵感。

其次,古代文学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思想状况。

再者,中国古代文学通过对人性和生活的描绘,提供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启示,帮助人们更好地和世界。

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之作,其中包括《诗经》、《论语》、《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思想内涵,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集,以其简洁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儒家思想和人伦道德。

《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细腻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和人性的矛盾。

结论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深远的价值和影响。

通过对其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同时,古代文学也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因此,我们应该继承和传承古代文学的精神,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的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文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浅析古代文学论文写作古代文学论文一、研究者的阅读能力与层次:t1、阅读能力:t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首先要过的是文字关。

因为古代文学作品都是用古代汉语写成的,只有多方面掌握古代语言的文字、声韵、语法等知识,能够自如地阅读古文,才能真正读懂作品内容。

以广为流传的唐代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为例,(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城阙”“三秦”“五津”“宦游”“比邻”“歧路”“儿女”等字词的意思,是无法理解这首诗表现的内容的。

阅读能力还包括对作品内涵的领会能力。

譬如有时须了解等等,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要有相应的对策:如果针对考研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外找一些相关的历年考研试题,鉴赏作品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来,使部分想考研的同学复习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偏重点。

还可以在自己的知识范围内,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经典的研究著作,对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面对部分未来要教中学的同学,因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传统的模式存在问题,如何胜任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及如何适应并改变中学的教学,在教学中也可渗透并涉猎到相关的内容。

还有很多同学毕业要从事其他的工作,如文化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室治理文员、秘书工作,那教学时鉴赏作品的思维训练及领会精神内涵的层面训练、讲解作品中与当代社会人际交往的层面都对其走上工作岗位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帮助。

《老残游记》这部小说教学目的的现代性,除了以上所言,体现的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现实意义。

ZG古代文学作品教学对策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不断的在教学中反思、总结经验,并回馈到教学当中,使课堂教学质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需要全体教育者以科学合理的现代性教育观念为指导,以完善丰富的现代教学方法和内容为依托,运用到实际授课当中,使这门课程真正从传统走向现代。

古典文学赏析课的结课论文

古典文学赏析课的结课论文

我眼中的李清照在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词。

词本身具有的韵律美深深地打动着我。

词人在抒写或含蓄或豪放的情感时用词的考究精炼也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这些优秀的词人中,我最喜爱最欣赏的是李清照。

一方面,我很喜欢从她的词中传达出来的细腻的内心情感。

她的词读去会有一种细雨丝丝浸入心头的感觉,字里行间都浸满了词人的深深的感情。

若是欢乐的词,就会让人觉得有许许多多美丽的花开放在心里一般快乐;若是悲伤的词,则会有眼见花儿落下却无力挽回的悲伤。

另一方面,我觉得她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她是很不一样的,或者说她在那样的时代里面是前卫的。

她对于外面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在那个男权社会里面做男性的附属品。

李清照热爱生活,真诚纯真,活泼热情。

比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中这位个性鲜明、充满青春朝气的纯真少女,天真、活泼、妩媚、婀娜、娇羞、好奇、多情,又有几分狡黠与聪慧。

在“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动态细节中,细腻而真切地表现了传统文化对女子的约束和少女向往与现实生活中异性接触的微妙而多层次的复杂心理。

而《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一词,展现的则是本真自然、向往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词中的少女想要和心爱之人眉目传情,但是又害怕被人发现的形象被刻画的惟妙惟肖。

花影约重来”则表现少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大胆地与情人约会。

此词自然活泼、格调欢快,闪现其中的,是对美好的自然本性的追求,是压抑不住的青春萌动和生命冲动。

纯净而高雅的女性主体意识;执著而热烈的女性情爱意识;自恋、自强的女性独立意识;饱受离乱后的女性忧患意识。

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名作鉴赏》结业论文姓名:罗泽东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学号: 200601080107 指导教师:兰毅与生命体验伴行的诗文永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硕果仅存的文明古国,华夏的诗文向来以登峰造极的艺术手法和炉火纯青的意境刻画闻名遐迩。

数千年来,华夏诗文为世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

除其华美典雅的辞藻韵律,带给人无比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鉴赏美感外。

还在于它拥有饱含洗尽铅华生命感悟的意蕴,能给予人心灵的触动,精神的洗涤。

笔者以为:品诗,下者品词,中者品韵,上者品意。

顾名思义。

品诗初级阶段,乃品诗之遣词造句。

档次如同垂髫蒙童熟悉三字经千字文,囫囵吞枣,只知其形。

有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到了这个地步,可以称得上懂诗。

因为潜移默化之间,诗的韵律已经镌刻于脑海。

不谈出口成文,至少耳熟能详,信手拈来。

古时有典故高山流水,引喻知己难求。

华夏艺术,无论诗词歌赋,还是琴棋书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意蕴。

诗的艺术成就达到登堂入室的标志就是意蕴的有无。

不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来的思绪情感,显然不能称为会品诗。

除诗外,华夏令世界叹为观止的文学史里,词也是一颗得天独厚的明珠。

它格律虽不及诗精致,字斟句酌间也不如诗字字珠玑。

但它所修饰情感的细腻显然比诗犹有过之。

词起于隋唐,兴盛于赵宋。

受累于赵宋偃武修文,词总给人一种哀婉缠绵伤春悲秋的香闺女儿态。

但这显然不是词的真意。

如同诗中也有六朝遗风上官仪的“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的绮丽婉媚,词中也不乏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般豪情状语。

诗可以说写的是<a name=baidusnap0></a><B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ffff66'>人生</B>,词表达的同样是生命。

两者若要永生,首要合情。

今人古月,今月古人,若说什么能隔世神交,唯有情感共鸣了。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引言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作为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将从文学发展背景、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一、文学发展背景古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演变密不可分。

自古以来,中国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学遗产。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变迁,展现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1.1 先秦文学先秦时期是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感受。

《论语》、《墨子》等儒家经典也在此时诞生,对后来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转折点,出现了众多优秀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作品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机的《文选》等,展现了人们思想的多样性和对社会变革的反思。

1.3 唐宋元明清文学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涌现出大量杰出的文学作品。

唐代的诗歌、宋代的词曲、元代的戏剧、明清时期的小说等各具特色。

代表作品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苏轼的《水调歌头》、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等,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二、古代文学代表作品古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留下了许多千古传世的作品。

这些作品既以其丰富的内容,又以其艺术的表现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代表。

2.1 《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和地域的305篇诗歌,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生活、爱情和社会道德观。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根源”。

2.2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曹雪芹创作而成。

这部小说以贾宝玉等人物的命运为主线,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人物刻画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荣辱起伏,被誉为中华文化的顶峰之作。

2.3 《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描述了宋朝末年梁山泊起义军的英勇事迹。

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_古代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_古代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_古代文学赏析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古代文学赏析论文3200字(一):论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的创新性思维培养论文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当前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为社会实现良好发展的趋势。

这就需要对人才的创新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古代文学作为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学科,对人才创新性思维的有效培养具有显著的作用。

本文主要对古代文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中创新性思维的应用。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需求也呈现增多趋势。

古代文学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中具有较为重要地位的学科,通过不断加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可以促使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得以有效培养,且创新性思维人才逐渐成为社会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在古代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通常会出现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特点缺乏明确性、教学方式较陈旧等缺陷,这就会对人才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如何通过古代文学赏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以促使学生思维得以有效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一、古代文学教学创新性思维的意义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实现进步和良好发展的灵魂,创新性思维通常为人类思维实现有效发展的最高模式。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创新性思维具有显著的作用。

而人类思维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教育的创新,因此教育创新是当前社会实现良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古代文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门传统学科,其对学生所具备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指导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相关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学生对古代文学进行感受、分析、欣赏,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对学生所具备的想象思维进行培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最重要的就是在古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实现教育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的情感、智慧、精神等相关内容的体现,从一定角度讲,古代文学属于极为重要的一门人文学科,其对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素质的发展以及养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

古代文学论文(共10篇)古代文学论文(一): 我的论文是古代汉语,不是古代文学.是具体的字,结构的分析.字体结构中,最原始的是“形”,象形,如甲骨文与金文(钟鼎文);其次是“音”,象声,后世所创的篆隶楷行草大都有其影子,隋唐之时才有“平上去入”的音声变化划分,之前能用而不能分,是一个难点;还有,“义”,古文学中讲的是本有义和象征义,不像现代文学里明朗区分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但又几乎随处可见其应用之处……希望能帮到你!古代文学论文(二): 什么叫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到了现当代,论文常指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古代文学论文(三): 中国古代文学家文集.像《唐宋八大家文集》之类的.具有收藏意义的.附1:1.《楚辞学论文集》姜亮夫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2.《唐诗论文集续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3.《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4.《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961.65.《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6.《乐府诗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957.6,7.楚辞论文集游国恩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18.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莫砺锋编 2023.7,9.两小山斋论文集罗〓烈著北京:中华书局,1982.710.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11.楚辞论文集蒋天枢撰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712.楚辞研究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编辑部编 ,13.诗经研究丛刊: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十三辑中国诗经学会,河北师范大学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014.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诗经学会编北京:学苑出版社,2023.15.切问切.1981-2023:复旦诗派理论文集许德民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916.唐诗论文集刘开扬著北京:中华书局,17.东坡词论丛素轼研究论文集第一辑苏轼研究学会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8.李清照研究论文集济南市社科研究所编北京:中华书局,1984.519.词学研究论文集 (1949-1979)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安古典文学研究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20.中古文学史论文集曹道衡著.-新1版北京:中华书局,2023.921.李白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编.-1 中华书局/1964.4附2:1、《胡适学术文集》中国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8.2、《中国文学论丛》钱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83、《中国文学:古代与现代》王瑶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54、《中华文学评论百年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45、《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6、《戴震文集》中华书局/1980.127、《冯友兰先生纪念文集》陈岱孙,季羡林,张岱年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08、《王国维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古代文学论文(四):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有哪些【古代文学论文】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 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980年《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是在四卷本基础上精选编辑而成,共选中国古代、近代文学批评论文(含论诗诗)66种,其中先秦5种,两汉4种,魏晋南北朝5种,唐8种,宋10种,金1种,元2种,明9种,清11种,近代11种.书中按作者时代编次选录,入选各篇,其与文学理论无关部分,采取节录方式,并有注明.凡入选文字,均兼采各种版本加以校勘,正文以一本为主,于篇末注明版本出处.在每篇正文之后,有注释与说明文字.全书选目精审得体,注释重字词训释,浅易明晰;说明既能阐发文本大意,又能明其渊源流变,于初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者,最为便利.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刘勰《文心雕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书,全书分上下两编,各包括25篇.上编前5篇带有导论性质,后20篇分述各文体特征与流变;下篇25篇主要讨论文学创作风格与批评的原则、方法,以及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等,末篇《序志》为全书序言.范注以清人黄叔琳《文心雕龙辑注》为底本,参以孙仲容手录顾千里、黄荛圃合校本,谭复堂校本,日本铃木虎雄校勘记和赵万里校唐人残写本,并吸收了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等研究成果,进行校勘与注释.范注不限于疏通文句,凡与理解文本有关的文献,均详细引录,故与各种注本比较,最为详赡.书前附有铃木虎雄《黄叔琳文心雕龙校勘记》的“绪言”和“校勘所用书目”亦便于学者参考.诗品注 (梁)钟嵘著陈延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年钟嵘《诗品》是一部专论五言诗及其诗人的文学批评著作,作者选择从汉到齐梁间诗人122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评第,并在作家作品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钟嵘提倡“自然”与“真美”的诗歌理论批评风格.陈注参照多种版本,进行整理,并作注释,清通简要,便于初学.书后附录“诗选”,系注者所辑录钟嵘《诗品》论及的作品,尤便于读者检核、参考.书末缀有注者跋语,对钟嵘选诗、评第略有论及,亦具启发意义.沧浪诗话校释(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年严羽《沧浪诗话》是一部以禅喻诗、着重探讨诗歌形式和艺术性的著作.郭氏此书以明嘉靖本为底本,参考《诗人玉屑》所引加以校订,注释于胡鉴《沧浪诗话注》、胡才甫《沧浪诗话笺注》颇多节取,并兼采陶明《诗说杂记》中有关解释沧浪的论点.书前有“校释说明”,于沧浪之版本、观点作出简要的梳理与评价.书中依据原著《诗辩》《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部分顺序,分作“校”“注”“释”,校文多为考异,有纠谬之功;注文重在词语典故的出处,简要清明;释文在渊源探究与理论发明,兼具导读作用.书后附录严羽《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有助读者对严氏诗学观的了解.该书为目前和研究《沧浪诗话》最为详明的著述.原诗(清)叶燮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分为“内篇”“外篇”,其中关于“正”与“变”、“识”“才”“胆”与“理”“事”“情”诸端探讨,均多真知灼见.霍氏校注,以《清诗话》为底本,用叶燮《已畦集》本校勘,对《原诗》进行校正、分段、标点、笺注.书前冠有“前言”,对《原诗》理论思想与风格作简要介绍与评价,书中笺注着重于引语的出处和有参考意义的材料,词语一般未作解析.艺概 (清)刘熙载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刘熙载《艺概》是一部谈文论艺的理论批评著作.作者讨论文艺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全书包括《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部分.刘氏在《叙》中自谓其评论方法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即用简炼的语言,作突出重点的评论,通过“触类引伸”,来显示复杂的内容.综观全书,尤其是论文、诗、词、赋的部分,其对作家作品的评定,对文学形式的流变,对艺术特征的阐发等,时有卓见确论.该版《艺概》,系王国安依据清同治十二年(1873)原刊本整理,加以标点,对原本个别错字,亦予纠正.书前有王国安所撰“前言”,对原书有条分缕析的介绍.人间词话新注王国维著滕咸惠校注齐鲁书社1982年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为“人间词话”,下卷为“人间词话附录”.上卷系根据王国维《人间词话》原稿本整理而成;下卷系辑录《人间词话》以外的王氏零星论词言论.全书有“校”“注”两部分.“校”说明与其它版本(特别是与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徐调孚注、王幼安校订本作比较)文字重要不同之处,可见作者对史料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的精审态度.“注”是参照旧注加以补充修订而成.其引文亦能注明出处,使人一目了然.书前有周振甫《序》和滕咸惠自撰的论文《略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其中滕文于《人间词话》的“境界说”以及所表现的美学思想,论述较详,可供读者参考. 谈艺录钱钟书著中华书局 1984年《谈艺录》系钱钟书的一部以探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思想为主的说诗谈艺著作.本书为1984 年开明书店初版的修订本,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原书旧貌,仅稍有删改润色,计91条;下编乃对旧作进行逐处修订与增益,是为“补遗”,计18条.作者在新版《引言》中说:“上下编册之相辅,即早晚心力之相形”,可见此书堪称集作者一生谈艺之精髓.钱著对中国古代诗歌之本事、考据、风格、理论多有涉及,然综观其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因小见大,如作者采用古代诗论评点方法,从细微入手,却能于中阐发诸如唐、宋诗之分类的重要理论问题.二是博中取精,亦即作者立条极为博杂,然对所及问题的认识,如“诗乐离合”“桐城诗派”等,皆极为深透.三是中西合壁,这于书中引录文献与理论思想,均可见作者融会中西文化艺术的学养.该书知识丰厚,论析精辟,是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必读佳作.古代文学论文(五): 国学经典读后感论文500字以内《西游记》读后感《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古代文学论文(六): 古典文学有哪些?(加作者)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孔子整理。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探析古代文学课程问题的优秀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探析古代文学课程问题的优秀论文

探析古代文学课程问题的优秀论文问题之一:“重史轻文”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实行学分制之前,古代文学只开设了一门课程,即《中国古代文学》。

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和“历代文学作品选读”(以下简称“作品选读”)两大部分。

学生手头的教材既有《中国文学史》,又有《历代文学作品选》。

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既要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熟悉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等;又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因教学内容太多(从先秦文学一直到近代文学)而课时有限(300个学时左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讲授的主要是《中国文学史》,而《历代文学作品选》讲得很少(只有先秦文学因语言文字古奥难懂,讲读了部分作品)。

实际上“作品选读”应单独作为一门课程,与文学史同时开课,有的高校尤其是一些本科院校就是这样做的,但因专科学校学制较短学时较少,还难以将它独立开课,一般都是把它与文学史合并为一门课程。

然而仅文学史的内容要在300个左右的学时里讲完,时间就比较紧张,而它又是《中国古代文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不能讲得太简单,更不能不讲,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把“作品选读”舍弃一旁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对为讲授文学史的需要而不得不讲的少数作品作简要分析,而更多的作品只能留待学生课后自学,这势必影响学生解读文学作品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素质,同时也使得他们对文学史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深入不下去。

这种“重史(文学史)轻文(文学作品)”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在当时得不到解决。

然而,实行学分制后,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中文系最近制定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以下简称《教学计划》)中,除了“专业必修课程”(即原来的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外,还增设了不少“专业选修课程”,古代文学既有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又设置了《唐诗研究》、《宋词技法研究》、《〈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等几门选修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结课论文)唐代诗词赏析唐诗简介摘要:千百年来,人们总是把一个朝代的名称——“唐”,和一种文学的体裁——“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唐诗”。

在后人心目中,“唐诗”这个名词自身就标志着登峰造极的诗歌成就。

中国有一句俗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熟读了三百首唐诗,就能具备基本的写诗能力,可见国人对唐诗的推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强大兴盛的朝代,唐传二十帝,历二百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

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繁荣,政治相对太平,外交也很发达,唐朝与周边的区域、国家的交流都非常频繁,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中心。

而且在思想上也是相对解放的,统治者不仅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兼容并蓄,而且允许人民对时政展开批评。

所以唐朝是封建社会中一个经济富足,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的朝代,就是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中,中国古典文学走向了成熟和繁荣,而唐诗则是唐代文学的代表和最高成就。

关键词:唐代诗词李白诗词杜甫诗词对比白居易诗词正文: 李白诗歌与杜甫诗歌的赏析比较假如从诗歌的成就来比较李杜的诗歌,我觉得没有可比性。

一个被称为天才,一个被称为地才;一个被称为天上的诗人,一个被称为人民的诗人;一个如天上翱翔的鹰,一个如地上狂奔的虎。

他们都是诗坛的强者,尽管他们也是好朋友,但他们谁也不能取代谁,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所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既然我们无法对比两人的成就,那么,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他们诗歌的风格差异,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差异以及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差异。

一.李杜诗歌的比较:(一)创作上:李白写虚,杜甫写实。

1.李白乐观、豪放、自信,他是天之骄子,盛世的歌手,所以写出了“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虚幻的诗句。

2.杜甫生在危机四伏的盛世和创痍满目的乱世之中,他过的是屈辱艰难,颠沛流离的生活。

所以他忠实记录了严峻的现实。

如《悲陈陶》中“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2)象征寓托上:1.因为李白性格纯真,崇尚自然,洒脱不羁、傲世独立,又有老庄的浪漫主义思想,所以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大鹏凤凰·黄河大江·青山明月·仙境醉乡等。

如写大鹏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他用大鹏自比,大鹏的自由豪迈,扶摇直上,都是他向往的。

如写黄河大江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山喷雪来”,在气势磅礴的江河之间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

如写青山明月的“天门中断楚山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如写仙境醉乡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诗中有诗人的幻想,也有诗人对这个社会的不满,借酒来忘我,借酒来行乐。

2.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他仁爱善良,关心国运,悯时伤乱、深沉忧郁,不顾个人安危。

所以他的诗中常常出现凤凰·病橘枯楠·秋枫瘦马·急流高峡等。

如《朱凤行》中“愿分朱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如《凤凰台》中“心以当竹实”“血以当醴泉”“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如《秋兴》中“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3)意象组合方式上:1.李白追求自由精神,不受格律约束,他的诗歌常常给人一种飘逸的感觉,夸张却不显做作,华丽却不显庸俗。

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飞流直下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等。

2.杜甫推崇“形神兼备”境界,强调炼字,炼句,苦思,苦学。

意象精练紧凑,语意凝重深沉,情感沉雄勃郁。

如《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两句,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4)章法、节律、气势和诗体上:1.李白的章法跳跃,节律急迫,气势磅礴,跌宕起伏。

多古体诗、乐府歌行(从李白的诗歌中可以总结)。

李白的章节跳跃,节律急迫,气势磅礴,跌宕起伏,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他生性浪漫豪放,不受约束,也不落俗套,所以他写的诗也很有自己的特色。

2.杜甫的章法严密,节律舒缓,潜气内转,深厚绵长。

多律诗、组诗(从杜甫的诗歌中可以总结)。

杜甫诗章节严密,戒律舒缓,潜气内转,深厚绵长也与他的性格又很大关系。

杜甫骨子里也许有像李白的浪漫细胞,但是后来的人生经历几乎把他的浪漫细胞都扼杀了,再加上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使得他的关注民生,关注社会。

二.李杜诗歌的风格差异:(1)李白诗歌的风格属于浪漫派,他是继浪漫主义大家屈原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常常充满浪漫的想象,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他的诗歌浪漫中带有夸张,比如《望庐山瀑布》中“九千丈”“生紫烟”的瀑布:他的诗歌浪漫中也很豪放,如《行路难》中“人生在世不称意,直挂云帆济沧海”。

(2)杜甫诗歌的风格属于写实派,他属于“人民的诗人”。

他悯时伤乱,忧国忧民,他悲国破家亡“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他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狂欢“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三.李杜诗歌思想内容差异:(1)李杜诗歌的思想内容也有相同的地方,他们都有伟大的人生理想,都有远大的报复。

比如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格》;(2)他们都有批判现实,关怀民生疾苦的思想,但是,李白批判现实比较大胆,杜甫批判得比较含蓄,李白批判的比较概括,杜甫批判得比较细腻。

(3)他们都喜欢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情怀的思想,但是,李白往往比杜甫更加善于写山水,也更善于借山水来传情。

四.李杜诗歌对后世的影响:(1)李白和杜甫的诗歌都对后世有很大很远很深的影响,说不上谁的影响比较大,谁的影响比较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2)李白的飘逸让人苦苦追寻不得,杜甫的忧国忧民为代代百姓所怀念,有人想学李白,但总是少了些什么,有人想学杜甫,但也总是没有他的那份心情。

(3)一直到现在,李杜在诗坛上还是有很大影响。

白居易四季诗歌赏析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香山避暑二绝其一:纱巾草履行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一路凉风十八里,卧乘篮舆睡中归。

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珍月似弓。

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作为唐代最多产的诗人,白居易一生写了许多的诗歌来描写自然景物,并时时刻刻陶醉于大自然随处可见的多样景致中,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陶冶个人的艺术情趣。

下面以他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几首小诗为例,体会一下,大诗人是怎样用一种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和欣赏大自然的。

我们先看《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杨柳枝是唐代教坊的曲名,歌词的形式是七言绝句,此题专门是咏杨柳的。

这首诗前两句写春风荡漾时杨柳枝条的婀娜多姿,妖娆可爱,后两句是咏物抒怀,感慨唏嘘。

一年之际在于春,在大好春光来临之际,最先向世界宣布春姑娘的来临的非柳树莫属,所以,大凡诗人咏春之作,总少不了柳树的身影,而柳树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它那报春的枝条。

第一句是特写:“一树春风千万枝”,诗人只写了一棵柳树,不过是一棵树长着千万条柳枝的树。

由于春风拂动的关系,由静态的“一树”摇身一变,成了“千万枝”,这两者在变换之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视觉效果,即虽然看上去原本只是一棵树,但是树上数不清的枝条却被春风那双无形的手一一掀动起来,迎风飘动,给人一种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感觉。

第二句更加细致地对这棵柳树上的枝条进行精心的描画,春风不但拂动了柳枝,而且吹发了新芽,那满树千条的柳枝上,于是绽出了数不清的嫩叶,远远望去,一片嫩黄,而细长的柳枝早已不再像严冬时的那般僵直,而变得柔软异常,随着和煦的微风,时起时落,时高时低,在诗人眼里,简直像丝绦般的妩媚柔顺。

如果我们尝试着按照白居易的思路,畅想一下他所展示的景象,一棵寻常的柳树,在春天的召唤下,焕发了勃勃的生机,万千枝条上,吐露出娇嫩的新芽,以它的金黄,以它的柔软,向世人展示着生命的美好,歌唱着春天的到来,白居易不仅仅是在写柳树,而是在呼唤春天,歌唱生命,所以他能写得这样生机盎然,难怪《唐宋诗醇》要说此诗是“风致翩翩”了。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作者接下来没有继续春的礼赞,而是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这株柳树鸣起不平来了,“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坊里名。

想不到的是,这样一株充满生命力的柳树,却长在一种荒凉冷落的环境中,“西角”,在西边一个背阴的角落里,“荒园”,生在一个荒废的庭院里,那么哪怕你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又能有谁来赏识,有谁来关注呢?白居易在诗中营造出这样前后强烈的反差,其用意何在呢?是仅仅在为这株茂盛的柳树因生不逢地,而在大好春光之中独自寂寞,无人赏识而深深惋惜呢,还是借物言志,另有所指呢?这历来引起过不少猜测与推理。

有人认为,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对柳树的痛惜之情,实际上是一种对当时政治黑暗腐败、人才被压抑埋没的深沉感慨;更有甚者,还有人以为,这是白居易在自己年老力衰时,为他身边的那些丰华正茂的歌妓们有感而发的,据唐孟《本事诗》记载:“白尚书(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年既高迈,则小蛮方丰艳,因为杨柳之词(即此篇《杨柳枝词》)以托意。

”不管怎么说,这首小诗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到底是为了政治还是为了身边的红颜而发,今天似乎也难下定论,但是,这首诗后来造成的影响,的确是作者本人当初自己也不曾想到的。

关于这首诗,当时的河南尹卢贞有一首和诗,并写了题序:“永丰坊西南角园中,有垂柳一株,柔条极茂,白尚书曾赋诗,传入乐府,流遍京师。

近有诏旨,取两枝植于禁苑。

乃知一顾增十倍之价,非虚言也。

”白居易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寓居洛阳,直至会昌六年逝世。

而卢贞任河南尹在会昌四年,治所就在洛阳。

所以,白居易写这首诗大约在会昌三年到五年之间,当时他已经年过古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