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课程论文题 目: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夏丽芝成 绩:二○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评分内容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目录一、园林艺术的起源 (1)二、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 (1)2.1、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1年) (1)2.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1)2.3、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2.4、成熟期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 (2)2.5、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战乱纷争,造园活动趋于停滞。
(2)三、园林艺术类型 (2)3.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2)3.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3)四、园林艺术特征 (3)4.1皇家园林 (3)4.2私家园林 (3)4,3寺庙园林 (3)4.4岭南园林 (4)五、典型案例 (4)六、结论 (4)七、参考文献 (4)摘要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关键字:园林艺术的起源园林艺术类型园林艺术特征避暑山庄一、园林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谈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叠石,理水,莳木,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韵致。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风格独特的外在景观,而且渗透着依托古代人文背景的内在精神,是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璀璨艺术珍珠,其中的多座园林都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们拥有的极佳的教学素材,而在现实的对中小学生的中国古典赏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此部分的相关知识涉猎也较少,更缺乏系统性,对这一艺术珍品的赏析教育上存在缺口。
一、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中国古典园林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也深深地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如在明清时期,许多画家就参与了园林的建造,他们依据绘画的理论和技法,将中国山水画的原理直接运用于造园艺术,形成了别具意蕴的中国古典园林。
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理想境界隐射着那个时代背景中侵润社会的儒道文化,其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和“出世”、“隐逸”的道家思想付诸现实的尽致表现。
因此,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会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社会风气。
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其中的建筑,还是花木湖石都有着特别的讲究,其中所渗透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也常常远高于表象。
如其中常见的亭,其型式丰富,造型多变,其有供人停伫小憩和提供观景平台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作为园中一景,起到“点睛”的作用,而亭的命名也是很有韵味的,如沧浪亭,命名人的文学造诣和其追求也能有所领略。
这些不仅让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所了解,更使之与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亲密地接触。
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相关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知识,丰富其视野,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提供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精神追求的途径,更加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通过这种古典气息的熏陶,帮助启迪智慧,同时通过与其他所学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理解吸收,丰富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帮助中小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中国园林美学论文

中国园林美学论⽂ 中国园林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她历史悠久,形成个性鲜明的园林体系,独领风骚,对世界园林的发展有着举⾜轻重的地位。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中国园林美学论⽂,供⼤家参考。
中国园林美学论⽂篇⼀ 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美学论⽂摘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化宝库中的⼀朵奇葩,在世界艺术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与⼭⽔绘画、诗词、中国古代美学相互联系,相互作⽤。
中国古典园林以⾃然⼭⽔为主题思想,以花⽊、⽔⽯、建筑等为物质⼿段,强调⼈与⾃然、⼈与⼈之间和谐的关系,追求“意境”情景交融,赋予园林艺术以灵性,通过与⾃然和谐共⽣的⼈⼯建造,突出天⼈合⼀、融于⾃然、顺应⾃然的设计美学思想,不露痕迹地体现⾃然之美。
中国园林美学论⽂内容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美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TU986⽂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的古典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中国的农耕经济、集权政治、封建⽂化培育成长,是⼀个博⼤精深⽽⼜源远流长的风景式园林体系。
1、⽣成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20年,包括殷、州、秦、汉朝代。
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园林内容驳杂,园林概念模糊;园林总体规划⽐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造园活动并没有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该时期代表作有建章宫、上林苑。
2、转折期:公元前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
当时寺观园林开始兴盛起来,形成造园活动从省城到全盛的转折,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彩转化为浓郁的⾃然⽓氛,初步确⽴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发展的基础。
代表作有铜雀苑、华林园。
3、全盛期:公元589年-960年,隋、唐时期。
随着社会条件、性质以及传统⽂化的发展,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法提升,⼭⽔画、⼭⽔诗⽂、⼭⽔园林三个艺术门类有互相渗透迹象。
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旺盛的⽣命⼒,⽽园林的发展也相应地进⼊盛年期。
作为⼀个园林体系,它所具有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形成了。
代表作西苑、华清宫。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中的艺术感受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中的艺术感受论文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意境的创造。
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进入无限的四维空间,从而对人生、物象、历史等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与领悟。
意境的美感实际上是一种人对实物空间—景的欣赏、感知而在人的心底产生的超出景物之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思维空间。
中国古典园林素有“形象的立体画”之称,其具有画的构图与神韵以及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在追求“意”的优雅与“境”的深邃方面,是通过其本身的形象以及“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景艺术手法,将感情寄托于构成园林中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产生其意境的美感。
这种意境的美感体现出人与景的情感交互,表达自然空间的境域内涵,从而给体验者无限的遐想与感触,引起共鸣。
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意境美的创造方法(一)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以少代多我国古典园林善于模拟于自然,其在遵循园林构图的基本规律上,提取自然界中的某些景象精华进行其大小、色彩、形态、质感等要素的空间组织与控制,使其迎合人们的审美需求,达到其意境感受的特殊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某些小型山石、水体常会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中还常通过利用空间关系的组合变化来造成小中见大的错觉,从而更好的营造出空间的意境美感。
如采用园中园,大园套小园的空间分割与联系来创造空间、组织空间和扩大空间(如: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
再如通过园林建筑、墙垣、假山、园林植物分隔空间,造成园中曲折多变,峰回路转的效果。
又如在很多狭小庭院的空间处理上采用多样的空间模式,扩大空间;利用云墙、月洞及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使空间愈见幽深;利用各种物象进行组景与借景,对空间多样划分,从而可使空间愈分愈见其大。
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人们心里上的空间压抑感,而且通过云墙、月洞、曲廊等这样的空间方式,增加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园林艺术赏析

《园林艺术赏析》结业论文系别:专业:姓名:学号:浅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意境美摘要: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都能赋予灵魂,灌注生气,化景物为情思,变心态为画面,从而使作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审美艺术作品的意境首先是一个审美系统,它是由若干相关相生、互渗互补的元素所构成的完整统一的、形有尽而意无穷的、深邃的艺术空间。
园林的意境美更是如此,其构成的诸元素具有突出的相关性和内聚力。
然而,园林美的意境却有赖于两大序列诸元素的有机相关性和结构完整性,有赖于符合园林意境美的规律的意匠经营和整体章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
艺术美是如此,作为中国艺术核心的意境美,更是如此。
园林意境的整体生成,离不开造园家“经营位置”的艺术章法,离不开园林从宏观到微观的控制调配。
一、空间分割:方方胜景,区区殊致任何园林,它的实际空间面积总是有限的,而艺术意境则要求无限,要求具有似乎不可穷尽的性质。
一个古典园林要在这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丰富多彩、各具个性的景观和层出不穷、含蓄不尽的意境,首先就得意在笔先,在宏观上加以把握,将整个园林空间分割为如下的景观或景观层次:大景区、中景区、小景区乃至个体景观、微型景观……其中包括过渡空间以及中国园林特殊的空间——园中之园。
在这个逐层分割的序列中,每个空间单位应有其不同的主题、风格和美。
这才满足人们的好奇求新的审美心理。
事实上,任何内容或形式的美,如果老是重复,人们就会厌倦、烦腻,使美感受到抑制,精神要求休息。
I相反,如换一种内容或形式的美,那么,人们又会精神兴奋,重新产生兴趣,更新鲜的感觉就会朝着美而上升。
园林中的景区同样如此,如果不断变换、生新,人们就会趣味无穷。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姓名:学号: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四、国家在保护园林上采取的措施五、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六、总结七、参考文献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表现,代表着古代人民的审美水平和建筑工艺,是无价之瑰宝,是传统建筑艺术之塔上的明珠。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大都表现出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儒家风范,例如宫殿、陵墓等。
只有园林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调,并能充分体现工匠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特点自成一体,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主要特点如下:1、园林建设时因地制宜,力求与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周围的山水,达到依山傍水的效果。
2、园林建筑除少数皇家园林外都比较小巧。
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园林建设时不以建筑而改变整体风格。
3、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富于变化。
设计中仔细思考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
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
典型代表是北方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
因此可以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表现含蓄、强调意境、突出封建礼教、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中国古典园林完整存世的数量比较少,主要包括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
其中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而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其他地方很少见。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论文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艺术赏析论文正文部分: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和天堂联系起来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苏州那数目庞大的封建古典园林的存在。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那里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艺术之悠久,数量之庞大,造园艺术之高超都在全国首屈一指,据考证已有1500多年的治园历史,至今保持完好的有69处之多。
现在,苏州园林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位于苏州的园林,更是作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代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些园林大致分为三类,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这些园林多为一些文人雅士,官宦富商所建,精致优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规模,多角度的集中展现。
苏州的著名园林有:拙政园,留园,退思园,耦园,网师园,怡园,艺园以及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是人类文化艺术水平的良好传承,它包含了人文艺术,建筑艺术,诗词画作,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维。
从平面来看,苏州园林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从立体来看,虽非迷幻莫测的空中楼阁,却倒也有一番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在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在此,依据苏州园林的造园特点和根据我所了解的资料,重点介绍苏州园林艺术中的两朵奇葩——拙政园和留园。
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园林。
起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所,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的退隐居所,他修补残缺,植树种草,取“拙者之为政”之意命名该园。
曾也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园分为东、中、西、住宅四部分。
住宅样式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已辟为园林博物馆展厅。
东部平快明朗,以平岗远山和松林、草坪、竹屋和池水为主。
主要景点有:雪堂、兰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等。
中部乃拙政园精华所在,以水为主,池水面积占据约三分之一,水碧树茂,景色自然,形体不一,主次分明,并非西方园林建筑中处处所体现的棱角分明,于“无形”中体现着东方艺术的哲学性,体现着“有形”。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第一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
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
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
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
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艺术在中国——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
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
”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
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
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
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规则。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造则是通过对园林景观的描述体现出大自然的生态美,不受限于地理环境,既可小中见大又可大中见小。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
既然是“似”,那就不是“同”,造园更是如此。
仅是通过表象的相似而引出内里的思想。
追求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之美。
园林意境的创造是复杂的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要求设计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自然物和人类生活的无比热爱。
要创造园林的意境则要意在笔先,首先要立意。
造园还要因地制宜,计成在《园冶》中就提出了“相地合宜”的原则。
任何造园“立意”不能脱离客观的既然条件,完全凭主观意愿去想象。
既不脱离客观的境物又超越这有限的境物,通过对整体艺术形象的把握构思出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显现造化自然的生机勃勃景象。
古典园林意境创造的思想方法可以用恽南田的话来概括,他在其著作《南田论画》中这样说:“境贵乎远,不静不远也。
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凭借他深静的心襟,发现宇宙间深沉的境地;他们在大自然里偶遇枯槎顽石,勺水疏林,都能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2]。
这也正是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的园林山水不拘泥与自然山水的外在形式,大胆而又自由地摆脱对外界事物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以小见大,寓有限于无限之中的象征性自然,显现出自然山水精神的空间意象[3]。
这就是“离形得似”的“神似”之作。
但是这神似并不是造园家的天马行空,而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加以他们自身的深刻感受而成。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就是要让观赏者在游园时,通过景语的媒介作用,获得体验与感受,并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知,同观赏对象进行心灵的悟对与交流,由情景交融达到身心愉悦乃至精神上的升华。
(三)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体现可通过浓缩自然山水创设“意境图”、预设意境的主题和语言文字等方式来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与西方传统的规则几何形园林迥然不同,而是以自由、变化、曲折为特点。
它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将人工美与自然美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形成了自然式山水风景园的独特风格。
中国园林意境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移天缩地创造“咫尺山林”。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建筑、山、水、花木所搭配成的物境来表现预定的主题。
3.意境并未预先设定,而是待园林建成后,借助景题、匾、联、刻石等文字信号,用象征、寓意、联想等手法,表达情操、理想、哲理等。
如南岸区滨江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中对于各个亭的命名。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类型(一)从景观的环境气氛与效果可分为3类1.静景。
以静态景观为主,表达出大自然安谧、幽静的艺术境界。
2.动景。
以动态景观为主,着力表现自然物生机勃发之动态美。
动景由于构景要素的不同又可分为声动、水动、色动和风动水动以及树动花动等。
3.以动称静景。
这是园林构景常用手法之一,以环境之动态的对比反衬其幽脖,强化环境的气氛。
(二)从景观的表现方式可分为4类1.香境。
以植物体所散发的芳香为主要表现手段而达到的某种意境。
如苏州拙政园“远香堂”源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溢清句意。
如南岸区滨江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方案中濯涟亭(图一)。
2.色境。
以园林景物色彩的巧妙构图表达特定的意境。
3.声境。
以园林环境中不同声响所传达的意境。
如拙政园中的“松风水阁”,亭周种植松树数棵。
4.朦境。
以星月云雾等气象景观为主而形成的膘胧美之意境。
从以上两种分类不难看出:意境的产生,是虚与实、情与景的结合,不但要有实景,还要有能使人产生联想的声、色、光和影等景外之景;意境的欣赏是物我的交融,即审美主体与客体交流的过程。
三、拙政园意境的组织规律(一)拙政园概述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列于1961年3月4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
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区东北隅娄门内,占地约72亩,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园址在唐代是诗人陆龟蒙的住宅,元时建有大宏寺。
明正德四年(1509),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购下大宏寺遗址和附近的低洼地营建园林,并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文意,取名为“拙政园”。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变迁,拙政园至今仍保持着明代园林疏朗典雅,旷远明瑟的古朴风格,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
(二)拙政园的意境构成拙政园的意境由其主要景语构成,包括:远香堂、绣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松风水阁、小沧浪和清华阁等。
1.远香堂堂内外空间均围绕“出淤泥而不染”、“香远益清”中心内容进行设计。
每当夏日,荷风扑面,清香满堂;堂南水池,池中植莲;堂周皆植玉兰桂花等芳香植物,堂内装修、挂落、门窗雕饰等,皆体现“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的主题思想2.绣绮亭绣绮为富贵人家所拥有。
亭周围遍植牡丹玉兰等植物,取牡丹富贵之意。
厅内饰物以富贵为主题,表明家境殷实,勤劳而致,为人处世和善厚道等意。
3.雪香云蔚亭亭位于中部土山之上,周围植梅数枝点题,以表明“不要人夸好颜色,留的清香满乾坤”的傲世清高品格。
4.待霜亭取唐韦应物“洞庭需待满林霜”诗意以为亭名点景。
应洞庭山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主要取桔的精神意义5.松风水阁水阁周围植松,且家具、挂落装修等均为松木所制,并显露松纹等以突出主题。
取《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句意。
人们以松为永贞不渝、不屈不挠的象征。
6.小沧浪以《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句意,取名小沧浪点景。
寓明辨是非,做一个高洁的人,部位富贵及世态炎凉所动之意。
7.清华阁内有志清意远匾额。
园主萌发隐居之志,在此又有清贵的官品及门第之意。
这里环境淡雅朴实,简洁明快,创造出了志清意远的空间气氛。
寓指即便闲散在家,也要做一个清贵廉洁朴素的人。
(三)拙政园诸意境的组织根据拙政园的构思以及具体的设计,可以得出以下游览路线:入口——障景假山——远香堂(静观秀绮亭、雪香云蔚亭、待霜亭、荷风四面亭)——倚玉轩(听香深处)——松风水阁——小沧浪——清华阁——净深亭——得真亭——香洲——澄观楼——别有洞天——柳阴路曲——见山楼——绿漪亭——吾竹幽居——海棠春坞(半窗梅影)——玲珑馆——嘉实亭——晚翠(看雪香云蔚亭)。
诸景按上述的先后顺序有机的组合,让人们更好的理解拙政园的思想情趣。
按着游览线的先后顺序,将所有景语的象征意义加以连贯,我们可以看出拙政园明确的反映了园主的思想感情。
拙政园基本可分为6个景区:表拙者之品、抒失意之情、发隐居之志、悦归田之娱、怡晚年之乐、赞拙者之德。
四、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拙政园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因为皇家园林尤其是明清皇家园林,大多模仿江南私家园林而作,只是体量、尺度大些,用材豪华些,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不同;并且,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围绕着意境创造这个中心,以意境创造为其造园主导思想。
鉴于此,通过对拙政园的意境组织的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到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其组织规律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以散文的构思,按照分景区的组织方式,遵循连贯性、秩序性、逻辑性原则,把诸景语有条理地用游览线组织起来,组成一幅长山水画卷。
散文的构思: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各种景语,既叙事又抒情,沿着一条线索,围绕一个中心思想进行组织。
分景区的组织方式:按照基地情况,因地制宜、挖池堆山,结合所要表现的思想内容,在造景上通过山水、树木、院墙等来进行景区的划分,把所采用的各个景语分景区组织起来。
陈从周先生说:“园有一定之观赏路线,正如文章之有起承转合,手卷之有引首、卷本、拖尾,有其不可颠倒之整体性”[4]。
这也就是园林景语组织的连贯性,秩序性,逻辑性原则。
拙政园“抒失意之情”和“发隐居之志”景区,就有先后的秩序,连贯关系;拙政园发隐居之志景区由香洲——澄观楼——别有洞天——柳阴路曲——见山楼诸景语所组成,布局结构既遵循了视觉的秩序性,也符合连贯性与逻辑性。
五、结束语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植物、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配置的综合体。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景空间的整体艺术效果,给予游览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人们对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和审美感受,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在遵循上述组织规律的基础上,运用造园的各种手法,遵循形式美的原则,有机的组织各个景语,使它们既服从于整体布局,又各具姿态,既协调统一,又独具魅力,从而形成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园林,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