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鉴赏1.2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欣赏艺术美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造手段,对社会生活中的现实美,经过艺术加工而集中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现实美。
那么,对于艺术美的欣赏,则是一种人们以艺术形象(艺术作品)为对象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在艺术形象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通过感受、体验、领悟,进而注入自己富有个性的想象,对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展开“再创造”,从而丰富艺术形象(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所以,审美活动是一种创造审美价值的人类实践活动。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是说艺术作品的美,必须要有“人”(欣赏者)的阅读、感受、领悟、体验才能显示出来。
一般说来,审美活动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即审美知觉的形成、审美享受、审美判断。
审美知觉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最初形式。
艺术作品的诸要素的形式美,如造形布局、色彩、线条、韵律、光影等。
通过影响人的视觉和听觉,使人反映到作品的外部形式美,引起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愉悦感。
第二阶段是审美享受。
在审美知觉初步形成的基础上,既愉悦感官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想象、和联想等手段,展开思维活动,与客体发生共鸣,产生出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这是一种极其和谐、极其深邃的审美境界,能够自然而然地与客体融合,悠然地陶醉于自由自在的审美王国之中。
在此基础上,逐步走向审美活动的较高层次——审美判断。
审美判断是指人们理解和评价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审美特点的能力,并且对其进行评价。
审美判断的正确与否当然要受到社会、历史等种种社会关系的制约,也与人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审美能力、审美经验有密切的联系。
下面,以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为例,谈谈其艺术美的欣赏。
一、中国园林的起源园林是人类为了满足休憩、娱乐、游览、欣赏的需要,利用自然,在一定范围内创造一个富于情趣、饱含艺术境界的美的环境建筑艺术。
我国明末诗人、画家、著名造园家计成说得好:“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作为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历史悠久,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从有关记载,我国的园林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营,只不过是作为历代帝王、贵族等少数统治阶级享乐的场所。
中国园林,从时间上来说分为中国园林和中国近现代园林,在中国园林的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园林在其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为中国园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
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东方风景式园林的源泉,其本身有着独特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如在奴隶社会的周代,就有周文王的“灵囿”,方七十里,养百兽鱼鸟,供帝王游牧取乐。
到了封建社会的秦代,在公元前218年于咸阳渭水之南兴建了“上林宛”,周围三百里,有离宫七十所,“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苑中有涌泉,有怒瀑,还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
到了汉代,“上林苑”相续扩大,分区豢养动物,栽培它地的名果奇树达三千余种,其规模和内容都相当可观。
三国时,魏文帝“以五色石起景阳山于芳林苑,树松竹草木,捕禽兽以充其中”。
吴国的孙皓在南京“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功役之费以亿万计”。
晋武帝司马炎重修“香林苑”,并改名“华林苑”。
到南朝,梁武帝又重修齐高帝的“芳林苑”,“植嘉树珍果,穷极雕丽”。
北朝在盛乐(今蒙古和林格尔县)建“鹿苑”,引附近武川之水注入苑内、广几十里。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在洛阳以西建造“西苑”,周围二百里,其规模虽然没有“上林苑”大,但内容却有过之而不及。
苑内造海,周十余里,海中有三座神山,高百余尺,殿堂楼观极多,山水之胜,动植物之多,都是极尽豪华。
到了唐代,在西安建有宫苑结合的“西内”、“东内”、“芙蓉苑”及骊山的“华清宫”,面积虽不算大,但苑的内容和造园的意境却有了新的发展。
在宋代有著名的“寿山艮岳”,周围十余里。
元代建“万岁山”,明朝建“西苑”,清代更有占地八千四百多亩的热河避暑山庄,以及世界文化史上著名奇迹“圆明园”等。
唐宋在以往造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了我国园林艺术的一代新风,达到了新的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一PPT课件

太原市园林局
3
南海子公园
4
迎泽公园
5
北海公园
6
颐和园
7
8
拙政园
9
留园
10
日本园林——太宰府天满宫神社
11
日本园林——九州别府
12
韩国景福宫
13
英国邱园
14
历史脉络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 公元220年)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成熟前、中期——宋代、元明清初(公元960— —1736年)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 年)
83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
静心斋
84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
主要代表作品: 南方 私家园林 寒碧山庄(刘园)后改名为留园。 拙政园 退思园 网师园
85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
留园
86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
历史标签:
明清以来的第一座离宫御苑。
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 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
畅春园建成后,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康 熙均居住于此,处理政务,接见臣僚,这 里遂成为与紫禁城联系着的政治中心,为 了上朝方便,在畅春园附近明代私园的废 址上,陆续建成了皇亲、官僚居住的许多 别墅和“赐园”。从此以后,清代历朝皇 帝园居遂成惯例,开创了皇帝园居的惯例。
51
园林成熟前期——宋代(公元960——1271年)
52
中国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赏析姓名:谢伶玉班级:电子1212 学号:1220106230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传统士大夫奉修齐治平为圭皋,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他们涵泳情性,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做宇宙。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园林的气质和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的布局和构图,大致的成景在类型上分为借景、主景、点景、引景、漏景、框景、影景、色景、盆景。
借景的基本手法,一是堆山叠石,建筑高台楼阁,以抬高视点;二是在可借景的方向构造“视线走廊”避免遮挡住景致;三是设计框景引导游人视线;四是以水面倒影形成映景;五是种树栽花设岸理水;六是栽种有季相特征的花木,借季相景;七是竹听风声,种芭蕉,荷花听雨声,借声景。
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或景区称为主景。
如留园以著名的冠云峰为主景,趵突泉以名泉为主景,潭拓寺以千年银杏古木为主景。
主景有控制全局的特点,在布局上往往处于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
园林中亭、塔等小型建筑等景物最易产生装饰点景作用,景物点的要领是“以少取胜”,贵在得体,恰到好处的景物点还可以山石、花木和雕刻小品等、补点剩余空间,不仅使空间布局充实、构图完美,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引景即有意识地引导游人路线的方法,视线引景以静观视线的朝向为标准,引景可分为向心引导和离心引导两种方式。
向心引导即从景区外围注视中心某一景观,易于产生吸引力与亲切感。
离心引景则是从某一景点向四面眺望,易于产生奔放的联想。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最新文档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一.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园林主要是供游憩、文化娱乐、起居要求而兴建的,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深厚,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开始于商周时代的帝王苑囿,秦汉时已初具模仿自然的造园风格,魏晋南北朝时寄情山水的园林大盛,唐宋时又将诗、书、画等艺术引入园林的造景中。
经过长期的造园实践,到明清时终于达到了最辉煌时期,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发展出各具特色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成熟期(宋,元,明,清初),集大成期(清中叶,清末)二.园林建筑的类型和特点中国园林建筑类型丰富,有殿、堂、厅、馆、轩、榭、亭、台、楼、阁、廊、桥等,以及他们的各种组合形式,不论其性质与功能如何,都能与山水、树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互相映衬、互相渗透、互为借取。
有的建筑能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成为构图中心,有的建筑对自然风景其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亭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亭子以其美丽多姿的轮廓与周围景物构成园林中美好的画面。
在我国园林中,几乎都离不开亭。
在园林中或高处筑亭,既是仰观的重要景点,又可供游人统览全景,在叠山脚前边筑亭,以衬托山势的高耸,临水处筑亭,则取得倒影成趣,林木深处筑亭,半隐半露,即含蓄而又平添情趣。
(二)园门我国古典园林中的门犹如文章的开头,是构成一座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2)艺术素养很高的帝王本人往往是皇家园 林的设计者 宋徽宗—艮岳 亲自主持营造 3)为园主设计或帮助设计的著名画家,也是 园林的“主人”,参与品评修改园林的一 些园主的文友,也在一定程度尽了主人之 力。
二、相地合宜
相地是构园的第一步,是造园艺术创作的基本原 则。何为相地合宜? 1)首先,善于选择园林的地址,再以地理形势, 因地制宜。 如方如圆,似偏似曲,如长弯而环璧,似偏阔以 铺云 2)考虑园林选址的环境特点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各有千秋
名称
性质
今位置
苏州第十中 学
历史变迁
最初位于苏州太湖洞庭西山东麓的小岛 上,宋代为采办花石纲的朱勔相中, 运至京师,置于艮岳。后几度搬迁, 皆致破坏无数,为著名的“败家石”, 也相传为不祥之物,曾位于留园,最 后搬迁至苏州织造府西花园 原位于徐泰时东园,寒碧山庄时期位于 园外,峰石四周“曩有民居数百家绕 之,虽大力者不能徙”[7],后复归留 园。 据《胡氏杂抄》所转载的上海人王孟洮 所撰《记玉玲珑石》一文记载,原为 “浦东三林庄南园之旧物”,后由豫 园园主潘允亮搬迁至此 最初位于吴六奇府花园内,清初被赠予 海宁袁花镇查伊璜,后曾位于桐乡福 严寺天中山前[9],1963年被移至杭州 西山花圃,现立于江南名石苑[10]。
造园的要义----寻找思想艺术境界高,胸有 丘壑之人因地制宜地设计规划。这种要义也 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佳作的设计者,大多 数是诗、书、画兼工的文人雅士,著名的造 园艺术大师都是兼工诗画艺术的。 构建中国文人山水园的能主之人往往是园主 本人和他延请的画家、造园艺术家。具体表 现: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学习要求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和深远的历史掌握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色和创作理念、艺术构思、总体布局、园景创作手法以及对世界各种园林艺术流派的影响等知识能从审美的视角对各种类型的园林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提高对园林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能力和自身美学修养。
导论中国园林体系总体认识:一池碧水雛荷噥語輕舟醉春歸斯是佳期揮去千般情愁斷橋殘雪曲徑雕檐殘刻雲深處獨聽竹嗚風嘯誰會憑欄意皇家園林秦朝上林苑漢朝甘泉苑明朝紫禁城清朝圓明園形成北方江南嶺南之三大體系.北方私家園林集中在北京.江南私家園林清初在揚州乾隆以後轉蘇州臺灣屬嶺南體系規整通透明亮精雕細琢清代造園藝術形成地方特色第一章中国园林艺术史论要求:掌握园林艺术的涵义,熟悉园林发展历程以及园林艺术的研究概况;掌握中国艺术各个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园林艺术的涵义园林艺术是园林学(或称造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研究关于园林规划、创作的艺术体系,是美学、艺术、绘画、文学等多学科理论的综合运用,尤其是美学的运用。
园林形式与特征是园林设计的前提,有了具体的布置形式,园林内部的其他设计工作才能逐步进行。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其造园手法早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模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得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
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展的伟大事业。
中国古典园林是指以江南私家园林、北方皇家园林和岭南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按所属关系,一般认为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和公共游游憩园林。
公共游游憩园林:指具有天然景观特点,并逐渐被开发建设成为有大量著名游览点,带有公共性质的游憩场所,在性质和风格上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异趣,又与纯粹的天然风景有别,但往往成为寺庙园林的外围环境。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

《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院系: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班级:测绘类19-5班学号:1904070517姓名:毛镜懿中国园林艺术鉴赏本堂中国园林艺术鉴赏选修课,看到了我国许多的古典园林建筑,感受到了有着厚重历史的中国以及有着诗情画意的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对自然美亲切而又敏锐的感受能力和留下的中国园林瑰宝,这次选修课报告,我选择了鉴赏颐和园,才疏学浅,如有纰漏和错误,请海涵。
中国是园林的国度,在园林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可以说是一种有形的诗或立体的画,更具体而典型地寄托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和无限留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
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全园可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区、西湖区和后山后湖区四大景区。
宫殿区取严谨对称的殿庭格局,但较紫禁城的严肃气氛已轻松很多,建筑尺度也不太大。
绕过宫殿区的主殿仁寿殿,通过一条曲折的小道,进入前山前湖区,气氛才忽然一变:前泛平湖,目极远山,视野十分辽阔,远处玉泉山的塔影被借入园内,加深了园林的空间感。
在昆明湖西部筑有西堤,堤西隔出水面二处,各有岛一,与龙王庙岛一起,构成一池三神山的传统皇苑布局,为西湖区,风格疏淡粗放,富有野趣。
万寿山北麓是后山后湖景区。
后湖实为一串小湖,以弯曲河道相连,夹岸幽谷浓荫,风格幽曲窈窕。
在后湖中段,两岸仿苏州水街建成店铺,有江南镇埠风韵。
颐和园充分体现了皇家园林的特点: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所用手法为写实;景区规模大,景点多,景观丰富;功能和活动性较丰富,几乎都附有宫殿和居住用的殿堂;园林风格侧重于富丽堂皇,渲染出一派皇家气象。
添景: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私家园林特点
A:规模较小 风格淡雅精致 空间有限,建筑小巧玲珑,常用假山假水 色彩淡雅素净 B:造园手法丰富多彩 小中见大、掘地为池、叠石为山
C:多处市井之地,常取内向式布局
内向式布局: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围合,精 心营造,它们一般以厅堂为园中主体建筑, 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 划分空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 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常用 多条观赏路线联系起来,道路迂回蜿蜒, 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 聚为主,以分为辅,大多采用不规则状, 用桥、岛等使水面相互渗透,构成深邃的 趣味。
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 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 崇陵(光绪皇帝);后陵三座:泰东陵、 昌西陵、慕东陵;妃陵三座。此外,还有 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 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 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明十三陵
明孝陵
清东陵
三、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运用艺术手 法,通过种植花草树木、改造地形及营造 建筑,创作出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具有 游憩和调剂生活之用。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布
学习目标:
了解几种常见的园林分类标准,掌握不同类 型的园林的特点和地域分布,通过本章学 习巩固前面所学的园林发展史内容,并为 接下来的园林艺术创作打基础。
人工山水园林均修建在平坦地段上,尤以 城镇内居多。在城镇的建筑环境里面创造 模拟天然野趣的小环境,犹如点点绿洲, 故也称之为“城市山林”。
代表如苏州园林,较著名的有拙政园、留 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藕园、狮子林等。
2. 天然山水园
天然山水园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 因势利导的情况下,作出一些局部调整, 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时还放养动物), 组合成供人游历观赏的园林
皇家园林主要特点:
A: 规模宏大 气势宏伟 占地面积大,建筑体
型大,真 山真水较多 B:主体建筑统帅全园,居于支配地位 尺度较大、色彩丰富、风格庄重 C: “大分散,小集中”成群成组布局方式,南 北向轴对称
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 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 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兴造天然山水园的关键在于选择基址,如
果选址恰当,则能以少量的花费而获得远 胜于人工山水园的天然风景之真趣。 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是将私家别墅营建 在具山林湖水之胜的天然山谷区,可称为 山林别墅;如湖南大庸县的张家界、四川 松潘县的九寨沟等都可以称上自然山水园 林
代表元素: 轴线对称、在建筑上用抬梁式、琉璃瓦、 短出檐、厚墙身、红黄墙、三交六窗花等。 植物上用松、柏、槐等。堆石上用青石、 房山石等。 比较著名的有:顾和圆、圆明园、一亩园、 清华园、勺园、承德避暑山庄、等。
也被称作皇家园林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 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被誉 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 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 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 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 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 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
4.陵寝园林
陵寝园林是埋葬先人、纪念先人实现避 凶就吉之目的而专门修建的园林。中国古 代社会,上至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商富 大贾,皆非常重视陵寝园林。陵寝园林包 括地下寝宫、地上建筑及其周边环境。
陵寝园林是历代帝王按照“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的礼制原则建造的,亦即模 仿皇宫修建的。 在陵寝周围都有大面积陵园,特点是封土 为陵,规划整齐划一,选址修陵讲究风水, 陵园规模宏大,建筑群集中,院落层次起 落明显,布局讲究中轴对称。 总体观察是宏伟、壮观、肃穆、庄严。
著名的陵寝园林: 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孔林 清朝的帝陵在关内分为两地,遵化县陵区位 于京城以东,称为东陵;易县陵区位于京 城以西,称为西陵。从雍正皇帝起,实行 昭穆之制,一东一西,隔辈相聚,祖孙葬 于一地。乾隆时又下诏定父子死后不葬一 地的制度。
清东陵,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帝王后妃 陵墓群,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 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顺 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 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 东(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 妃园五座、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 和136个妃嫔。
1.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 大;又因大多为帝王所建,所以建筑富丽 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 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所以秀丽媚美则 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 京、西安、洛阳、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 代表。
特点
一池三山,多是真山真水,园林规模宏大,建 筑形式封闭、严谨庄重,具有厚重刚健美; 空间布局规划采用严谨的轴线对称,用石以 青石和北太湖石为主,堆叠技法格调浑厚; 建筑用重檐,红柱黄瓦,雕梁画柱,显得纷繁 华贵,壮观和瑰丽.建筑和装饰色彩浓重,以 红黄为主色调,显得皇权的尊贵; 带有浓厚的政治和宗教色彩; 植物以落叶为主,水面冬天结冰。
扬州园林 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扬州 园林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四季假山闻名,其 景物是平处见天真,虽无高山大水,却曲 折得宜,起伏有致,佐以婉约轻盈之命名, 小处见大,简中寓繁,蕴藉多姿。 它的代表作为明代的休园、影园、五亩之 园及清代的瘦西湖、个园等
个园,在扬州新城的东关街,清嘉庆二十三年由 盐商黄应泰利用废园“寿芝圃”的旧址建成。个 园占地大约0.6公顷,紧接与邸宅后。
是供皇家的宗室、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 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地主、缙绅等所私 有,古籍里面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 山庄、别业、草堂等。
私家园林大多由文人、画家设计营造,对自然的 态度主要是表现出士大夫阶层的哲学思想和艺术 情趣。由于受隐逸思想的影响,它所表现的风格 为朴素、淡雅、精致而又亲切。
第二章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分布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 以有不同的分类பைடு நூலகம்法。 一般有三种分类法: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 ;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一、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1. 人工山水园 2. 天然山水园
1. 人工山水园
我国造园发展到完全自觉创造阶段而出现 的审美境界最高的一类园林。 人工山水园是以人为堆叠的假山和开凿的 池,来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环境中表 现大自然。它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 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园更加集中的 反映了人的艺术创造力和造园思想,因此 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
二、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 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 园等。 皇家园林是皇家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皇权意识,对自然的态度则 是倾向于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皇家气派。皇家园林的 人工气息浓厚,往往以人工美取胜,自然美仅居次 要的位置。
个园以假山堆叠而名重一时,《扬州画舫录》所 谓 “扬州以园亭胜,园亭以叠石胜”,个园的假 山即是例证。个园的立意颇为不凡,它采取分峰 用石的方法,创造了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 山”,这在古典园林中实为独一无二的例子。
分峰用石又结合于不同的植物配置表达出: “春山艳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 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 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 的诗情画意。个园旨趣新颖,结构严密, 是中国园林的孤例,也是扬州最富盛名的 园景之一。
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 扬州的个园、休园、影园、何园,上海的豫 园等。
3. 寺观园林
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 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寺观园林的风格特征是理性美,它的产生开辟了 对园林景观对象的理性探索和领悟,并影响到整 个园林艺术,它也创造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景观形 式并对以后的园林创作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有两个: 一是“缩龙成寸”,园内的建筑布局精巧有 致,藏而不露。
二是“书香文雅”,不离居室,满园的诗联、 佳作文采缤纷浓郁,可谓岭南园林建筑艺 术中的精品。
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 园林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 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 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 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
2.江南园林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 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 景致较细腻精美。
其总体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 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
1.多为士大夫和达官贵族所建,规模比较小, 布局却精巧; 2.景观和建筑的布局不拘泥于对称的定式,, 灵活多样; 3.蕴涵诗情画意的文人气息;
清华园原址为清康熙年间所建的熙春园的一部分。 道光年间,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园子,西边的 园子起名为“近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 春园”。咸丰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 为“清华园”了,清华园为咸丰所赐。 是一座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为主体的水 景园,水面以岛、堤分隔为前湖、后湖两部分。 主要建筑物大体上按南北中轴线成纵深布置。园 内的叠山,除土山外,使用各地名贵山石
代表的元素: 植物以木棉,棕榈为主,终年常青,高大挺拔,五彩缤 纷.兰花在布景和字花中应用广泛.建筑 有碉楼、 船厅、廊桥等地方建筑类型.装修中大量运用木雕 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艺术。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 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余荫山房,又名余荫园,位于广州市番禺 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距广州17千米。 余荫山房为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 余荫山房的总体布局很有特色,两个规整 形状的水池并列组成水庭,水池的规整几 何形状受到西方园林的影响。它的某些园 林小品如栏杆、建筑等雕饰丰富,尤以木 雕、砖雕、灰雕最为精致。主要厅堂的露 明架上均饰以通花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