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论文
园林艺术赏析论文

《中外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课程论文题 目: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班 级:学 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 夏丽芝成 绩:二○一三年○六月十二日 评分内容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目录一、园林艺术的起源 (1)二、园林艺术的发展历程 (1)2.1、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1年) (1)2.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1)2.3、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 (1)2.4、成熟期宋、元、明、清(公元960——1911) (2)2.5、元代民族矛盾尖锐,战乱纷争,造园活动趋于停滞。
(2)三、园林艺术类型 (2)3.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2)3.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3)四、园林艺术特征 (3)4.1皇家园林 (3)4.2私家园林 (3)4,3寺庙园林 (3)4.4岭南园林 (4)五、典型案例 (4)六、结论 (4)七、参考文献 (4)摘要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它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而又多采多姿,极具艺术魅力,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最。
在中国古代各建筑类型中它可算得上是艺术的极品。
在近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它深深的履痕,也为世界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关键字:园林艺术的起源园林艺术类型园林艺术特征避暑山庄一、园林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
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
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毕业论文目录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 (1)1.1 中国古典园林 (1)1.1.1 商周时期 (1)1.1.2 秦汉时期 (1)1.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1)1.1.4 隋朝时期 (1)1.1.5 宋朝元朝时期 (2)1.1.6 明清时期 (2)2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 (3)2.1 按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 (3)2.1.1 人工山水园 (3)2.1.2 天然山水园 (3)2.2 按占有者身份、隶属关系分 (3)2.2.1 皇家园林 (3)2.2.2 私家园林 (3)2.2.3 寺观园林 (3)2.3 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4)2.3.1 北方类型 (4)2.3.2 江南类型 (4)2.3.3 岭南类型 (4)3 中国造园的构成要素 (4)3.1 筑山 (4)3.2 理池 (5)3.3 植物 (5)3.4 建筑 (5)3.5 书画 (6)4 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 (6)4.1 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6)4.2 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7)4.3 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7)4.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7)4.5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7)4.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7)5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类型 (7)5.1 厅 (7)5.2 堂 (8)5.3 楼 (8)5.4 阁 (8)5.5 榭 (8)5.6 舫 (8)5.7 廊 (8)5.8 亭 (8)5.9 塔 (9)5.10 桥 (9)5.11 墙 (9)6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9)6.1 抑景 (9)6.2 添景 (9)6.3 夹景 (9)6.4 对景 (10)6.5 框景 (10)6.6 漏景 (10)6.7 借景 (10)7 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特色 (10)7.1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10)7.2 分隔空间,融于自然 (10)7.3 园林建筑,顺应自然 (11)7.4 树木花卉,表现自然 (11)总结 (11)参考资料 (11)致谢 (12)1 中国古典园林起源及发展1.1 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或称中国传统园林或古典园林。
园林史论文

“曲水流觞”话园林(王圆圆侯碧幸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林0803)摘要:中国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已结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
并且逐渐变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
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和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曲水流觞发展园林影响Abstract:The scenery of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old tradition, such as poetry gatherings, civic picnickers, etc. And, i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landscape themes and methods in the water scene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Floating wine cup has experienced a long evolution process in respect of its shapes and meanings. Exploring into this process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giving a new access to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Key words: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process; garden; effect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现代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结课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摘要: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园林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而苏州拙政园又是苏州各园林之中的金典之作。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及分类,以拙政园为例从园林特色、园林造景、园林建筑、建筑形式和风格等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拙政园园林造景园林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园林的发展与分类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据传早在周文王时期就有建宫苑活动,后经过春秋、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发展,完成了从商、周的园、囿向秦、汉宫苑和私家园林的转化。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一词,见于西晋以后诗文中,唐宋以后“园林”一词的应用更加广泛,常用以泛指各种游憩地带,游憩在景色优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与艺术,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一般有两种分类法:一、按占有者身份分1.皇家园林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 私家园林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等。
二、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1.北方类型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百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论文

谈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叠石,理水,莳木,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韵致。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具有风格独特的外在景观,而且渗透着依托古代人文背景的内在精神,是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璀璨艺术珍珠,其中的多座园林都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古典园林是我们拥有的极佳的教学素材,而在现实的对中小学生的中国古典赏析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此部分的相关知识涉猎也较少,更缺乏系统性,对这一艺术珍品的赏析教育上存在缺口。
一、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教育有助于中小学生提升文化素养中国古典园林的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也深深地烙下了那个时代的印记。
如在明清时期,许多画家就参与了园林的建造,他们依据绘画的理论和技法,将中国山水画的原理直接运用于造园艺术,形成了别具意蕴的中国古典园林。
而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理想境界隐射着那个时代背景中侵润社会的儒道文化,其所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和“出世”、“隐逸”的道家思想付诸现实的尽致表现。
因此,了解和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会让人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社会的精神面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那个时代社会风气。
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其中的建筑,还是花木湖石都有着特别的讲究,其中所渗透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也常常远高于表象。
如其中常见的亭,其型式丰富,造型多变,其有供人停伫小憩和提供观景平台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作为园中一景,起到“点睛”的作用,而亭的命名也是很有韵味的,如沧浪亭,命名人的文学造诣和其追求也能有所领略。
这些不仅让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有所了解,更使之与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加亲密地接触。
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园林赏析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生相关的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知识,丰富其视野,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提供了解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精神追求的途径,更加直观感受那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特征,通过这种古典气息的熏陶,帮助启迪智慧,同时通过与其他所学的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理解吸收,丰富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帮助中小学生提升文化素养。
中国园林史论文

中国园林史期末论文——论皇家园林的流变陈晨园林10-2100314211指导老师:薛晓飞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摘要皇家园林又称为苑囿、宫苑。
一般指供帝王家皇帝个人所有或者皇室所私有的园林。
皇家园林起源可追溯至殷商时期,由当时最简单的“圆”的形式发展成后来恢弘大气,精致美妙的宫殿。
这种继承和变化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源流,比如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中对“对称格局”的偏爱,对“一池三山”造园手法的喜欢等,本篇论文就是对皇家园林的历史源流进行一次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皇家园林 源流 一池三山 对称 中轴 格局正文下面我简单的概括一下自己在对中国园林史的学习中总结出的皇家园林的一些特点:1皇家园林的设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意识,皇家建筑园林常常使用中轴对称方式布局。
2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囊括四海,包罗万象,一般会模仿全国各地甚至世界上的优秀的园林。
圆明园尤其体现了这一个特点。
3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的影响,皇家园林更多的处在北方,在建筑风格,装饰色彩,绿植上都更多地受到北方的影响。
4功能丰富,从最初皇家园林的雏形“囿”中,我们发现了园林的功能有栽培圈养通神,后来的皇家园林功能更加丰富,听政起居玩赏简直是无所不包。
5“一池三山”模式的广泛应用,自从秦汉时期的上林苑率先应用了“一池三山”的模式之后,这种造园手法广泛的流传到了后代,对后来的皇家园林甚至现代的园林设计都有影响。
6选址自由,这也是皇家财力雄厚的一个体现。
下面我想论述一下不同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以此来看看皇家园林是如何发展的,并且在皇家园林的发展中继承了什么创新了什么。
1.1商、周时期从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一一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我们发现了有关皇家园林"圆"的论述。
据此我们推测中国的皇家园林应该始于殷商。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囿”和“台”, 时间在公元前 11 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和“台”是中国 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园林史论文

“曲水流觞”话园林(王圆圆侯碧幸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园林0803)摘要:中国的“曲水流觞”景观起源于上已结踏青郊游和文人诗酒酬答等民间聚会活动。
并且逐渐变为中国传统园林理水的重要手法和程式之一。
曲水流觞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对其形制和内涵的演化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对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探索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之路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曲水流觞发展园林影响Abstract:The scenery of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originated from Chinese old tradition, such as poetry gatherings, civic picnickers, etc. And, it becomes one of the important landscape themes and methods in the water scener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Floating wine cup has experienced a long evolution process in respect of its shapes and meanings. Exploring into this process will b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ing art, and giving a new access to modern Chinese landscape.Key words: floating wine cup along the winding water; process; garden; effect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在现代依然有广泛的影响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在历史的沉淀中成为中国的一种象征。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

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第一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论文感受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自成一体,具有独特的风格,尤以其含蓄深远的古典韵味最具魅力。
关键词:历史、建筑特点、建筑风格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文王的时候就有了营建宫苑的活动,直至汉朝,中国造园艺术一直处在萌芽期,期间主要是皇家苑囿,造园的主旨、意趣很淡漠。
到魏、晋、南北朝时,是造园艺术的形成期,初步确立了再现自然山水的基本原则,逐步取消了狩猎、生产方面的内容,而把园林主要作为观赏艺术来对待。
除皇家苑囿外,还出现了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隋、唐、五代可看作成熟期。
不仅数量多、规模大、类型多样,而且从造园艺术上讲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
宋朝时,造园艺术进入高潮。
不仅造园活动空前高涨,而且伴随着文学、诗词,特别是绘画艺术的发展,对自然美得认识不断深化,当时出现了许多山水画的理论著作,对造园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随后的元朝,却一直处于滞缓状态和低潮。
到明、清时,造园艺术再次达到高潮。
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模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精致、完善;文人、画家积极投身于造园活动。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匠师。
不仅是人才辈出,而且还出现了一些造园理论的著作与专书。
悠久的历史给中国园林艺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面纱,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痴迷于探索中国古典园林的魅力。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如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逸精神的发展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史课程论文摘要:隐逸精神是中国园林艺术文化的精髓之一,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格局形式及思想意境等均产生过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通过“归田园居”的实践行为,促进了别墅园林的大发展。
唐宋,“中隐”倡导将实践转为精神享受,文人园林兴起并促进私家园林大发展。
明清,“隐逸”淡化,融于造园技巧中,成为单纯的情调、意境。
关键词:隐逸精神;古典园林;私家园林;文人园林隐逸精神指人们由于自身或者时代的原因,本体在精神层面相对脱离现实社会,试图更为独立地去观察、分析,并努力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从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复合体。
[1]中国古典园林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其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情趣。
隐逸精神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古典园林的发展也促进隐逸精神完成了自身的演变。
一:魏晋南北朝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君求贤若渴,文人士大夫则择主而事,彼此都有双向选择的可能,因而出现大量“游士”,隐士的数量并不多。
到了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皇帝集权政治空前巩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文人士大夫若欲建功立业,必须依附于皇权这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并接受行为规范和思想意识的控制,否则就只能选择做隐士一途,方可保持一些自己的独立的社会理想和人格价值。
但因为当时的地主小农经济依然强盛,山林野外荒无人烟,隐士的生活并非常人能够忍受,所以隐士的人数虽然较之春秋战国有所增加,但毕竟还是不多的。
到东汉时,庄园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实体,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开皇帝的中央集权,得以成为比较理想的隐蔽之所。
这时的隐士,绝大多数不必遁迹山林,取而代之是“归田园居”,即到各自的庄园中去做那悠哉游哉的安逸的庄园主——隐士庄园主。
自此,隐士人数逐渐增多,他们的言行影响及于意识形态,“隐逸思想”便逐渐滋长起来。
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了许多思想深刻的士人隐士。
张衡是东汉的大文学家与科学家,他这样描述自己理想的隐逸环境: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
原隰郁茂,百草滋荣。
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
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不难看出,张衡对自己隐居环境已经有了园林的影子,而且基本涵盖了后来古典园林的主要景观元素。
到了东汉末年,仲长统对隐居环境中的各种景观要素有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
这样的园林化庄园既是生产、生活的组织形式,也可以视为私家园林的一个新兴类别“别墅园”的雏形。
这种极富于自然清纯格调的美的环境,正是文人士大夫所向往的隐逸生活的载体,隐逸思想正是在这种载体下丰富其内涵,更深刻的渗透于后世的私家园林创作的活动之中。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社会上呈现“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悲惨景象。
经济上,作为维护封建大帝国的地主小农经济仍未恢复,庄园经济的继续发展导致豪门大族日益强大而转化为门阀士族。
门阀之间相互争斗,大一统的局面被破坏,带来意识形态上的分裂。
人们敢于突破儒家思想的桎梏,藐视正统儒学制定的礼法和行为规范,许多名士以任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一方面表现为饮酒、服食的具体行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思想作风。
一时之间成为社会风尚,即是所谓“魏晋风流”。
[2]寄情山水与崇尚隐逸作为社会风尚,启导着知识分子阶层对大自然山水的再认识,从审美的角度去亲近它、理解它。
于是,社会上又普遍形成了士人们的游山玩水的浪漫风习。
阮籍出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尝游苏门山,有隐者,莫知姓名,有竹实数斛,杵臼而已。
籍闻而从之。
谈太古无为之道,论五帝、三王之义,苏门先生翛然曾不眄之。
籍乃嘐然长啸,韵响寥亮。
苏门先生乃逌尔而笑。
籍既降,先生喟然高啸,有如凤音。
籍素知音,乃假苏门先生之论以寄所怀。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
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早先带有宗教色彩的节日,到这时已经完全演变成为三月早春在水滨举行的群众性郊游活动而开始盛行起来。
东晋文人谢灵运为了游山方便而自制登山鞋,甚至雇工百人专门为他伐木开路。
陶渊明亦自诩“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由于上述活动,大自然被揭开了秦汉以来披覆着的神秘的外衣,以一个广阔无垠、奇妙无比的生态环境和审美对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人们一方面通过寄情山水的实践活动取得与大自然的自我协调,并对之倾诉纯真的感情;另一方面又结合理论的探讨去深化对自然美的认识,去发掘、感知自然风景构成的内在规律。
于是,人们对大自然风景的审美观念便进入高级的阶段而成熟起来,其标志就是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隐士、在知识界普遍滋长隐逸思想的时代。
隐士中,既有终身布衣的真正隐者,也有“半隐”、“朝隐”的隐者。
别墅、庄园为他们提供了隐遁之所,其本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因为所具有的自然大地之美,故又被赋予了园林的性格。
并且知识分子对之情有独钟,似乎还在城市私园之上。
所以说,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从此以后,“别墅”一词便由原来生产组织、经济实体的概念,转化为园林的概念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及其之前的秦汉两朝,是隐逸精神生成的时期。
隐逸活动扩展使得园林逐渐发展出有别与皇家园林的庄园、别墅等私家园林,正是由于它的勃兴,私家园林才从对皇家园林的模仿中彻底独立出来,并在其后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影响皇家园林,最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神的典型代表。
二:唐宋唐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在经济上,地主小农经济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同步发展。
士族衰落,庶族兴起,官僚代替了门阀,知识分子一旦取得官僚的身份便有了优厚的俸禄和相应的全力、地位。
儒家重新获得正统地位,道、释处于辅助地位,对外交流强烈,科技处于同时期领先地位,诸多艺术形式都在这一时期得以发展,园林艺术也不例外。
唐宋时期的造园主人一般都是富有学识的士人或官宦,大多有过辛酸的生活经历,品尝过仕途凶险的苦楚,怀着壮志未酬的感慨。
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心情抑郁、彷徨、苦闷,渐渐在心灵深处滋生了向往淡泊宁静、自然闲适生活的想法,希望通过隐逸的生活,来缓解内心的苦闷与抑郁。
因此,这一时期的园林主题往往是表现园主人直抒胸臆的隐逸之情,同时表现出园主人谦抑中和、知足常乐的平和心境,以及游山玩水、陶醉于清风明月之中的畅游之情。
而造园主人的经历,归到底是唐代确立的官僚制度。
园林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入世着的避世愿望,在显达和穷通之间起到了缓冲作用。
因此,私家园林便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风格——士流园林。
科举制度实行以后,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和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统一集权的干预。
读书人的“隐逸”行为已经不再是目的,而更多的成为入仕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终南捷径”。
这个时期真正的隐士很少,大多是“隐于园”。
中唐以后,这种隐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无需身体力行的精神享受,普遍流行于文人士大夫的圈子里。
它直接刺激私家园林的普及和发展,对于士流园林的繁荣是一个尤其重要的促进因素。
白居易的“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里面所提到的“中隐”的说法,可以作为流行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圈子里的隐逸思想的具体写照和诠释。
隐逸已不必“归园田居”,更不必“遁迹山林”,园林生活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有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辋川别业等。
这种思想导致汉以来的传统隐逸思想的转变。
到宋代时,由于两宋人士心目中日益缩小的宇宙世界、文化的转向内在开掘和精细微腻,从而又出现了把园林与“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的美学概念联系起来的所谓“壶天之隐”。
壶中天地源于古老的神话传说,到宋代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封闭的、精美的、微缩的园林天地的象征。
在这个天地里面,既避开了尘世的扰攘,却仍能享受人间的清福,“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再也看不到古代隐士的那种认真的进取求志、放言反抗的精神了。
所以说,宋代人士的所谓隐逸,已经更多的成为园林的一种情调,一种审美趣味的追求。
而宋代兴起的文人园林(士流园林的一种)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则正是这种情调和追求最恰当的表现。
三:明清明代废除宰相,把相权和君权集中于皇帝一身。
清代以满族人主中原,皇帝的集权更有过之。
绝对集权的独夫统治要求政治上更严格的封建秩序和礼法制度。
影响及于意识形态,由宋代理学发展为明代理学的新儒学更加强化上下等级之大义名分、纲常伦纪的道德规范。
明初大兴文字狱,对知识分子施行严格的思想控制,唐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已不复存在,整个社会处于压抑状态。
但与此相反,明中叶以后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和相应的市民文化的勃兴,则要求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
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知识界出现一股人本主义的浪漫思潮:以享乐代替克己,以感性的冲动突破理性的思想结构,在放浪形骸的厌世背后潜存着对尘世的眷念和一种朦胧的自我实现的追求。
封建社会内部的商业经济虽然早已存在并逐渐有所发展,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的政策,致使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而经济实力的强大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向士流靠拢,从而出现“儒商合一”的情况则更有助于商人地位的提高。
因此,以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必然要对社会产生影响,社会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都相应的发生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已久的文人所固有的清高、隐逸的思想逐渐淡漠,“娱于园”的积极看待人生的观念慢慢取代了传统的“隐于园”消极避世的观念。
如上海的豫园,原为明末的旧址,取名“豫园”本意是为愉悦乡亲。
无锡城西的寄畅园,取王羲之“一觥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的文意。
拙政园亦是自娱自乐,以“拙”字来自拙政园小飞虹愚。
隐逸思想已融入造园技法中,成为单纯的情调、意境。
今天我们对于传统园林艺术中隐逸精神的探讨,更加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与传统园林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园林艺术的发展与审美。
这对处在新世纪、新时期的现代园林发展是不无裨益的,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数千年的华夏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各种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永远无法割舍的,今天我们回顾和分析传统园林艺术的思想内涵及其审美情趣,有助于传统庭院意境与现代造园手法的结合,以达到古为今用、继承与创新的目的。
参考文献:[1] 张兆林,于源溟. 隐逸精神在士人园林中的嬗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9(4): 51-55[2]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M]. 第三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