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读后感7篇
鲁迅散文《阿长与山海经》的读后感7篇

【篇四:《阿长与山海经》读后感】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最令人感动的,就是她买《山海经》那段了,作者没有写这样一个不识字的人是怎么买这本书的——识字的人都很难买到的书的,谁又知道她走了多少路,问了多少人,去了多少店?她竟然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她是怎样向别人打听这本书的?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长妈妈。这个长妈妈有很多缺点,像个小孩子,但这都无关紧要,因为她有一颗到死都善良的心。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我们的身边默默的陪伴,或许他们的一些行为使你感到厌恶,但他们对我们的爱却是那么的浓,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就你的老师一样,他会毫不留情的指出你的错误;就像你的家长一样,整天的对你絮絮叨叨;就像你的朋友一样,逼你做一些对你有益但你又不喜欢的事。
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要到失去了才后悔。珍惜他人对你的爱就是珍惜你自己。当他们对你提出意见时,不要忘了说一句“谢谢”。牢记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牢记他们对你的爱,对你的好。这样才不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关于《山海经》,鲁迅只是随口的说说罢了。但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长妈妈竟用自己的钱买了《山海经》。正如鲁迅说的有些事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长妈妈,这个劳动妇女,朴实善良的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7篇】《林清玄散文》读后感篇一一直对散文很是赏爱,家中便有许多散文大师的散文集,像林清玄、梁实秋、朱自清等等。
散文散而不乱,在形散神不散的基础上,每个人的散文又各有特点,因此我不能随意评判他们散文的好坏优劣。
但在这里,我要对林清玄的散文做个小小的感悟。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是短小精炼却又震撼人心。
他的散文总是给人以告诫、激励、安慰、启发。
就像《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
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花的绽放来证明。
此文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
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不是腰缠万贯的人,而是一个以平常之心看世界的人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文章所展现的正是人生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又比如《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需要一种本身的能力,而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
依赖别人,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
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是在干什么,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
学习空间里,老师又在不停的催促。
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
他们不就像辛勤的种树人吗?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渐渐长大。
勤劳的“种树人”永远栽培着我们。
朱自清散文《秋》读后感7篇

朱自清散文《秋》读后感7篇朱自清散文《秋》读后感篇1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书,《朱自清散文精选》,作者是朱自清,里面的内容可丰富了朱自清初次创作的抒情散文,他体现出他的生活观。
文中的《背影》散文,这篇散文中体现出父子之间的情意,《背影》这篇散文警惕我们,往往很平凡的情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否则,在将失去时,才去发现东西的存在,知道有多重要。
朱自清还写了反应社会生活的散文如文中的《论吃饭》散文,这篇散文充分写出了农民反抗大户。
反抗饥饿。
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勇于反抗的集体意识。
我看完这本书时,认为这么一句写的最好: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道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脚。
腰,它领着我们向前。
娃娃。
姑娘。
青年。
把春天写活了,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春意盎然。
读完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触是:做为一个人,应该知恩图报,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决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相信正义可以胜过邪恶。
当我想道要知恩图报时,就幻想:长大后,我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一定要报答我最敬爱的成老师。
自从我从三年级开始,来到这里,认识了因为一些调皮学生才会凶巴巴。
才会愤怒的成老师。
但是。
就是成老师我的的成绩有了改善,正是因为他教书严格,让爱捣蛋的同学成了温顺的小羊。
我深情地说:‘‘成老师,谢谢您。
’’每当我头仰望蓝天时,它是那么湛蓝,又想到如今的社会已经发达了,科技技术提高了,成功人士越来越多了。
我仿佛见到了未来的美好瞳幜。
是啊!在党的阳光下,生活如此美好!朱自清散文《秋》读后感篇2我的眼角依然闪着泪光,流转的时光,将褪色的过往映在我的心上。
就如一部倒叙的电影,曾在幽幽暗暗中反反复复寻找一双温暖的大手。
那双手扶起我的柔弱,待我急不可耐的拥入他的怀抱,面前却又是遥不可及的渺茫。
他的背影说: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站起来,哪怕自己一个人。
稚嫩的心灵,似懂非懂;坚定的话语,耳熟能详。
散文集的读后感(精选11篇)

散文集的读后感(精选11篇)散文集的读后感1前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巴金散文集》。
有人说,好的散文清新得像萋萋芳草,绚丽的如同璀璨的霞光,纯真得犹如初生婴儿般的吻,深邃得仿佛韵在骨子里的事。
巴金写的《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带我进入了巴金他心灵深处的那一片深深的爱国情怀,文中开头两段:说了故土对巴金的养育之恩,故土给了巴金的扶持﹑给了巴金的衣食﹑给了巴金的苦乐﹑给了巴金的亲人﹑给了巴金的朋友﹑给了巴金的幸福﹑给了巴金知识后痛苦的源泉……写的最后一段话:再见罢,我不幸的乡土哟!我恨你,又不得不爱你。
这句话巴金把他的内心世界,说的十分透澈。
恨他,是因为要离开他,却不能挽留住;不得不爱他,是因为巴金对故土十分的散文集的读后感2我最近读了《冰心散文》这本书,我发现,读冰心奶奶的散文可以吸取智慧、陶冶情操、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冰心奶奶写的那优美的语句时而让我忧伤;时而让我欢乐。
每当那起此书时,我都好似在语句的仙境中遨游一般,这时我被那密密麻麻富有生机的文字所陶醉……《冰心散文》中有许多有趣或动人的故事,比如:,《小桔灯》、《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三寄小读者》、《我的故乡》、《我的童年》、《梦》、《笑》、《霞》……《冰心散文》这本书有很多看似不同其实相同的故事,冰心奶奶用一、二、三种不同人称,来写她身边的事情。
“寄小读者”的三篇散文中她写给小朋友的信中以日记的口吻寄来了的信。
能让我们增长知识的书怎能不读呢?散文集的读后感3“一时间,我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
一会儿,又觉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里,在里面灿着。
”--宗白华又是一个闲暇的休息日,我不禁再次翻开这套令我爱不释手的《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在它的字里行间穿行,我好像看到了泰戈尔那黑色的眼眸,看到了那眼眸中闪烁的睿智光芒。
在未接触这本书前,泰戈尔在我心目中是一位神秘的诗哲: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林中茅庵里,用诗歌为神编纳美丽的花环,独善其身。
老舍散文《养花》的读后感范文7篇

《养花》的读后感老舍散文《养花》的读后感范文7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老舍散文《养花》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舍散文《养花》的读后感范文1“吃得苦中苦,方得甜中甜”读了老舍爷爷的《养花》之后,我深有感触,也更加肯定那句俗语,因为它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我们大概谁都知道美国科学家爱迪生。
他在发明电灯泡时选用了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结果没有一种材料适合做灯丝。
当有人问他:“你真的失败了吗?”爱迪生却说:“不,我已经知道有一千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爱迪生一生,发明无数。
他的发明几乎改变了整个世界,而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坚持不懈地努力。
然而,当今社会有多少想不劳而获的人。
当我们遇到一道难题时,会想:这道题太难了,问别人吧。
当我们想学会一项简单的本领时,会想:太难了,等我长大再学吧。
当我们接受一项任务时,会想;太麻烦了,还是交给别人做吧。
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根本数都数不过来。
不劳动,得到的只是一时的轻松,而失去的却是一次又一次收获成功的机会。
这时,不禁想到我自己。
在我三年级刚接触作文时,我的作文水平一直处于班级的中下等。
为了提高作文水平,爸爸给我买了好几本作文选,每天读一篇,每当我看作文书的时候,就想:唉!这实在是太不好看了明天再看吧!就这样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一点也没有看,作文水平还是那样一点也没有什么长进,所以我的作文一直没有成功。
现在我想告诉所有的人:别再想着不劳而获,去努力奋斗吧,那时你会发现收获的喜悦是世界上最大的乐趣。
老舍散文《养花》的读后感范文2今天我读了著名作家老舍的《养花》一文,因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老舍先生对养花的乐趣,我读了后受益匪浅。
老舍先生在养花中付出了艰辛和劳动,特别是遇上狂风暴雨,抢救花草弄得腰酸背疼、热汗直流,但他却觉得“这多么有意思呀”,从而悟出了“不劳动,连棵花都养不活”的道理。
散文读后感

散文读后感•相关推荐散文读后感(通用25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散文读后感篇1这本周国平的散文集一直安静地放在抽屉里,忙碌的生活,快速的节奏,让我一直没有时间翻开它,期中监考后的小憩时光,拿起这本封面厚重肃穆的散文集,打开一个智者的心窗,我惊异地发现,每一篇小散文都是那么温暖甚或清新,似乎是一个长者在跟我谈心,尤其这样的一句话激起了我探寻的兴趣,“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
什么是幸福,走过人生几十载,越来越发觉,幸福其实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不在于外在的条件,平淡而安静的生活于我就是一种幸福,偶尔能收获生活中的精彩就会心怀感恩。
和父母一起吃饭聊天,看到他们衰老而慈爱的脸上溢出满足的笑容,和孩子一起散步嬉戏,觉得自己的身心都年青了许多,多了童稚的欣喜。
即使是繁忙的工作也在抱怨之余有小小的存在感和成就感,因为还有自己能挥洒的小小舞台。
周末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能够睡到自然醒,能够安享一顿美美的早餐,那种满足不也是一种幸福吗?还有很多很多的点滴,很多很多的细节,都让我感动,幸福源于感动!我觉得我有满满的幸福。
然而,生活不都是晴天,还有更多的阴霾,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很多生活的方式并不是可以由自己一个人选择的,一个优秀的人会用善良和包容去面对和改变厄运,而一个懦弱和阴暗的人,只会屈服于命运,或者,躲避命运的磨折,常常,是否幸福还取决于你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生活,你选择了一个心胸豁达,善良正直,有坚定内心和责任感的人,你就选择了至少安定的生活,反之,你就选择了噩梦,再回头看看周国平的那句话,优秀和幸福相辅相成,人生价值中的这两种品质是相通的,一个灵魂和思想都算不上优秀的人,无法去体会幸福的真正的滋味。
散文读后感篇2今天,老师带着我们品读了《怀念母亲》一文,学完课文,我感悟良多。
散文读书笔记心得(通用10篇)

散文读书笔记心得(通用10篇)散文读书笔记心得篇1假期里,我们被要求去看《林清玄散文》。
说实话,这本书我也只看了一点点,感触也不深——毕竟是在网上看的嘛!于是乎读后感就写的不怎样样了……嘿嘿,我作文水平其实也不怎样样嘛。
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一文,我看到了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野百合追求完美愿望的曲折道路。
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一株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
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以此证明我是花。
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我想这篇*就是表达此意:仅有事实才能证明我们的本事!读《桃花心木》一文,我想到了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
依靠父母和教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可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靠的心。
我们要想获得自理本事,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
从中深化了自我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
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
在生活中,我们不应当总依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我们都应尽量自我动手解决;在学习时,我们不应当在教师不停的催促中,复习、做作业……依靠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那时候正如文中写的“种树的人不再来,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至若《生命的化妆》一文,先从自我对化妆的错误认识谈起,认为“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这便引发了下文对化妆师的询问:“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而化妆师的回答让作者感叹不已,并从内心里叹服,认为化妆师是一个智慧的人。
在那里,化妆师谈到:“化妆的最高境界能够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
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十分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像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
《散文》读后感15篇

《散文》读后感15篇《散文》读后感1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疆地区,1924年开头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高校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讨论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讨论,1988年病逝于北京。
在沈从文众多书中我看了他的《沈从文散文》,当我看到他第一篇的散文时就被吸引住了。
他的散文以抒情为主,条理清楚、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流畅美丽,还许多是叙事的,而且也有一些他的游记,让我熟悉了不少的地方。
其中我特殊喜爱他的“湘行散记”,在“湘行散记”中记载了很多小故事,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虎雏再遇记”,刚看到这个题目时以为是沈从文再次遇到了当年救下的虎雏,但当我认真阅读这篇文章时,沈从文所讲的内容却大不相同。
在四年前,沈从文曾做过一次荒唐的准备,想把一个年龄十四岁,生长在比较偏僻像小豹子一般的乡下人,用最文明的方法来造就他,沈从文把那小子放在身边,逼迫他读书,想改造他的身体,改造他的心,盼望在自己的教育下成为一个学问界的伟人。
可不到一个月就出来事情,在沈从文心目中那抱负中的伟人,在上海滩生事打坏了一个人,从今便失踪了。
他的设计等于白费,当时全部美妙的设想,到头来都全部落空。
在一次湘行到达辰州后,他见到了那只小豹子,他除了个子长大了些,眉眼还是那么的有精神,有野性。
这篇文章写了那只小豹子所经受的一些艰苦的事,虽然道路艰苦,但他还是顽强地走了下来。
小豹子的那种生命的力气让我感动,同时这也流露出了原始的生命活力和对于这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通过阅读这《沈从文散文》让我了解了沈从文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冗杂的内心世界。
《散文》读后感2在读《毕淑敏散文》前,因读的是《张晓风散文》对于散文,便误认为是一些华丽的词藻以及高深莫测的言语拼凑而成的,所以当阅读毕淑敏第一篇散文,觉得有些抗拒,不像散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的读后感7篇散文的读后感1远远的地方吹过来一股凉风。
风里夹着呼呼的响声。
侧耳仔细听,那像是某一种音乐,我分析了很久,确定那是嫡子的声音,因为萧的声音没有那么清晰,也没有那么高扬。
由于来得遥远,使我对自己的判断感到怀疑;有什么人的笛声可以穿透广大的平野,而且天上还有雨,它还能穿过雨声,在四野里扩散呢?笛的声音好像没有那么悠长,何况只有简单的几种节奏。
我站的地方是一片乡下的农田,左右两面是延展到远处的稻田,我的后面是一座山,前方是一片麻竹林。
音乐显然是来自麻竹林,而后面的远方仿佛也在回响。
竹林里是不是有人家呢?小时候我觉得所有的林间,竹林是最神秘的,尤其是那些历史悠远的竹林。
因为所有的树林再密,阳光总可以毫无困难的穿透,唯有竹林的密叶,有时连阳光也无能为力;再大的树林也有规则,人能在其间自由行走,唯有某些竹林是毫无规则的,有时走进其间就迷途了。
因此自幼,父亲就告诉我们“逢竹林莫人”的道理,何况有的竹林中是有乱刺的,像刺竹林。
这样想着,使我本来要走进竹林的脚步又迟疑了,在稻田田硬坐下来,独自听那一段音乐。
我看看天色尚早,离竹林大约有两里路,遂决定到竹林里去走一遭――我想,有音乐的地方一定是安全的。
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时,整个人被天风海雨似的音乐震摄了,它像一片乐海,波涛汹涌,声威远大,那不是人间的音乐,竹林中也没有人家。
竹子的本身就是乐器,风是指挥家,竹于和竹叶的关系便是演奏者。
我研究了很久才发现,原来竹子洒过了小雨,上面有着水渍,互相摩擦便发生尖利如笛子的声音。
而上面满天摇动的竹叶间隙,即使有雨,也阻不住风,发出许多细细的声音,配合着竹子的笛声。
每个人都会感动于自然的声音,譬如夏夜里的蛙虫鸣唱,春晨雀鸟的跃飞歌唱,甚至刮风天里涛天海浪的交响。
凡是自然的声音没有不令我们赞叹的,每年到冬春之交,我在寂静的夜里听到远处的春雷乍响,心里总有一种喜悦的颤动。
我有一个朋友,偏爱蝉的歌唱。
孟夏的时候,他常常在山中独座一日,为的是要听蝉声,有一次他送我一卷录音带,是在花莲山中录的蝉声。
送我的时候已经冬天了,我在寒夜里放着录音带,一时万蝉齐鸣,使冷漠的屋宇像是有无数的蝉在盘飞对唱,那种经验的美,有时不逊于在山中听蝉。
后来我也喜欢录下自然的声籁,像是溪水流动的声音,山风吹抚的声音.......散文的读后感2笑靥如花,真情如花,希望如花,生命亦如花。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花,每个人也都有许多种理由善待自己,把一生的光阴凝成时光长河中那一瓣恒久的心香。
在盛开的一刹那,灿烂夺目的它会吸引所有的视线。
花是如此的柔弱,再美再艳,依然经不起朝来寒雨晚来风。
春红匆匆谢了,只剩下满怀愁绪。
花却又是美丽的战士,风雨中尽管渐渐的绿肥红瘦,终究不曾低头。
生命也是一样,像精致的玻璃酒杯,常常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撞击,粉碎成一地的璀璨,每一片都是透明的心。
生命又常常像昙花,用许多年的泪与汗,掺上心血浇灌,才会有笑看天下的一刻。
如今的世界,爱花的人少了,当人们为着生计而奔波的时候,连自已的生命都抓不住,又有谁会去倾听花的诉说?然而,烦躁的都市啊,请不要忘记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一切如花,花如一切。
所以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这一笑便是整个世界。
初读这篇散文,是在遥远的19xx年,它曾让年少的我为之感动了许久,但却说不出为何而感,感从何来,只是一些零碎的,只能意会的感悟。
转瞬间近6年过去了,只如夜间一声短促的轻叹,生命的意义何在?我依旧迷惘。
在书箱的最底层又发现了这篇业已尘封的散文,却激起了心中如潮般的思绪。
物是人非,真的是物是人非。
文章依旧是当年的文章,人却已不再是当年的人,已苍老的心境再也无法重回当年。
希望如花,生命如花,坚强而又脆弱。
为了一个如花般的梦想付出了近五年的光阴,给予了生命中极大的热忱,放弃了一次又一次可以重新选择的机会;时而豪情万丈,时而又心灰意冷。
可是时至今日,梦想依然还是梦想,依然如镜花水月般的美丽诱人却又可望而不可及。
镜花水月,或许这世界本就是镜花水月。
既如此,人生苦短,又何必如此执著呢?只是,我不甘心!绝不甘心!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成过去,胸中的豪情也早已燃烧殆尽,只剩下一颗不死的心,但,这已足够,足够了。
尽管此时此刻我已年过25,我依然无成,依然寂寞,依旧孑然一身的与孤灯纸影相伴。
但,我,Ly*****,在羊年的第一天,面对苍天与大地,郑重的对自已发出承诺:My heart will go on,will never change,will never die!散文的读后感3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
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
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
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对于我们六年级毕业班的同学来说,今日的辛勤耕耘与播种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毕业考试的优秀和未来学习的坚实基矗六年级下学期复习是重点,有同学以为复习便是“炒冷饭”,都是学过的东西,再学没有必要。
我的观点却不同。
复习应该更认真,用平时上新课的那种精神去复习,将小学6年学过的东西联系起来,系统地复习,要像一块干海绵吸水一样,尽自己的力量去复习。
就像苏东坡的《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中所说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一样,读一百回,复习一百回,才能理解的更透彻。
同学们,有一位作家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不在事物本身,而是你握不住的一刹那。
来吧,让我们一起抓紧这大好春光,去耕耘,去播种。
散文的读后感4读着《余秋雨散文》,就如同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书。
书里更有人间百态,有爱恨情仇让人们去品味,去欣赏,从中获得心灵的升华。
初次接触他的文章,是语文课本上那一篇《信客》。
读毕,平淡的语调,朴实的语言却描绘得如此生动,令我不经心生敬佩。
专业点说,就是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
余秋雨的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赏《苏东坡突围》。
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正因为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
然后苏轼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判,甚至贬损。
八百多年前苏东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尘封于历史之中,然而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对曾经攻击过苏东坡先生的人经行强烈的反驳。
用词之尖刻,情绪之激昂,在文字之中尽显铺张。
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个性、乐观豁达的气质,都是我们对这位大才子苏东坡的认识。
几百年来,其诗词文赋吟诵不绝,相传至今。
我欣赏苏东坡先生桀傲不驯的个性,乐观向上的情感,却每每心痛其人生频频遭遇的坎坷。
苏东坡是中华文明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正是促进他成为伟人的原因。
这些,在《苏东坡突围》中详细又透彻的体现了出来。
余秋雨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结合。
将历史写的活灵活现,把文化述的铿锵有力,引起我们反思。
正如专家们所评价的,“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这,就是余秋雨。
这,就是《余秋雨散文》。
散文的读后感5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
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
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
趵突泉,水突突冒。
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
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
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
《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
兴许,老舍当时,也为祖国而叹息,想让祖国走向光明吧!不然,他为何为国而悲呢?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
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
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
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
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
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
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
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
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
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
”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
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
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能将这么美好的绿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展示了老舍文章功底之深厚,言语之精辟,用语之恰当,另一方面是那无可比拟的绿景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