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df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核心要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概括和阐述。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内容和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产生的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是在对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渊源,决定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是由矛盾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基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对无产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和展望等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丰富多样,体系完整严密,是一种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的科学理论体系。
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社会现实和社会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意义体现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践意义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指导人们认清社会现实和社会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实现人类自由和幸福的伟大事业。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基本原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和系统完整的体系,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部分。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认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内部矛盾。
-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剩余价值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剩余价值。
- 资本积累: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3. 科学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者,是无产阶级解放的必由之路。
- 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社会主义建设:在无产阶级专政下,逐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 共产主义社会: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发展的社会。
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 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5.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理解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 时代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恩格斯。
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1.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2.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直接的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根源在于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二)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二)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三)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政党的试金石(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由一系列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
2、马克思主义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也包括经列宁的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
3、马克思主义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介、工具】和科学社会主义【归宿、结论】三部分。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而创立起来的。
②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中的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5、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迫切的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这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阶级基础。
6、辩证唯物主义【马哲的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哲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7、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必须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实事求是是精髓】。
8、哲学基本问题的定义: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思维的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根据对这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一致性】,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哲是唯一能动的唯物主义】9、与哲学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物质)】和【社会意识(意识)】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标准】。
10、唯心主义分为:①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如感觉、理性、观念、理论等【马哲承认存在】。
②客观唯心主义:也叫神秘唯心主义,夸大了【精神】力量,根本不存在,如上帝、鬼神、命运、绝对观念(黑格尔)、理学(朱熹)【马哲不承认存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以及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方面。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论。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历史上,每个社会制度都有其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旧社会的矛盾日益加剧,新的社会形态也就产生了。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不是偶然的,而是通过物质生活的发展和阶级斗争的推动而一步步演进的。
二、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也是社会变革的源泉。
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
这种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变革和阶级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动力,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社会进步。
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等内容。
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实行公有制,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按劳分配。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实现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以确保社会主义革命不被颠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四、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观点强调,只有通过党的领导,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总结经验教训,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只有通过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执行和理论的不断创新。
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党的指导地位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是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它是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统一规律的认识,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全面、历史的和发展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社会制度。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强调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是认识社会历史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和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及和宣传,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及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统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及和宣传,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及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统和创新工作的重要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
1.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它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驱动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最终会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到来。
3.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被资本家占有的部分,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础。
4. 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包括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的。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涵盖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国家、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等核心思想。
这些原理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共产主义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概括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知识的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辩证唯物主义1、物质观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2、意识观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3、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3、矛盾观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辩证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
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认识论1、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四)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先于或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摘要:本文通过审视和反思“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这两个常用祝词,肯定主观能动性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着作用,但能否按我们期望的实现,就需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只有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关键词:认识;实践;客观规律性;主观能动性每逢新年、新学期、升学或过生日,亲友、同学总会满怀深情,送上诸如“心想事成”、“万事如意”或“马到成功”之类的美好祝福。
然而,这种片面强调主观能动性的说法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和全面审视,以免耽于虚无缥缈的幻想。
近年来“成功学”的升温,使“人的自觉能动性”获得了空前的殊荣,以致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冷落”和“贬斥”社会规律及其客观性。
励志类、心灵鸡汤式的书籍的畅销,似乎表明社会规律及其客观性的存在就是对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束缚”。
因此,理性认识“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及生产生活等大有裨益。
一、“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的含义剖析及其应用的表现和实质(一)“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的含义1、“心想事成”的含义“心想事成”一词在正规的词典中并无释义,它是人们为祝对方做事顺利而广为流传的一个祝福语。
心想事成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暗示,当你期望有什么样的结果,或者最害怕有什么样的结果,往往事态的发展都会依从你个人的意愿;心想事成遵循了吸引法则,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结果都分好坏两面,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想事情,和用消极悲观的心态去想事情,得出的结果可想而知。
①2、“马到成功”的含义“马到成功”的原意为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
成语出自元代郑廷为《楚昭公》“管取马到成功;奏凯回来也”。
唐朝时期,绎州龙门大黄庄农民薛仁贵,自幼喜欢武术,到20岁时已学成十八般武艺。
他一心想投军报国,父母担心他并劝阻他。
他对父母说:“今当国家用人之际,要扫除夷虎,肃靖边疆,凭你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①(二)“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应用的具体表现及其实质1、“心想事成”应用的具体表现及其实质(1)“心想事成”应用的具体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中国宣扬“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口号,全国大搞大跃进运动。
②“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竭尽歪曲、篡改马克思主义之能事,在强调自觉能动性的旗号下,推行极端露骨的唯意志论。
③1958年,“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当时农村集体化的指导思想。
“人多力量大”是无可厚非的真理,没有对各种力量构成进行分析的前提上的真理,是在简单不过的加法逻辑。
但是,如果人们的力量方向不一致,“人多力量大”就成了一句空话。
那个时期,人们胡乱地夸大主观能动性,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结果导致了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下降,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加举步维艰,经济十分落后。
②(2)“心想事成”的实质“心想事成”其实就是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陷入唯心主义,并且不尊重客观规律,不考虑具体的实践情况,违背规律必然会失败、遭受规律的惩罚。
因此,心想不一定事成。
只有当想法符合客观规律,具备客观条件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心想事成。
③2、“马到成功”应用的具体表现及其实质(1)“马到成功”应用的具体表现①先说“马”。
马是人的重要工具,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匹百战百胜的出色良马,应是骏足铁骑,骐骥高鹜;应是辛弃疾笔下的“的卢”,关云长胯下的“赤兔”;应是能征惯战的“戎马”、“战马”、“千里马”,而不是不堪一击的“驽马”。
马的素质好,龙马精神焕发,奋勇争先,所向披靡;马的素质低,或贪生怕死患得患失,或磨蹭耍滑踯躅不前,那“成功”二字便无从谈起了。
②再说“到”。
“到”者,行动到位也。
有了好马,还不等于能“到”。
不看方向,不掌火候,如盲人瞎马,自然难达目的地;走马观花,心猿意马,恐怕也难遂人愿;龟兔赛跑中的白兔,自我满足,中途贪困,竟把最后的成功拱手让给了对手……只有坚定信心,一鼓作气,有始有终,锲而不舍,方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④(2)“马到成功”的实质马到成功实际上是没有从实际出发,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是凭主观愿望一味蛮干。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充分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二、“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的哲学分析(一)“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1、马是人骑的,再好的马,如没有勇猛的张飞、善战的赵云或多谋的诸葛来驾驭,也是枉然。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成功的决定因素,其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倘拿成语举例,就有:“马首是瞻”、下级要时刻看着上级的马头所向而行动,这叫统一指挥;“万马奔腾”,就是靠整体的力量闯关排难,这叫众志成城;“一马当先”,就是每个人都要冲锋陷阵,策马向前,这叫奋不顾身,勇于奉献。
2、成功,是经过努力达到的预期结果。
但是,不要把成功的可能和曙光误认为成功。
有的人,不知“水到渠成”的道理,对成功总是急于求成,每小有进展或接近成功,就喜不自胜,忘乎所以,以致把成功的序幕当作最后的成功。
殊不知,“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哪怕只距我们一步之遥,也万万不可轻言成功,过早地陶醉于成功,只会葬送成功。
④(二)“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的主观性分析1、从唯物论角度看,“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均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
“心想”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它不能决定客观事物的发展。
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在认识和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
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思想和行为。
2、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实际和把握规律。
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实际和把握规律。
世界上的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变化发展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以及主体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努力,经过多次深入调查研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逐步掌握全面的和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得到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使思想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
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不断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不断地去探索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不断地获得正确认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实践。
⑤(三)“心想事成”与“马到成功”的评价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规律的必要条件。
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认识它必须积累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加工制作,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同样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客观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和欲望,人们往往需要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创造条件认识和利用规律,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否认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行为。
另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充分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人们愈是按规律办事,愈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实践也愈有成效。
反之,如果违背了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在认识和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
也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夸大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思想和行为。
三、从良好的愿望出发,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一)实践是实现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1、有了正确的想法之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
只在心里想而不付诸行动,终究只能是空中楼阁。
从唯物论角度看,“心想事成”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了唯心主义。
“心想”属于意识范畴,是第二性的,它不能决定客观事物的发展。
就好比建造一座楼房,大体上分为设计与施工两个部分,设计可以说是想,施工就是实践,如果没有实践,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正确地发挥作用,房子也就建不出来。
2、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同样是建造楼房的问题,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比如钢筋、混凝土等物质材料,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想法,楼房也只能停留在纸上,是建不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也就不能发挥出来。
3、实践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统一,不是两个实体外在的对立,而是统一物的内在的对立,是统一中的对立,是对立中的统一。
实践的过程,就是实践自身内在的矛盾的自我运动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过程,也就是人改造客观同时改造主观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观念的东西转变成物质的东西,物质的东西转变成观念的东西,物被精神化了,精神被物化了,形成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的统一。
4、实践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我们在有目的有意思地改造世界时应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学会既不轻视日常生活,又不沉溺于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众,又不讨好群众;既不逃避现实,又不投机媚俗。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实践,深刻而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⑥(二)按规律办事的前提是探索和把握规律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自觉地进行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的预期目的。
1958年的大跃进就是一个反面的例子。
大跃进是在“左”的思潮的影响和支配下,极度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荒谬地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等唯心主义的口号,没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了大跃进的失败。
2、从辩证法角度看,“马到成功”违背了规律客观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具有客观性,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必然会失败、遭到规律的惩罚,因此马到不一定成功。
只有按规律办事,具备客观条件时,才能马到成功。
3、现实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与一事物相联系的周围事物,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要认识和改造事物,就必须运用或创造一定的条件作用于该事物。
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是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的过程。
而人们改变条件、创造条件的活动,也是有条件的。
②(三)总结如果我们能积极认识自然,能动性地去研究客观规律,准确把握客观规律的各种要素,顺应着客观规律去学习、工作、生活,充分利用客观规律中蕴涵的巨大潜能去发展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