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人格标准——“君子”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助别人成就美好的品德,而不是去助长别人的恶。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 )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 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6、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 者乐,仁者寿”。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8、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9、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 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 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 狭窄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 却不改变他的快乐。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关于“ 义”与“利”: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则从 吾所好。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 气既衰,戒之在得。”
解“言” 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朱熹
课堂检测
下列画线词语,用法是否相同: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愿无伐善 3、就有道而正焉 4、天下归仁焉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伐薪烧炭南山中 金就砺则利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其中,《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均为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着名的总集。

3、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

4.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1《论语》十则课件
三省: 多次检讨。三,虚数,指多次。省,检讨。
谋:办事。 信: 真诚,诚信。 传: 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 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 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段意:强调检讨的内容。要重视品德的修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 语 》十 则
学习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背诵各则语录。 4、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 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首 创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 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 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 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 《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 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 影响。
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 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 却不怨恨(人家),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段意: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修身做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日: 每天。
1、对照注释翻译句子。
2、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句。
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完整word)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了解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国人的大气、自尊、圣洁和人格的高尚。

2、能够熟练地诵读经典古文,并能初步理解其意思,同时能够尝试表达个人学习经典古文的感受和见解。

3、通过经典文化的学习,不断丰富个人思想,提高个人文化素养,形成一定的文化积淀。

4、通过阅读和学习经典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书从中国历代文化经典中选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章节,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一条线索是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的,力求涵盖中国文化的主要方面。

第一单元是关于中国文化经典概况的介绍,以下九个单元依次是有关儒家和道家、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学术、文学等方面的经典.
另一条线索则大体是依时间顺序展开的,从春秋战国起,经汉唐,至宋明,结束于清代,大致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走向相吻合。

教学方法:
1、整合教材,大胆取舍.教材的修理必须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进行大胆的取舍,并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既能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又能推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2、立足教材,服务高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是高考选做题中的一个考点,所以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适时补充课外知识,高考信息,给学生一定的答题指导。

3、注重课堂,提高效率.虽然是选修篇目,但我们仍要精心备课,精讲与略读相结合,不能囫囵吞枣,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有所收获。

高二语文备课组。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第一课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

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

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

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

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

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学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其核心思想。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的基本内容2. 《大学》的核心思想教学难点:1. 《大学》中的一些古文词汇和句式2. 《大学》中的哲学思想教学准备:1. 《大学》文本2. 教学PPT3. 相关参考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学》被称为“四书”之首?二、课文研读1. 学生自由朗读《大学》,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的核心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大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义。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如何践行《大学》中的道德理想?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大学》全文,撰写一篇关于《大学》核心思想的感悟。

第二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道德理想应用于实际生活?二、课文研读1. 学生朗读《大学》全文,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 教师讲解《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

3. 学生分组讨论《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如如何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享对《大学》中哲学思想的理解,如“格物致知”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大学》中的哲学思想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大学》在儒家哲学中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如何践行《大学》中道德理想的论文。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

选修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终稿)

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研读。

学问123什么叫“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我国图书分类的名称,统称“四部”,又可分为甲部、乙部、丙部、丁部。

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例题解析:按照我国经、史、子、集的传统分类法,下列归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经部:《论语》、《诗经》、《左传》、《孟子》、《说文解字》B、史部:《战国策》、《资治通鉴》、《史记》、《水经注》C、子部:《老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D、集部:《楚辞》、《东坡乐府》、《孟浩然集》、《七录斋集》[解析]要做这道题,先得明白‚经、史、子、集‛的内容分类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小试牛刀】1.注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2.断句难点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3. 成语名句积累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课内探究【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文章。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B 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C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D 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2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B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D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 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A 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B 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C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D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 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 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C 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D 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1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2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4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1.读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2.断句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二课内探究一章【翻译】凡是可以言说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的道理。

凡是可以被命名的名称,都不是永恒的名称。

无任何名称,正是天地的元始。

有最初的命名,乃是生育万物的神母。

所以:从永恒普遍的虚无,可以理解道的消隐。

从永恒的存有,可以观察道的连续。

两者出自同一根源而名称不同。

它们竟是如此玄奥。

玄奥呵,玄奥!这正是洞察宇宙间一切神秘的大门。

二章【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何以是美,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丑恶。

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与后互相追随。

[这是永恒普遍之理。

]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言无声的教诲。

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

任其生长而不培育,任其自为而绝不把持,任其成熟而并不割刿,正是由于从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丢失。

十九章【翻译】放弃聪明和智慧——百姓福利会增加百倍。

放弃讲仁和义——让百姓回到天伦之爱。

放弃追逐巧利——盗贼就会消失。

仅仅写成文字,还不够。

让我再嘱告人们:要坚守于朴素,减少私心与欲望,放弃游学从而减少困扰。

七十八章【翻译】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但它冲激坚强却无往不胜,因为它的力量是无形的。

弱者能胜于强者,柔者能胜于刚者。

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

因此圣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

”正面的话倒好像反话一样。

八十章【翻译】国土狭小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使用。

使人民怕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

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

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用。

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

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三当堂检测(一)1 B (A 抱持守C 法律条文,原则D 占有)2 B 两个“虽”都作“即使”(A 第一个“之”主谓间,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为助词,“的”;C 第一个“而”表示转折,第二个“而”表示因果;D 第一个“为”是动词,做,第二个“为”是句末语气词,表反问)3 C 前者是宾语前置句,后者是否定陈述句(A 均为判断句B 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D 均为定语后置句)4 A (B 此句并非消极,而是主张个人要消除掉私欲;C 绝对化的表述D 这种主张是一种倒退,不能使国家发展)(二)翻译要点:1 “莫柔于水”“莫能胜之”2 “见素抱朴”“绝学’3 “生”“有”“为”“恃”“居”4 “甘”“美”“安”“乐”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仁义与利的关系,及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威慑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

“义以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

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

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小试牛刀】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字。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著有《孟子》一书,属散文集。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王道”,主张德治。

2.注音叟()庶()人万乘()弑()其君不夺不餍()3. 成语名句积累上下交征利不远千里课内探究【探究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翻译文章,总结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上下交征利③弑其君④苟为后义而先利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⑥不夺不餍【探究2】问题: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有此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B王何必曰“利”C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D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2.下列各项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王曰“何以利吾国?”A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既自以心为形役C石之铿然有声者D南冥者,天池也二课内重点句子翻译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1.名轲,字子舆属语录体散文集“亚圣”“仁政”2.注音叟(sǒu )庶(shù)人万乘(shèng)弑(shì)其君不夺不餍(yàn)二课内探究1.课文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⑥不夺不餍(餍:满足)2. 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多指的是“权力”和“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

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

孟夫子的“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

三当堂检测1 C2 B第三单元春秋笔法单元导读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是学习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第三课晋灵公不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课前预习【读记教材】《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