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文学常识: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编纂开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历时15年,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2.经、史、子、集是指什么?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其中,《周礼》《仪礼》《礼记》合成“三礼”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二十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二十五史”的说法。

均为纪传体史书,这些史书通常被视为“正史”。

在正史之外,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唐代刘知几所著的我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着《史通》等也有很大影响。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

类别包括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收录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收录众人作品的则称为“总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梁朝萧统编的《文选》。

《全唐文》、《全唐诗》也是比较着名的总集。

3、六艺:即《诗》、《书》、《礼》、《易》、《乐》和《春秋》。

由于《乐经》不传,于是又变为《五经》。

4.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人间词话》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十则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傅雷家书》
宝玉: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 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 衫薄。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 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 不下玉粒金波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 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四类: (1)神仙鬼怪世界或梦境 (2)已逝之景之境 (3)设想的未来之境 (4)从对方角度设想的情景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有人赞赏这首诗说:短短四句,凄美之至,令 人怅惘不已。请从虚实相生这一角度,说说这首诗 是怎样把读者带入凄美意境的。
王国维不是为了清朝死的,是为了不可再 挽回的中国古文化的消逝而死的。他是一个文 人,而且还是一个旧文人,他从小接受的思想 就决定了他不会允许这种文化这种制度在他面 前消失,他无法理解,他只有选择死来逃避, 这是他的悲哀。
自杀之迷
1927年,王国维51岁。清朝灭亡已15年之多,五 四运动也已过去8年。世事变幻,清华园内的人文景 观也为之大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衣服穿着也变 了。但是,在当时,只有两人,以其最独特的方式固 守着自己的信仰。他们留着辫子,毫无顾忌地行走于 大庭广众之下。学生们因景仰他们的人品、学识,没 有人强迫他们剪去脑后那带有特定含义的辫子。这两 人,一为梁启超,另一位就是王国维。
境界
诗词 境界
2-4则
创作方法
2则
主客体关系
3-4则
造境 写境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齐读第二则,讨论一下你是怎样理解“造境”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
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 谥号来进行概括。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 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 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 有评价意义(褒贬性质)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 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表扬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叡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刚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
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征收赋税。雕墙:装饰墙壁。这里指修筑豪 华宫室,过着奢侈的生活。 宰夫:厨师。胹:煮。 熊蹯:熊掌。 畚:用蒲草编织的盛物工具。
晋灵公不行君道:(他)大量征收赋税,用来雕饰墙 壁(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 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 (他)就把厨师杀了,(把尸体)放在筐里,让宫女们用 车载着经过朝廷。
中国的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 出现了许多优秀历史著作,但这些史书大多在后 来的流传过程中散失了。流传至今的有《国语》 《左传》《战国策》等。
两汉时期中国史学继续发展,《史记》和《汉 书》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部史书。《史记》创立 了纪传体史书体例,《汉书》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 体断代史。这两部书成为后代正史的典范。
胹 ér 蹯 fán 寘 zhì 畚 běn
溜 liù 衮 gǔn 阙 quē 鉏麑 Chú ní
饮 yìn 嗾 sǒu 獒 áo 箪 dān 橐 tuó 戟 jǐ 弑 shì 诒 yí
文本疏通
逐字逐句翻译文本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 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读《经典常谈》-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前言《经典常谈》是一本以中国古代经典文化为主题的选修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该教材选取了包括《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在内的中国古代经典,旨在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将以该教材为主题,探讨学习该书的相关问题。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概况该教材共包括15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较为经典且有代表性,篇幅适宜,并配合注释和阅读指南,能深入浅出地传递古代经典文化,使读者轻松地掌握和理解。

2.2 内容分析《经典常谈》紧紧围绕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这个主题,每篇文章都是经典中的经典,涵盖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包括人性、理念、社会道德规范等,内容十分丰富。

同时,该教材对每篇文章配有详细的注释和阅读指南,使得学生即使缺乏背景知识也能理解文章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2.3 阅读体验《经典常谈》非常适合作为选修教材使用,不仅篇幅适当,内容丰富,而且又有注释和指南辅助,使得学生的阅读体验非常好。

此外,该教材可以随时拿起来阅读,不必担心重读会出现疲劳感。

三、阅读心得3.1 论语《论语》是一部纪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很多地方是有分歧的。

但是,在我的眼中,孔子是一个既聪明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

他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

我认为,这是我从《论语》中得到的最大启示。

3.2 孟子《孟子》是一部较早的儒家经典,主要是孟子的思想和长篇的例子。

孟子充分表达了他对道德的理解和他的治国方略。

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从中得到了一些防范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考方法。

同时,我也发现在现实中这些问题仍然存在,我们需要从中学习和有所作为。

3.3 道德经《道德经》是一部先秦道家文化的经典著作,被誉为“道家三宝”之一。

在我看来,道德经是一部非常深奥的文化遗产,它充满了哲学色彩,内容幽远深邃。

其中包含了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道理,如对待事物的看法,对待生命的尊重等。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

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下载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诵诗三百,授之以 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 多,亦奚以为?”“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 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 至今仍具有启发性的关键。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明夷待访录》 等。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教学提纲)新版高中语文新人教版 选修《 中国文 化经典 研读》- ppt下 载【优 质公开 课推荐 】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时期 近代
文化背景与特点
代表性经典作品
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课标定位 学习建议
知识与 能力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 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 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 与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起,构成了文化的新动向。
明代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中国 的早期启蒙思想,出现了一批杰出 的科学家,也产生了一批卓越的科
技著作。
明清易代,社会剧变,促使早期启蒙
明清之 思潮向纵深发展,一是出现对封建

专制体制的批判和反思,一是提倡
“经世致用”成为学界思潮。
代表性经典作品
《朱子语类》等。
《焚书》《农政全 书》《本草纲目》 《徐霞客游记》 《天工开物》等。
时期 文化背景与特点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
一、课程目标 ㈠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 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 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 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细 读教材提供的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 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 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㈡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了解中国 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 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⑻简释《道德经》中的“道”。 ⑼《道德经》的艺术手法浅析。 ⑽试谈老子眼中的“圣人”。 ⑾怎样看待老子的“无为”思想。 ⑿老子对后世的影响及其这些影响产生的 原因。 ⒀试谈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 的异同。 ⒁儒道两家的思想为什么能够互补、为什 么有必要互补? ⒂亦儒亦道的大文学家苏轼。
⒎其它教学内容或教学点的处理。 ⑴“相关读物——《孟子见梁惠王》、 《胠箧》”,主要请学生读一读、译一 译,整理一下重点字词句,就文中关键 句看一看其所体现的儒、道思想。另外 还可以作为学生进行专题探究的研读资 料。
⑵“题解”、“大视野——《论中国 文化》”及“相关链接”等内容请学 生课外自读。 ⑶指导学生完成思考·讨论·练习, 不一定全形成书面作业,可以考虑以 师生共同研讨的形式完成。 ⑷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一些名句。
⒏教学建议 ⑴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确定是缓步进入选 修课程还是快步进入选修课程。 ⑵抓住一些具体的点切入展开探究活动, 面不要延展得太宽。 如:请结合课文中相应的句子谈一谈孔子 所说的“君子”和老子所说的“圣人”分 别是怎样的人,然后就君子与圣人的异同 谈儒与道的异同,并指出孔子、老子为什 么分别树立“君子”“圣人”这样的楷模? ⑶对于比较深的问题,可考虑简化处理。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读后感引言在高中阶段,我有幸能够选修中国文化经典课程,通过研读一系列的中国经典著作,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对其中的智慧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后感,希望能够把这些精彩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

孔子的《论语》教给我的智慧孔子的《论语》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和他对人性的洞察力。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他提倡的“仁”的概念给了我很多启示。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注他人福祉的态度,它教导我们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让我明白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与他人和睦相处的重要性。

孟子的《孟子》激发了我的人性之光《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一部分,它的内容主要是孟子的言论和思想。

通过研读《孟子》,我深刻感受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关注和对于道德的强调。

他认为人性本善,主张要发扬天性中的善良,努力追求道德的完善。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性中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善良,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同时,孟子还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让我明白了个人修养与社会和谐之间的紧密联系。

《红楼梦》带给我的思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经典中的一部分。

这部小说以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思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无奈。

阅读《红楼梦》之后,我深深被曹雪芹的文笔所折服,也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所打动。

通过对贾府的描绘,小说意蕴着封建社会阶级固化的悲剧,让我反思了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命运束缚。

同时,小说中对于囚徒命运的描写也教导了我要珍惜眼前的时光,不要被命运所束缚,而是要积极面对生活,活出真正的自我。

《古文观止》中的经典之美《古文观止》是一部收录了许多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文集。

这些古文经典不仅包含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

第一课了解一些中国文化经典方面的知识1、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中国古代的典籍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分。

经部主要是儒家的经典。

由诗、书、礼、易、春秋组成的五经很早就是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其后又增至七经、九经、十二经,到了宋朝有了十三经的说法,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

又有人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抽出来与论语和孟子相配研读,并为之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成为四书。

此后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提倡,四书五经成了士人必读之书,这九部书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史部书籍在中国文化典籍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二十四史,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历史图景。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又有了二十五史的说法。

这些史书沿用了史记开创的纪传体例。

因为大多是由朝廷主持修纂或者得到朝廷的认可,因而又被视为正史。

除了正史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史书以及大量的野史笔记,同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如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等等。

子部是更大的一个部类。

先秦时候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局面,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各家都留下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都属于子部。

魏晋以后子部范围不断扩大,四库全书中收录的子部书籍有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十四类。

集部包括各种汇集历代作家不同体裁作品的书籍,以诗文创作为主。

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

如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文集。

梁代萧统编的文选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它收录先秦到梁初一百三十多家的作品七百多篇,对后世影响很大。

还有全唐文全唐诗等也是比较著名的总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

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

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

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

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

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

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

(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

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

(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命题原则,其实质就是突出中心思想在文章中的核心地位。

阅读文段需要逐字逐句推敲揣摩,仔细弄懂每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间关系,了解行文思路,尤其要关注文段的中心句。

考生应领悟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思路以及思想感情,然后归纳、概括出文意。

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是文化经典阅读的重点。

2.感悟整合文句意
考生必须从阅读材料中辨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并进行较准确的筛选梳理,根据题目要求,整合出文段中最为关键的信息。

3.寻章摘句巧表达
其实,简答题的答案可在文段中找到,只是不宜照抄罢了。

要求在已经整合文段有效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寻章摘句用白话文的形式巧妙地表达出来。

答题口诀:熟知孔孟思想,读懂文段意思,揣摩题干要求,选择带入比对,表述抓住中心,联系相关思想。

【复习策略】
1.回归教材,熟悉主要观点及思想体系。

2.注重联系现实,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练习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论语·学而》)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论语·宪问》)
□□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敞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

(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
1、补出上面的材料的空缺部分。

(2分)
颜子恶衣恶食
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

(3分)
①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

②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从生产关系的转化、权力的转移上来看都与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大相径庭。

孔子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三家”专权,士大夫越级行使着诸侯的权力,“三家”的家臣们也不同程度地把持着士大夫的权力,这种以下凌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孔子希望当权者回归到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不要越级把持不属于自己的更高权力。

而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解是:“你在什么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

这是当代社会特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

”“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事。

”“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

“对待工作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

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是份外工作,我们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

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


请结合时代背景,判断于丹教授的理解是否准确并简述理由。

不准确。

孔子的意思是说,你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琢磨属于那个职位的权力!“谋”本为“谋划,谋求“,而不是“做”;“政”本为“政治,政事,政权”,而不是“工作,事”。

“谋政”,《论语》特指“谋求权力”,于丹理解成了日常泛指的“做事,工作”。

于丹抛开了历史语境,没有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孔子是针对什么政治现实才说出这句话的。

练习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论语·学而》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

素朴而民性得矣。

”——《庄子》
(l)简要分析上述文字中所体现的儒、道两家在对待物欲方面的不同态度。

(4分)
【答案】(1)儒家肯定物质利益是可以追求的,但是要以正当的手段来追求。

(2分)道家则认为民应该没有物质欲望,否则就丧失本性,迷失自我。

(2分)
(2)结合上述观点,谈谈你对当今社会注重物质利益这一现象的看法。

(150字左右)(8分)
答案提示:可以从赞同的角度谈,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也可以从反对的角度谈,如摒弃物欲,无欲则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