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教案1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完整教案

预防医学完整教案

第一次课教案
第二次课教案
第三次课教案
第四次课教案
第五次课教案
第六次课教案
第七次课教案
第八次课教案
第九次课教案
第十次课教案
第十一次课教案
第十二次课教案
第十三次课教案
第十四次课教案
3.发病机理
4.临床表现
(二)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0分钟)1.病原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理
4.临床表现
(三)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10分钟)1.病原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理
4.临床表现
(四)肉毒梭菌食物中毒(10分钟)1.病原
2.流行病学
3.发病机理
4.临床表现
(五)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措施(10分钟)1.治疗原则2.预防原则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食物中毒的概念、特征、分类
2、细菌性食物中毒防治原则
五、预习指导(2分钟)
食物中毒调查处理程序
第十七次课教案
第十八次课教案
第十九次课教案
第二十次课教案
第二十一次课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目的: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思维和公共卫生素养。

2. 适用对象:本课程适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

3. 课时安排:共计32 课时。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预防医学概述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任务。

教学内容:(1)预防医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3)预防医学的任务与展望。

2. 第二章:流行病学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教学内容:(1)流行病学的定义、对象和特点;(2)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3)流行病学的应用。

3. 第三章:环境卫生学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内容:(1)环境与健康的关系;(2)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原理;(3)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方法。

4. 第四章:营养与健康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了解营养评价和营养干预的方法。

教学内容:(1)营养与健康的关系;(2)营养评价方法;(3)营养干预策略。

5. 第五章: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掌握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方法。

教学内容:(1)传染病的流行规律;(2)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3)传染病监测与报告。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授法向学生传授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沟通能力。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公共卫生设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核:包括书面考试和案例分析,占总评的40%。

3. 期末考试:包括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占总评的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推荐使用《预防医学》教材,以及其他相关参考书籍。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 课程名称:传染病预防控制2. 课程目标: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1 传染病的定义1.2 传染病的特点1.3 传染病的危害2. 传染病的分类2.1 肠道传染病2.2 呼吸道传染病2.3 血液传染病2.4 体表传染病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1 直接传播3.2 间接传播3.3 空气传播3.4 食物传播4.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4.1 控制传染源4.2 切断传播途径4.3 保护易感人群5.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5.1 传染源5.2 传播途径5.3 易感人群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预防医学教材,如《预防医学》、《传染病学》等。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案例素材:收集典型的传染病案例,用于案例分析环节。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学术论文、新闻报道等,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活动安排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2课时)1.1 传染病的定义1.2 传染病的特点1.3 传染病的危害2. 传染病的分类(2课时)2.1 肠道传染病2.2 呼吸道传染病2.3 血液传染病2.4 体表传染病3.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2课时)3.1 直接传播3.2 间接传播3.3 空气传播3.4 食物传播4. 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2课时)4.1 控制传染源4.2 切断传播途径4.3 保护易感人群5. 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2课时)5.1 传染源5.2 传播途径5.3 易感人群6. 典型传染病案例分析(2课时)6.1 案例介绍6.2 案例分析6.3 案例讨论7. 预防控制策略的实际应用(2课时)7.1 防控预案的制定7.2 防控措施的实施7.3 防控效果的评价8. 小组讨论与报告(2课时)8.1 小组分工8.2 讨论与报告8.3 总结与点评9. 课程总结与考核(2课时)9.1 课程回顾9.2 知识测试9.3 课程反馈10. 课后作业与拓展学习(课后自主完成)10.1 传染病相关文献阅读10.2 实际案例分析10.3 预防控制策略研究七、教学进度计划1. 第1-2周: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传播途径2. 第3-4周: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3. 第5-6周:典型传染病案例分析4. 第7-8周:预防控制策略的实际应用5. 第9-10周:小组讨论与报告6. 第11-12周:课程总结与考核八、教学注意事项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预防医学》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目标。

2. 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策略。

3. 培养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预防医学概述预防医学的定义预防医学的目标预防医学的历史与发展2. 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病因学原理宿主学原理环境学原理社会医学原理3. 预防医学的基本策略二级预防三级预防健康促进公共卫生政策与法规4. 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流行病学方法卫生统计方法环境卫生学方法社会与行为科学方法5. 预防医学的应用传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食物与营养卫生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目标和策略。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预防医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4. 实践操作法:安排学生参加公共卫生实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参与度等。

2. 笔试成绩:考查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掌握。

3. 实践报告:评价学生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表现和收获。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预防医学相关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案例资料:实际公共卫生案例。

4. 网络资源:公共卫生相关网站、文献等。

5. 实践基地:医院、疾控中心等公共卫生实践场所。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 教学计划:预防医学概述(2课时)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4课时)预防医学的基本策略(4课时)预防医学的研究方法(6课时)预防医学的应用(8课时)实践教学(8课时)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目标。

预防医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策略。

预防医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预防医学的基本原理和策略。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

《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课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2. 传染病的分类法定传染病和非法定传染病人类传染病和动物传染病3.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监测和疫情报告疫苗接种和免疫接种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5.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流行环节传染病流行的干预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预防控制原则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实际案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传染病基本概念和预防控制方法的掌握。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价学生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预防医学》传染病预防控制章节。

2. 课件: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图片、图表、案例。

3. 网络资源:传染病预防控制相关资讯、研究报告。

4. 实物资源:传染病防护用品(如口罩、消毒液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 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

难点:1. 传染病预防控制方法的运用和实际操作。

2. 分析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

七、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15课时。

2. 分配:第一课时讲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第二课时讲解传染病的分类;第三课时讲解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原则;第四课时讲解传染病预防控制的方法;第五课时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后续课时用于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

《预防医学》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

《预防医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控、健康促进等方面的应用,培养学生的预防医学素养。

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掌握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了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参与公共卫生问题的决策。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健康、关注公共卫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参与预防医学实践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预防医学的定义(2)预防医学的原则2. 预防医学的方法(1)流行病学方法(2)环境卫生方法(3)社会心理学方法3. 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流感(2)艾滋病(3)乙型肝炎(4)肺结核4.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1)健康教育的定义和目标(2)健康促进的策略和措施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预防医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预防医学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的掌握,占总评的4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预防医学教材。

2. 课件:PowerPoint课件。

3. 网络资源:相关预防医学资讯、案例等。

4. 实践基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讲授24课时,实践操作8课时。

2. 教学计划:(1)第1-4周: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方法(每周4课时)(2)第5-8周: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每周4课时)(3)第9-12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每周4课时)(4)第13-16周:实践操作(每周2课时)七、教学活动1. 课堂讲授:教师讲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大学预防医学教案

大学预防医学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预防医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兴趣,树立健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预防医学概述1. 预防医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2. 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3. 预防医学的主要方法二、健康与疾病1. 健康的定义和标准2.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3. 影响健康的因素三、疾病预防与控制1. 疾病预防的基本策略2. 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3.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案例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预防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预防医学?预防医学有什么作用?二、讲授新课1. 预防医学概述a. 预防医学的概念、起源和发展b. 预防医学的基本原则c. 预防医学的主要方法2. 健康与疾病a. 健康的定义和标准b. 疾病的定义和分类c. 影响健康的因素3. 疾病预防与控制a. 疾病预防的基本策略b. 疾病控制的主要措施c. 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实践案例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a.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预防医学原则?b. 如何预防传染病?c. 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健康。

五、课后作业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预防医学知识。

2. 收集有关预防医学的案例,分析预防医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考试成绩:通过笔试或口试的方式,评估学生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预防医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预防医学实践课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措施。

(3)熟悉预防医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增强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预防医学事业,树立健康观念。

(2)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预防医学概述(1)预防医学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2)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区别和联系。

2. 常见疾病预防(1)传染病预防:了解传染病的特点、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慢性病预防:掌握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措施。

(3)职业性疾病预防:了解职业性疾病的种类、危害和预防措施。

3. 公共卫生实践(1)环境卫生:了解环境卫生对健康的影响,掌握环境卫生监测和改善方法。

(2)食品卫生:了解食品卫生的重要性,掌握食品卫生监测和保障措施。

(3)学校卫生:了解学校卫生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掌握学校卫生监测和保障措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系统讲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5. 角色扮演法:模拟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教师系统讲解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 实验操作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如传染病病原体检测、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等,让学生掌握预防医学的实践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医学》教案一、绪论【目的要求】掌握预防医学是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现代医学模式的特点,健康的新概念,三级预防内容。

熟悉第一次,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重点防治内容和卫生工作方针。

【内容】1. 预防医学定义2. 预防医学的发展个体医学与群体医学,第一次卫生革命-传染病防治,第二次卫生革命-慢性病防治。

3. 医学模式转变的意义,新医学模式的特点。

4. 健康与疾病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5. 公共卫生措施预防性卫生服务,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卫生服务和研究。

6. 三级预防的内容,我国预防工作的成就,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意义【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 预防医学的特点与医学专业的关系。

2. 第一、第二次卫生革命的特点。

3. 健康的概念,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4. 我国的卫生方针是什么?5. 新医学模式的特点,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务工作者的关系。

6. 三级预防的内容与临床医师的关系。

【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08.31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一节、第二节【目的要求】掌握环境的基本概念及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与环境的辨证关系;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他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作用。

熟悉环境污染、公害及公害病的概念;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方针,防制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了解人类生存环境诸要素与健康的关系,增强环境意识,提高充分利用有利的环境因素及消除有害的环境因素对保证人类健康生存重要性的认识;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的基本概念及评价方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内容】1. 人类环境组成的特点;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 环境污染与公害;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归转。

3. 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特点及其危害作用;近期作用、远期作用、直接作用、间接效应。

4. 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的危险度评价。

5. 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针;环境污染的防制措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 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 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常见污染物的种类有哪些?3. 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有何特点?4. 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如何防制环境污染?5. 什么叫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生物富集、生物转化?6. 何谓社会心理因素?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有什么影响?7. 心理因素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8. 环境污染可引起哪些疾病?【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09.07第一章环境与健康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目的要求】掌握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窒息性气体窒息的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了解刺激性及窒息性气体中毒的预防原则【内容】1. 常见的刺激性气体2. 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急性作用、慢性损害3. 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4. 窒息性气体的分类:单纯窒息性气体、化学窒息性气体5. 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毒性和中毒的临床表现6. 中毒性肺水肿和窒息性气体窒息的诊断标准7. 窒息性气体窒息现场抢救及控制要点8、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 刺激性气体急性作用的各种表现2. 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3. 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分类4. 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的毒性5. 窒息性气体所致窒息的病因诊断6. 窒息性气体窒息的现场急救和控制并发症要点【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09.14第二章营养与健康第一节、第二节【目的要求】掌握营养的基本概念、食物营养成分的组成及功能了解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内容】1.营养的基本概念2.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3.宏量营养素组成4.微量营养素组成5.膳食指南的内容【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脂溶性纤维素的功能、缺乏症状、食物来源和推荐摄入量2.水溶性纤维素的功能、缺乏症状、食物来源和推荐摄入量【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09.21第二章营养与健康第二节【目的要求】掌握食源性疾病的预防,食物中毒的特征、分类及处理方式了解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内容】1.食品安全的概念2.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3.食源性疾病的概念及分类4.食源性疾病的预防5.食物中毒的概念及特征6.食物中毒的分类7.食物中毒的处理【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食源性疾病怎样预防2.我国常见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3.食物中毒怎样处理【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09.28第三章职业环境与健康【目的要求】掌握职业有害因素的定义,职业病定义、特点、诊断及处理原则,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熟悉工作有关疾病定义,特点和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了解常见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主要原因【内容】1. 职业有害因素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与制度等,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厂房建筑等2. 职业有关疾病职业病:定义、概念、范围、种类、特点,职业病的诊断及处理原则;工作有关疾病:定义、特点、常见与工作有关的疾病;工伤主要原因3.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防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控制【教学方式】讲授,录象,讨论【复习思考题】1. 职业有害因素的定义2. 职业病定义、范围、种类和特点3. 职业有关疾病的概念和定义4.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及控制原则【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0.05第四章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0.12第五章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目的要求】掌握地方病的基本概念;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病因,地方性氟中毒及碘缺乏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在地方病防治中作用。

熟悉地方性氟中毒及碘缺乏病的临床及流行特点。

了解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常见地方病的病因,流行特点、地方病的危害及地方病的防治策略。

【内容】地方病的定义及分类;地方病病(疫)区的基本特征;地方病的危害作用,我国地方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碘缺乏病的概念;碘缺乏病的病因及流行特征;碘缺乏病的预防措施,碘盐预防。

地方性氟中毒的病因、特征及流行特点;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与生活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个人防护方法;我国饮水、空气、粮食和蔬菜等氟化物卫生标准。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复习思考题】1. 地方病是否属常见病或多发病?说明理由。

2. 碘缺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 试述地方性氟中毒的预防措施。

4. 目前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有哪些?5. 地方性氟中毒分几型,其预防措施有何不同?6.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与自然疫源性地方病的主要区别何在?【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0.19半期随堂考试2016.10.26第六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第一节慢性病得概述第二节心、脑血管疾病防制【目的要求】掌握心、脑血管疾病主要危险因素和三级预防,人群高血压的防治熟悉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内容和处理原则了解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内容】1. 冠心病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超重和肥胖,糖尿病,生活方式,水的硬度及微量元素,多种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

2. 脑卒中分布和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短暂性缺血性发作,吸烟和饮酒,其它因素如饮食、药物、饮水、遗传。

3. 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预防和控制第一级预防:群体策略,高危人群策略。

4. 人群高血压的防治健康教育、全人群、从儿童抓起。

5. 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和控制针对高血压的防制,健康的生活方式,限盐,膳食预防,重点介绍WHO的预防性食谱,防治高血压应以综合性措施为主。

6. 人群监测信息监测系统,高危人群的筛检,加强病人的计划管理。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 冠心病和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2. 脑卒中和冠心病的防治原则。

3. 人群高血压的防治措施。

4. WHO的预防性食谱的主要内容【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1.02第六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第四节恶性肿瘤【目的要求】掌握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熟悉肿瘤的第一和第二级预防措施。

【内容】4. 我国城乡主要恶性肿瘤的死因顺位;5.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包括来自吸烟、膳食、药物、饮酒和饮用水、空气污染物、职业因素)、体力活动、社会心理因素;6. 恶性肿瘤的预防第一级预防:控烟、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合理使用药物、疫苗接种以及环境保护;第二级预防:乳腺癌、宫颈癌和大肠癌的的定期筛检。

【教学方式】讲授或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复习思考题】1. 我国需重点防治的恶性肿瘤有哪些?2. 恶性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3. 恶性肿瘤第一级预防的原则?4. 如何通过合理膳食和体力活动预防癌症?5. 可进行早期筛检的恶性肿瘤有哪些?应如何进行第二级预防?【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1.09第七章伤害的预防与控制【目的要求】掌握伤害的三级预防策略;常见伤害的防治了解伤害的分类;伤害的流行特征【内容】1.伤害的分类2.伤害的流行特征3.伤害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4.伤害的三级预防5.常见伤害的防治【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伤害的三级预防措施2.常见伤害的防治【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1.16第九章预防服务第二节临床预防服务【目的要求】掌握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及其内容;熟悉戒烟、体重控制和合理运动的方法。

【内容】1. 临床预防服务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吸烟者的健康咨询及行为纠正:戒烟的4A临床干预方法,常见戒烟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2. 体重控制:超重和肥胖的定义,引起肥胖的途径,减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3. 运动疗法:运动疗法的基本概念,几种常见疾病的运动处方。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复习思考题】1.如何制定个体化的健康维护计划?2.请为一15年烟龄的吸烟者制定一套戒烟计划。

3.能否通过短期突击的方法来减肥,为什么?4.什么是有氧运动?以什么指标来确定一个人的运动量?【授课班级】2014级护理高职【授课日期】2016.11.23第九章预防服务第三节社区卫生服务【目的要求】掌握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和任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了解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熟悉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社区保健内容。

【内容】初级卫生保健的定义、任务以及实施的基本原则;社区构成的要素;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特点;社区健康实施的步骤:社区动员、社区诊断、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制定和实施社区健康的计划以及评价;妇女儿童的社区保健:儿童的主要卫生问题,妇女不同生理时期的主要卫生问题,妇女儿童社区保健措施以及保健系统管理;老年人社区保健:老年人的主要卫生问题,老年人社区保健措施,临终关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