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林林学10-1森林培育学复习参考共28页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森林立地:是按影响森林形成和生长发育的环境的异同所区分的有林地和宜林地地段。
2、立地质量: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3、立地条件: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4、立地类型: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5、森林立地类型: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6、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使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2]。
通俗讲就是把树栽植到最适宜其生长的地方。
所谓适地就是要正确认识造林地的气候、土壤、地形、天文、植被等立地条件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适树就是要正确认识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地[3]。
7、播种育苗:用种子播种繁殖所得的苗木称为播种育苗或实生苗。
8、抚育采伐:也称抚育间伐,是林分郁闭后直至主伐的期间,对未成熟的森林定期而重复的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条件,同时获取一部分木材的一种森林培育技术措施。
9、择伐:是森林主伐方式之一,是在预定的森林面积上定期地、重复地、有选择性地采伐成熟林的树木和树群。
10、渐伐:是指为了在老林的(上方或侧方)庇护下而形成新林,在近乎单层的成熟林中进行的任何更新法。
具体是指成熟林伐区内2-4次逐渐地伐除全部林木。
11、皆伐:将伐区上的林木一次全部伐除或几乎全部伐除的主伐方式。
二、填空题1.用材林树种选择的要求集中反映在速生、丰产、优质、稳定和可持续等目标上。
2.林分密度对林木生长的作用,其中对树高生长的作用不显著(不大),对直径生长的作用是很明显,密度越大胸径越小。
3.通常把林木个体发育分为四个时期。
(一)幼年期(二)青年期(三)壮年期,(四)老年期。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

森林培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篇森林培育的基本原理第一章森林立地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立地条件:是指在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森林立地因子概述:物理环境因子(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森林植被因子(类型、组成、覆盖度及其生长状况)和人为活动因子(最大干扰因子也是最重要的因子)。
物理环境因子:气候:温度、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型、小地形等;土壤: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养分、土壤腐殖质、土壤酸碱、土壤侵蚀度、各土壤层次的石砾含量、土壤含盐量、成土母岩和母质的种类等;水文:地下水深度及季节变化、地下水的矿化度及其盐分组成。
森林立地分类原则:科学性、实用性(例:中山阳坡厚土层红壤立地条件类型)造林地种类:荒山荒地;农耕地、四旁地及撂荒地;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已局部更新的迹地、次生林地及林冠下造林地。
四旁地: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植树的造林地种类。
四旁植树:是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宅旁进行成行或零星植树。
采伐迹地:森林采伐后腾出的林地。
火烧迹地:森林被火烧后留下来的林地。
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选择森林按照其功能可以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其中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称为商品林,而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称为公益林。
防护林:以防护为主要目的林分。
用材林: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林分。
经济林:以生产木材以外的林产品为主要目的。
薪炭林:以生产木材燃烧(薪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特种用途林: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和生产繁殖材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
林业区划的系统和命名:一级区(地区)8个,二级区(林区)50个,三级区(省级区)168个。
树种选择的原则:经济学原则、林学原则、生态学原则各林种对树种的要求:1、用材林的树种选择:速生、优质、丰产2、经济林的树种选择:早实、优质、速生、丰产3、防护林树种的选择:根系发达、枝繁叶茂、落叶丰富4、薪炭林及能源林地树种选择: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丰产5、特种用途林树种选择:母树林(通直、扭曲度小)、风景林(弯曲、花果枝要异样)、环保林(抗污染)。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

森林培育期末考试复习材料森林培育名词解释:(参考)1、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
2、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林学的主要二级学科。
3、立地质量:是指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者其他植被类型的生产潜力。
包括土壤、气候、生物因素。
4、立地条件:指在造林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综合。
5、立地质量评价:就是对立地的宜林性或潜在的生产力进行评判和预测。
6、立地指数:该树种在一定基准年龄时的优势木平均高或几株最高树木的平均高。
7、立地类型:把生态学上相近的立地进行组合,组合成的单位成为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是指以森林为对象,对其生长的环境进行宏观区划和微观分类的分类方式。
8、适地适树:就是使造林树种的特性,主要是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充分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取得的高产水平。
9、林分密度:指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
10、郁闭度: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
11、疏密度:现实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与标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之比。
12、人工林:凡由人工造林或人工更新形成的森林叫人工林。
13、林种:根据造林的目的及人工林的效益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种类。
14、林分组成:指该林分中树种组成的成分及其所占比例,通常指某一树种株数占全林分株数的百分比。
15、造林规划:是在相应的或者上一级的林业区划指导下,根据本地区具体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造林工作进行粗线条的安排。
16、长远观念:正确处理近期—中期—长远之间的的利益关系,正确对待森林培育和发展林业的长期性与近期利益。
17、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地域之间、行业之间、森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关系。
18、资源观念:认识到资源与效益的辩证关系,只有保护和扩大资源,才能取得森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参考答案 (1)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整理)北林林学10-1森林培育学复习参考

森林培育学第一章森林立地1、概念: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立地: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2 、立地因子有那些?各有何特点?(1)物理环境因子,其中又包括:a、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森林分布特点:稳定、简单。
b、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以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c、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d、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森林培育学__北京林业大学(9)--复习提纲

《森林培育学》课程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森林培育 森林生产力 立地条件 立地指数 森林立地类型
森林立地分类系统 适地适树 林种 用材林 防护林 薪炭林 经济林
林分结构 纯林 混交林 树种组成 混交类型 混交方法 种植点配置
林分密度 造林密度 抚育采伐 林木分化 自然稀疏 林木分级 透光伐 疏伐生长伐 卫生伐 林分改造
二、简答题
1. 请用10个左右关键词总结《森林培育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并简述其内涵。
2. 简述适地适树的概念及其途径。
3. 简述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树种选择基本原则。
4. 简述森林立地的构成因子
5. 简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方法。
6. 简述森林立地类型的应用途径
7. 简述林分密度的作用。
8. 简述种植点配置的内容。
9. 简述混交林培育的意义。
10.简述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并各举出2~3例。
11.简述在营造混交林时如何调节树种种间矛盾。
12.简述林木群体生长发育6个阶段的特点及培育关键技术要点。
13.简述造林整地的作用特点。
14. 简述造林整地的主要方法。
15.简述造林的方法有哪些,各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6.简述林地管理和林木管理有哪些主要工作环节。
17.简述森林抚育采伐的目的与意义。
18.简述森林抚育4种主要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
19.简述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素。
20.简述林分改造的意义。
21.简述低效林形成的原因和改造措施
22.分别指出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五地区的各5个主要造林树种。
北林林学10-1森林培育学复习参考

森林培育学第一章森林立地1、概念: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立地: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2 、立地因子有那些?各有何特点?(1)物理环境因子,其中又包括:a、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森林分布特点:稳定、简单。
b、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以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c、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d、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森林培育学各章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绪论1.森林培育: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
2.森林培育学的理论基础和技术体系:①理论基础:a生命科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群落学b环境科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森林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②技术体系:a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设计阶段b更新营造阶段—施工阶段c抚育管理阶段—时间延续最长阶段d收获利用阶段—主伐利用第一篇林木种子生产第一章林木结实第二章种源与林木良种基地掌握:林木发育期与结实年龄、林木结实周期了解:林木种子、种子区、种子亚区、良种、良种基地1林木发育大周期:①幼年期:种子萌发→第一次开花结实,可塑性大,适于营养繁殖②青年期:第一次开花结实→结实3~5次,适于引种③壮年期:开始大量结实→结实开始衰退,采种最佳时期,生物学特性稳定④老年期:结实量大幅度下降→死亡,失去可塑性,生产上无应用价值2林木开始结实年龄的影响因素:树种;环境条件;林木起源;生长发育状况;遗传因素。
3林木结实周期:林木结实丰产年和歉收年交替出现的现象,两个丰年之间的间隔年数称为间隔期。
产生原因:1. 营养问题:花芽分化、果枝形成2. 内源激素影响 3. 林地土壤养分与水分不足应对措施:适宜密度、光照问题、水肥管理、疏花疏果4林木种子:林业生产中播种材料的总称。
包括种子、果实、果实的一部分、种子的一部分、及无融合生殖形成的种子。
种子区: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基本类似的种源单位。
种子亚区:在一个种子区内划分为更好的控制用种的次级单位,即在一个种子亚区内生态条件和林木遗传特性更为类似。
5良种:遗传品质和播种品质都优良的种子。
遗传品质是基础,播种品质是保证。
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的要求而建立的专门从事良种生产的场所。
第三章采种与种实调制1种子成熟过程及各自特点:受精卵细胞→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培育学第一章森林立地1、概念:森林培育学:森林培育是从林木种子、苗木、造林到林木成林、成熟的整个培育过程中按既定培育目标和客观自然规律所进行的综合培育活动,它是森林经营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培育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的学科。
立地:立地泛指地球表面某一范围的地段的植被及其环境的总和,是自然地理发展的自然综合体。
森林立地:指某一森林地段上的植被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
立地类型(Site type):是指地域不一定相连、立地条件基本相似的自然综合体的集合。
森林立地类型(Forest site type):是地域上不相连,但立地条件基本相同、立地生产潜力水平基本一致的森林地段的组合。
立地质量(site quality):某一立地上既定森林或其它类型植被的生物生产潜力,包括气候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
[例子:森林、草原]。
立地条件(site condition):在某一立地上,凡是与森林生长发育有关的自然环境的综合。
在一定程度上立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可以通用。
2 、立地因子有那些?各有何特点?(1)物理环境因子,其中又包括:a、气候:大尺度—水热组合,决定着植被分布。
(从南到北的水平分布、从高到低的垂直分布)。
举例:森林分布特点:稳定、简单。
b、地形:包括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坡形、小地形等。
地形影响水热条件的再分配,并直接影响土壤条件。
特点:①稳定、直观,易于调查和测定;②与树木高生长以及植被生物量直接相关;是各项生态因子的综合反映结果。
c、土壤:包括土壤种类、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侵蚀度、土壤石砾含量、成土母质等等。
特点:①对树木生长所需要的水肥气热有调控作用;②与树木高生长密切相关;③比较容易测定;④综合性强,全面反映了林木根系生长空间和肥力水平。
d、水文:主要是地下水深度、矿化度、盐分组成,地面积水情况等。
在平原地区该因子起到重要的作用。
(2)植被因子:主要包括植被类型、指示植物种(或种组)、建群种(或优势种)林木优势高、生物量、收获量等。
(3)人为活动因子:包括经营活动(森林收获和林下经营)和破坏活动(反复樵采和收取枯枝落叶)3 、简述森林立地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1)直接评价法:直接利用收获量或生长量的数据来评定立地质量如:地位指数法Site index curves树种间地位指数比较法 site index comparisons between species生长截距法 growth intercept(2)间接评价法:是多变量定量分析法如:测树学方法 measurational methods指示植物法 plant indicators地文学立地分类法 physiographic site classification 群体生态坐标法 synecological coordinates土壤—立地评价法 soil-site-evaluation土壤调查法 soil suervey第二章林种规划和树种1 树种选择应考虑哪些基础?(一)物理因素:气候因素:水热组合;地形与地貌因素。
(二)生物因素(1)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形态、解剖、遗传特性)①生长特性:速生、慢生;②形态特性:树干通直,自然整枝性能强;侧枝发达,自然整枝性能弱;主根发达,根系侧根很发达,根系浅。
③萌蘖性:萌蘖能力强,萌蘖能力差,甚至不能萌蘖(2)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能力)①光照:喜光树种、中性树种、耐荫树种;②水分:耐旱树种(耐、抗、避)、耐湿树种③温度:喜温、耐寒等④土壤:耐瘠薄、喜肥侧根很发达,根系浅。
⑤萌蘖性:萌蘖能力强,萌蘖能力差,甚至不能萌蘖(3)林学特性:单位面积产量—密度、结构。
2 在确定树种选择时应把握哪些原则?①经济学原则;②林学原则繁殖材料来源繁殖的难易程度组成森林的格局与经营技术③生态学原则立地的温度、湿度、光照、肥沃等状况是否满足树种的生态要求;生物多样性保护(物种、遗传)树种之间的相互关系景观或斑块间关系3 如何正确统筹树种选择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学因素间的关系?地和树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我们所说的地和树的适应,是指它们之间的基本方面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是比较协调的,能够产生人们期望的经济要求,可以达到培育目的。
在这一前提下,并不排除森林培育的某个阶段或某些方面会产生相互矛盾,这些矛盾需要通过人为的措施加以调整。
当然这些人为的措施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拘泥于树种的生态学特性,持过分的谨慎态度,看不到树种的特性有一定的可塑性和人类在创造林木生长条件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另一种倾向是不能科学地分析立地条件和树种生态学特性,凭着“人定胜天”的思想和热情,不顾成本,只能是事倍功半,或劳而无获。
4 适地适树的途径有哪些?(1)选择选树适地:在确定了造林地以后,根据其立地条件选择适合的造林树种;选地适树: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确定了主栽树种或拟发展的造林树种后,选择适合的造林地;(2)改造改树适地:在地和树某些方面不太相适的情况下,通过选种、引种驯化、育种等手段改变树种的某些特性使之能够相适;改地适树:通过整地、施肥、灌溉、树种混交、土壤管理等措施改变造林地的生长环境,使之适合于原来大不适应的树种生长。
3 各林种树种选择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第三章林分结构及其培育1、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P71—74,要自己总结,举例子)最适密度不是一个常数,而是一个随经营目的、培育树种、立地条件、培育技术和培育时期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的数量范围。
确定林分密度的原则可以归纳为:(1)林分密度和经营目的的关系(2)林分密度与造林树种的关系(3)林分密度与立地条件的关系(4)林分密度与培育技术措施的关系(5)林分密度与经济因素的关系2、培育混交林的意义(举例子)(1)、可较充分地利用光能和地力(2)、可较好地改善林地的立地条件(3)、可较好地促进林木生长,增加林地生物产量,增加林产品种类,维持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可较好地发挥林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可增强林木的抗逆性(6)、混交林优点的相对性3、树种混交的主要类型(举例子)(1)主要树种与主要树种混交(2)主要树种与伴生树种混交(3)主要树种与灌木树种混交(4)主要树种、伴生树种与灌木树种(5)灌木和灌木混交4、混交林有哪些主要混交方法星状混交、株间混交(行内混交、隔株混交)、行间混交(隔行混交)、带状混交、块状混交(团状混交)、不规则混交、植生组混交5、举例说明为什么生产中大力倡导营造混交林6、树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⑴、机械的作用方式:伤害、缠绕、绞杀⑵、生物的作用方式:授粉、根系连生、菌丝桥等⑶、生物物理的作用方式:辐射场、热场等⑷、生物化学的作用方式:他感作用或化感作用⑸、生理生态的作用方式第四章森林的生长发育及其调控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P115--117)(1)、选用适当的培育方式(2)、遗传改良(3)、林分结构的调控(4)、立地的选择和调控1如何正确利用树木的前期生长型和全期生长型特性?2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第七章植树造林1、整地的作用和方式作用:⑴改善立地条件①改善小气候造林地的采伐剩余物和植被经过全部或部分清理后,使光照可以直接到达地面,地面得到的直接光增加,散射光减少,空气对流增加,因而近地表层和地面的温度发生变化,白天增温和夜间降温明显,日夜温差加大,空气相对湿度下降。
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植被清理后,降水直接到达地面,翻垦后的土壤孔隙度增大,渗透性增强,减少地表径流,降水易于渗入深层,并加以有效地保存,土壤固、液、气三相的比例趋于协调。
③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植被清理后,减少了植被对于养分的直接消耗,整地后形成的微域环境和特殊的小气候,加快了残留在造林地上的部分枝叶的腐烂分解,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整地后土壤物理性质的改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加速了元素的循环,增加了速效养分的供应。
④减少杂草和病虫害通过整地可以减轻杂草、灌木与幼林的竞争,减少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整地破坏了病虫赖以滋生的环境,减轻病虫的危害。
⑵增强水土保持效能⑶提高造林质量(提高成活率)方式:1)全面整地:全面整地是全部翻垦造林地土壤的整地方式。
这种整地方式可以全部彻底地清除造林地上的灌木、杂草、竹类,能显著地改善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也便于实行机械化作业或进行林粮间作。
此种方式费工多,投资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在施工中还会受到地形条件、环境状况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全面整地适用于平坦地区,主要是草原、草地、滩涂、盐碱地以及无风蚀的固定沙地。
全面整地的限定条件是坡度、土壤的结构和母岩。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在南方或者是在北方,全面整地都不宜集中连片,面积过大。
2)局部整地:局部整地包括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⑴带状整地:带状整地是在造林地上呈长条状翻垦土壤,并在翻垦部分之间保留一定宽度原有植被的整地方法。
这种方法便于机械化作业,对于立地条件的改善作用也较好,不造成集中连片的裸露土壤,不宜造成水土流失,而且比较省工。
带状整地主要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比较轻微的地区,伐根及其他障碍物不太多的采伐迹地,坡度平缓或坡度虽大但破面比较平整的山地和黄土高原,林中空地或林冠下的造林地。
①山地带状整地a)水平带状:带面与坡面基本持平。
此法适用于植被茂密、土层较深厚、肥沃、湿润的迹地或荒山,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段;b)水平阶(又称水平条):阶面水平或稍向内倾;c)反坡梯田:田面向内倾斜成315反坡。
此法适用于坡度不大,土层比较深厚的地段,以及黄土区地形破碎的地段。
整地投入的劳力多,成本高,但抗旱保墒和保肥的效果好。
d)水平沟(堑壕式整地):沟底面水平但低于坡面,坡的横断面可为矩形或梯形。
水平沟容积大,能够截获大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且沟内遮荫挡风,能够减少地表蒸发,对于干旱地区控制水土流失和蓄水保墒有良好的效果,但用工量大,成本高。
e)撩壕:又叫抽槽整地、倒壕整地。
壕沟的沟面应保持水平,宽度和深度根据不同的要求有大撩壕和小撩壕之分。
②平原带状整地a)带状:为连续长条状。
带面与地面平。
带状整地是平原地区整地常用的方法。
适用于无风蚀或风蚀不太严重的地区沙地、荒地、采伐迹地、林中空地以及地势平缓的山地。
b)高垄:为连续长条状。
适用于水分过剩的采伐迹地和水湿地(水湿地不允许造林)c)犁沟:为连续长条状。
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⑵块状整地①穴状:为圆形坑穴,穴面与原坡面基本持平或水平;②块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坑穴。
穴面与原坡面持平或水平,或稍向内侧倾斜;③鱼鳞坑:为近于半月形的坑穴,坑面水平或稍向内侧倾斜。
鱼鳞坑主要适用于破面比较大、土层较薄或地形比较破碎的丘陵地区,水土保持功能强,是水土流失地区造林常用的整地方法,也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