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合集下载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

马原考试题库【导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马原)课程是中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掌握马原知识,有助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强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性和思想品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做好马原考试的准备,以下是马原考试题库,供学生们参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2. 列宁主义关于意识和物质关系的基本原理是什么?3. 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哲学思维的基本要求之一,请谈谈你的理解。

4.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有哪些?请简要解释其内涵。

3.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请你对此做简要阐述。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高任务是什么?【第三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依据是什么?2. 科学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4.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途径是什么?【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1.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点有哪些?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4. 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1.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农村革命和土地问题的历史地位是什么?4. 马克思主义如何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 为什么说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是实践中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总结】通过对以上题目的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

2020年最新版马原第二章练习题及答案第 1 题(单选):实践的主体是()。

绝对精神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人人的意识答案: B第 2 题(单选):下列各项中,正确表述认识客体的含义的是()。

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答案: C第 3 题(单选):实践的中介是()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和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总和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答案: A第 4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科学实验生活、行为、现实等感性活动答案: A第 5 题(单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答案: D第 6 题(单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

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 )。

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答案: C第7 题(单选):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农民科学种田,为人们提供食品医生医治人们的疾病教师向青少年教授自然及科学知识科学家对大气环境进行检测答案: A第8 题(单选):做任何事情都要“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实践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实践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要事事取得直接经验答案: B第9 题(单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 A第10 题(单选):只有通过实践,客观事物才会成为认识的对象,才有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标志着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

这次革命的实质是()。

A. 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B. 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C. 从唯物主义到唯心主义的转变D. 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转变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C. 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在于()。

A.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C. 它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它第一次实现了辩证法和唯心主义的统一答案:B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在于()。

A.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B.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来源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目的D.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在于()。

A. 它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正确地揭示了精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C. 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D. 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答案:A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是()。

A. 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B. 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C. 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D.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答案:B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自然科学基础C. 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源D. 社会历史条件答案:D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来源,其中不包括()。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答案:D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实践基础,其中不包括()。

A.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 资本主义的发展C. 无产阶级的斗争D. 封建主义的衰落答案:D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不包括()。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原理 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过程考核)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一、单项选择题1、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不包括()。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完成性因素【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包括: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准备性因素。

参见教材P129。

2、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渗透性因素D、准备性因素【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3、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B、决策C、自然科学D、劳动资料【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4、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下列不属于这三个层次的是()。

A、生产力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D、精神世界【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人类社会有三个基本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参见教材P133。

5、下列不属于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人的依赖性社会B、物的依赖性社会C、人的独立性社会D、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参见教材P136。

6、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B、生产力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D、上层建筑与阶级构成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参见教材P140。

7、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B、阶级斗争C、技术革命D、社会改革【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马原第二章习题

马原第二章习题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是()A.客观实在性的观点B.主体性的观点C.反映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实践的客体是()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4.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6.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A.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D.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8.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9.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真理具有绝对性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10.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这一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D.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出了否证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否则我们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马原试题第二章

马原试题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1、人类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区别是( )A.人类有意识,动物无意识B.人类有群体组织,动物无群体组织C.人类有宗教信仰,动物无宗教信仰D.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2、人口因素可以(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3、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B.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C.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D.劳动者与剥削者的关系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5、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 )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6、“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B.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C.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D.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B.人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C.开拓进取与因循守旧之间的矛盾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8、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9、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 )A.政治路线B.组织路线C.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D.思想路线10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B.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C.个人知识才能的多少D.个人从事的职业是否重要11、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12.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本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即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客体就是客观自然界13.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上()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14.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B.人们在生产中的互助合作C.生产资料公有制 D.按劳分配15.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由于()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B.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统一C.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社会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统一16.阶级产生的根源是()A.原始氏族之间战争和相互掠夺的结果 B.原始公社内部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C.出现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D.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17.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B、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的机构C、统治阶段压迫被统治阶段的工具D保障本国人民利益不受外敌侵犯的组织18.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中()A、生产力系统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D、占统治地位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19.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A、社会形态更替的一种形式B、对社会体制进行改善和革新C、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妥协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重新分配20.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由两在部分构成。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X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阶段测验二(第二章-第三章)
最后得分:100 分做题时长:39分57秒测验时间: 2018-09-09 09:58:42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叫做()。

A、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参见教材P124。

2、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这是以物质实体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参见教材P128。

3、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

A、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C、渗透性因素
D、准备性因素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参见教材P129。

4、现代生产力系统要素中的渗透性因素,主要指()。

A、教育
B、决策
C、自然科学
D、劳动资料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

参见教材P129。

5、下列不属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划分出的社会形态的是()。

A、原始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人类历史上有五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依次占统治地位,因而人类历史就相应地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

参见教材P135。

6、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社会基本矛盾
B、阶级斗争
C、技术革命
D、社会改革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参见教材P140。

7、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D、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揭示了阶级的本质。

参见教材P141。

8、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社会标准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参见教材P142。

9、我国()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六中全会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八届六中全会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参见教材P147。

10、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中,()是动力。

A、改革
B、发展
C、稳定
D、科学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改革是动力,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社会稳定才能获得可靠的保障。

参见教材P147。

11、我国古代,()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A、孟子
B、荀子
C、老子
D、董仲舒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孟子主张性善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参见教材P148。

12、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A、朴素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C、朴素唯物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是广大人民群众还是个别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即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存在着根本分歧。

参见教材P151。

1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是()。

A、群众观点
B、英雄观点
C、名人观点
D、伟人观点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观点。

参见教材P153。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
B、一切有生命的人
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
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参见教材P101。

15、与理性认识相比较,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反映。

A、间接的
B、全体的
C、概括的
D、表面的
【正确答案】:D
【您的答案】:D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参见教材P107。

16、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就会导致()的错误。

A、经验论或唯理论
B、实践论
C、唯书论
D、可知论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参见教材P107。

17、人的认识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永远不能达到这样一种状态: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完毕,除了望着已获得的正确认识出神外,就再也无事可做了。

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

A、具有曲折性
B、具有反复性
C、具有无限性
D、具有有限性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每个时代的人的每一次具体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是有限的;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

因此,上面这段话强调的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无限性。

参见教材P109。

18、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B、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正确答案】:B
【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一切真理同时具有的两种属性。

参见教材P113。

19、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

A、唯心论
B、辩证法
C、唯物论
D、实用主义
【正确答案】:C
【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参见教材P115。

20、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
B、再认识
C、教育
D、激励
【正确答案】:A
【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
【答案解析】:真理指导实践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参见教材P117。

意见簿 | 计算器
版权所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