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练习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选题1.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B.相互依存的关系C.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答案:A解析: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有: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2 .作为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归纳.综合D. 识记.联想.假说答案:B解析:感性认识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3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D.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答案:D解析: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之亦然。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一方面,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
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际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答案:B解析: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5.辩证唯物之一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体对客体的被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主义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说明()A.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获得知识B.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直接经验C.间接经验获得的知识要用实践去检验和发展D.学习间接经验是得不到可靠知识的答案:C解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马原,第二章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得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得活动机制瞧,实践就是( A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得中介发生相互作用得过程B、道德行为与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得主体就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得人C、人D、人得意识3、实践得客体就是( D )A、绝对精神得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得意识得创造物D、实践与认识活动所指向得对象4、实践得中介就是( A )A、各种形式得工具、手段及其运用得程序与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与发展有联系得各种要素得总与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得总与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得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得价值关系就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得物质欲望与要求B、主体对客体得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得改造与变革得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得有用性与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得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得发展C、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D、科学进步就是实践得目得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得最好办法就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得关系瞧,这句话对我们得启示就是( C )A、认识总就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与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得)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得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得品格D、实践与认识就是合一得8、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区别就是( C )A、感性认识就是可靠得,理性认识就是不可靠得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就是对现象得认识,理性认识就是对本质得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与谬误得对立,只就是在非常有限得范围内才有意义”就是( B )A、形而上学得观点B、唯物辩证法得观点C、诡辩论得观点D、相对主义得观点10、真理与谬误之间得相互关系就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就是绝对对立得B、没有相互转化得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复习题答案

第二章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看法是(D)A.物质观B.联系观C.发展观D.实践观2.列宁同志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 。
这句话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B)A. 理论高于实践活动B. 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是革命工作的出发点 D. 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3.实践活动的目的是( B)A.改造主观世界 B .改造客观世界 C .改造心里世界 D .改造精神世界4.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以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此能够解说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类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指出了( C)A.实践是认识的根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 .实践是查验认识正确与否的独一标准5.查验认识的真谛性,就是要查验认识能否同( D)A.已有的理论相切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谛相切合C.党的路线、目标、政策相切合 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切合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C)A.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D. 实践和理论的关系7.任何科学理论都不可以穷尽真谛,而只好在实践中开拓认识真谛的道路,这说明( C)A. 真谛拥有客观性B. 真谛拥有绝对性C.真谛拥有相对性 D. 真谛拥有全面性8.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致同来的基础是( A)A.实践 B .理论 C .本质 D .人9.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腾是指( B)A.从实践到认识B.从认识到实践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物质到精神10.直理和错误的根本差别是(D)A.真谛是绝对的,错误是相对的B.真谛的实用的,错误是有害的C.真谛是客观的,错误是主观的D.真谛是对事物的正确反应,错误是对事物的扭曲反应11.宋朝诗人陆游在诗《冬夜念书示子聿》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重申( C)A.念书不可以获取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根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实践的主体是( D)A.绝对精神C.人D B.人的意识.拥有思想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运动的人13.实践的客体是( D)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建物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14.实践的中介是( A)A.各样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样因素的总和C.组成事物全部因素的总和D.授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的活动15.“人的思想能否拥有真谛性,这其实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马原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对客观的能动反映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D.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A.反映论B.唯理论C.经验论D.先验论3.两条跟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能动反映论和被动反映论的对立4.“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5.在认识问题上坚持反映论的原则()A.是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只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A.经验论B.唯物论C.不可知论D.反映论7.“生而知之”的哲学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不可知论D.唯物主义认识论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B.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是否承认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D.是否成人人有认识世界的能力9.“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属于()A.唯物主义反映论B.唯心主义先验论C.不可知论D.形而上学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1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单纯的精神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日常的活动D.利己主义的活动12.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武器是什么()A.社会实践B.科学理论C.唯物主义D.客观事物13.实践是人的来源,这个观点告诉我们()A.获得知识只能“事必躬亲”B.一切真知归根结底来自直接经验C.无需学习间接经验D.一个人的知识大量来自直接经验14.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归宿1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16.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从跟本上说这是由()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18.陆游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9.实践认识的来源表明()A.只有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自实践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20.一切真知都来源于()A.间接经验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D.客观事物21.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A.只是对事物外部关系的反映B.是生动具体的C.是对事物的直接反映D.是人的感官自生的22.认识的主体和客观最基本关系是()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C.相互依存关系D.相互作用关系2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理性认识是真实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自日常生活,理性认识来自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来源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练习题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是()A.认识B.探索C.创造D.实践2.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是()A.认识B.发明C.创新D.实践3.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著作是()A.《自然辩证法》B.《德意志意识形态》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D.《共产党宣言》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A.主体创造客体的活动B.作为主体的人的日常活动C.主体适应客观环境的活动D.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的这段话是指()A.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6.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段话的意思是()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7.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
”这段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8.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的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C.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和直观的反映论的对立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是关于认识本质问题上的()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认识路线B.形而上学直观反映论的认识路线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路线D.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路线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是()A.感性认识来源于现实生活,理性认识来源于理性思维B.感性认识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错误的C.感性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理性认识来源于人的主观思维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11.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能将理论高度与实践尝试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做好领导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资料第二章及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2)第二章认识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唯心主义先验主义不可知论认识论主体和客体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非理性因素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真理谬误真理客观性价值本质价值原则真理原则2。
单选题(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D好奇心(3)材料生产实践的主要处理方法(①)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造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6)人的认知能力是至高无上的,也是非至高无上的。
它属于(④) 观点a客观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D 辩证唯物主义(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感知-表征C个人-一般-个人D一般-个人-一般马克思认为“一旦理论掌握了大众,它将成为一种物质力量”(②) a实践在理论中起决定性作用B理论在实践中起指导作用C理论比实践更重要D实践比理论更重要(10)真理是客观事物和规律(④)1A基本理解B深刻理解C内部理解D正确理解(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②)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A它是否能满足人们的需求B它是否能被大多数人认可C它是否能付诸实践D它是否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13)“不仅是顶尖的,不是书本的,不是老师的,只有现实的”表明了这一点(②) 书本知识并不重要,一切从现实出发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A熟悉意味着真正的知识b熟悉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知识C熟悉源于真正的知识D熟悉必须转化为真正的知识(15)理想主义和不可知论之间的关系是(②)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唯物主义的观点理想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科学知识丰富的经验社会实践人类认知能力判断对某事的理解是否完成的标志是(④)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真实b感性认识是否上升到理性认识C这一认识是否被多次重复d理性认识是否被应用于实践并取得了预期的结果(19)唯物主义和彻底的理想主义认识论(②)a反映论b可知论c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d先验论(20)假象是(③)在实践中,不确定性作为检验认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的标准的意义是(④)2A实践的标准是不可靠的。
马原-第二章--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与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A.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2.实践的主体是〔 B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人D.人的意识3.实践的客体是〔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4.实践的中介是〔 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与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7.科学家尼葛洛庞帝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X围内才有意义〞是〔 B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10.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11.“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
马原第二章练习题答案.txt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 于没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 无济于事”。这说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8、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9、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10、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 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
1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 程
1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 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 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决定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பைடு நூலகம்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B )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15、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6、认识的初级阶段是(D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第二章 单选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 感觉到物”,这是( C )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 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法国科学家路易· 巴斯德说:“在观察 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AC A.反映具有摹写性 B.反映是消极被动的 C.反映具有创造性 D.反映是主观随意的
)
20、教条主义( BD ) A.承认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B.片面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 C.重视感性经验 D.一切从本本出发,把理论当成万古不变 的教条
16、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 ( ABD ) A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B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 C终极真理 D理性认识
17、正确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ABD ) A.决不能生搬硬套理论 B.必须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从主观想象出发 D.必须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18.唯心主义认识论( BCD ) A.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物质的 C.把认识看成是先于实践的 D.否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3、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 星的天文现象进行了准确的预报和大量 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CD)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 人类可以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4、“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 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 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 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 是( A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经验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0、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的原因有 (ABCD ) A.人们现实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B.人们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反复性 C.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各种各样条件的限 制 D.主观上产生错觉
11、认识客体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在于
(BCD ) A.一切认识客体都是客观事物 B.认识客体既可能是客观事物,也可能是 精神客体 C.客观事物中只有与人的认识活动发生 关系的才成为认识客体 D.客观事物是无限的,认识客体是有限的
14、马克思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 认识论都坚持 ( BD ) A.唯心主义先验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 C.唯心主义的可知论 D.唯物主义的可知论
15、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ABCD ) A.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过程 B.揭示了认识的总规律 C.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D.创立了彻底的可知论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认识过程的辩 证法,它认为(ABD ) A.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 B.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 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 C.认识是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是一 次完成的 D.认识是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 与理性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
6、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 说我们认识事物、研究问题必须 ( AB ) A.从实际出发 B.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C.从主体的主观愿望出发 D.从本本出发,从原则出发
第二章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 主义认识论的显著特点有 (CD ) A.把可知论引入认识论 B.把唯物主义引入认识论 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
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 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 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CD)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 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 物质原形
17、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D ) A.真理和谬误相调和的过程 B.真理和谬误相补充的过程 C.客观真理与主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 程 D.相对真理逐渐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 程
18、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 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 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 掘成的。”这表明(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 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 决定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 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 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 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 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8、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D )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9、概念、判断、推理是( B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10、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D ) A. 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 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相对的,谬误是绝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 规律
12、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 ( ABCD) 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部分 B.无穷的绝对真理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C.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认识成果 D.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
1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理论与实践的 关系的有(AC ) A.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 B.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 C.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理论具有指导作用
3、“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 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 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 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 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 对性,又有相对性
13、“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 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 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 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7、承认真理绝对性就必然( A B C )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C.承认真理的一元性 D.承认主体的能动性
8、割裂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将会导 致( AC ) A.绝对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相对主义 D.实用主义 9、认识的任务是(ABCD ) A.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 B.取得真理性认识 C.取得规律性认识 D.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 C ) A.发现真理 B.认识世界 C.改造世界 D.创立新理论 6、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 D ) A.唯理论 B.经验论 C.先验论 D.反映论
7、“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 于没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 无济于事”。这说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 果与过程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人的视觉感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 的功能,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 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的颜色,这种现象表 明 (C)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 觉 B.人的感觉所具有的生理局限是人认识能力 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 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
19、“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 其含义是(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20、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 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 我们的启示是(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 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 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