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与地球仪学习知识点情况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所居住的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星球。
在地球的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特点和特征。
地球仪是一种用来显示地球表面特征和地理信息的工具。
下面是地球和地球仪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内核主要是由固态铁和镍组成,外核是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地幔是厚达2900公里的岩石层,地壳则是固态的岩石层,包裹在地幔外部。
地球的特征和特点:1.地球是独立的行星,以自转和公转的方式绕着太阳运行。
2.地球是水和陆地的组合,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约30%,而水覆盖了剩余的70%。
3.地球具有大气层,由氧气、氮气和其他气体组成,为生物提供了氧气,并保护地球表面免受宇宙射线和陨石的伤害。
4.地球具有自然界中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深的海洋(马里亚纳海沟)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
5.地球有四个季节: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这是由地球公转和倾斜造成的。
地球仪的结构和功能:1.地球仪通常由一个立体投影仪和一个呈球状的地球模型组成,地球模型的表面上标有各种地理信息,如国家、河流、山脉等。
2.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地形和陆地分布,以及各种地理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3.地球仪可以用于教学和学习,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结构、地理位置和地理现象。
4.地球仪也可以用来计算和测量地理数据,如距离、方位和地图比例尺等。
地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1.大气污染是地球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包括空气中的废气排放、工业化活动和交通运输造成的空气污染。
减少污染、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是保护地球的关键措施之一2.土地退化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包括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和森林砍伐等。
采取措施保护土地和植被是保护地球的必要条件。
3.水资源管理是保护地球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包括保护和监测水质、水源保护和合理使用水资源。
4.可持续发展是地球保护的综合性策略,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发展。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知识点:位置与特征:地球是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的第三颗行星,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
它的表面大约29.2%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构成,剩余的70.8%则被海洋、海湾和其他水体覆盖。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其气候和温度受到温室气体的调节。
运动与结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25天,同时自身也在进行自转,自转周期在日面赤道带约23小时56分,两极区约为24小时。
地球的外层由几个刚性构造板块组成,它们在长时间内迁移,而内部则保持活跃。
此外,地球还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它们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现象。
地球的方向与时区:从立体上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平面上看,北半球为逆时针旋转,南半球为顺时针旋转。
地球被划分为东西十二时区,以本初子午线为交界地,其中北京位于东八区。
地球仪知识点:种类与组成:地球仪主要有磁悬浮地球仪、机械地球仪和数字地球仪三种类型。
它主要由地球球体、地球仪支架、地球仪底座和地球仪配件等组成。
地球球体通常由塑料或树脂材料制成,表面贴有地图和地理信息;支架用来支撑球体并使其能够自由旋转和倾斜;底座则用来固定支架,使地球仪能够稳固地放置在桌面上。
地球仪的用途:地球仪能够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通过观察地球仪,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时区分布、气候特点以及不同地形和海洋的分布情况。
此外,地球仪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地球和地球仪在地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人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特征和运动规律,并借助地球仪这一工具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与地球仪知识点梳理地球是我们身处的星球,也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行星。
以下是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地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层,地幔是中间层,地核则是最内层,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形状:地球并非完全是球形的,它稍微扁平,呈现出一个略微椭圆的形状,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离心力所致。
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赤道周长约为40,075公里,地球体积约为1.08万亿立方千米。
4.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两种主要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
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圈,这是我们所感受到的日夜交替的原因。
地球每365.25天绕太阳公转一圈,这是一年的长短。
5.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被一层称为大气层的气体包围着。
地球的大气层由不同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水蒸气等。
它对地球表面的生物和气候起着关键作用。
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的球体模型,用来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和天体运动。
以下是关于地球仪的一些知识点:1. 地球仪的种类:地球仪可以分为物理地球仪和政治地球仪两种主要类型。
物理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和海洋等。
政治地球仪则展示地球的行政区划和国家边界等政治信息。
2.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一个球体、一个底座和一个支架组成。
球体上绘制有地球的地理图像,底座则用来稳定地球仪,支架则用来支撑地球仪使其可以旋转。
3. 地球仪的功能:地球仪可以用来展示地球的各种地理信息,如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
它还可以用来演示地球的运动,如自转、公转和倾斜等。
此外,地球仪还可以用来测量距离和方位。
4. 地球仪的使用:使用地球仪时,可以通过旋转地球仪来观察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借助地球仪上的刻度,可以测量距离和方位。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运动,以及解释一些地理和天文现象。
总而言之,地球是我们身处的星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运动。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理是研究地球的科学,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个方面。
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仪则是用来表示地球形状和地理现象的工具。
初中地理考试中常涉及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点,以下是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近似于椭球的。
地球的南北两极比赤道略扁。
2.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部分。
3.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两大基本形式。
自转使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公转则使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
二、地球的地理格局1. 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地球上有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五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2. 地球的纬度和经度:纬度是地球上划分南北方向的线,经度则是地球上划分东西方向的线。
通过纬度和经度可以确定地球上任意一个地点的位置。
3. 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由赤道气候带、副热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和寒带气候带组成。
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和植被类型不同。
4. 地球的地形特征:地球的地形特征包括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等。
不同地形特征会对人类活动和资源分布产生影响。
三、地球的天气和气候1.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天气是指一天内大气的短期状态;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2. 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因素:地球的倾斜角度、纬度、海陆分布、海洋暖流等因素都会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形成。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 天气现象:包括晴天、多云、阴天、雨、雪、霜、雾、冰雹等。
4. 气象仪器:包括温度计、气压计、湿度计和风向风速仪等。
四、地球仪和地图的使用1. 地球仪的表示:地球仪是一种反映地球真实情况的球面模型,可以表示地球的形状、地理现象等。
2. 地图的制作和使用:地图是用线条和符号等图形来表示地球表面特征的平面图。
地图的制作需要遵循投影原则,常见的地图投影方式有等轴角投影、柱面投影和圆锥投影等。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其学习知识重点解析

《地球和地球仪》思维导图及知识点解析一、思维导图答案:(1)不规则球体(2)6371(3)4万(4)5.1亿(5)赤道(6)缩短(7)东西(8)赤道(9)垂直(10)半圆(11)南北(12)0°(13)20°W和160°E(14)经线(15)纬线二、知识点解析知识点梳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思维拓展)例题解析基础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认识过程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天圆地方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太阳和月亮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卫星照片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地球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利用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下面是一组数据。
【例1】下列可以说明地球的形状为球体的是()。
①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②远航的船舶逐渐消失在地平线以下③麦哲伦环球航行④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和地震⑤流星现象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解析: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是地球形状的最直观、最有力的证据;远航船舶消失在地平线以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也证明了地球是球体。
而火山、地震、流星现象与地球的形状无关。
答案:A谈重点:地球的基本数据可以证明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析规律:歌谣记忆地球的基本数据基础知识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地球仪的含义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这就是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总结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有生命的行星,也是研究太阳系中最为重要的。
地球是一颗可以长久维持生命的行星,它具备着水和大气,从环境条件来看,与其他行星相比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之外,它还有一颗月亮作为它的伴星,可以维持生物循环,给这个宇宙小岛带来多种变化,进而创造出多种生命形态。
因此,研究地球的知识是物理和天文学的必修课程之一。
地球仪是一种用于观测和研究地球的仪器,它可以测量地球的面积、体积和距离,也可以测量地球的旋转速度和磁场的强度,它的基本结构包括一个圆盘、一个测量仪表盘和一个辅助仪表盘;它的基本原理是地球仪以地球作为参照物,以一定距离和精度进行测量,以确定地球上不同位置的距离、面积和体积。
地球的特性是由其复杂的结构决定的,主要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部分组成,每部分的材料和结构都具有特殊的功能。
内核由熔融的金属与凝结的金属组成,它们形成了地球内部的磁场和热流,使地球保持稳定;外核由一层流动的金属和磁场组成,外核表现为地球的磁场,地壳是地球表面的层,是最外层,以及地球所有生物在其四周繁衍生息的空间。
地球的自转使它每天转一圈,自转速度是每小时约1000公里,自转决定了地球上每个地方白天夜晚的时长,同时也是决定潮汐的重要因素。
另外,地球的公转是指它绕着太阳公转,一年内绕着太阳公转一圈,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完整的地球年,公转速度是每小时约30公里,决定了各地的季节变化。
地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那就是磁场。
磁场是地球内部熔融的金属的磁性金属的储备和转换,形成一个磁场。
磁场的强度随着太阳的活动也会发生变化,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太阳的太阳风暴的侵害,同时也可以改变飞行器的飞行方向。
最后,地球的表面也是一个重要的特性。
地球的表面由四大洋和七大洲组成,这些洋和洲通过陆坡、海岸线和其他地貌连接,构成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地球表面,构成了地球的模样。
总而言之,研究地球和地球仪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研究主要围绕地球的各种特性、结构和运动来进行,表面和磁场的变化,以及太阳的活动与地球的影响等等。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初中会考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了解地球的知识对于理解地理现象、社会发展以及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地球由内到外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核由内核和外核组成,地幔是地球的最大部分,地壳是地球的最外层。
-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00多公里,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体积和质量均居行星第三位。
-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海洋占71%。
同时,地球表面还有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等要素。
-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引起昼夜交替;而地球公转一周约为365.25天,形成四季的变化。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不是完全规则的球体,而是在赤道处略扁、两极处略鼓起的椭球体。
这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使得赤道处受到挤压,两极处相对膨胀所致。
地球的运动:- 地球有两种基本运动,一是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的现象;二是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年份数、季节等现象。
-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公转的速度约为每秒30公里。
- 地球自转轴倾斜约23.5度,引起了地球不同地区四季变化的现象。
地球仪的构造和用途: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地球仪是一种用来模拟地球形状、位置和运动的仪器,由地球模型、基座和经纬网等部分组成。
- 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表示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
经线是从北极到南极垂直于赤道的线,纬线是连接两个地理位置上等高的点的线。
- 地球仪可以用来进行地球位置定位、测量距离和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现象。
总结:地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掌握地球及地球仪的知识对于理解地理现象、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了解地球的结构、特点、形状和运动,以及能正确使用地球仪进行测量和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地球这个美丽而脆弱的家园。
地球和地球仪知识点总结

向东递增为东经,向西递增为西经
半球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
以20°W、160°E为界:20°W~0°~160°E为东半球;160°E~0°~20°W为西半球
五、经纬网
1.构成: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的网格。
2.目的: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重难疑点突破
一、不在同一经线或纬线上方向的判断(以极地俯视图为例)
思路(大圆)
起止点位置关系
最近走法的方向
①沿经线(南北向)
同经线
起点在南则向北,反之向南
不同经线,但同经线圈
沿南北向,且沿劣弧并过极点。若为北极则向北→北极点→向南;若为南极则相反
②沿赤道
同在赤道上
沿劣弧,起点在东则向西,起点在西则向东
③沿晨昏线
同在晨昏线上
沿晨昏线过切点
④四向法
同在赤道上,正北四向均可
⑤三向法(有两向法,不要正东、正西)
不在以上特殊线上(经线、经线圈、赤道、晨昏线)
北半球
若起点在东边:依次向西北→正西→西南
若起点在西边:依次向东北→正东→东南
南半球
若起点在东边:依次向西南→正西→西北
若起点在西边:依次向东南→正东→东北
四、两点间距离的计算
1.如果两点都在赤道上,经度1°的实际纬线弧长大约是111km。两点间的距离等于经度差×111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球与地球仪一、地球概况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1、地轴、两极、赤道 地轴—①地球自转的假想轴②通过地心,连接地球南北两极,垂直与赤道平面③倾斜方向不变,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与水平面成66°34′的夹角 两极—地轴和地球表面的交点。
北极:地轴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
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
赤道—地球上的最大圆,与地轴垂直。
2、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地球概况: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
赤道半径:6378km ,极半径:6357km ,平均半径:6371km 。
3、经度和纬度经度与纬度图1、南北半球划分;以赤道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低纬、中纬和高纬: 0-30°之间为低纬度;30-60°之间为中纬度;60-90°之间为高纬度。
3、回归线:23°26′N和23°26′S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回归线之间为热带。
4、极圈:66°34′N和66°34′S分别表示北极圈和南极圈,极圈与回归线间为温带,极圈到极点为寒带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汇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东西半球的划分图示法1)海陆轮廓法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一经线圈基本上在大洋中通过,20°W经线通过大西洋,160°E经线通过太平洋,避免了把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分在两个半球上。
2)数轴图示法(l)并不是所有东经度的范围都在东半球,也不是所有西经度的范围都在西半球。
(2)既位于东半球,又属于西经度的范围是0°向西至20°W。
(3)既位于西半球,又属于东经度的范围是160°E向东至180°4、常见经纬网图的判读5、经纬网的主要应用A 、根据经纬度变化规律确定位置(包括地理坐标、半球位置、温度带、高中低纬位置)(1)确定经度:①规律: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向东)增大的为东经度,逆着地球自转方向(向西)增大的是西经度;②180°经线两侧经度变化:(与0°两侧相反)西侧东经度向东增大东侧西经度向西增大③确定对跖点(对跖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和相对经线:经度规律:度数和为180°,东经和西经相反;纬度规律:纬度数相等,南纬和北纬相反;(对跖点昼夜长短相反,地方时相差12小时。
)(2)确定纬度: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注意:俯视图上是难点,应先确定0°经线,再按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经和西经。
B、确定方向(1)一般规律是: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在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南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东西方向。
(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既要两点的东西方向,又要判定两点的南北方向。
(4)以极点为中心的。
经线的判断:若是北极,它四周都是南,南极则相反;①确定南北方向:在南北半球的两点,北半球在北,南半球在南;同在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北;同在南半球,纬度值大者在南。
②确定东西方向:同是东经度,则经度值大者在东,同是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若一个在东经一个在西经,两地经度之和小于180°(劣弧段),则东经在西经的东边,若大于180°则东经在西经的西面。
(或:在相比较的两地之间的劣弧,画地球自转方向箭头,箭尾为西,箭头为东。
)C、计算实地距离:(1)纬度1°的实际经线弧长处处相等,大约是111千米,如图中AB。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只要知道两地的纬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地之间的距离。
(2)经度1°的纬线弧长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大约是111×cosφ千米(φ表示该纬线的纬度数值),如图中AC。
D、两地之间的最短航线问题(1)概念:球面上任意两点的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
(2)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般规律:①侧视图中,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为弯向高纬方向的弧线(如图)。
②俯视图,经过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部分形状可视为两点间的直线(如图)。
特殊规律:①赤道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两点之间赤道弧线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AB之间)②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上两点之间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CD之间)③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经线圈上两点之间经过某一极点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左图中的EF之间)④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即该晨昏线上两点之间的劣弧部分。
(如下面右图中的GH之间)注意:上述四种情况中赤道、经线、经线圈、晨昏线都是大圆或大圆的一部分,故直接可截取球面距离。
5. 判定范围a.相同经纬度且跨经(纬)度相同的两幅图,其所示地区的面积相等。
b.跨经纬度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范围越小。
c.图幅相同的两幅地图,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如下图(图中闭合曲线为等高线),甲、乙两图图幅相同,但甲图经纬线相隔10°,而乙图经纬线相隔5°,因而甲图所示地区面积远远大于乙图;由此也可得出以下结论:甲图的比例尺小于乙图,地形的坡度比乙图小。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运动方式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为顺时针。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运动速度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零。
南北纬60度约赤道一半。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近日点(每年1月初),速度快远日点(每年7月初),速度慢运动周期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时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2.地方时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昼夜长短的变化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产生四季和五带二、太阳直射点移动黄赤交角:(1)定义: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和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产生了二分二至。
(3)应用: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用曲线图表示,如下图所示:★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 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误区警示】两至点和近、远日点冬至冬至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冬至点、夏至点、近日点、远日点的关系,不能把它们相混淆。
【思考】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极昼天数?这是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存在差异造成的,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时间在每年的3月21日至9月23日,此时,地球在远日点附近公转,公转速度较慢,时间过的相对较慢,所以极昼的天数多;南极地区出现极昼的时间在每年的9月23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此时,地球在近日点附近公转,公转速度较快,时间过的相对较快,所以极昼的天数少。
三、昼夜交替与晨昏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误区警示】如果地球不自转,就不会有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了吗?地球上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地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太阳光照射下,地球就产生了昼夜现象。
因此昼夜现象的产生和地球是否自转没有关系。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的重要原因,但是,并不是表明,没有了地球自转,就不会有昼夜交替了。
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此时的昼夜交替周期将由一天变为一年。
2.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24小时3.晨昏线(1)概念:昼与夜的分界线,晨线上看到日出,昏线上看到日落。
(2)判读:顺着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为昏线,由夜进入昼为晨线。
(3)特点: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5)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6)晨昏线上的各点太阳高度为07)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15°/小时,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4)晨昏线的画法依据晨昏线的特征,在太阳光照侧视图上,过地心作太阳光线的垂线即为该日晨昏线(注意二至日晨昏圈与极圈相切,反映出极圈内的极昼或极夜状况)。
然后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意斜线不与经线或纬线平行)。
(5)与晨昏线有关的计算1)晨昏线与地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时;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时或0时。
2)晨昏线与节气及太阳直射点a: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则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b: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则为二至日;若北极圈及以北为极昼,则为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及以北的极夜,则为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3)晨昏线与昼夜长短晨昏线将纬线圈分成两部分,即昼弧和夜弧,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决定了位于该纬线圈上的点的昼夜长度。
a、春、秋分,晨昏线平分所有纬线圈,全球各地昼夜相等;b、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南半球与之相反;c、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南半球与之相反。
4)昼夜长短的计算a、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b、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