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人教版七年级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考试须知:

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

1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笃(dǔ)信绯红(fěi)看风使舵(duò)合辙(zhé)押韵

B.阴霾(mái)拮据(jū)气吞斗牛(dǒu)长吁(yū)短叹

C.诘责(jié)黝黑(yòu)龙吟凤哕(huì)美味佳肴(yáo)

D.狩猎(shòu)云翳(yì)转弯抹角(mò)触目伤怀(chù)

2 .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下文王二的行为,最恰当的是()

从前有个叫王小二的人,偷了邻居家的三百两银子。他把银子埋在一棵树下。为了掩饰自己的偷盗行为,他在树下竖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

A.藏头露尾B.欲盖弥彰C.口无遮拦D.急不择言

3 .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光先帝遗德/父母认为考上大学可以光宗耀祖

B.前人之述备矣/小丽备足干粮游玩天龙山景区

C.无丝竹之乱耳/不要乱出馊主意

D.同舍生皆被绮绣/他被选为班长

4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A.羁绊(jī)惬意(qiè)慎视(chēn)戛然而止(jiá)

B.颦蹙(pín)铿锵(kēnɡ)深邃(suì)鲜为人知(x iǎn)

C.钦佩(qīnɡ)遏制(è)迷惘(wǎnɡ)迥乎不同(jiǒnɡ)

D.稔熟(rěn)媲美(pì)缄默(jiān)重震旗鼓(zhèn)

5 .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英国——小说

B.《狼》——蒲松龄——清代——小说

C.《金色花》——泰戈尔——印度——散文诗

D.《天上的街市》——郭沫若——现代——诗歌

6 .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7 . 对下列各项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很想知道他们的生活过得怎样了。(加点的词都是代词)

B.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运用暗喻手法)

C.明天我将登门拜访你,请在家恭候。(表述得体)

D.通过这次有趣的实验,我获益匪浅。(没有语病)

8 . 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B.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C.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D.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9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星》和《春水》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这三大主题,这三大主题构筑了冰心思想内核“爱的哲学”。B.《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张飞就是其中之一。

C.《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

修养等。

D.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是一首讽喻叙事诗,它描写了农民在夏日割麦的辛苦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辛酸,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10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

A.面对着黄河这样一条承载了整个民族光荣与苦难的河流,每一个文化人都不会无动于衷。

B.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

C.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习自然科学如果不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概念和原理,不可能有严密思维的能力。

D.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是最朴素的人文

梁晓声

①我出生在哈尔滨市一个建筑工人家庭,兄妹五人,为了抚养我们五个孩子,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到外地工作,每月把钱寄回家。当时父亲的工资很低,每次寄回来的钱都无法维持家中的生活开支。我们五个正处在成长时期的孩子经常挨饿。

②我家虽然穷,但母亲还是非常支持我读书。我从同学那里借来《红旗谱》,读过后才知道还有下集。我非常想看这本书的下集,下了很大的决心才鼓起勇气去找母亲要钱。

③那天下午两点多,我来到母亲做工的小厂。进去一看,原来母亲是在一个由仓库改成的厂房里做工。厂房不通风,也不见阳光,冬天冷夏天热,每个缝纫机的上方都吊着一个很低的灯泡。厂房很热,每个人都戴着厚厚的口罩,空中飞舞着红色的棉絮,所有母亲戴的口罩上都沾满了红色的棉絮,头发上、脸上、眼睫毛上也都是,很难辨认哪位是我母亲。

④我一直不知道母亲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后来还是母亲的同事帮我找到了她。见到母亲,本来找她要钱的我,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⑤母亲说:“什么事说吧,我还要干活。”

⑥“我要买书。”

⑦“梁嫂,你不能这样惯孩子,能给他读书就不错了,还买什么书呀。”母亲的工友纷纷劝道。

⑧“读书反正不是什么坏事。”母亲说完把钱掏给了我。

⑨拿着母亲给的钱,我的心情很沉重,本来还沉浸在马上拥有新书的喜悦中,现在一点儿买书的念头都没有了。当时我心里很内疚,就用母亲给的钱给她买了罐头。母亲看到我买的罐头反而生气了,然后又给了我钱去买书。

⑩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以至后来参加工作后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买回所有款式的罐头和点心。母亲把这些罐头擦得很亮,整整齐齐地摆在桌子上。

?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几乎没有过一天幸福的晚年。老舍在写他的母亲时说,我母亲没有穿过一件好衣服,没有吃过一顿好饭,我拿什么来写母亲。萧乾在写他母亲时说,他当时终于参加工作并把第一个月的工资拿来给母亲买罐头,当他把罐头喂给病床上的母亲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季羡林在回忆他母亲时写道,我后悔到北京到清华学习,如果不是这样,我母亲也不会那么辛苦培养我读书。我母亲生病时,都没有告诉我,等我回到家时,母亲已经去世……

?如果我们的父母能长寿,到街心公园打打太极拳,提着鸟笼子散散步,过生日时给他们送上一个大蛋糕,春节一家人到酒店吃一顿饭,甚至去旅游,我们心中也会释然。爱是双向的。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孩子对父母的爱,这种爱是不完整的。父母养育孩子,子女尊敬父母,爱是人间共同的情怀和关爱。

(选自《总有一种柔软,让人生坚定从容》)

11 .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题目《母亲是最朴素的人文》的理解。

12 . 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描写了母亲工作的环境,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⑦段画线的句子。

13 . 选文第?段为什么要写三位名人笔下的母亲这一内容?

14 . 从选文来看,母亲的哪些品质令人敬佩?

15 . 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的内容,谈谈你阅读后的感悟。

现代文阅读

《散步》节选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②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6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早已”与“还”、“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18 .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9 . 阅读下面材料,探究本文所蕴含的主题,并阐述你的理由。

(材料)有人问我:你那个《散步》,是写尊老呢,还是爱幼?或者既尊老又爱幼?我认真回答:看起来当然是既尊老又爱幼,其实我骨子里是想写生命。(莫怀戚)

三、句子默写

20 . 按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1)《观沧海》一诗中,借助奇特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

(3)强欲登高去,__________。

(4)兄女曰:“__________。”

(5)《论语》中“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不亦乐乎?

(7)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

(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

21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

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

22 . 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23 .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秋夜山居

唐施肩吾

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①织新雪。

秋山野客②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

(注释)①素机:织布机。②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

24 . 诗歌首句“_____________”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

25 . 诗中“衔”字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

六、作文

26 . 按要求作文。

请以“把我的快乐告诉你”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如写作诗歌不要少于20行)。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现代文阅读

1、

2、

三、句子默写

1、

四、对比阅读

1、

五、诗歌鉴赏

1、

六、作文

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