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眩晕临床路径
眩晕的临床路径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的门诊患者。
一、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病(TCD:BNG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ICD—10:IlO 1 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8月)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5月)。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修订版)》。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常见证候:肾气亏虚证痰瘀互结证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以眩晕为主要表现。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8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诊断符合眩晕病,无多种兼杂证候的门诊患者。
2-第一诊断符合原发性高血压1级、2级的初发或治疗未达标门诊患者。
3.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门诊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高血压3级、合并严重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以及继发性高血压患者,不列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坐立位双上肢肱动脉血压:坐立位均必须在非同日各测量3次,共计6次;(2)静息18导联心电图;(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4)尿微量白蛋白(定量);、(5)24小时动态血压:如无相关检查设备,推荐动态监测至少2天以上的诊所血压和(或)至少3天以上的家庭自测血压。
眩晕病临床路径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评估与优化
评估患者病情:根 据患者具体情况, 评估是否符合临床 路径标准。
制定个性化方案: 根据患者病情和临 床路径标准,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实施治疗:按照治 疗方案进行治疗, 确保治疗效果。
优化治疗方案:根 据患者治疗过程中 的反应和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治疗方 案,提高治疗效果 。
提升患者满意度与就医体验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满意度 显著提高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认知程 度明显提升
患者对眩晕病临 床路径的信任度 增强
眩晕病临床路径 的实施提高了患 者的就医体验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 应用
章节副标题
推广策略与措施
制定宣传计划: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优势和效果,提高公众认知度。
跨学科合作不足:加强多学科协作,建立跨学科诊疗团队,提高眩晕 病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政策支持不足:呼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眩晕病临床路径推 广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THEME TEMPLATE
XX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XX
眩晕病临床路 径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眩晕病概述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施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实践效果 眩晕病临床路径的推广与应用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眩晕病概述
章节副标题
定义与分类
眩晕病的定义:眩晕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常常伴随着平衡感和空间定位能力的障 碍。
开展培训活动: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眩晕病临床路径的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建立合作机制:与相关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 完善政策支持:争取政府支持,为推广眩晕病临床路径提供政策保障。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入院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
2.门诊治疗无效,需要住院系统诊治。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住院患者。
一、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2019版:A17.07)。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ICD-10编码:G45.0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以头晕与目眩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二者常同时并见。
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至仆倒。
起病急、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多有年高体虚、饮食不节、疲劳或跌扑损伤等诱因。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①眩晕是最常见的症状,性质可为旋转性、浮动性、摇摆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地面移动或倾斜等感觉。
部分病人则仅有头晕眼花的感觉。
如病人改变体位(如转头、起坐、翻身等)时更易诱发眩晕,或使之增剧。
劳累、乘车、走路等也可以诱发。
有时眩晕成为本病早期的唯一症状,但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夹杂其他症状与体征。
部分眩晕病人伴有单侧或双侧耳鸣。
②头痛:大约l/3或1/2病例有头痛,主要位于枕部或顶枕部,或局限于颈部,也可放射至双侧颞部,其性质多为跳痛、胀痛。
③感觉障碍如面部感觉异常,有针刺感或麻木感,口周或舌部发麻感,单肢、双肢或四肢可有麻木或感觉减退。
④内脏性障碍出现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出汗等表现。
2.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中眩晕的分型论治。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完整版)头晕临床路径

(完整版)头晕临床路径头晕临床路径摘要头晕是指旋转、涡旋、晕倒或失衡感,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由于头晕的病因复杂多样,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旨在探讨头晕的常见病因及诊断治疗路径。
1. 引言头晕是指患者感觉周围事物旋转或自身出现过度迅速、不真实感觉,伴随眩晕或站立不稳等症状。
头晕症状的出现可能与多种病因有关,如内耳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
2. 头晕的常见病因及诊断头晕的常见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2.1 内耳疾病内耳疾病是导致头晕的主要原因之一。
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迷路炎等。
对于内耳疾病的诊断,可进行Otometrics测试、伍德伯克散技术等。
2.2 循环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如低血压、心律失常、颈动脉狭窄等也会引起头晕。
诊断时可通过测量血压、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来帮助确定病因。
2.3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癫痫、帕金森病等也与头晕症状有关。
通过核磁共振、脑电图等检查手段可以帮助确定病因。
3. 头晕的诊断治疗路径对于头晕症状的诊断治疗路径,可以遵循以下步骤:3.1 详细病史采集了解患者头晕的持续时间、发作频率、诱因以及伴随症状等,可以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
3.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听力、眼震检查等,有助于发现潜在的病理改变。
3.3 辅助检查根据病情及病史,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手段,如Otometrics测试、心电图、核磁共振等,以辅助病因诊断。
3.4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根据病因确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3.5 随访及复查定期随访患者,观察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复查检查,评估治疗效果。
结论头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因复杂多样。
针对头晕症状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建立完善的临床路径,能够提高头晕诊疗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以上为头晕临床路径的完整版。
眩晕临床路径的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docx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 : 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 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 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 TCD编码 :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 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17 —脑病科中医临床路径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3)心电图(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以眩晕为主症的患者。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眩晕(TCD 编码:BNG07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 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 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
眩晕临床常见证候:
风痰上扰证阴虚阳亢证肝火上炎证痰瘀阻窍证气血亏虚证肾精不足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眩晕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眩晕(TCD 编码: BNG070)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由肿瘤、脑外伤、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
(3)心电图
(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CD)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颈椎X 线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颈动脉血管超声、头颅影像学检查、前庭功能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2)阴虚阳亢证: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3)肝火上炎证: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4)痰瘀阻窍证: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5)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6)肾精不足证: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2. 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针灸治疗:急重期配合体针和耳穴治疗。
4.其他疗法: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等。
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
1.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基本痊愈。
2.病情稳定,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 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诊疗工作□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中医证候判断
□眩晕程度分级
□审订治疗方案
□病程记录
□辨急重期与缓解期
□完成出院总结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
(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
(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
(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
□口服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20ml,1次/日
□骨肽注射液100mg,1次/日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压豆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长期医嘱
□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口服中药汤剂
(1)风痰上扰证:半夏白术天麻汤
加减。
(2)肝火上炎证:天麻钩藤汤加减。
(3)痰瘀阻窍证:通窍活血汤加减。
(4)气血亏虚证:归脾汤加减。
(5)肾精不足证:左归丸加减。
□口服中成药
□静点中药注射液
□丹红注射液20ml,1次/日
□骨肽注射液100mg,1次/日
□针刺疗法
□体针
□耳穴压豆
临时医嘱
□处理异常检查结果
□对症支持治疗
出院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门诊随诊
主要护理工作□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护理常规
□完成护理记录
□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
□完成病人心理与生活护理
□完成辨证施护
□饮食指导
□健康教育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指导患者病后康复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进
行健康宣教
□指导出院带药的煎法服法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医师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