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症状,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眩晕的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如下:
一、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眩晕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进行治疗。
例如,对于阴虚火旺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滋阴清热的中药进行治疗;对于肝阳上亢型的眩晕患者,可以采用平肝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二、中西医结合。
在眩晕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可以进行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中医可以通过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体质,改善眩晕症状;西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眩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治疗效果。
三、调理生活。
中医治疗眩晕不仅仅局限于药物治疗,还包括对患者生活方式的调理。
中医强调“起居有常”,建议患者规律作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不要过度饮酒,不要熬夜等。
这些生活调理对于眩晕的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医眩晕临床路径工作总结,强调了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和调理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工作,可以更好地治疗眩晕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中医在眩晕治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健康福祉。
眩晕患者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心得研讨M

参考文献
[1]牛金美.健康教育在眩晕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中医,2016,331 135.
[2]张雅丽.常见病症中医护理健康教育[M].北京 军事医学出版社,2016 101.
2.2临床护理路径组
2.2.1患者入院24h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首先由当班责任护士将专用的临床路径表交给患者,并按照表中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介,解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每日每班责任护士按照当日的临床路径内容观察病情,每次所完成的工作须用标识,保证以患者为中心做具体、深入、细致的临床护理工作。
3 结果
见表1、2。
4 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由患者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具体化、标准化、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白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过程中[3]。通过对我院34例眩晕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结果分析,笔者体会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监测诊疗护理过程,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眩晕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效果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眩晕病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效果。
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70例眩晕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并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中医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结论:为眩晕症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建议广泛推广。
关键词:眩晕病;中医;护理前言眩晕病作为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病因复杂,病情容易反复[1]。
根据中医理论,眩晕是由患者清窍失养或是邪扰清空引起的,可导致头晕等症状。
它是一种虚实兼备的疾病综合征。
虽然现代医学对眩晕的病因和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但在治疗方面并没有很大的进展。
为此,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将采用中医护理对眩晕症进行临床诊疗效果分析,取得一些经验,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70例眩晕病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25~75岁,平均(50.64±6.15)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2例,年龄27~76岁,平均(51.31±6.34)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高血压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指导患者按时服药,监测血压,合理饮食和运动,定期复查。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中医护理。
详情如下:① 情志护理:鼓励患者说话,宣泄不良情绪,理气。
引导患者欣赏旋律柔和、优美流畅的音乐,舒缓肝气;教患者放松肌肉,缓解情绪。
向患者普及眩晕相关知识,正确理解疾病和治疗方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引导他们发泄压力,鼓舞他们的精神,建立他们对治疗的信心;鼓励患者培养兴趣和爱好,并参与各种有益的活动[2]。
眩晕中医护理_方案实施总结分析报告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心病科一、基本情况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2015年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操作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2.相关政策支持,费用廉价。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配合其他治疗,降低血压、改善眩晕及睡眠效果明显,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2人(84.6%);②一般:4人(15.4%);③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护理人员在实施的过程中,参照方案,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到位。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增加了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3.部分中医护理操作由护士教会病人做,如穴位按摩,增加了患者的积极性,同时有效缓解头晕、头痛不适症状。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眩晕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1.主证:头晕目眩;2.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3.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三)疗效分析2011年度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298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123例、有效10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1.9%。
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如何预防眩晕复发引发眩晕病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后,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有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效果体会报告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管翔(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脑病科 266500)一、基本情况2013年5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眩晕”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3年7月至12月,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在脑病科实施“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46例,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的46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为12.04天。
全部病例均符合“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辩证分型,统计如下:肝火亢盛证28例,肾气亏虚证12例,痰淤互结证11例,阴虚阳亢证4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血压监测护理、情志护理、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1.穴位贴敷2耳穴贴压。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其次是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贴压。
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眩晕患者眩晕加重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3人(93%);②一般:3人(7%);不满意:0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第一篇: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 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 54 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 54 例、中药静脉制剂 54 例、针灸 23 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 32 例,阴虚阳亢证 11 例,肝火上炎证 8 例,肾精不足证 2 例,痰瘀阻窍证 0 例,气血亏虚证 1 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 100%,中成药使用率 60%,特色疗法使用率 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 40%,临床显效率 50%,有效率 10%,无效率 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 7 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第二篇: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专科中医临床路径总结“*****”中医临床路径工作总结(以下为模板仅供参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妇科协作组的关于妇科常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要求,本科自年月开始实施“*****”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现将该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总结分析如下:一、实施情况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明确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中医护理方案
实施总结分析
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心病科
一、基本情况
眩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
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06月,我科收治眩晕病26例,所有
患者都纳入“眩晕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0例,患者平均住院日6.4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风痰上扰14例,阴虚阳亢4例,痰瘀
阻窍4例,气血亏虚3例,肾精不足1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监测血压、体位护理、活动指
导、情志护理、口腔清洁、辨证饮食指导、防跌倒护理、肛周清洁、用药护理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埋豆、穴位贴敷、中药泡
洗、穴位按摩、中药熏洗、中药离子导入、艾灸、针刺。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埋豆、穴位按摩。
分
析其原因:耳穴埋豆、穴位按摩操作方便,适应症广泛,穴位埋豆的王不留行籽不易脱落,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故患者接受程度较高。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 .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
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
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
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
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
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