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最全
中考语文复习资料——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中考语文总复习——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一)注意环境描写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天地,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社会根源。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
自然环境描写交待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常见命题方式:①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②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或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或下文)作铺垫;⑤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或品质;⑥象征或暗示;⑦突出、深化作品主题。
(二)概括主题内容[解题指导]作品的主题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包含了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小说主题表现很含蓄,它是借助人物、情节、环境多重因素表达的,因此,小说主题概括一定要在通览全文、概括情节、把握人物、联系背景和动机这样全面的考虑之下进行。
在概括时,多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写这件事情,追究情节、事情背后的根源,从而推知作者对社会、人生、世界的看法。
对于直接概括主题的还需要讲求规范的语言表达形式:本文记叙了……刻画了……赞扬(批判、讽刺)了……表达(表现)了……常见命题方式: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和答题诀窍.doc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题的解题和答题诀窍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指导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
小小说的篇幅短小、人物少、情节简单,考查的可能性很大。
中考小说考查的重点:①概括故事情节;②把握人物形象;③分析环境描写;④理解小说主题;⑤捕捉精妙的技巧。
一、如何阅读小说一)、概括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情节是否合理是小说能否成立的关键。
还要注意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在情节线索上的区别。
中考在考查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大致有以下三个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3、(6分)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1分),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1分)感到非常意外、吃惊(1分)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1分),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1分)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1分)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1分),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1分)(意对即可)4、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2分),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答到一点即可)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2分):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2分)。
中考语文提分——小说阅读理解解题要点

中考语文提分——小说阅读理解解题要点一、揣摩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造出来的,小说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某一真人为模板,综合其他人物的一些事迹来写;另一种是“杂取若干人,合成一个”,即把同一种类型的若干人的特点、趣味、动作、信仰等抽取出来,综合到一个人身上。
所以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本人,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大致包括三种题型:一是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二是结合情节概括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答此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关于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二是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思考和发掘人物形象的深层意义;四是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这个人物评价的语句;再看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细节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二、把握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小说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事情节的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是作者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创作的,小说的作者一般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意思。
分析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分析故事情节的前提是熟悉情节。
2024中考备考重点难点05 小说阅读(七大考点七种技巧)-2024年中考语文

重难点05 小说阅读(七考点七技巧)小说阅读是中考的重要内容。
从命题材料看,小说阅读材料几乎都来自课外,所选材料突出思想性,注重艺术性和时代感,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重视材料的思想内涵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
从考查内容看,突出考查整体阅读能力,对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的把握,始终是命题的方向和重点;以文意把握、词句品析、人物评价、情感体验、写法揣摩、哲理感悟等为考查着力点;而对小说艺术技巧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引导学生提升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文发展要素的试题将得到进一步重视。
从题型看,与散文的考查一样,以主观性试题为,选择、填空等客观性试题将进一步淡出,鼓励学生创造性阅读和表达的的开放性试题会逐步增加,而且赋分相对较高。
从试题数量和赋分看,一般5个左右,赋分多在12-15分之间,有的省市会高达20分。
考点一、分析人物形象【设题形式】1.阅读全文,概括/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
4.小说中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5.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6.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答题要点】1.总体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2.分析情节发展,感知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3.品析人物描写,彰显人物性格。
借助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以此衬托主要人物。
4.品读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分析人物形象离不开对细节描写的探究品读,通过对人物最传神的细节的品味,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
5.赏读环境描写,明晰人物思想。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前者或渲染气氛,或点明背景,或烘托人物的内心,对人物起强化作用;后者是人物命运、性格及结局的外因。
初中语文 中考小说阅读应试技巧(答题方法、答题模板、术语整理)

小说阅读应试技巧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
阅读小说要充分地注意它的语言特点和表现力量。
要分析它怎样运用具体性的语言叙事描景,展开情节,更要分析它怎样在故事情节的发展当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通过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作品的主题。
常见考点:①概括/梳理故事情节;②分析环境描写;③把握人物形象;④理解小说主题。
阅读要领:(1)概括情节,概括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注意:情节总是为人物和主题服务的,情节的发展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推动。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再现自然风光、交代背景、营造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和思想等。
(3)把握人物形象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环境烘托等等。
(4)分析小说的主题。
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特别要注意小小说的标题和结尾。
考点一概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小说的情节通常包括四个方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因此,在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
另外,要知道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方法指导】【解题步骤】①仔细审题,明确提干要求→②锁定答题区域,初步概括→③分析句式特点,提炼语言作答【常考形式】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第×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答题思路】1.首先,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2.然后,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3.接着,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最新实用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最全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模式一、文体基本常识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一内容做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深化作品主题,点名文章主旨。
分析小说线索: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描绘类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 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考点七、品 味语言特色
1.词语:解释词语意思,表现了……
2.句子: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
作用:(句子位置)⑴开头:1. :1.渲染气氛;2.奠定感情基调3.下文埋伏笔;
4.为下文作铺垫;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6.开篇点题;7.总领全文
⑵中间:1.呼应前文(后文);2.承上启下;3.过渡;4.总结上文;5.引出下文;6.推动情节 发展;7.为下文埋伏笔;8.为下文作铺垫;9.补充交代
一.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 切自然,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
1
6
考点六、分析写作 技巧
给读者真实生动之 感。
2. 第二人称:便于感 情交流,
2
5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 自由。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 感。
3. 第三人称:能比较 直接客观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
3
4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
• 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 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作答。
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 题型:
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3、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 4、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5、概 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 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作用型(鉴赏故事情节)解题思路: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 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 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 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 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 法。
方法指导:
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
也绝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跑到底的,而是让他千折百 回,最终才抵达胜利的彼岸,即体现出情节的曲折性。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在小说出其不意地揭 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 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 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 的时代特征;
3、联系作家创作的动机;
4、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开头、篇末入手;
5、从分析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入手。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 暗示了/刻画了/抒发 /呼吁 了……
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
题型:
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考点六、分析写作技巧
(1)人称 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真实生动之感。 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其解答模式
一、文体基本常识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人物:1、从塑造人物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
写、心理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某一内容做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深化作品主题,点名文章主旨。
分析小说线索:
①叙事类——事件发展的经过、叙述人的所见所感等;抒情类——感情依托物、某种感情(发展变化)等;状物类——主要物品、情感等。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
有的文章直接揭示线索
③有时候通过在文章中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反复出现来显示线索。
分析概括感情变化:
①理清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或阶段
②寻找“过程和阶段”中“显示”或“暗示”(体会整体氛围)感情(态度)变化的词句
③抽取关键词语概括
二、有关语言赏析的题型
描绘类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结构类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修辞手法+内容+效果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三、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四、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五、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 (1)从题目入手分析。
文章的题目总能或隐含地传达出文章
的主题,是文章
的“眼睛”
(2)抓住文中关键句段分析。
一抓点明(突出、深化)中心的句段,一般是开头和结尾段;二抓议论句、抒情句。
(3)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
把文章的各部分(段)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观点等。
(4)从分析材料入手,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材料都是为表现中心服务 常用格式:
记叙文:本文记叙了(描写了) 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的思想(性格、
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目的(意义)
议论文:本文通过(从……方面、角度)……论述(阐述、论证)了……观点,也可以直接概括出中心论点。
六、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性格形象总概括+具体角度分析
方法:1、从塑造人物角度: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表达方式
1记叙: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 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④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2描写:①展现自然景色的风貌;②展现人物的形态、举止、言谈及内心世界,③展现人物活动的背景或具体环境。
④唤起人们的审美情绪,影响人们的感情,加深人们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使作品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描写大致有四种类型: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作用很大:①可以促成情节的曲折和复杂;②可以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③可以展现环境景物的独有特征;④可以增强主题的表现力。
3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①以情动人、增强文章感染力;②开拓意境,表现和深化主题思想;③渲染气氛,显示行文格调,贯通文章意脉。
4议论:①增强文章表达效果,提高战斗性;②明确文章主题,揭示蕴含的思想意义;③贯通文脉紧凑篇章结构。
5说明:①在议论文中用它交待论据;②在记叙文中用它起注释作用;③在新闻中,用它介绍背景材料,加强内容表达;④在科学报告或教科书中,用它表述科学知识或事物。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喻抑先扬、联想和想象、卒章显志、层层铺垫、层层深入、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比拟、借代、对偶、互文、顶针、排比、反问、设问、双关、对比、引用、通感 托物言志 借助具体事物阐述道理,抒发感情。
把事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感、生动形象 借对……的描写表达
了……的道理或情感,把
道理和情感表现得具体可
感、生动形象
描写方法 内容类: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和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角度类: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性质类:细节描写
生动形象地再现描写对象的特点,使特点更鲜明,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运用……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地再现(表
现)……特点,使形象更鲜明,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