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7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1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根据短文提出的观点补充举例:1、可举名人事例,有更大的说服力,并能展示出自己的知识面,但一定要写准确人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
2、也可举凡人事例,可以编造,但要注意具有真实感,切忌过于夸大,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胡编乱造的。
3、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文段中事例的概括: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提炼中心、主题: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
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2一、相关知识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最重要的情节提到前面来写,然后顺着事件的发生、发展的次序往下记叙。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吸引读者,使行文曲折,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突出中心;内容集中,对比鲜明;(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快速阅读的技巧:1、浏览标题,领悟基本内容:标题有时暗示主旨、有启迪文章思路的作用、提供答题的方向等。
2、辨识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分析重点文意。
3、精读首尾,揣摩主题思想:首尾往往发现作者所表达的中心。
二、答案来源:1、采摘材料中的原文、关键词语或语句(诸如抓住议论句、抒情句和特殊修辞句、文段中的关键形容词和动词)。
2、提炼筛选主要的,剔除次要的。
即先用自己的话或材料中的语句来概括归纳,再加以合并浓缩,留下重点语句。
三、友情提示:1、注意审题,领会出题者意图,围绕题目要求作答,防止答非所问。
2、辨识文体,根据文体知识作答;答题应有条理、书写规范。
3、遇到开放性或谈看法感受的题目必须结合文章的中心意旨(中心论点)来发散,可适当摘录文中重点语句回答,并尽量结合实际感受、引用的相关名言警句或美文精练概括。
四、文体知识备忘录(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1)看文章题目;(2)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1)从概括到具体;(2)从整体到局部;(3)从主要到次要;(4)从现象到本质;(5)从原因到结果;(6)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xx”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顺口溜

【导语】语⽂的阅读理解是有很多答题技巧的,下⾯©⽆忧考⽹就⼤家整理⼀下中考语⽂阅读理解答题技巧顺⼝溜,仅供参考。
1⽂章开头的作⽤ 1、引起下⽂,为下⽂作铺垫(记叙⽂) 2、开篇点题,提出中⼼(中⼼论点) 3、⽤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对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章结尾的作⽤ 1、深化中⼼,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或中⼼论点 3、总结上⽂,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五种表达⽅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中的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事物发表⾃⼰的看法。
或赞扬,为什么赞扬;或反对,为什么反对。
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的感情。
它⼀般可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志、借景抒情)。
4从表达⽅式⼊⼿分析句意 1.记叙⽂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记叙⽬的和意义的作⽤; 2.议论⽂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 3.说明⽂中描写、⽂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动形象的作⽤。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的写法,使⽂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议论⼜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
5阅读理解速记顺⼝溜 1、“标题”要看好,答题⽤得着。
别看⼏个字,⽂章全笼罩。
有⽆双关意,需要细推敲;可否作线索,联系全⽂找。
⼈、事、物、景、境,“解题”是法宝。
2、“开头”属总起,千万别⼩瞧:开宗明义引话题,⽂章感情定基调;有⽆伏笔要留⼼,读到后⾯就知晓;环境描写是渲染,烘托⽓氛很重要。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第1篇(1)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散文题型的解题技巧归纳相关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第2篇(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
这个考点是今年的必考题。
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
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见考点5分析)。
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第3篇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初中语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3篇知识点

初中语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3篇天空吸引你展翅飞翔, 海洋召唤你扬帆启航, 高山激励你奋勇攀登, 平原等待你信马由缰……出发吧, 愿你前程无量!好运常相伴!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考试阅读答题技巧,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9.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
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11.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9篇)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1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
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
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
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
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
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
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
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
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
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
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
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
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
”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
”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
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
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
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答题模板与技巧

王者二三攻略前言做阅读题必须有四种意识:1、文体意识: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去答题2、语境意识:联系文章中心和上下文答题3、文本意识:坚信一切答案可以在文章中找到;答题不能脱离文本4、题目意识:注意答在问中;从问题中找命题意图和答题要点和要求;注意按分值答题做阅读题的流程:1、速读;确定体裁和中心2、初看题目;明要求;再通读原文3、依据要求;确定有效阅读区域;反复斟酌;并作答4、复查;是否按照要求作答;是否表述明确..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拟人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便于抒情;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利于表达作者情感..夸张:使表达的情感更为强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引发人们的想象..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内容上表意凝练;概括力强;抒情酣畅..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叙事透辟;条理清晰;长于抒情..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主旨..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释的道理观点更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突出文章内容;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考..反问:增强语气;强化情感..引用:增强文章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和说服力..双关:使语言幽默;适应语境需要;使表达含蓄曲折;增强文章表现力..反语:正话反说;幽默讽刺..象征:引申事理;使抽象事物具体化;激发联想;感染力强..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使文章曲折含蓄..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引发好奇;使文章曲折有波澜;感情铺垫;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情感..托物言志:在对事物的描绘过程中寄托作者的个人情感和理念..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刻画人物性格更鲜明;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主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或以动衬静;起烘托作用..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具震撼力..渲染烘托: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联想想象:丰富文章内容;使形象更为生动形象;增添文章艺术表现力..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的进行叙述..倒叙:突出事件的结局;制造悬念..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丰富..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第一人称:给读者以真实感;使文章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情感;增强文章真实性..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和对话;拉近与读者或对话者的感情距离;用于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 第三人称:比较直接的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客观叙述..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托物言志..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说明: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举列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议论:议论文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方法有举例/事实论证;道理/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人物描写:正面描写: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动作描写生动想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语言描写言为心声;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的一个小细节;尤其是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准确传神;形象鲜明..侧面描写:不直接写人、物本身;而是通过他人对主体的感受与评价从侧面来突出主体的特征..E g三月不知肉味;绕梁三日..②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①照应前后文、标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③衬托正衬、反衬主体;④表现、突出主题;⑤展示人物活动背景或社会背景;⑥对下文的议论、描写、抒情做铺垫;⑦预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注:景物描写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点面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高低远近声色结合;视觉嗅觉听觉多角度写景;对比..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③场景描写:摄取一个有意义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把所看到、听到、想到的写下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④白描:用最简练、最节省的文字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或描绘一幅画面;用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简洁传神..遣词造句: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短句等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语言的特色与风格:如平时自然、华美绚丽等语体: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口语情感:善于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出来的情感;或含蓄、或直露、或奔放、或细腻等平实自然:语言朴素;不事夸张;但于平淡之中蕴涵深意:亲切自然..华美绚丽使用较多整句句式;修饰性辞藻丰富:文采飞扬;具有感染力..口语化/地方方言特色较多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用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生动形象运用较多修辞手法:语言富有感染力;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幽默讽刺:幽默:语言风趣、诙谐;讽刺:嘲讽、揭露的语言;较多使用反语:一针见血;入木三分;语言富有感染力;强化讽刺效果..含蓄深沉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是通过它物或对比委婉表达内心情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准确简练意思表达明确;用语简单:短促有力;语言富于感染力..典雅优美较多引用古典诗文:语言具有古典的美感;丰富文章文化内涵..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有说服力..按句式整齐与否分:整句排比句、对偶句、对仗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使语句灵活自然;富于变化..按句子长短分:长句: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条理贯通;气势畅达..短句:节奏短促;干脆利落;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详略得当:最能体现主题的内容细致描述;与主题联系不是十分紧密的粗略描述..以小见大:从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或场景入手;表现重大的主题.. 点面结合:既有整个横切面;又有具体详细的事例个案点..典型/新颖:典型:创造典型人物;描写典型场景;新颖:推陈出新..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论据详实;有掉书袋的嫌疑..虚实结合以虚写实:眼前之景与事为实;联想与想象的景与事为虚;尤其是回忆、梦境等;作者常通过以虚写实的方式来形成一种虚实的对比与映衬..按内容与文体分;可分为5类..行文特点:形散神不散;由景到情到理;由物到人到理..透过事物的表象把握深刻意蕴①写景状物抒情散文:行文思路:写景:景——情——人——理卒章显志状物:物——人——理篇末点题这类散文中;写主体对象的同时;又写相关事物;作用是正衬或反衬主题事物的特征..类比相似——正衬严冬中的松树与梅树对比相反——反衬欺霜傲雪的松树与只剩下枯枝败叶的乔木..这类散文环境描写的作用:为主体对象提供背景正衬或反衬;突出主体特征渲染主题活动的氛围②写人叙事散文:在叙事过程中塑造人物形象..这类散文要注意:关注人、事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特点、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件的前因后果;关注事理..③哲理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要:关注话题;弄清楚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文章主旨一般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之分;关注文章的深层含义;关注行文思路:弄清楚作者如何以小见大、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来论述抽象深奥的人生哲理..④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内容:批判当代某些不良的文化现象..特征:经常采用古今对照、今昔对比的手法..情感:通过对过去优良传统与美好生活的缅怀;表达一种对当代物质社会的忧虑与思考..主旨:希望人们能够给反思..⑤托物言志散文象征:这类散文要关注事物的特点、特质;关注相关事物正衬或反衬;关注环境描写;突出主体特征;关注引申部分作者所要寄托的情感和思想..标题的内容作用:点明中心事件、主体情感、主旨;点明话题、事件、背景标题的结构作用:行文线索蓄势、抒情的线索;贯穿全文标题的形式: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分析;作用有形象、突出、醒目、新颖、设置悬念等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以人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以物事物的得失为线索以事事件的前因后果为线索以理所要阐述的道理为线索以情感情感的变化为线索以空间位置的变化为线索..线索的作用:贯穿/组织全文1、起始句/段位于文章开头或段落首句对下文或全文的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②引出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先言他人、他物、他事;以此引出所写之主体人、物、事③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④与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⑤引发读者好奇心;吸引读者兴趣;激发读者阅读下文的欲望;设置悬念;引发思考..⑥开篇点题;照应题目..⑦总领全文..2、过渡句/段在文章中间或段落中间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内容上:点明中心主旨3、结尾句/段在文章或段落结尾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呼应开头标题;前后呼应内容上:篇末点题;点明题旨;深化中心主题如果结尾句委婉含蓄;则其作用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暗示主题;强化坐作者感证明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充实论据;丰富内容;深化文章主题;增强文章文化底蕴;增强感染力;点明题意;文题对应总分式:包括分——总;总——分——总式递进式:逐层深入形成递进并列式:分几方面介绍;形成平列对照式:文中两部分内容或进行对比;或用一部分内容烘托另一部分内容现代文阅读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1、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联系原文答题技巧:①联系上下文;弄清楚词语在原文中指代的内容;②注意修辞手法;如果词语用了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答题关键是把词语由喻体、拟体还原为本体..③联系语境;对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的答题关键是进行直接正面的描述..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即理解句子中关键词的含义答题技巧:①整体把握句意;抓住句子主干的同时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②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③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指出文中的某个句子;然后问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根据是什么关键:联系上下文;原文中找答案答题技巧:①作答时先分析句子的性质是观点句还是结论句观点句;理由在后;结论句;理由在前;②确定句子所涉及的范围;筛选信息;切不可照抄原文..4、文中为什么要写某事物或从某件事物写起/文中某一句话或某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答题模式:相关术语+文章的具体内容+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不能互换..6、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作用是什么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写出了对象的什么特性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增强气势和语气;强调了+对象+特性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设问:引起了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与思考反问/反复:加强语气;强调了……7、文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作者是如何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赏析某段文字的艺术手法或表达效果..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尽量要全面;有条理;要拓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效果作用往往要与感情主旨联系起来8、赏析文章的标题/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为什么要以“…….”为标题/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分析角度:内容、结构、形式9、文章用了第几人称;使用这种人称的好处是什么答题技巧:使用人称的作用+结合文章内容10、线索的赏析/文章以…….为线索答题模式:文章以……为线索;开头写…..中间写….结尾写……答题技巧:从上下文中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所写内容有几个方面就从几个方面概括;如果内容集中写一个方面;无法从内容上分为几个方面时;应考虑从手法虚实、正反、点面方面分点概括..11、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文中写某句话或某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意思答题技巧: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结合主旨;分析作者情感12、人物鉴赏/请简要分析文中主人公的形象答题技巧:按总分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定量分析;或先从几方面定量分析;再用一句话做定性式总括..13、鉴赏语言/赏析文章语言答题技巧:从遣词造句、修辞、语言风格、语体、情感的角度去鉴赏答题模式:语言特点/手法+该特点或手法的常规效果+对象+抒发情感/观点/内容14、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简要分析答题模式:文章是以……为结构方式;第一层写了……第二层写了……15、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描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副词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的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限制、时间、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应注意:关键词、句;联系原文1、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语、语句..看课文时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2、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角度回答;如何问就如何答..3、不要一字不漏的照抄原文;也不能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再根据这些词句重组答案..4、答题时要时刻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相联系..5、需要术语的要分清术语;不能混淆术语;也不能乱凑术语..6、答题时答题模式要灵活贯通;不能墨守成规..7、看分答题..16、①为什么以此为题②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③试分析题目的作用..④给文章加换题目..答题技巧:文章的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它的作用主要有概括主要故事情节、文章的线索、揭示文章的中心、点明写作对象等作用..答题模板:1先看题目本义:词语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写作内容如主要事件人物等2再思考深层含义:中心主旨:与中心的关系揭示了;点明了人物:与人物关系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情感;是作者感情触发点结构:线索、悬念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运用比喻、化用诗词、引用歌词、一语双关等;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等..议论文的题目一般点明论点或论题;说明文常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可以从——内容上、主题上、线索、设置悬念上等方面进行品味..示例:1主题上结合中心必答;如象征性的散文题目;也可以这样回答:拟题巧妙;一语双关;本指……实指……;突出主题;耐人寻味..(2)说明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说明了………;点明了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点明了本文说明对象..17、为文章拟标题的技巧: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依据: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18、指代词类:文中某句中的“这”指代什么答题技巧:①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个、那些、其他、以上、云云、此;②通常为往前找前一句或前一段③找到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不是适合..19、概括内容类: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技巧: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题模板: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20、划分层次类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1、文章用典的赏析答题模板: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三是言简意丰..22、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类答题技巧: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题模板: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23、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类答题技巧: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答题模板: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怎样..。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中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引言中考语文阅读是考生们备受关注的一项考试内容。
阅读理解题是该部分的重点,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细节,并准确回答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考语文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希望能够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技巧一:快速浏览全文在开始阅读一篇文章之前,不要急于直接阅读题目,而是先用5~10秒的时间对全文进行快速浏览。
这种浏览的目的是获取整篇文章的大体主旨和结构,了解文章的篇幅、段落的分布以及各段的主题。
这样做可以在阅读题目时,更有针对性地找到答案。
技巧二:正确理解题意在阅读题目时,一定要仔细阅读题目的要求,确保对题意有准确的理解。
有时候题目会采用否定的形式,或者考查文章中的隐含信息,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特别注意。
遇到不确定的题目,可以先将答案通过排除法缩小范围,再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技巧三:重点关注问题的提问方式中考语文阅读题目有多种提问方式,如用其他语句改写、选择最佳标题、补充文中缺失句子等。
考生在阅读问题时,要将题目和文章进行对应,注意理解问题的提问方式。
选择最佳标题类型的问题可以先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再选择与之相关的选项。
补充文中缺失句子类型的问题需要考生在阅读文章时留意文中的逻辑关系,确定最合适的句子。
技巧四:灵活运用排除法当考生对某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时,可以通过排除法缩小答案的范围。
先将明显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再根据文章的关键信息,以及问题的要求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通过排除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技巧五:注意上下文的联系阅读理解题目通常是以篇章的形式出现的,考生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文章的上下文联系。
某个问题的答案可能需要通过多个段落或者多处细节的联系才能获得。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除了关注每个问题所在的段落外,还要注意将其与前后内容进行联系,以便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技巧六:练习做题训练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题需要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阅读速度对于解题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
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
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分析常用名词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三、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四、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六、说明文语言特征: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七、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八、散文的分类: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九、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与环境十一、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十二、描写的方法:1、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2、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4、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三、议论文分类:立论、驳论十四、议论文三要素:1、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2、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3、论证:解决“怎样来证明”十五、议论文结构1、引论:提出问题2、本论:分析问题3、结论:解决问题十六、论据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十七、常见论证方法:1、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摆事实、讲道理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名言则属于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常有“同样”“诸如此类”等词语)十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十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二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二十一、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典型题实战兵法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词曲小知识词牌名(或曲牌名)表示词(或曲)的格律,而题目则限定词(或曲)的内容。
引号的作用:1、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2、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3、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4、表强调。
限字题的解答: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
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拟写标语题:1、语句必须简短、精炼;2、可采用以下句式:祈使句、比喻句、排比句、对偶句、对称句,也可巧妙地应用诗文名句、谚语、歇后语等稍作改动以切合语境。
仿写句子:1、仔细分析例句格式。
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点(如叠词)等。
2、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1、称呼:准确,体现人物关系;2、结合提示语境,表意必须明确;3、语气必须符合身份,切忌成人化、打官腔;4、注意文明礼貌用语的使用。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作物”就是“转基因作物”的本质属性;“数学方法”就是“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
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
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
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