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含习题和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含习题和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含习题和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含习题和答案)说明文意在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

因此在试题中,问题的答案大多能从文段中找出。

首先要进行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找到说明对象的特征,这就是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阅读题一般涉及九种题型,应注意这几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1、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指出是什么事物即可。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尽量形成这样的短句:介绍了……的……(加上对象特征)。

2、考查对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把握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考查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作用的把握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作用是:(1)举例子:是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2)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点。

(3)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

(4)作比较:通过比较,使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5)分类别:条理清晰。

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总体到局部)。

考试常选的说明文一般为科技类说明文,大多阐释事理,常用逻辑顺序。

4、考查对段意概括的把握。

解题方法:找中心句,结合特征进行概括。

5、考查“这”“这样”的指代意义:常是上文距离最近的一句或几句的内容。

6、考查对段落语句顺序的把握:问题通常是:“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或语句顺序?”答案形式一般为:不能调换。

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符合逻辑。

7、考查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问题形式一般为: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答案形式为:不能删,这个词的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删掉后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试题精编①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

②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

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

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

③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

④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

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

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

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

⑤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

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

⑥于是速冻食品应运而生。

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

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

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

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

⑦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了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不能杀死其中的细菌。

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解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

另外,解冻之后再将其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2024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内容

03 把握说明内容【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或说明了有关事物的哪些事理?二、答题方法。

1.根据题目要求,从题目或关键词句中,捕捉、筛选和概括有效信息。

(1)直接筛选法:摘录文中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或承上启下的句子。

(2)综合概括法:有的段落没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综合全文的内容,总结段意,最后将它们归纳概括。

2.答题格式。

(1)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对象的特征。

(2)事理说明文: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

(3)程序说明文:……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

概括要抓住主要内容,做到准确完整、简明扼要。

一般形式为:说明(介绍)了+说明对象+内容(特征、事理)。

三、答题举例。

1.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的第5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这就是本段的总起句,它概括(总说)了本段的主要内容。

2.《中国石拱桥》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说明(介绍)了我国的石拱桥(对象)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内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1分)正确饮水,让身体更健康①2022年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旨在唤起大众的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每一个人健康饮水的重要性。

水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②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是一切生命必需的物质,约占一个健康成年人体重的50%-60%.③水对于人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人体内所有的生化反应都依赖于水的存在,同时水也负责将营养成分运输到组织,将代谢产物转移到血液进行再分配以及将代谢废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水还是体温调节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人体保持体温恒定,也起到润滑组织和关节的作用。

④人体缺水时,除感到口渴外,还会出现皮肤干燥、唇裂、无力、尿少、头晕、头痛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发热、烦躁不安等症状。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关于“板桥道情”的讨论帖,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楼:汪曾祺先生在《故里杂记》里,写到民间艺人怀抱渔鼓,手打筒板,唱《板桥道情》“老渔翁,一钓竿……”二楼:接着是“靠山崖,傍水漪,扁舟往来无牵绊,沙鸥点点清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刹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日薄西山。

”三楼:这部是最后,这只是十首送情词中的第一首“派霸”,我上传一幅渔翁图给你们看着。

四楼:多美啊!谁给这幅画起个有诗意的名字呢?五楼:第二首词是“樵夫”,后面还有“头陀”“道人”“书生”“乞丐”等。

六楼:“头陀”什么人啊?七楼:《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好像都是头陀……(1)下文是《西游记》中孙悟空与樵夫的对话。

接着孙悟空还向樵夫打听什么地方?他要干什么事?行者近前作礼道:“樵哥,闻讯了。

”那樵子撇了柯斧,答礼道:“长老何往?”行者道:“敢问樵哥,这可是翠云山?”樵子道:“正是……”(2)下文划线的句子是解说“扬州道情”的。

请问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道情脱离原先的宗教色彩而回归市井后,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流行。

扬州道情是其中重要的一支。

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最著名的就是郑板桥所作的道情词,即板桥道情。

(3)根据示例,从“渔翁”唱词中选一句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写一则回复四楼的帖子。

【示例】我选“高歌一曲斜阳晚”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

你看,忙碌了一天的渔翁正面对着夕阳的余晖,纵情放歌呢。

这种画面与“高歌一曲斜阳晚”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豁达、乐观的情怀。

【答案】(1)行者道:“有个铁扇仙的芭蕉扇现在何处?”他要借芭蕉扇。

(2)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许多文人也为道情作词(3)我选“扁舟来往无牵绊”这句唱词作为渔翁图的名字。

你看,夕阳之下一叶扁舟在河水之处悠闲地划过,平静的水面无遮无拦。

这种画面与“扁舟来往无牵绊”所创造的意境相符,词和画都流露了闲适恬淡的生活态度。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苏州园林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

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

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

(1)本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文章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3)文章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的划线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4)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答案】(1)逻辑顺序。

(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不能删掉。

“往往”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符合实际情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齐月园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

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

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

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

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

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

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

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

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中考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练习(含答案)

说明文知识点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和事理进行解说和阐释的一种文体。

2、分类:事物性说明文:对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事理性说明文:对事物的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进行说明的文章。

3、说明对象及特征:根据说明文的分类把握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主要看文章标题,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事理性说明文:要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形成一个对象加内容的短语“介绍了……的……”来表述,这样就要求我们把握事物的特征---说明的要点。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介绍实体事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强调“过程”)。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的构造、实体事物的形状。

如《雄伟的人民会堂》、《核舟记》。

逻辑顺序:介绍事物的性质、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本质的。

如《中国石拱桥》。

注意事项:局部理解,整体把握,答题时看要求(因为有些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说明顺序)。

5、说明文结构:整体结构:引出说明对象(引说部分)——阐释说明对象(主题部分)——总结说明对象(收尾部分)。

(作为题型,往往是针对主题部分出题)主题部分的结构(层次关系):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的;连贯式——各层之间按事物发展安排层次的,前后相承;递进式——各层之间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总分式——总括,分述,总结。

具体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

6、说明方法及作用:A、下定义:把握:“XX叫什么”或“XX是什么”的判断句。

作用:准确、简明地说明了()的( )特征。

(括号内要结合文本填写)B、举例子:把握:往往用“比如”,“例如”,“如”等。

作用: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的()的特征。

C、列数字:作用:准确具体地说明了( )的()的特征。

(注意“列”字的书写;表示某个年份的,不是列数字。

)D、打比方:把握:从修辞角度看,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含习题和答案)说明文意在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给人以知识,其客观性特别强。

因此在试题中,问题的答案大多能从文段中找出。

首先要进行整体阅读,明白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找到说明对象的特征,这就是掌握了文章的中心。

说明文阅读题一般涉及九种题型,应注意这几方面: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

1、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答题技法:看题目或首尾段。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指出是什么事物即可。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尽量形成这样的短句:介绍了……的……(加上对象特征)。

2、考查对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把握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3、考查对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及作用的把握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等。

作用是:(1)举例子:是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2)列数字:更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的……特点。

(3)打比方: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特征。

(4)作比较:通过比较,使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5)分类别:条理清晰。

常见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主次、由概括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由总体到局部)。

考试常选的说明文一般为科技类说明文,大多阐释事理,常用逻辑顺序。

4、考查对段意概括的把握。

解题方法:找中心句,结合特征进行概括。

5、考查“这”“这样”的指代意义:常是上文距离最近的一句或几句的内容。

6、考查对段落语句顺序的把握:问题通常是:“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或语句顺序?”答案形式一般为:不能调换。

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符合逻辑。

7、考查对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问题形式一般为: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答案形式为:不能删,这个词的意思是……,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上加以限制(强调、说明),删掉后意思变为……,与实际不符,不符合原意(不准确、不严密、不科学)。

这个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考查发散创新能力。

这类题一般形式为:就……谈一点看法或设想,或拟标题。

做题时要结合实际,结合原文,发散思维,大胆想象。

(一)火车提速“能手”——摆式列车(1)一条铁路不可能是笔直的,总会有许多曲线。

火车走在曲线上会产生离心力。

为了保证安全,列车走在各种半径的曲线上时,速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为此,一些欧洲国家的铁路部门设想在原有非高速铁路的基础上,运用高新技术,采取让列车车体倾斜的一系列措施,使列车以较快的速度通过铁路曲线区段,缩短旅行时间,更快、更好、更经济地实现铁路高速化。

(2)当前,瑞典、意大利等国设计和制造了一种新型列车——摆式列车,它是集电脑、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型高速列车。

当列车经过曲线时,在电脑控制下,车厢会自动倾斜,抵消离心力的作用。

行走在直线上时,车厢又恢复原状,就像玩具“不倒翁”一样。

运行实践表明,摆式列车通过曲线速度可提高20%-40%,最高可达50%。

也就是说:常规线路可行驶准高速列车(时速160—200公里),准高速线路可行驶高速列车(时速200---350公里)。

摆式列车不愧为“曲线冲刺能手”。

(3)摆式列车的优势在于,它不需重新修筑特别的高速火车轨道,只需对现有线路适当进行改造。

因而它的投资远远低于新建高速铁路,所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和采用。

(4)澳大利亚本来拟新建从墨尔本至悉尼的高速铁路,因建新线投资过大,经反复论证,最终在原有线路上,通过了采用摆式列车。

美国东北走廊华盛顿至纽约铁路,1993年租用瑞典制造的摆式车体电动车组试运行,时速由200公里提高到250公里,1994年已正式投入运营。

日本的山阳新干线,列车时速已达260公里,为了赶上国际水平,也在研制采用摆式车体电动车组,要将时速提高至300公里以上。

目前,摆式列车作为尖端技术,已先后引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芬兰和瑞士等国,发展前景令人瞩目。

(5)瑞典是最早发展摆式列车的国家。

瑞典的摆式列车是摆式列车的杰出代表,自1990年以来。

它已运行在哥德堡至斯德哥尔摩之间,全程运行时间由原来的4个半小时缩短至不到3个小时。

摆式列车在瑞典已运营7年多,没有发生过一起事故。

最近,我国已从瑞典引进第一列摆式列车,它对于我国既有线路提速来说,具有节省投资和投入运营快的优点,不久即将运行在广州-深圳-香港铁路干线上,时速可由目前的160公里提高到200公里。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本文用哪些简洁的语言概括了说明对象的特征?答:(1)(2)。

2.第(2)段运用了哪些主要说明方法?请分别举例。

答::。

:。

:。

3.文中涉及“离心力”这一物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现象比比皆是,请举一例说明人类是怎样克服“离心力”的。

(二)太空上能看到长城吗?我国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在顺利返回地面后,有记者好奇地问:“你在太空上看到了万里长城了吗?”杨利伟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有。

”这个问题也是很多人想问的。

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

据说是得到了众多宇航员的亲口核实,并有照片为证。

那么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为长城是狭窄且不规则的,而在太空中对不规则事物很难观察;不仅如此,长城平均宽度不到10米,也很容易被周围的地形背景隐没。

因此__ __,在20公里的高度就很难将它分辨出来,长城完全从人的视野里消失的高度也只有60公里。

这相对于航天器平均400公里的轨道高度来说,相差实在太大。

如果在月球上也能看到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外看一根头发丝一样。

如果说太空上能看到长城,显然不真实。

从实际来看,自从这一说法流传以来,不少亲临太空的宇航员就在纠正,表示绝无此事。

第一批登月的两名宇航员之一——奥尔德林在接受香港凤凰卫视采访时就强调:那是人们的误解,是由于人们对事实不了解所造成的。

而第一位太空游客、富翁蒂托也否定了这一说法。

更有专家从科学的角度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但至今,仍有不少媒体不但不对传言进行纠正,而且还在津津乐道地宣扬“太空中能看到长城”。

道理很简单,但多年来,人们对此说法却深信不疑。

这多少说明了我们对过去老祖宗的辉煌始终抱有依赖感,总觉得这是中国人的巨大骄傲和无上光荣,因此情愿相信错误的说法也不愿承认科学。

不科学的赞誉其实是谬误。

如果用谬误来渲染民族情结只会误导百姓,令世人不屑。

我国有万里长城,埃及有金字塔,荷兰有围海大堤,都是气势雄伟的人工建筑,都是各自国家的骄傲,但这种骄傲不必上升至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地步。

长城并不会因为在太空上看不到它而变得不伟大。

而“长城是在太空上能见到的惟一的人工建筑”的宣传,只会使爱国情结建立在虚无缥缈的基础上,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科学观念。

在不少媒体向青少年征集最想向杨利伟提的问题时,绝大多数人都填写了“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杨利伟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作出了否定回答,也许会泼灭不少人的热情,但却强有力地纠正了错误观念。

长城是伟大的,但你不会在太空看到它。

1.文中说“在太空中真能看到长城吗?从理论上来讲,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请找出文中的三个理论依据:依据一:__ __依据二:__ __依据三:__ __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 _和__ __,说明了__ __ 。

3.下面说法与本文所表达的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并不会使长城变得不伟大。

B.“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说法是谬误,宣传这种谬误会对人们的科学观念产生负面影响。

C.人们对于“太空中能看到长城”的错误传言深信不疑,可见在科学上不能有爱国精神。

D.对于“在太空中能看到长城吗?”的问题,杨利伟作出了否定回答,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4.请为本文第二段中的空缺处选择一个恰当的短语( ) A.普通人 B.仅凭肉眼 C.不管如何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__ __(三). 镜子的“履历”①镜子,该算是你的老朋友了。

每天清晨,当你刷完牙,洗完脸,总是习惯地走到镜子前面,杭梳头,整整衣服,结好红领巾。

②然而,你可曾知道你的这位老朋友的“履历”吗?哈,镜子有着一段十分有趣的历史哩。

③最早的镜子,自然就是水面了。

我国自古便有这样的成语:“水平如镜”。

在古代,人们便常常趴在河边或者水塘旁,对着水面,照照自己的脸究竟是什么样子。

不过,这样的镜子,风一起,“吹皱一池春水’,水波粼粼,便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④后来,人们便发现了青铜镜。

⑤中国古代的青铜镜,是十分著名的,估计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不仅在国内普遍使用,而且还运往日本、朝鲜等国。

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这里所说的“以铜为镜”,便是指的青铜镜。

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夜吟应觉月光寒”,《木兰诗》里的“当窗理云鬓,________”,这里所说的“镜”,也是指青铜镜。

在唐朝,那时街头巷尾常常有叫喊“磨镜啊,磨镜啊”的工匠,是专门替人家磨青铜镜的。

⑥在埃及,也很早就有了青铜镜了。

有趣的是,古代埃及的炼金家们用“♀”的符号来表示银,其实,“♀”便是青铜镜的象征。

此外,欧洲人在古代曾制造过“银镜”,而俄国人还制造过“钢镜”。

⑦ [ 然而,青铜镜毕竟太晦暗 . 银镜太贵大,钢镜又太容易生锈。

]⑧ [ 现在,人们所用的镜子 . 都是又亮又便宜、又不会生锈的玻璃镜 ] 。

⑨世界上第一面玻璃镜,是在“玻璃王国”——威尼斯诞生的。

在 300 年前,威尼斯是世界上玻璃工业的中心。

最初,威尼斯人是用水银(即汞)来制造玻璃镜。

就是先在玻璃上紧贴一张锡箔,然后再倒上水银。

因为水银能够很好地溶解锡,变成一种粘稠的银白色液体——“锡汞齐”。

这种锡汞齐能够紧紧地粘在玻璃上,使玻璃成为一面镜子。

⑩然而,制造水银镜子太费事了,要整整花一个多月的功夫,才能做出来。

而且,水银又有毒,镜面也不算太亮。

100 多年前,科学家利比喜接着又发明了镀银的玻璃镜——这就是你现在用的镜子。

⑾镜子,从水面,到 ___________ 玻璃镜,这算不算已是登峰造极、十全十美了呢?不!最近,科学家们正在试制一种镀铝的玻璃镜,这样的镜子将比镀银的镜子更便宜、更耐用、更明亮。

此外,人们还用金子、铝合金及其他金属,制成了黄色、玫瑰红色、蓝色、绿色的彩色镜子。

⑿科学技术在不断向前发展,镜子的历史也正在写着崭新的一页。

我热爱镜子,我赞美镜子,因为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的脸上有没有污斑。

1. 在第⑤段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诗句。

2. 根据文章 . 第⑾段的空白处应填入的是哪一项?()A. 银镜、钢镜、青铜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B. 青铜镜、银镜、钢镜,到镀水银的玻璃镜和镀银的C. 青铜镜、银镜、铜镜,到镀银的玻璃镜和镀水银的D. 青铜镜、铜镜、银镜,到镀银的玻璃镜和镀水银的3. 用文中原语回答:①玻璃镜的特点是 ___________ ②镀铝的玻璃镜的特点是 ______4. 文中第⑦、⑧两段,运用了 ______ 说明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