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我与地坛》面面观
《我与地坛》观后感

《我与地坛》观后感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史铁生通过自己在地坛的经历,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史铁生在年轻时因双腿残疾而失去了行走的能力,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失去了意义。
然而,在地坛的日子里,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他在这里结交了许多朋友,他们的经历和故事让他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和脆弱,也让他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追求和奋斗。
此外,史铁生还通过对地坛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秘。
他在这里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根源,也感受到了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和慰藉。
总的来说,《我与地坛》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品,它深刻地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佳作,对于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后感

读完《我与地坛》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这部作品以其深沉、感人的叙述,揭示了生活的真谛,使我对于生命、亲情、人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部充满哲思的长篇散文,也是他对于人生、命运、亲情的深情讴歌。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文章中,史铁生通过对于地坛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地坛作为史铁生的精神寄托,也是他思考人生问题的场所。
他对于地坛的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生命和命运的感悟。
同时,史铁生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母亲,表达了自己对于母爱的感激和思念。
他通过对于母亲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这种母爱的力量,也是史铁生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此外,《我与地坛》还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史铁生通过对于人生的描绘和思考,让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
他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我们如何度过每一天。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也让我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总之,《我与地坛》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好书。
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真谛和母爱的伟大,也让我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精神财富之一。
《我与地坛》 文章解读

《我与地坛》文章解读本文将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以展示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文逐步揭示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交流与思考,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地坛的相识之路。
地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古迹,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处处洋溢着一种与尘世相隔的宁静气息。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坛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每一次来到地坛,作者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仿佛世俗的喧嚣都被抛在了身后。
其次,作者将地坛与大自然相联系,强调了地坛所代表的宇宙之美。
在地坛的庄严而庄重的建筑中,作者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在这里,作者仿佛与天地相连,与大自然相融,拥有了一种超越尘俗的感受。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绘,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却也在这种渺小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宽容。
然后,作者借助地坛的意象,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境。
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个活动的场所,踏入现实的世界,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逃避。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述,告诉我们人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尘世的喧嚣,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地坛是作者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它是作者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作者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地坛在作者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片精神的田园。
作者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和热爱是对地坛独特魅力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地坛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与地坛的情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通过对《我与地坛》的解读,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个触动内心的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与地坛》读后感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部自传性散文集,通过对地坛的亲身经历和回忆,展现了作者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描绘了作者与地坛的深厚情感,还深入反映了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观。
史铁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在21岁时失去了双腿,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随后,他的母亲也离世,这使他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然而,正是这些困境,使得他对生命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地坛公园度过了十五年的时间里,史铁生找到了人生的意义——那就是“写作”。
他认为,文字的力量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
读《我与地坛》,我深受感动。
史铁生的文字虽然平实,但每一句都充满了厚重感。
这是因为他所描述的视角,往往能够突破人的局限,跨越时间的限制。
地坛在史铁生的生命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他的避难所,也是他的灵魂寄托。
通过与地坛的交流,史铁生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与地坛》点评

《我与地坛》点评《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散文,由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创作。
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首先,作品通过作者与地坛的紧密联系,展现了一个在困境中找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史铁生以地坛为背景,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美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作者不仅观察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流转和变化。
通过对这些生活细节的描绘,作者逐渐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找到了自己内心的安宁和力量。
其次,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也是其魅力所在。
史铁生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面对困境时应有的态度。
他通过对生与死、幸福与苦难等问题的思考,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思考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也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此外,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动人之处。
史铁生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希望,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启迪。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使得作品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文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史铁生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将散文这种体裁发挥到了极致。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
综上所述,《我与地坛》是一篇充满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散文佳作。
它以地坛为背景,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人类在困境中找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也具有高度的文学成就和艺术魅力。
它是一部值得人们反复品味和深思的作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三篇

《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三篇《我与地坛》史铁生散文集读后感范文1《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考的结果。
饱含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
这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无望的人寻求盼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行多得的优秀之作。
史铁生在二十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今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傲慢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
这惨痛的灾难降落到了他头上,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简直如雷轰顶。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曾一连几个小时用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情”,在经受了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打算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
母亲已在这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盼望的种子,还有书中写到的中年夫妇,喜爱唱歌的小伙子,中年女工程师,长跑运动员,美丽却智障的小姑娘……很多次给鼓舞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制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这些丰富的感情足以升华人的心灵,拉近人的距离,暖和社会关系。
这些都是生命的意义,都是让人顽强的理由。
人生是如此简单而又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索。
在十五年的思索中,渐渐成熟,熟悉更清楚,从失落,烦躁渐渐变得稳重,深情。
于是顽强地走了过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
对于仅有的一次,我想我们应当好好把握。
诚然,人生难免有很多坎坷,但这不应成为躲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个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呢?与其哀痛苦痛,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将它看作是生活赐予我们磨练自己的机会呢?不经受风雨怎能见彩虹,正是有了这些磨练,才使我们体会到人生的乐趣。
我们应当懂得喜爱生命,重视生活的磨练,体会友爱,学会负责,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古人尚知“留须蓄发”谓之“父母所赐”,我们当代青年又岂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敬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敬重生命,是一个生命对他的母亲以及对大自然的敬重。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集中思考和表达了“生命”的困难与意义,讲述了他在自己的“心灵居所”——地坛附近度过的一段艰难岁月。
作者以一种平实、冷静、温情而透彻的态度我深深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史铁生对于生活的热爱所感染。
他笔下的地坛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地方。
他对于生活的细节和感悟的描写,让我仿佛亲身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底蕴。
特别是对于地坛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进行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于这个地方的认识更加深入。
在文中对母亲的刻画也尤为精彩,作者将那人间至爱的伟大都隐藏起来,只是用几件看似平常的几件小事展现了母爱的光辉。
也许,生活中的那通光芒本非琉璃之耀,而是人们在追寻过程中迸发出的不朽光芒。
史铁生在文章中对于成长、生命和时间的认识,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时间的珍贵,也激励我更加珍惜每一个时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努力将自己活成苍茫大海中那抹独特的风景。
散文《我与地坛》评析

散文《我与地坛》评析散文《我与地坛》评析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写于史铁生双腿残废之后,此时他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却遭遇这样的悲剧,巨大的打击可想而知,每日竟是琢磨着“如何死去”的问题,在文章中,他也写道“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着轮椅”总是到地坛那里去,在作者的描述中,地坛是一座废弃的古园,一座和自己有着极其深厚缘分的地坛,正如他所写“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座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而这座地坛在作者的笔下,也确是被废弃的样子“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可就这么一个被荒弃的园子,成了他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的,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有那么一段话,写的是院子里的景物,可是读过后,让我感受到的是,他写的不仅仅是景物那么的简单,“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到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然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同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如果是一个整天为了生计忙碌的人,又何尝会发现这些不起眼的小小的昆虫呢,更不用说会注意到这些妙趣横生的小虫的动作行为,而这些拟人化的描写所折射出来的也正是作者自己的心境,正如他所写“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在《我与地坛》里,写的不仅仅是地坛,还写道了作者残废时,作为母亲的担忧与痛苦,突然引起了我对自己母亲的思考,想全天下的母亲都是最伟大的,可惜作为儿女的却不曾体恤过自己的父母亲,他写道母亲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在诺大的荒园里寻找自己的儿子,就像是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直到最后,作者才意识到,母亲走过多少焦灼的路,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与地坛》面面观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谈论的是史铁生的散文名作:《我与地坛》。
之所以选择这篇作品,是出于如下几点理由:一,大家知道,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先生突然去世,引发了许多人的悼念与追思。
在这些追思中,我发现好多人都提到了《我与地坛》,可见这篇作品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们今天来谈论这篇作品,也算是对史铁生先生的一种悼念和缅怀。
二,对于这篇作品,我本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山西的一所高校教写作课。
大概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就把这篇作品带到了我的课堂上。
有四、五年的时间,差不多每年我都要面向学生诵读这篇作品,有时候是一遍,有时代两个班的课就会读两遍。
从2003年开始,我所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先是与人民出版社,后来又与北师大出版社合作编写高中语文教材,我们也把《我与地坛》选到了必修课里,而这一课的内容又是由我来编写的,所以我对这篇作品实在是太熟悉了。
三,以我个人的判断,我觉得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文学性上来看,《我与地坛》在中国当代散文写作中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
下面,我就从作者、文体、格局、结构、语言、立意等几个方面来面对这篇作品。
一、关于史铁生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我觉得谈论《我与地坛》,我们更需要从作者的情况谈起,因为这篇作品直接与作者的遭遇与疾病相关。
不了解作者的情况,我们就无法很好地去理解这篇作品。
史铁生是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1967年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安地区插队。
三年之后也就是他20岁那年,他的双腿开始出现问题,于是回北京治疗。
史铁生有篇散文,叫做《我二十一岁那年》,写到了他当年在友谊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情景,写到了他当时的想法。
他说,当时是他父亲搀扶着他第一次走进了那间病房,“那时我还能走,走得艰难,走得让人伤心就是了。
当时我有一个决心:要么好,要么死,一定不再这样走出来”。
但是,他没有去死,也没能再那样走出来,而是被他的朋友抬回了家,从此坐进了轮椅,开始了与自己的疾病终生厮守的日子。
从1974年开始,他进北京一家街道工厂做工,主要工作是在木箱子或鸭蛋上画仕女,画山水。
他就这样画了七年。
像小说《午餐半小时》,《老屋小记》,写的就是那个时期的生活。
在工厂做工期间,史铁生开始学习写作。
1979年,他在《当代》正式发表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我们许多人都没有经历过史铁生的这种遭遇,但是大家现在可以想想,一个人在20岁左右的年龄,双腿突然不听使唤了,然后是瘫痪了,那该是什么滋味!而且这并不是暂时的事情,而是意味着被判了无期徒刑——一辈子要与轮椅为伍。
我想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遇到这种事情肯定都是晴天霹雳。
史铁生当年遇到的就是这种大不幸,大痛苦,所以他无数次地想到了死,也无数次地想到自己为什么活。
也就是说,如果不去选择死,就必须寻找活下去的理由。
《我与地坛》中有几句话流传很广:“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
”史铁生是如何把这件事情想明白的呢?据他自己说,当年他陷入绝望差不多要自杀时,是听了卓别林的劝。
在《城市之光》这部电影中,女主人公要自杀,但被卓别林扮演的那个角色救下了,女人埋怨他,发疯地喊:“你为什么不让我死?为什么不让我死!”卓别林慢悠悠地、不动声色地说:“着什么急?早晚会死的。
”(《对话四则》)但是,刚刚得病那几年,史铁生却没有后来这么达观。
所以地坛就成了他思考生死问题的去处。
《我与地坛》中有一句话:“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根据《我与地坛》的写作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出史铁生进入地坛的时间是1974年。
1974年前后那几年很可能是史铁生一生中心情最苦闷的时期,而偏偏在那个时期,史铁生的生活中又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母亲得病突然去世了。
他在《合欢树》和《秋天的怀念》中专门写到过自己的母亲。
他说:“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经不在人世。
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合欢树》)我想,这里所说的小说获奖应该是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得1983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那么再推算一下,史铁生母亲去世的时间可能是1976年。
也就是说,在史铁生25岁那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
而这件事情对于已经遭遇不幸的史铁生来说又增加了一种不幸,可以说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
明白这一点,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在《我与地坛》中作者会以那样一种笔调去写母亲。
那是一种怀念和哀思,也是一种痛悔和自责。
《我与地坛》写成于1989年,那个时候的史铁生已快活到不惑之年,他已经是一个名气不小的作家了;同时,他也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顿期。
这时候,他可能需要对自己“以前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灵魂的事”作一番集中的回顾与思考,这样便有了这篇大容量的《我与地坛》。
根据史铁生标注的日期,《我与地坛》在1989年5月写成初稿,修改完成的日期是1990年1月。
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史铁生才决定把它拿出来发表。
史铁生曾经说过,他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所以他的写作状态本来就不好;据他的朋友徐晓讲,史铁生对自己的写作又有很严格的要求,“他写作的速度很慢,一个短篇有时得写几个月,一个句子不满意,他能翻来覆去修改一天,写了上万字的稿子,只要不满意,撕了他也不觉得可惜”。
(《我的朋友史铁生》)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我与地坛》应该是作者的反复修改之作,精益求精之作。
也就是说,作者的感情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思考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文字也经过长时间的打磨之后,他终于拿出了这篇沉甸甸的作品。
二、《我与地坛》的文体属性现在我们就来面对他的这篇作品,我想从《我与地坛》的文体属性谈起。
刚才说过,《我与地坛》是作者修改完之后又放了一年左右的时间,才交给了《上海文学》这份杂志。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讲一讲《我与地坛》发表时引出的一个小故事。
姚育明女士是《我与地坛》的责任编辑,据她讲:1990年12月她曾来北京组稿,返回上海后不久便收到了史铁生寄过去的《我与地坛》,让她大喜过望。
终审看过这篇稿子后也很兴奋,于是他们决定把稿子编发到1991年的第1期上。
每年第1期的稿子编辑部都很重视,但那期稿子他们发现小说的分量不够,于是终审就让姚育明与史铁生商量,看能否把《我与地坛》作为小说发表。
史铁生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得很坚决:这篇作品“就是散文,不能作为小说发。
如果《上海文学》有难处,不发也行。
”编辑部想作为小说发,史铁生认为是散文,这件事情就僵住了。
最终,编辑部变通了一下:《我与地坛》既没放到小说栏目中也没放到散文栏目里,而是以“史铁生近作”为栏目标题发表出来了。
(《回顾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什么我要讲这个故事呢?因为《我与地坛》发表时编辑部的那种做法,导致了它的文体属性暧昧不明。
也就是说,因为编辑部没有按史铁生的建议操作,也没有给出究竟是小说还是散文这种明确的文体定位,结果既对读者构成了某种误导,也带来了比较混乱的文体归类。
比如,1992年作家韩少功发表了篇文章,影响很大。
在这篇文章里,他评论到了两个作家,一个是张承志,另一个是史铁生。
而在谈到史铁生时,他说:“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灵魂的声音》)这就是说,韩少功最初是把《我与地坛》当成小说来读的。
与此同时,《我与地坛》也获得了“1992年度上海文学小说奖”,这意味着《上海文学》编辑部最终依然把它定位成了小说。
此后,小说选本选这篇作品,散文选本也选这篇作品。
再后来,虽然大家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为这是一篇散文,但到2003年,依然有批评家质疑这篇作品有“小说嫌疑”。
(王彬彬:《〈我与地坛〉的小说嫌疑》)那么,我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我与地坛》是小说还是散文很重要吗?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
因为自从有了文体的区分之后,也就有了文体的规范。
这种规范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限制,就是说你在写作时得大体上遵守这个规范——要写小说就按小说的样子写,要写散文就按散文的模样做,不能乱来;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引导,因为读者在阅读时往往会有一种文体期待,而读小说和读散文的期待是不太一样的。
比如我要是读散文,那就会相信作者所有的东西都是实有其事,实有其情,实有其感,实有其思。
如果我读的是一篇小说,那我会觉得所写的东西虽然也来自现实生活,但不一定全都是作者亲历的事情。
他可以无中生有,可以天马行空,可以杂取种种,合成一个。
为什么我会这样去看散文或者小说?因为许许多多的作家已经为散文或小说这种文体输入进属于这种文体的种种元素,这种文体已经规定了我的期待方向。
既然如此,散文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当然很多,但我觉得最基本的区别只有一个:小说可以虚构,而散文则不可以虚构,它需要字字句句落到实处。
如果散文中有了虚构,它的真实性就打了折扣。
那有人可能会说,散文往往是作者回忆之物,你的记忆力有那么好吗?你的写作能还原记忆吗?你能完完全全落到实处吗?我想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因为我们可能会遗忘一些东西,时间的流水会冲涮掉一些东西;我们用现在的眼光回看过去,可能也会增加一种情思,一种记忆的颜色。
我觉得对于散文写作来说这是允许的。
鲁迅写作《朝花夕拾》,特别指出“这十篇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朝花夕拾·小引》)但我们都承认《朝花夕拾》是散文,它与《呐喊》、《彷徨》的小说是有区别的。
当然,我这么来谈散文与小说的区别时,已把问题做了简化处理。
因为新近的一种散文观念认为,散文是可以虚构的。
那么我们如何面对这样一种写作观念?还有,文体之间也存在着一种互渗现象。
我们有时候会使用“散文化小说”的说法,这往往是对一个作家的褒奖,比如汪曾祺的小说。
但如果说一个人写的是“小说化散文”,是不是就有了贬意?还有一个问题也很有意思。
我们说散文不可虚构,但散文往往又是对往事的重构,那么重构与虚构的区别在哪里?像这些问题,显然是值得专门进行理论探讨的。
回到《我与地坛》,我就觉得史铁生当年坚持自己的这篇作品是散文而不是小说,这种做法很令人敬佩,因为往大点说,他其实是在捍卫了散文这种文体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