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 新规范
剪力墙分布钢筋和边缘构件最大配筋率

剪力墙分布钢筋和边缘构件最大配筋率
剪力墙分布钢筋和边缘构件内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的限制规定?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内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因为尚没有充分的研究成果,在相关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可参考《混凝土高规》关于框架柱的规定,以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性能。
当纵向钢筋直径较大、配筋率较高时,约束篐筋的配置应与之相配套。
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一般按构造要求配置,配筋率不会太大。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最大配筋率虽然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混凝土高规》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和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推算出水平分布钢筋shA的最大值,因此其最大配筋率实际上是有限制的。
另外,《混凝土高规》对剪力墙分布钢筋的最大直径也做了限制。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26页文档资料

由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察较多,而《规范》中无具体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1、计算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9第7.2.5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9第11.7.18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19 第6.4.5条;2、计算公式(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2)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确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
(3)根据《规范》,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式如下。
(a )暗柱Acor=(bw-2c-2φ)×(h-c-2φ)(b )有翼墙Acor=(b+bw+b-2φ)×(bf-2c-2φ)+(h+c )×(bw-2c-2φ)(c )有端柱Acor=(bc-2c-2φ)×(hc-2c-2φ)+(h+c )×(bw-2c-2φ)(d )转角墙(L 形墙)Acor=(bw+b-c-2φ)×(bf-2c-2φ)+(h+c )×(bw-2c-2φ)财务管理工作总结[财务管理工作总结]2009年上半年,我们驻厂财会组在公司计财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厂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全组人员尽“参与、监督、服务”职能,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目标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重点,全面落实预算管理,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财务管理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总结。
结构设计资料: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篐筋体积配篐率计算的规定

结构设计资料: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篐筋体
积配篐率计算的规定
约束边缘构件篐筋配置,对照《混凝土高规》区分阴影区和非阴影区两部分。
在阴影区内应有封闭篐筋,可部分采用拉筋,拉筋可计入体积配篐率计算(如同框架柱中的拉筋)。
在非阴影区内,可采用篐筋和拉筋相结合的方式,也可完全采用拉筋,拉筋计入体积配篐率计算。
当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在约束边缘构件内确有可靠锚固时,才可与其它封闭篐筋、拉筋一起作为约束篐筋计算。
对约束边缘构件,无论《混凝土高规》的阴影区或非阴影区,其篐筋沿竖向的间距,特一级和一级时不应大于100mm,二级时不应大于150mm,要求是相同的。
1。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新)

3516.7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6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0100不填1010011010011010021.51%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体积配箍率ρv 1=不满足★★★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注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及框架柱箍筋设计

剪力墙边缘构件、框架柱箍筋设计配箍特征值, λv=
0.1混凝土强度等级
C30fc=14.3箍筋牌号
HPB300fyv=270最小配箍率, ρv=0.530%a1=
0拉箍筋数量=0a2=
200拉箍筋数量=0a3=300拉箍筋数量=1
b1=
300拉箍筋数量=1b2=
200拉箍筋数量=0b3=
300拉箍筋数量=1箍筋直径, φ1=
8箍筋间距, d1=
200墙体水平筋直径, φ2=
0墙体水平筋间距, d2=200混凝土保护层厚度,c=
20mm 箍筋总长度, L1=
3016mm 拉筋总长度, L2=
480mm 水平筋伸入暗柱总长度, L3=
2520mm 箍筋、拉筋总体积, V1=
878641mm 3墙体水平钢筋体积, V2=
0mm 3有效墙体水平钢筋体积, V2=
0mm 3总配箍体积, Vv=
878641mm 3暗柱面积,Ac=
220000mm 2暗柱体积, Vc=
220000000mm 3
实际配箍率, ρ=0.399%ρ<ρv, 体积配箍率小于规范要求
《高规》7.2.15一字型构件、矩形柱只填
a2、b2,a1=a3=b1=b3=0
如不计入计算,φ2填0,如计入需满足图集11G101-1,第72页要求(构造边缘构件规范无λv要求)。
[2017年整理]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
![[2017年整理]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f3c68938551810a6f424869e.png)
由于《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中对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察较多,而《规范》中无具体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转载请注明出处。
1、计算依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条;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10 第条; 2、计算公式(1)体积配箍率:sA l A n cor iSi i ∑=v ρ(2)混凝土构件保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缘的距离),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确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
(3)根据《规范》,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缘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式如下。
Acor=(bw-2c-2φ)×(h-c-2φ)Acor=(b+bw+b-2φ)×(bf-2c-2φ)+(h+c)×(bw-2c-2φ)Acor=(bc-2c-2φ)×(hc-2c-2φ)+(h+c)×(bw-2c-2φ)(d)转角墙(L形墙)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6《测量学》模拟试卷1.经纬仪测量水平角时,正倒镜瞄准同一方向所读的水平方向值理论上应相差(A )。
A 180° B 0° C 90° D 270°2. 1:5000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D )。
A 5 m B mm C 5 cm D 50 cm3. 以下不属于基本测量工作范畴的一项是( C )。
A 高差测量B 距离测量C 导线测量D 角度测量4. 已知某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为220°,则其象限角为(D )。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一、剪力墙的定义与作用剪力墙是建筑物中常用的一种承载结构,它可以承受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
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其整体稳定性。
二、剪力墙的构成和分类剪力墙通常由混凝土或砌块等材料组成,其形状可以是直线型、L型、U型、H型等。
根据其位置和功能不同,剪力墙可分为外侧剪力墙、内侧剪力墙、横向抗侧系统等。
三、水平分布筋在剪力墙中的作用水平分布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纵向间距相等、横向间距不等的钢筋。
在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 提高整个结构的受弯承载能力;2. 增加结构刚度和稳定性;3. 减小混凝土开裂倾向;4. 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
四、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最大剪力:根据荷载和结构形式等因素,计算出剪力墙所受到的最大水平荷载;2. 计算配筋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尺寸等因素,计算出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3. 计算面积:根据最大剪力和配筋率,计算出所需的水平分布筋总面积;4. 设计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截面尺寸等因素,确定水平分布筋的间距;5. 检验间距:通过对间距进行检验,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五、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的作用边缘构件是指与剪力墙相邻接的梁、柱等构件。
在剪力墙中,边缘构件体积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 增加整个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2. 提高剪力墙的抗震能力;3. 减小剪力墙的变形。
六、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截面面积:根据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形状等因素,计算出其截面面积;2. 计算最大弯矩:根据荷载和结构形式等因素,计算出边缘构件所受到的最大弯矩;3. 计算配筋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尺寸等因素,计算出所需钢筋的配筋率;4. 计算钢筋面积:根据最大弯矩和配筋率,计算出所需钢筋总面积;5. 设计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截面尺寸等因素,确定钢筋的间距;6. 检验间距:通过对间距进行检验,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剪力墙边缘构件箍筋配置原则(试行)

(1.原则上,抗震等级为三级、四级的剪力墙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均用墙身水平筋+拉筋。
2.对于抗震等级为一级、二级的剪力墙,当轴压比≤0.3(一级)、≤0.4(二级),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采用墙身水平筋+拉筋;当轴压比>0.3(一级)、>0.4(二级)时,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箍筋仍采用封闭箍形式。
3.根据高规表7.2.16注3:“其他部位的转角处宜采用箍筋”,故对于一二级转角墙仍采用封闭箍形式,对于三四级转角墙采用封闭箍与墙身水平筋间隔布置的方式。
)
1、原则上,地震力小于8度区一组II类场地的地震作用时,非加强区(需设约束边缘构件时为加强区上延一层的以上各层)执行水平分布钢筋代替箍筋的做法;地震作用不小于8度区一组II类场地时,采用传统做法。
4.对于平面外承受较大弯矩及集中力的边缘构件仍采用封闭箍形式。
一、二、三级 8@150,四级及非抗震 6@200。
5.如当地审图不认可利用墙身水平筋代替封闭箍筋,仍采用封闭箍。
6、约束边缘构件可计入符合构造要求的水平分布钢筋,
计入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且箍筋间距需满足规范要求。
7、墙肢水平分布钢筋在连梁内拉通作为连梁腰筋时,边缘构件应采用箍筋,或单独配置连梁腰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1
一个箍筋间距的混 凝土体积
外圈大箍筋总长度(仅 指红颜色的外围环 箍):初步计算
外圈大箍筋总长度(仅 指红颜色的外围环 箍):最终计算
(mm3)
(mm)
(mm)
1.00E+07
1648
1320
As1
外圈大箍 筋面积
(mm2) 50.3
L2
As2
V1=As1*L1
内部箍筋及拉 筋总长度:初
内部箍筋及拉 筋总长度:最终
根数n1
直径d1
(mm)
(mm)
第二种纵筋信息
根数n1
直径d1
(mm)
(mm)
暗柱面积 纵筋总面积 纵筋配筋率 A
(mm2)
(mm2)
p
判断是否满足 规范构造要求
10
14
6
16
140000 2745.8
1.9613%
满足
备注: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大于C25时,表中保护层厚度增加5mm。当表中出现“****”或“#VALUE",表示该种边缘构件在规范中不存在。
单根箍筋面积
步计算
计算
(mm3)
(mm)
(mm)
(mm2)
66350
1484
1464
Hale Waihona Puke 50.3箍筋的保护层厚度箍筋内表面距混凝 土外层表面距离
(mm)
(mm)
20
28
箍筋直径d
(mm) 8
箍筋间距 s
(mm) 150
Pv 判断箍筋是 单位体积 否满足规范 的配箍率 构造要求
1.3963% 不满足
第一种纵筋信息
及最小直径 Pvmin 配箍率
0.880%
fc
混凝土强度等 混凝土抗压
级
强度
(N/mm2)
箍筋级别
fyv 箍筋强度 (N/mm2)
不大于C25
16.5
HPB300
270
bf2=0时,外圈 bw1=0时,外
箍筋应减去一 圈箍筋应减去
个柱宽
一个墙宽
144
184
环境类别 一a
V=V1+V2 V2=As2*L2 总的箍筋体积
结构类型
抗震等级及墙体部 位、轴压比控制点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 构
特一级(6、7、8 度,底部约束λc
≤0.3)
规范要求纵筋最小直径及根数
纵筋最小配筋率
根数 (根)
直径 (mm)
0.014
8
16
抗震墙边缘构件计算
最小钢筋面 积
(mm2)
规范要求箍筋最大间距及最小直径
箍筋
Zvmin
最小直径
最大间距 配箍特征值
(mm3) 73589
(mm3) 1.40E+05
对剪力墙边缘构件,尽管不用其抗剪(靠水平筋),但个人认为还是按箍筋
1608
8
100
0.144
bw 端柱长度
(mm) 200
bw1 墙的长度
(mm) 0
bf 端柱宽度
(mm) 500
bf1 墙的宽度
(mm) 200
bf2 墙的偏心
(mm) 0
n1
(根数) 3
n2
(根数) 1
n3
(根) 2
n4
(根) 0
Acor
箍筋内表面混凝土 核心区面积
(mm2) 6.68E+04
V=Acor*S
2.采用400MPa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25;采用500MPa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30
3.《混凝土规范送审稿》用作受剪、受扭、受冲切承载力计算的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不应大于360N/mm2。(高规送审稿:不再受360N/mm2限制)(对剪力墙边缘构件, 要求为宜)。
4.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5.保留二级抗震(老规范),对应轴压比0.3和0.4的情况,以便新老规范过度阶段使用。 6.非阴影区箍筋:可采用比阴影区箍筋直径小一个型号的钢筋(间距不变),采用环套布置,一般均能满足Zv/2。所以,非阴影区不再计算。 7.核心区面积:取箍筋内表面计算。端柱保护层厚度:近似按墙的保护层选取,偏安全。如想增大,可近似选取要求更高的环境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