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成语“口 诛笔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 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 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 髓。”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谤”古指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货财”。 4.从成语中考察 成语“揭竿而起”、“走马观花”。“举世无 双”、 “赴汤蹈火”,等等。
2.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以后,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焚,烧田也。” 響,回声。 色,脸色。 江、河,古代为长江、黄河的专名。 皮,古指兽皮,带毛的。 醒,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病古重病曰病。 粮:原指干粮。 涉,原指淌水过河。 匠,“木工也”。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 近等)。
赂,古指用财物送人,又指赠送的财物,中性词。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中性。 后指吉 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 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 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词义的扩展: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词的词义会发生扩展。
例如,古代的“区区”指的是小小、微不足道的意思,如今则常用于表示可怜、不值得称道的意思。
2. 词义的缩小:有些词在古代的意义相对较广泛,到了现代词义则被缩小了。
例如,古代的“子弟”指的是家中的儿子和弟弟,今天则特指官宦人家的子弟。
3. 义项的增减: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一些词的义项也会随之增加或减少。
例如,古代的“交”除了互相交流、沟通的意思外,还有亲近、结交的含义,而现代则强调互相沟通、交流。
4. 词义的变化:随着时代的演变,有些词的词义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古代的“知”指的是了解、明白的意思,而如今则
强调有学问、有知识。
总体来说,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是受到社会文化、语言环境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词义也会随之而变化。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请简述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并举例说明
古今词义异同指的是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可能有所异同。
基本情况可以总结如下:
1. 词义保留: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保持一致。
例如,“花”一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表示植物花朵的意思。
2. 词义发展:部分词在古代和现代的使用中,其词义经历了发展或扩展。
例如,“行”一词,在古代有“行走”之意,而在现代还有表示“事物是否符合规定”的意义,如“合法合规”。
3. 词义淡化或消失:部分词在古代的使用中有特定的词义,但在现代的使用中词义已经淡化或消失。
例如,“满江红”一词,在古代指的是一种指甲上紫红色的杂纹,而在现代已经失去了这个特定的词义。
4. 词义新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部分词在现代出现了新的词义,而这些词义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例如,“网络”一词在古代指的是渔网或捕鸟网,而在现代则指代互联网。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和现代的不同语境中,一个词的词义可能会有所变化,或者存在多个词义。
对于某些古代词义在现代已经不常见的情况,可能需要依靠文
献或者辞书的说明才能准确理解。
精品课件!《古代汉语》_词汇_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

(五)注意词义变化的社会性:词义变化与社会生 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如: 例1:“寺、庙”的词义变化与东汉时佛教传入中 国有关。 寺:官府 —— 供奉佛的地方。(佛教) 庙:供奉祖先的地方、宗庙 ——供奉神的地 方。(道教) 例2:“左、右”的词义变化与古代尚右的民俗有 关。 左:左迁(贬官);闾左(古代穷人居闾门之 左)。 右:“位在廉颇之右”;右族(豪门大族); 座右铭(座位右方自勉的铭文)。
(二)注意词义变化的系列性:对某些词的词义变 化,不能孤立地考察,必须联系相关的词才能更好地看 出古今词义的变化。如: 步:慢步走 →→ 只保持量词义 趋:快步走 →→ 基本消失 走:跑 →→ 行走 跑:秦方言词,本“用足爪抓地”义,引申出 “跑”义
(三)注意词义变化的历史性:“古”和“今”是一 对相对概念,说某词今义是什么,并不是说这个意义是 现代汉语中才产生的。“古”和“今”只是表明了时间 的先后。如: 例1:币:《说文》:“币,帛也。”→→礼物 →→货币(至迟西汉已有) 例2:爪牙:得力助手→→坏人的帮凶(唐代已出 现)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1.词义范围的扩大。 江、河;皮、革、肤;醒;脸;保姆。 2.词义范围的缩小。 金;臭;亲戚。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官;闻;涕。
词的感情意义变化。 (二)词的感情意义变化。如“始作俑 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者”,今天有人误用,就是对感情意义失察。
古代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课件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提高语言素养为批判的继承古代文化遗产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古代汉语词汇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的基本情况
1、旧义消失,新义产生,新义代替了旧义。如 “除”词义的发展演变。 2、新旧义互存。一个词新表达的义项的数量增 加了。如“被”词义的发展演变。 3、旧义消亡,没有产生新义。如“坟”词义的 消亡。 4、旧义仍然保存,但有了细微的变化。如“夺” 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古今异同

18
暫、湯
默,犬暫逐人也。《說文·犬部》 突,犬從穴中暫出也。《說文·穴部》 《說文》:暫,不久也。從日斬聲。 冬日則饮湯,夏日則飲水。《孟子·告子上》 浴兰湯兮沐芳。《九歌·雲中君》 《說文》:“湯,熱水也,從水昜聲。”
19
“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 《九章· 哀郢》 “與君王哉!周不愛鼎,鄭敢愛田?《子革對靈 王》 “哭泣無涕,中心不戚。”《莊子》 “是女子不好 ...... 得更求好女。”《西門豹治 鄴》 “金就礪則利。”《荀子·勸學》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0
29
11
詞義縮小
古義大於今義,今義包含在古義中。 宮 瓦 禽 蟲
12
宮
《說文·宀部》:“宮,室也” 。 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宮, 古者貴賤同稱宮,秦漢以來惟王者 所居者為宮。” 上古之時,民穴居而野處,後世聖 人易之以宮室。 (《周易》) 父母妻子,皆同其宮。 (《墨子· 號令》)
13
瓦
《說文·瓦部》:“瓦,土器已燒之總名。 ” 乃生男子,載弄之璋。乃生女子,載弄之瓦。 (《詩經·小雅·斯干》)
14
禽
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 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 。(《三國志·魏書·方技傳》) 凡用禽獻,春行羔豚。(《周禮· 天官·庖人》) 《說文》:“禽,走獸之總名。” 《白虎通》:“禽者何?鳥獸之總 名。”
23
謗 《玉篇·言部》:“謗,對他人道其惡也。” 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戰國策·齊策》 厲王虐,国人謗王。《國語·周语》
24
由贬义或中性变为褒义
锻炼 锻炼之吏,持心近薄。《后汉书·韦彪传》 祥 段玉裁:“祥,统言之则灾亦谓之祥。” 是何祥也?吉凶安在?《左传·僖公十六年》 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几亡。《左传·昭公十 八年》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 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 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这是多数词义 变化的情况。C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D图古义 包含今义,表示今义缩小。E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范 围,表示词义转移。
2.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一、古今词义间的对应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2.古今词义不同
3.古今词义有联系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1.范围上的差异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 词义的转移
2.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褒贬方面、 轻重方面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 梁惠王上》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 志· 诸葛亮传》 7. 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 容止》 8. 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豪杰交通。 《史记· 黥布列传》 9.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 10. 日中如探汤。《列子· 汤问》
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字形上分析
2.从语境上分析
据词所处的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分析。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秋声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联合式复合词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 去考察。
•1.范围上的差异 •①词义扩大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
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鹤林玉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词义的转移
• 诛:古:责求、谴责。→今:杀。
《左传·公孙无知之乱》:“(齐侯襄公)反, 诛屦于徒人费。” • 货:古:财物、财产。→今:商品、货物。
《盐铁论·本议》:“故兴盐铁,设酒榷,置 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 汤:
《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赴汤蹈火”、“固若金汤” 《水浒传》第八回:“收拾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 薛霸 起來燒了面湯,安排打火做飯喫。” “面汤”
• 坟:
《诗· பைடு நூலகம்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虫(蟲) • 《大戴礼记· 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麟, 羽虫之精者曰凤,介虫之精者曰龟,裸虫之 精者曰圣人。 • 《说文》:虫,有足谓之虫。 • 禽 • 《孟子· 滕文公下》:终日不获一禽。 • 《三国志· 华佗传》:吾有一术,名曰五禽之 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 曰鸟。 • 《说文》:禽,走兽总名。
• 《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 臭:
《周易· 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 《说苑· 杂言》:“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 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 县:
《礼记· 王制》:“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
• 焚:
《左传·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象有齿以焚其身,贿
也。”
《孟子· 许行》:“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
《说文· 火部》:“焚,烧田也。”
→一切焚烧行为。
• • • •
脸:古义:目下颊上,仅指颧骨部分。 响:古:回声。 色:古:脸色。 裁:古:裁衣。
(二)词义的缩小
• 瓦:古义:陶器
今义:主要指盖房屋顶的建筑材料。 •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 瓦。”
• 暂: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史记·李将军列传》:“行十余里,广阳死,睨其旁 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庾信《镜赋》:“不能片刻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币(幣) • 《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大王居邠,狄 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赵歧注: “皮,狐貉之裘;币,缯帛之货也。” • 《左传·子产说范宣子轻币》:“范宣子为 政,诸侯之币重。” • 《管子·国蓄》:“黄金刀币,民之通施 也。” →缯帛之货→用于馈赠的财物或礼品→货币
(四)感情色彩的差异:褒贬与轻重
• 《诗· 卫风· 氓》: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吹嘘 杜甫《寄岑嘉州》: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 嘘。 谣言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 以免破屋之咎。 祥 《左传· 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焉在? 《战国策· 楚策》: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 严格地说,“古今词义”这个概念,是一个相对的 概念,应当指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词义—— 先秦-汉代 先秦、汉代-唐代 汉唐-清 清代-现代 • 在一般的古代汉语基础课里所说的“古今词义”, 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文言文的词义和现代汉 语的词义的关系。
(一)词义的扩大
• 菜:古义:专指蔬菜 今义:可表示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 睡:古义:专指坐着打瞌睡。 今义:指一切形式的睡眠。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 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说文》:“睡,坐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