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稿
机械制图说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原稿)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XX市高级技工学校
XXX
说 教 材 说教学目标 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
说教学效果及反思
说 教 材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出版的《机械制图》第二章“正投影作图
基础”的第二节。第二章主要学习正投影
作图方法,是学生下一步正式学习机械制 图的基础,同时,学习三视图也是锻炼空
间构思能力的手段之一,通过分析空间物
体的三视图可帮助学生想象物体的形状,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 重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点
三视图的 性质和投 影规律
准确读取三视图上的已知数 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还原出 模型形状。
三视图的 形成过程 和空间概 念的建立
根据口诀“长对正,高平 齐,宽相等”将三视图里 的数据进行一一对应。
知识 目标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 空间想象能 力、逻辑思 维能力,养 成严谨、细 致的技术行 为习惯。
说 教 法
直观演示法: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 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简单化。 合作探究法: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 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
多种方法并用,增强
师生间的互动性,使
教学更直观、形象。 符合“教为主导,学
突出
重点
突破
准通过直观演示 ,引导学生 循序渐进 ,步步深入,通过 启发、分析、探讨得到三视 图投影的基本规律。
难点
利用教具,动手操作通过 逆向思维训练,培养学生 的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 目标 教学 目标
在三视图的形成过 程中,体会将空间 物体转化为平面图 形的几何美,获得 学习的愉悦。
利用正投影 特性掌握三 视图的形成 及投影规律。
说课课件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L/O/G/O
课题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机械制图》第二章 第一节 柳燕君 主编 高等教育主版社出版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国家规划新教材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能力 地位 目标 作用 1、通过三视图确定立体的尺寸、方位关系 1、三视图的投影规律是《机械制图》的魂 2、培养善于观察、实践探究能力 2、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 主要 目标 内容
(了解) 1、三投影面体系 2、三视图的形成 (掌握) 3、三视图的关系及投影规律 (掌握)
情感 职教 态度 理念
1、培养学生勇于发现、主动探索的创新精神 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 2、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教学 难点
俯、左视图宽相等和前、后方位的区分
投影关系
讨论:三个视图分别反映物体的哪些尺寸? 主视图反应物体的 长 和 高 ; 俯视图反应物体的 长 和 宽 ; 左视图反应物体的 高 和 宽 ; 结 论 ①尺寸关系:每个视图只反映物体的 两个 尺寸 ②投影规律 主、俯视图 长对正 主、左视图 高平齐 俯、左视图 宽 相等 三图尺寸有联系
长 宽 高
实体2在实体1的(上、下)面
√ 实体2与实体1的(前、后)表面平齐 √
实体2在实体1的(左、右)端
对三视图方位关系的应用。
√
1、根据实体1想象三视图
2、根据三视图想象实体2 长度:实体2比实体1(长、短) 宽度:实体2比实体1的(宽、窄)
√
由最简单的立体入手,实现立体 与三视图的转换,对所学知识的 综合应用。
板书设计
三视图的形成与投影规律
高 平 齐 长对正
三面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说课稿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说课稿授课教师:科目:电子技术基础工作单位: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各位评委你们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探讨的机会。
我说课的题目是:三面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
一、说教材《三面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是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机械制图》中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章我们学习了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解了图纸的规格、图线的种类及绘图工具的使用等。
今天这部分内容是学习正投影作图的开始,也是后面章节学习的理论基础。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新生,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还比较陌生,充满了好奇心,也正是由于他们初次接触三面视图,他们的空间想象力比较弱,空间的概念比较缺乏。
二、说教学目标针对着以上分析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三视图的形成过程,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三视图与物体方位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三视图形成过程的理解以及对投影规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严格规范的绘图操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负责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协作的精神。
三、说重点难点1.重点在以上几个教学目标中,对三视图形成过程的理解为本节课的重点,只有真正理解这个过程才能进一步探索它的投影规律,也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2.难点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从空间结构向平面图形转化,他们的空间概念比较缺乏的特点,把对投影规律的探索及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确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结合以上的重点难点在教法学法上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按照“教师向同学演示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学生自主地探索发现投影规律”的模式,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实现师生互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直观生动的立体模型给同学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带着问题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稿设计

(一)复习回顾、温故 知 新 (结 合 图 例 说 明 )1.正 投 影 的 概 念 ;2.正 投 影 的 投 影 特 性
关 键 词 :说 课 ;三 视 图 ;形 成 ;投 影 规 律 ;设 计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投影法及三 视 图 的 形 成»,主 要 对 本节内容进行分析,对本节知识在教材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进 行
说明.
一 、说 教 材
(一 )本 节 知 识 在 教 材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本节所授内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庞正刚主编
能力较差,很小部分学生对三视图认 识 肤 浅. 针 对 这 几 类 学
生,我特制定如下教法、学法-(1)教 法:① 采 用 实 物 教 学 法, 引导学生深入浅出;② 采 用 问 题 探 究 法,让 学 生 在 问 题 中 理 解三视图;③采取多媒体教学法,便于 节 省 时 间,增 加 教 学 内 容;④采用小 组 学 习 法,增 强 学 生 的 团 队 合 作 意 识. (2)学 法:①课前预习,有备而学;②动手动 脑,自 制 模 型;③ 多 想 多 练 ,巩 固 新 知 ;④ 学 会 总 结 ,掌 握 要 点 . 三 、说 教 学 过 程
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 点、难 点 如 为 - 教 学 重 点:三 视 图 的 投 影 规 律 ;教 学 难 点 :“宽 相 等 ”的 投 影 规 律 .
二 、说 教 法 、学 法
学 情 分 析:教 育 对 象 是 大 一 专 科 学 生,大 部 分 学 生 文 化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稿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稿科目:高中通用技术《识图与制图》课题: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包罗万象、综合性强的学科。
他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美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
现行省编高中劳技城市版的《识图与制图》便与数学、物理及美术有诸多联系。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一节便是《识图与制图》的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这一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制图的一些基本规定及绘图工具与用品的使用和正投影与视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为了将物体大小完全表达清楚,本节安排了三视图的内容。
三视图与前面所学的正投影法有紧密的联系,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质是正投影法。
三视图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内容,是表达一个立体物(机体)形状大小的基本方法,后面将要学的剖视图、零件图等内容都是三视图做基础的,故本节教学在第一章及整个机械制图学习中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1、思想品德目标:严格按制图标准画图,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增强学生间相互帮助、协调工作的能力。
端正实践操作态度。
2、身心健康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注意眼、手、脑的协调操作,增强安全意识。
3、审美情趣目标: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美,注意操作环境美,追求模型制作美。
4、基础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能运用三视图知识结合立体图看懂物体(机体)的三视图。
5、操作技能目标:能根据三视图及立体图,灵活运用切、挖、锯等方式制作立体模型。
三、说教学设计1、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三视图的形成及位置关系,投影关系和与物体对应的方位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结合立体图看懂三视图。
3、教育结合点:通过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两人合作做模型,增强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并培养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良好学风。
4、教法选用:根据本节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 导入课题
• 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课题。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跨越学科界限,从诗歌中提炼出隐含的制图知识。增强了 学生的人文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制图中的“美”。
• 思考:诗人是怎样观察庐山的?从不同方 位。(学生观察思考,猜想并交流。)
授课 一、三视图的形成
几个不同的物体,只取它们在一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如果不 附加其他说明,是不能确定各物体的整个形状的。如图3-4所 示。
图3-4 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同一投影面上可以得到相同的投影
因此,要反映物体的完整形状,必须根据物体的繁 简,多取几个投影面上的投影相互补充,才能把物体 的形状表达清楚。
2. 三视图的形成
按正投影法并根据有关标准和规定画出的物体的图形,称为视图。正 面投影(由物体的前方向后方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称为主视图,水平面投 影(由物体的上方向下方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称为俯视图,侧面投影(由物 体的左方向右方投射所得到的视图)称为左视图。
为了把空间的三 个视图画在一个平面 上,就必须把三个投 影面展开摊平。展开 的方法是:正面(V)保 持不动,水平面(H)绕 OX轴向下旋转90°, 侧面(W)绕OZ轴向右 旋转90°,使它们和 正面(V)展成一个平面, 如图3-6b、c所示。这 样展开在一个平面上 的三个视图,称为物 体的三面视图,简称 三视图。
图3-7 三视图的“三等”对应关系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主左视图高平齐
主俯视图长对正
俯左视图宽相等
主、俯视图中相应投影的长度相等——长对正; 主、左视图中相应投影的高度相等——高平齐; 俯、左视图中相应投影的宽度相等——宽相等
3.方位关系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

奋进小组
课堂表现(10分 ) 团结小组
个人努力(10分) 组长: 得分:
学生姓名:
让学生学会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
四
教学过程
1 我学会了
自评互评 5 课堂小结
2 我还有哪些知识没掌握?
一 二
学生:体会心得 教师:总结评价 将教学的三个目标 再一次完美结合, 首尾呼应。
一 二
三
五
END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得到启示,每一种事物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 去观察,观察的角度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2 导入任务
•1. 一个视图能完整地表达物体的结构形状 吗?能反映物体几个方向的形状? •2.怎样才能反映物体的完整形状?
一 二
例图:
三
五
END
四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2 导入任务
三
五
END
四
教学过程
看 板书设计
§2-1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一、三视图的形成 1.三投影面体系的建立 三面、三轴、一点 2.三视图的形成及名称 正面——V——主视图 水平面——H——俯视图 侧面——W——左视图 3.三投影面体系的展开 主左视图——高平齐 俯左视图——宽相等 二、三视图的投影规律 1.视图的位置关系
肯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学习的动力 源于自身的需求
重点难点
二 三 四 五
END
掌握正投影特性,三视图 的成图原理和规律,能绘 制物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长 宽高的对 应关系
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 规律——“长对正,高平 齐,宽相等” 。
二
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说课稿

《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三视图的形成及其投影规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分析、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分析。
一、教材分析1、本书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类)第二版《机械制图》是职中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后,能掌握识读和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图样; 具有实践性、直观性的特点.本课《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是《机械制图》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习正投影作图的重要内容,也是为后续物体的投影作图打基础的关键课题。
内容从自投影开始,描述其规律,进而分析三视图的形成,让学生充分认识三视图,会学独立绘制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一已经接触到了三视图概念,但认识很肤浅,利用学生对实践操作的浓厚兴趣,正确引导学生对本专业所要求三视图的知识进行全面的认识。
因没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操经验,在举例是因多选择他们身边熟悉的物体。
三、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根据学生以上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三投影面体系的名称;掌握三视图及其投影规律能力目标:建立学生的空间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独立绘制简单三视图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提高学生制图信心和兴趣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机械制图》是学生能学到实际绘图能力为根本出发点,因此,学生能否建立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使本课重点。
因此,本课教学重点:掌握三视图形成及其投影规律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3、教学策略采用探究式和引领式教学方法,利用图片、动画、模型展示三视图的特征及规律,最后采用例题讲解的形式,使学生掌握三视图。
我们从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简单立体几何体出发,让学生接受并了解三视图。
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树立起学生的制图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制图兴趣和能力。
学生按照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思路进行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通用技术课是一门包罗万象、综合性强的学科。
他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美术等诸多学科的知识。
现行省编高中劳技城市版的《识图与制图》便与数学、物理及美术有诸多联系。
《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一节便是《识图与制图》的第一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
这一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制图的一些基本规定及绘图工具与用品的使用和正投影与视图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为了将物体大小完全表达清楚,本节安排了三视图的内容。
三视图与前面所学的正投影法有紧密的联系,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实质是正投影法。
三视图是机械制图的重点内容,是表达一个立体物(机体)形状大小的基本方法,后面将要学的剖视图、零件图等内容都是三视图做基础的,故本节教学在第一章及整个机械制图学习中都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
严格按制图标准画图,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风,增强学生间相互帮助、协调工作的能力。
端正实践操作态度。
2、身心健康目标: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操作习惯,注意眼、手、脑的协调操作,增强安全意识。
3、审美情趣目标:
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创造美,注意操作环境美,追求模型制作美。
4、基础知识目标:
让学生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能运用三视图知识结合立体图看懂物体(机体)的三视图。
5、操作技能目标:
能根据三视图及立体图,灵活运用切、挖、锯等方式制作立体模型。
三、说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三视图的形成及位置关系,投影关系和与物体对应的方位关系。
2、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立体图看懂三视图。
3、教育结合点:
通过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通过模型的制作,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两人合作做模型,增强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并培养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良好学风。
4、教法选用:
根据本节课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
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揭示其形成本质。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教理论知识,运用实践操作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解决问题。
5、学法指导:
A、仔细观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演示及教师的实物演示,体会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B、积极思考:随教师讲解及演示、思考三视图形成及投影规律,体会其实质。
C、认真归纳,大胆实践:积极配合教师活动,认真归纳大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体会理论。
四、说教学思路
1、学情分析:
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学进程,在此次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制图的基本规定,掌握了绘图工具及用品的正确使用,学习了正投影法及视图,了解正投影法的基本特征和视图的概念与特点,而对如何科学而概括地表达物体(机体)的准确形
状与大小,还有待本次的学习。
前面视图及正投影法对本课的学习有极大的铺垫作用,非常利于学生对三视图的理解。
2、教学安排:
A、本节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讲解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并进行看立体图、补画三视图的作图练习。
第二课时,则根据立体图与三视图,让学生动手制作立体模型,进一步强化三视图的相关知识。
B、学生实践操作采用两人一组,自行合理分工,共同创制模型,让集体智慧得以发挥,协作精神得以体现,进一步提高创制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识图与制图教案
教者:马学品
单位:长沙市雅礼中学
课题: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
授课年级:高中二年级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规律,能正确运用三视图知识结合主体图看懂物体的三视图。
教学重点:三视图的形成及三视图的位置、投影及方位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主体图看懂三视圈。
教学程序: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棋型。
这是一个长方形的主体纸盒,如果现在要仿造一个一模一样的纸盒。
那你必然要进一步了解其构成因素及具体尺寸。
然后根据其各个构成因素的形状及尺寸,才能创出这样一个一模一样的纸盒。
为了方便表现,我们通常用平面图来表现立体物的特征并标注尺寸。
这是一个立体的纸盒,我们能不能用平面的形式将其准确的表示出来呢?可以!看,这不就变成平面了吗?(出示纸盒展开图)那像这样一个多面体能不能用平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呢?当然可以!(出示多面体展开图),这不就成平面了吗!你们看看,这是不是太麻烦、太复杂了呢?如果换成这样一个无法展开的实心的机体我们能不能展开图形而简洁明了的表现立体
物体的构成关系呢?可以!这便是运用机械制图学中的三视图来表达!(出示课题)
二、复习
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有关正投影的知识。
(课件展示:正投影的三个投影特;①真实性、②类似性、③积聚性)
由于正投影法投影具有三个特性,我们用正投影法的一个投影是不能将物体的构成关系表达清楚的,(课件演示不同物体的相同投影)我们同时从不同方向对物体进行投影。
又会怎样呢?瞧,这相对于前面一个投影来说,大大增强了我们认识物体的准确性。
但,仅靠这种投影图还是只能表现物体的外部轮廓,而对物体的内部构成却没有准确表现。
为了改变这种不足,机械制图学中又引入了“视图”这一概念,所谓视图,就是以我们观察者的视线作为互相平行的投影线,将物体运用正投影法向投影面投影所得反殃物体内外部构成关系的平面图。
如,这样的物体,其视图便是这样的。
(课件展示)细心的同学便会发现,这样三个不同物体的视图都是一样的。
可见,一个视图,是不能准确表现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的!那如何才能准确表现物体的准确形状太小呢?这便得学习三视图。
三、新授
1、三视图的形成
何谓三视图呢?
首先,我仍应构建一个能概括而科学反映物体投影特性的三投影面体系。
这个三投影面体系由三个互相垂直和相交的平面构成,我们分别称之必正面(用“V”表示),水平面(用“H”表示),侧面(用“W”表示)。
构建好三投影面体系后,我们将要表现的物体置于这个三投影面体系中。
分别由前往后向正面投影画视图;由左向右侧面投影画视图,由上往下画视图。
这样,便分别得到正面上的’主视图,侧面的左视图,水平面上的俯视图。
然后移开物体,隐起投影线,便得到三个位于不同平面的三视图。
但,这样不便于平面表现,于是,我们再将这个三投影面体系,分别绕OX及OZ投影轴展开。
这样原来处于不同平面的三个平面视图便展现在现在了一个平面上。
我们隐起投影轴。
便得到了物体这样的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我们称之为三视图。
教师辅以实物模型再次演示,强化知识。
2、三视图间的关系
〈1〉、三视图的位置关系
A、主视图保持不动
B、俯视图在主视图下方
C、左视图在主视图右方(结合课件教学)
〈2〉、三视图间的投影关系
A、主、俯视图长对正
B、主、左视图高平齐
C、左、俯视图宽相等
〈3〉、三视图的方位关系(结合课件,分析、标注、学生思考)
A、主视图表上下左右方位
B、俯视图表前后左右方位
C、左视图表上下左右方位
〈4〉、三视图的关系
包括位置关系、投影关系及方位关系
3、三视图实例
(课件展示,拓宽学生知识。
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化知识)
四、三视图实例练习
(课件展示,课堂联系内容、教那引导、学生思考、自绘三视图、课堂解答)
五、知识小结
实践活动部分:(第二课时完成)
一、教师演示
教师演示三视图的形成课件(六个方向展开式)
引导学生分析立体物和三视图的对应关系强化上节课内容
二、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作模型(见p12页)
1、明确实践活动目的及要求
2、指导学生准备好工具材料并强调安全操作
3、引导学生分析三视图找出每个视图所表示的不同平面
4、指导学生按三视图,分别画出十个面形状并标上尺寸
5、学生每两人一组进行模型制作
三、学生思考:
若换用厚泡沫获板材,该如何作出符合形状及尺寸的模型呢?
四、学生换用泡沫板结合P12页三视图和立体图灵活运用切、挖、锯等方式,作一实心模型。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快捷的做好符合要求的实心模型呢?(教师结合课件,演示三视图整合成立体图的过程。
)
五、教学小结:
作业评优及操作现场的清理。
1、知识小结:
2、结合作业评优:指出本次课的操作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经验,成功之处给与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体现自我价值,并不断超越自我,这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操作现场的清理。
这一过程在劳技教学中显得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事虽小意义却很大,故万不可忽视。
我认为劳技教学贵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寻找一种体验,而并不是要学生去效仿工人制作一件精致的工件!新的课程理念,我认为应给学生设置一些实践中的难点,让学生自己主动解决一些问题,而我们仅教一种解决的方法,一种创新的意识,激发一种创新的欲望。
这远比带着学生一步步操作重要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