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

合集下载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通过这次教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为学生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生字词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运用这些生字词造句。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朗读实验。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成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教学难点
-生字词的准确认读: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准确认读生字词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反复领读、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修辞手法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句和练习来逐步引导。
-情感态度的内化: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是一个难点,需要教师设计相关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
3.语文知识点讲解: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课后习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小蝌蚪找妈妈过程中的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语言感知与运用能力:通过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5.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能力:在小组讨论、分享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小蝌蚪、妈妈、长、尾巴”等,以便于学生在朗读和理解课文时能够流畅地进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PPT课件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PPT课件

七、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dù pí (肚 皮 )
hái zi
(孩 子 )


tóu dǐng (头 顶 ) liǎng zhī
两只
七、课堂作业
2.选词填空。 迎上去 追上去 游过去
⑴ 小 蝌 蚪 看 见 荷 叶 上 蹲 着 一 只 大 青 蛙 , 就 ( 游过去 ) 。 ⑵ 老 师 来 到 我 家 家 访 , 我 连 忙 ( 迎上去 ) 。 ⑶ 前 面 的 阿 姨 把 钱 包 丢 了 , 我 捡 起 来 ( 追上去 ) 还 给 她 。
五、词句积累
新词: 甩 披鼓露蹦 跳蹬蹲追迎 好句: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童话,讲了一群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 变成了小青蛙,并跟着妈妈一起捉害虫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青蛙 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要学会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 索的道理。
叫睛
二、字词乐园——会写

书写提示:左窄右宽。第一笔横写得短些,最后一笔是点。 组词:头顶 山顶 顶点 顶多 巧记:一顶小花帽,戴上真漂亮。 造句:一只灰鸟从她们的头顶上飞过。
书写提示:右部“月”的竖撇变为竖。 组词:目不转睛 眼睛 画龙点睛 巧记:眼(目)前发“青” 造句:我目不转睛地盯着黑板。

叫跳
二、字词乐园——会写

书写提示:子的第三笔横换成提,最后一笔是点。 组词:孩子 孩童 男孩 巧记:孩子不咳了。 造句:叔叔家有两个孩子。
书写提示:左边的足把撇换成竖,捺换成提,右边第一笔是竖撇。 组词:跳高 跳远 跳棋 跳槽 巧记:小兔小兔轻轻跳,不要踩疼小青草。 造句:他轻轻一跳,就跳到了河对岸。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PPT(附练习)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小蝌蚪找妈妈》PPT(附练习)

妈妈,妈妈!
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 青蛙了,快跳上来吧!
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 的尾巴已经不见了。他们跟 着妈妈,天天去捉害虫。
科学小知识
一只青蛙一天能吃七十多 只害虫,一年能消灭一万五千 多只害虫。真是保护庄稼的能 手,我们一定要保护它们!
阅读2—6自然段,找一找并说一说 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身体发生了哪 些变化?
池塘 脑袋 黑灰色 游哇游 教 捕食 迎上去 阿姨 宽嘴巴 乌龟 头顶 披着 鼓着
听课文朗读,在认准字音、认 识生字的基础上读通文章。
大家知道小蝌蚪长什么样吗?
池塘里有一群小 蝌蚪,大大的脑袋, 黑灰色的身子,甩着 长长的尾巴,快活地 游来游去。
池塘里有一群__小__蝌__蚪__,大大的__脑__袋__, __黑__灰__色__的身子,甩着_长__长___的尾巴,快活 地游来游去。
齐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课文是如何 描写青蛙的外貌的?找出来读一读。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 天,尾巴变短了。他们游到 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蹲着 一只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 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 一对大眼睛。
他们游到荷花旁边,看见荷叶上 蹲着一只 大青蛙 ,披着_碧__绿__的__衣裳, 露着_雪__白__的__肚皮,鼓着一对_大__眼__睛_。
( 2 ) ( 1 ) ( 5 )( 3 ) ( 4 )
(1)连一连,填一填。
我知道,带
披.着
雪白的
眼睛 点的词是表示
露.着
大大的
衣裳 __动__作___的词语。
鼓.着
碧绿的
肚皮
(2)青蛙天天捉___害__虫_____,我们要___保__护_____他。
青蛙喜欢吃昆虫,苍蝇、白蛉、蚱蜢,它都爱吃。它 ( )着一对大眼睛,( )在池塘边上,只要有虫子飞 过,它噌的一声( )起来,舌头一( ),就把虫子 ( )进嘴里去了。有人把青蛙养在笼子里,拿许多死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10篇)《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看图学文,它的文章语言优美、画面形象、情节生动,很合适低年级同学的学习知道。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鉴戒,下面作者精心准备了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内容,欢迎使用学习!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篇1《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情节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诵训练的好材料。

在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当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觉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点,以读为本,课堂上充满了朗朗书声。

一、激发学生读书的爱好。

根据低年级孩子独有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爱摸索,乐于探索新鲜事物的特点。

我在读课文前第一给他们一个有趣的问题或者是让他们自己读题质疑。

让他们在读书中寻觅问题的答案。

如教学本课时,出示课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问学生看了题目有什么感想。

孩子们争先恐后表明之后,我顺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为何要找妈妈?他们是怎么找妈妈的?他们找到妈妈了吗?你们提出的问题能不能在课文里找到答案呢?我们赶忙来读读课文吧!”孩子们的爱好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以爱好为条件,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书,去预习,去寻觅问题的答案,再辅助提一些读书的具体要求,收到的成效非常明显。

孩子们通过自已的朗诵找到了问题的答案,都会兴奋不已,这种自我鼓励的效用是无穷的。

在获得成功发觉的同时,孩子们常常又会发觉新的问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二、以读悟情。

读出感情是朗诵要求中的难点,而要读出“情”必须先悟出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浏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动,不应以教师的讲授代替。

”在朗诵指导中,我不拿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已去知道,去感悟,去体会读。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课时,有许多对话,如:当小蝌蚪错把乌龟当成了妈妈时,乌龟笑着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你们的妈妈,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优质课件(52页)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优质课件(52页)

保护青蛙 !
保护动物 ! 保护环境!
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
已经 。
不知什么 时候,小青蛙 的尾巴已经不 见了。他们跟 着妈妈,天天 去捉害虫。
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 蛙的呢?自由读2—6自然 段,用 双横线(===)画 出描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
小蝌蚪:大脑袋 灰色的身子 长长的尾巴
先长出( 两条后腿 )
然后长出( 两条前腿 )
最后变成了一只披着(碧绿的衣裳) 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的青蛙。 接着尾巴( 变短了 )

脑袋


灰色 捕食
kuān pī
guī
欢迎 阿姨
头顶
宽大 乌龟
打鼓
披着
池塘 捕食 宽大 披着
脑袋 欢迎 乌龟 打鼓
灰色 阿姨 头顶

袋 迎

脑袋 口袋 欢迎 迎接 水塘 池塘
袋子 袋鼠 迎风 迎面 鱼塘 荷塘
哪 那


哪 那
阿 啊
孩 该
跳 ?
两 雨
宽 肚
就 顶

) 过了几天,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大的脑袋,黑灰色的身
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
4 5
)再后来,他们的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只小青
蛙。 )现在,他们正天天帮农民伯伯捉害虫呢!
(
大脑 灰身 长尾 小蝌蚪 找 长出两条后腿
披衣 露肚 鼓眼 妈妈 尾巴变短、不见
长出两条前腿
“妈妈,妈妈!”
“我不是你们的 妈妈。你们的妈 妈头顶上有两只 大眼睛,披着绿 衣裳。你们到那 边去找吧!”
上去

二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二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小蝌蚪找妈妈》(课件)

读一读
大青蛙穿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长着一对大眼睛。
大青蛙披着碧绿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鼓着一对大眼睛。
听一听
青蛙是动物世界中最出色的“庄稼保护神”。它是一 个捕虫能手,专门吃一些害虫,比如小飞蛾、蝗虫、蚊子、 苍蝇等。青蛙的眼光锐利,速度敏捷,舌头很长并含有黏 液。它只要一发现食物,就会不动声色地把舌头往那里一 伸,目标就会被粘住。一只青蛙一天可以吃约120只害虫。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写一写
1《小蝌蚪找妈妈》
猜一猜
小黑豆,滑溜溜,圆圆脑袋长尾巴,池塘里面游啊游。 蝌蚪
绿衣小英雄,田里捉害虫,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虫。 青蛙
想一想


“灰”是会意字,从火从手,意思是火灭 了成为灰烬,可以用手拿。
想一想






“龟”是象形字。最早就像一只乌龟,后来这个字又 有了一条尾巴。现在“龟”上面的“刀”就像乌龟的头, 最后一笔竖弯钩就像乌龟的尾巴,而中间的部分就像乌龟 背上的甲。
品一品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前腿。 小蝌蚪游哇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 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排一排,讲一讲
按顺序排一排,再讲一讲这个故事。
两条后腿 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 尾巴不见了
说一说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 小蝌蚪的身体发生了四次变化:先长出了两条后
腿→又长出了两条前腿→然后尾巴变短了→最后尾巴 不见了
巩固生字
táng
池塘
jiāo bǔ
教捕食
guī
乌龟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案第【1】篇〗《小蝌蚪找妈妈》是人教版语文第二册第34课,它是一篇脱离拼音的看图学文。

课文以小蝌蚪找妈妈为线索介绍了青蛙的生长过程。

课文配有六幅图,分别与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相对应。

本课分2个课时完成,本课为第一课时。

授课完毕,反思自己的教学,感觉这堂课有成功之处。

一、运用多种有效手段使学生准确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课文第一课时的难点在于让学生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而且一年级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策划,我主要利用三个有效手段使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手段一:抓明线引暗线,条理清晰从课题入手,首先出示小蝌蚪有趣的,并提问:小蝌蚪是什么样子的?这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学生的主动观察,使小蝌蚪的样子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接着再问,小蝌蚪的妈妈会是谁呢?它是怎么找的?结果怎样?在学文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到,通过鲤鱼妈妈和乌龟妈妈的帮助,小蝌蚪一步步知道了自己妈妈的特征,并让学生一步步地说青蛙的特征,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在初学文本时,我又问了设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当学生通过第一次浏览课文知道青蛙就是小蝌蚪的妈妈后,我出示青蛙,让其观察两者外形差别。

学生纷纷说两者不像,于是我抛出问题:小蝌蚪要变成青蛙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要发生哪些变化?这就挖掘了文章的暗线,这一暗线就是文章的重点。

如此明暗线结合,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对文本了解得到了加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手段二:据文贴画,贴中取乐上课前,我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大青蛙。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精品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蝌蚪找妈妈》精品课件
1.小蝌蚪找妈妈
寻人启事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 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 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 不知道我的妈妈是谁?它在哪? 我们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 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你们 愿意帮这个忙吗?
预习要求:
• A.结合图画,自由读文, 读通顺流利
• B.读正确生字新词。 • C.读好长句子,读准节奏
大脑袋 黑灰的 身子
小蝌蚪 → 变 → 青蛙 → 长了两 → 长了两 → 尾巴
条后腿 条前腿 变短
→不见 尾巴
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 身子,甩着长 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有一只鹅 , , 。 有一只鸡 , , 。 有一只猴子 , , 。
Hale Waihona Puke 课后反思1、和同桌说说今天学习的收获好吗? 2、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课知识重点。
和停顿。
两条 哪里 宽嘴巴 头顶 眼睛 肚皮 孩子 跳上来
池塘 脑袋 黑灰色 教学 欢迎 阿姨
乌龟 披着 鼓着
他们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
他们看见/一只乌龟/摆 动着四条腿/在水里游。
轻声词
蹲着 披着 露着 鼓着 衣裳
他们后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 荷叶上。
写字有方
宽孩 跳
写字有方
宽 第十笔笔是竖弯钩
孩 第七笔是撇,不是撇折
跳 第十一笔是竖弯钩,不是
斜勾,右边的笔顺是:撇、 点、提、竖弯钩、撇、点
轻声词
披着 露着 甩着 鼓着
1.小蝌蚪( )长长的尾巴,快活 地游来游去。 2.青蛙妈妈( )碧绿的衣裳,( ) 雪白的肚皮,( )一对大眼睛。
第二课时
遇见鲤鱼——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 小蝌蚪:圆脑袋、长尾巴,长出了两条后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蝌蚪找妈妈》教材特点(一)教材简析:《小蝌蚪找妈妈》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几只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了解了妈妈的样子特点,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身体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小青蛙,并和妈妈一起捉害虫。

(二)教学重、难点: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时应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课时内容预设:第1课时重点读通课文,认识本课“我会认”中的13个生字,学习课文第1节,了解小蝌蚪的特点。

第2课时学习课文第2~6节,了解大青蛙的特点以及小蝌蚪找妈妈的经历,学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3课时学习课文,了解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朗读课文总结导行,完成书面作业,会用“已经”说话。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通过细读课文,了解小蝌蚪在找妈妈的历程中,逐渐发育成青蛙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几经曲折最后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蝌蚪、大青蛙的外部特征,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和朗读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知道青蛙是有益动物,会捉害虫。

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小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4.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动作技能目标:借助手指玩具,分角色演一演,使学生在朗读表演中,进一步理解词句的意思,充分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三)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知识的热情,能自觉保护小蝌蚪和青蛙,争做环保小卫士。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3.通过质疑、解疑,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策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本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构建信息环境下“主体参与”教学模式。

(一)教法:1.采用变序教法,可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想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学习哪一部分。

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

2.多元智能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悟、朗读表演、唱一唱、画一画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各类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从而积极、有效地投入学习。

(二)学法: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预设的学法是:1.探究法:学生可以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知识,获得成功的愉悦。

2.合作讨论法:在解决问题时先自己找答案,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最后小组代表发言,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三)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青蛙和小蝌蚪的贴图。

2.学生准备鲤鱼、乌龟、小蝌蚪、青蛙的手指玩具。

(四)板书设计:采用贴图式板书,直观、形象,符合儿童心理特征,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课外学习资源搜集与处理:1.课前请学生搜集有关小蝌蚪与小青蛙方面的常识与图片。

2.提供小蝌蚪生长过程的图片一组,让学生按顺序贴图并进行说话训练。

3.自制拇指玩具一套,准备自己分角色朗读。

4.课后提供课外相关学习资料三份,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流程:第1教时(一)出示课题:小蝌蚪找妈妈1.读题2.质疑:①小蝌蚪长什么样?②它的妈妈是谁?长什么样?③小蝌蚪是怎么找到妈妈的?(二)读通课文1.自由读。

(碰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或生字表二中的拼音老师)2.读给同桌听,互相正音。

3.看连环画,找到相应的小节,一起读一读。

4.自由选择文中的一个小节读给大家听。

(三)学习生字见PPT会认字塘、脑、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会写字两、哪、皮、跳、就、肚、孩、生字组词塘 táng 鱼塘yú táng 池塘chí táng脑 nǎo 大脑dà nǎo 脑袋nǎo dai 头昏脑涨袋 dài 袋子dài zi 一袋yī dài 酒囊饭袋灰 huī灰色huī sè灰心huī xīn 万念俱灰哇 wā好哇hǎo wā哇啦wā lā教 jiào 教室jiào shì教育jiào yù因材施教捕 bǔ捕鱼bǔ yú捕蝉bǔ chán 捕风捉影迎 yíng 迎接yíng jiē欢迎huān yíng 曲意逢迎阿ā阿姨ā yí阿婆ā pó刚正不阿姨 yí阿姨ā yí姨妈yí mā宽 kuān 宽阔kuān kuò宽大kuān dà宽大为怀龟 guī乌龟wū guī海龟hǎi guī龟年鹤寿顶 dǐng 头顶tóu dǐng 山顶shān dǐng 灭顶之灾披 pī披衣pī yī雨披yǔ pī披红挂绿鼓 gǔ敲鼓qiāo gǔ打鼓dǎ gǔ一鼓作气两 liǎng 两岸liǎng àn 两岸liǎng àn 一刀两断哪 nǎ哪座nǎ zuò哪儿nǎ er皮 pí皮袄píǎo 牛皮niú pí皮开肉绽跳 tiào 跳高tiào gāo 跳远tiào yuǎn 上窜下跳就 jiù就是jiù shì就来jiù lái 一挥而就肚 dù肚子dù zi 肚子痛dù zi tòng 小肚鸡肠孩 hái 孩子hái zi 孩童hái tóng填空过渡:(有)一群小蝌蚪(在)池塘里游。

(四)学习课文第一节1.小蝌蚪长什么样的呢?出示第一节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读。

2.根据课文内容同桌合作画一幅画。

3.对照课文,评一评画得对不对,为什么?(检测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4.朗读课文,表现小蝌蚪的活泼可爱。

5.仿照《小蜻蜓》的曲调,学唱歌曲《小蝌蚪》(小蝌蚪真可爱,黑灰身子大脑袋,甩着长尾水中游,游来游去多快活!)(五)课后延伸1.你们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吗?(大青蛙)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我们下节课再学。

课后请去搜集关于青蛙方面的知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出问题1.鼓励学生用不同形式展示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如:读生字说说记字好方法;读课文说出小蝌蚪的样子;展示自己所画的小蝌蚪在池塘里游的图画;唱上节课教的儿歌等等)2.我们已经知道了小蝌蚪可爱的样儿,那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构建问题情景。

这节课就围绕这些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学习、研究。

(二)围绕问题,探究学习学生想先深入了解哪个问题,就先学习哪一部分。

问题1:小蝌蚪的妈妈长得怎么样?1.自由朗读2.3.4小节,先把所有写小蝌蚪妈妈样子的词句用横线划出来。

再四人小组内交流,看看是否找对找全。

讨论一下怎样连起来说说青蛙的样儿?2.小组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

3.研读描写青蛙样儿的句子,感悟“披、露、鼓”等用词的准确、生动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知道青蛙是种有益的动物,我们要保护小蝌蚪和大青蛙,做环保小卫士。

朗读句子,体会青蛙的美,表达大家对青蛙的喜爱之情。

4.学唱歌曲《青蛙妈妈》,记住青蛙特征,积累好词。

(自编歌曲:大青蛙四条腿,披着绿衣露白肚,鼓眼睛儿宽嘴巴,捉起害虫顶呱呱。

)5.对比朗读写小蝌蚪和青蛙妈妈特点的话,知道他们的样子不一样,这是小蝌蚪要找妈妈的原因之一、问题2:小蝌蚪是怎么找妈妈的呢?1.由读读2.3两节,边读边想,你能自己读懂哪些内容?还有哪些需要请教大家?2.重点理解:(1)小蝌蚪为什么忽然想到要找妈妈?(这是小蝌蚪找妈妈的另一个原因。

)(2)小蝌蚪为什么错把乌龟当作自己的妈妈了?(知道鲤鱼妈妈、乌龟妈妈介绍得不够全面。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再现找的过程(请几位小朋友戴上拇指玩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表演中随机理解:迎上去、追上去)。

4.小蝌蚪最后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齐读第5节,体会见面时的情景。

抓住青蛙妈妈的话“好孩子,你们已经长成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质疑,可引出下一个问题情景,即:问题3: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三)复习巩固,完成书面作业。

1.课文中的生字,还记得吗?谁来领大家读一读?2.“迎”和“追”两个字相同在哪些地方?(偏旁相同,笔顺规则相同,都有走过去的意思。

)走过去的方向一样吗?(迎:面对着走过去。

追:从后面赶上去。

)3.口头填空:荷叶上()着一只大青蛙,()着碧绿的衣裳,()着雪白的肚皮,()着一对大眼睛。

4.学习生字“什、么;变、条”:读字组词,交流记字好方法。

先描红再看老师范写,体会书写要领,最后独立书写。

读句子:不知什么时候,小蝌蚪的那条长尾巴变短了。

(四)课后延伸,请大家课后去搜集有关小蝌蚪生长变化方面的知识与图片。

第三教时(一)复习引入1.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是怎么变成小青蛙的?学生简要交流所搜集的信息。

2.课文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全文。

(二)细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描写小蝌蚪形体变化的句子。

2.给小蝌蚪形体变化过程图标上序号。

3.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

4.完成填空题:小蝌蚪先长出两条()腿,再长出两条()腿,后来尾巴变()了,最后尾巴()了,成了一只()。

5.读读说说:(用“已经”说话,可以先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训练,然后再进行开放性训练,如:小蝌蚪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它们黑灰色的身子已经变成了青绿色。

它们已经变成了小青蛙。

小青蛙已经会跳了。

小青蛙已经会捉害虫了……书上作业: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说句子。

披着碧绿的衣裳鼓着大大的眼睛露着雪白的肚皮甩着长长的尾巴读一读,记一记。

脑袋、口袋、袋子、袋鼠欢迎、迎接、迎风、迎面水塘、池塘、鱼塘、荷塘(三)总结导行: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2.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四)课后延伸:1.画小蝌蚪变化过程的连环画。

2.课后阅读所提供的学习资料。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方惠珍的《小蝌蚪找妈妈》)附板书01小蝌蚪→找→妈妈?问鲤鱼、乌龟?(青蛙)大脑袋先长后腿四条腿黑灰色的身子再长前腿宽嘴巴长长的尾巴尾巴变短披绿衣尾巴不见露白肚鼓眼睛教学反思:设计教学时能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

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在生长过程中的几次形体变化,和小蝌蚪在鲤鱼妈妈和乌龟的帮助下,怎样找到青蛙妈妈的经历,并从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想象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