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2课时 倍的认识_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12 倍的认识(1)-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12 倍的认识(1)-冀教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P30对应的课程,课程主题是“倍的认识(1)”。
本节课主要讲解学生对于“倍”的认识,通过图形、数字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倍”的真正含义,拓展学生对于“倍”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道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2.学会使用图形表示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3.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和拓展“倍”的概念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2.培养学生对于图形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敏感度3.拓展学生对于“倍”的概念,使之形成系统的认识四、教学过程1. 热身通过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进行热身,比如“猜数字”、“五子棋”,让学生对于数字和图形有一定的敏感度,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导入通过老师手中的一些物品,比如橡皮擦、铅笔盒等,让学生猜测老师手中的物品有多少个,通过学生的猜测和老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同时让学生发现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
3. 讲解在引导学生理解“倍数”的概念后,老师可以通过多个图形,比如正方形,让学生发现图形之间的倍数关系,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倍”的概念和认识。
4. 操作在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操作,比如用小正方形拼成大正方形,或者用小圆形拼成大圆形等,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学生对于“倍”的认识。
5. 总结在操作完成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于“倍”的概念和认识。
6. 作业布置适量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巩固和拓展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在下节课进行检查和答疑。
五、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主要包括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以及图形之间的倍数关系。
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2,4,6,8,….图形之间的倍数关系:小正方形—大正方形—超级大正方形小圆形—大圆形—超级大圆形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实际出发,通过数字、图形等方式引导学生对于“倍”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于“倍”的概念形成系统的认识。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案(优质精编)

《倍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倍”的含义,能根据直观图示填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倍”的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根据直观图示填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能根据直观图示填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分组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激趣,教师口述大象的谜面,让学生猜谜。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好吗?谜面是: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
鼻子粗又长,帮人把活干。
学生猜出谜底是大象。
二、新课学习体会“倍”的含义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草地上有4头大象2头小象。
并通过大象的颜色了解是两家,每一家有2只大象、1只小象。
师:对!我们课本第80页就有大象,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生1:有4头大象,1头小象,小象在草地上玩耍。
生2:我看这6头象是2个家,每一家有2只大象、1只小象。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象的颜色不一样。
2.教师以一家大象为例,说明:2头大象、1头小象,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大人和孩子的关系。
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师:每一家大象有2头大象、1头小象,2里面有2个1,我们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教师板书:2头大象 1头小象大象头数是小象的2倍师:哪个同学家是3口人?请举手。
谁能用“倍”来说一说你们家大人和小孩的人数关系?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3.教师接着介绍:图中有4只大象、2只小象,4里面有2个2,还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师:再来看这幅大象图,有4头大象、2头小象,4里面有2个2,还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教师板书:4头大象、2头小象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4.让学生举出是2倍关系的例子,给学生充分的举例机会。
师:你能用其他的动物举出是2倍的例子吗?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对说出较大数的同学给予表扬。
最新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最新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倍的认识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第七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案:一、直接引出今天学习课题倍的认识.二、了解“倍”的概念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大象之家,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了解草地上有4头大象2头小象。
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象和小象的多少关系,结合讨论,教师介绍: 2头大象,1头小象,就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使学生较直观地感受“倍”的含义。
师:他们家有2头大象,1头小象,大象多,还是小象多?生:大象多。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大象比小象多这件事吗?学生可能说:●大象比小象多一头。
●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小象的头数是大象的一半。
第二种说法学生说不出,教师直接讲授。
如果第三种说法没有出现,教师不予介绍。
师:4头大象2头小象,我们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教师板书:大象头数是小象的2倍4是2的2倍三、理解“倍”的含义1.让学生看拔萝卜的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谁,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使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图中有谁?生:小兔和兔妈妈。
师:它们在干什么?说了些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体会“倍”的意义1-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体会“倍”的意义1冀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七课《体会“倍”的意义1》。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倍”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倍”的概念,知道什么是“倍”;2. 培养学生运用“倍”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倍”的概念;2. 运用倍进行数学计算;3. 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卡片等教具;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倍”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倍”;2. 新课:教师讲解“倍”的概念,并通过教学卡片进行演示;3. 练习:教师布置一些运用“倍”进行数学计算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4. 应用:教师布置一些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板书设计1. “倍”的概念;2. 运用倍进行数学计算;3. 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让学生完成一些运用“倍”进行数学计算的题目;2. 让学生完成一些运用“倍”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PPT、教学卡片等教具,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倍”的概念,并通过练习和应用,培养了学生运用“倍”进行数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并及时给予解答。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详解理解“倍”的概念1. 直观演示:使用教具,如积木或计数器,展示一个数(如2)和它的倍数(如4、6、8)之间的关系。
通过物理操作,让学生看到2个积木加上另外2个积木,就是2的2倍,即4个积木。
2. 生活实例: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家庭成员的年龄关系(爸爸的年龄可能是孩子的3倍),或者购买水果时的数量关系(一箱苹果可能是半箱的2倍)。
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 7.3《倍的认识》教案 (新版)冀教版

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 7.3《倍的认识》教案(新版)冀教版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0、81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初步体会“倍”的含义,能根据直观图示填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3、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倍”的知识充满好奇心。
教学方案:附送:2019年(秋)二年级数学上册 8《探索乐园》单元分析(新版)冀教版(一)单元教育目标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3×3”方格中事物的排列规律。
2.在观察、交流图中各数之间关系的活动中,发现隐含的运算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填数问题。
3.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会表述自己思考的过程,培养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对有规律的事物有好奇心,获得愉快的体验,培养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单元教材说明本单元是在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探索乐园”的基础上学习的,共安排2课时,内容编排如下:第1课时(教科书90页、91页),探索“3×3”方格中图形排列的规律。
教材设计了“用3个圆片、3个正方形、3个三角形按要求摆”的两个操作活动。
活动(1),把它们有规律地排成一行。
以交流的方式给出学生的两种摆法。
活动(2),把它们有规律地摆在下面的方格里。
教材给出了“3×3”的方格,并以交流的方式给出了三种学生可能出现的摆法。
接着兔博士提出:要使每行和每列的图片各不相同,应该怎么样摆放?并给出两种三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摆放的示意图。
“练一练”设计了两道题:第1题是活动(2)的基础练习,从“3×3”方格中给出的花朵摆放,发现规律并确定空格中放哪朵花;第2题,根据看到的扑克判断摆的规律,确定扣着的扑克牌是几。
本节课的活动(1)是学生以前已经熟悉的,教学的重点是在“3×3”的方格中有规律地摆图形,难点是在“3×3”的方格中摆成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且每一行、每一列又不相同的情况。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12 倍的认识(1)-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7.12 倍的认识(1)-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倍数的概念;2.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求出数的倍数;3.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倍数的概念;2.求数的倍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将多种解释或概念同化为自己的认知。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的教案;2.适当数量的练习册;3.教学工具:黑板、标尺、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教师用黑板和绘图工具,画出6个小鸟,每个小鸟旁都标着数字,比如2、3、4、5、6、8。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问大家小鸟一些数学问题,比如:“如果有一个小鸟,那么有几个?”或“如果有3个小鸟,请问它们的数量是多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考和想象,尝试回答问题。
2. 概念解释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观察黑板上的小鸟图示,并逐个解释它们旁边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倍数”。
同时也应该与学生探讨多种倍数的解释,比如如果将2看作一个整数,那么每个数字都可以被2整除?是吗?3. 计算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倍数的概念,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相关计算的练习。
比如询问学生4的倍数是多少? 8的倍数是多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讨字符串/数字之间的密切关系。
比如数字3可以由字符串“111”来表示,同时字符串“111111”表示的数字是什么?4. 练习实战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提高学生们的倍数计算能力,借此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
通过实战演习、举一反三,将概念应用至实际。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解决以下问题:•在操场上,四人一组练习标枪投掷,共摆放了10个组。
•小王要请全班同学选择一件衣服,他想为每一件衣服编号。
•在普通班里,总共有80名学生,他们都通过考核才能进入文艺班,如果只能录取20名学生,那么这些学生是普通班的多少倍?5. 教学总结总结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倍数概念,正确理解倍数的运用,在日后的学习中更轻松地掌握更多数学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2课时 倍的认识_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七单元第12课时倍的认识_冀教版第七单元第十二课时倍的认识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0页、81页,体会“倍”的意义。
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倍”的概念建立的起始课,学生对“倍”的名词和含义都没有经验和基础,本课教材给出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大象之家”,一个是“拔萝卜”,在这两个情境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图画,交流图中的信息,体会图中实物和数据的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数据之间的关系,给他们充分的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倍”的含义,能根据直观实物回答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倍”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活动,对“倍”的知识充满好奇心。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借助熟悉的实物,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用“倍”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好不好?生:好!师:(课件呈现熊猫图,共9只熊猫)这是什么动物?有几只呢?生:熊猫,有9只……师:(课件呈现小猴子情境图,每9只一群,展示3群猴子)小朋友们看,1. 教材“练一练”第1题。
师:小朋友们,请拿出花片,我们来摆一摆,第一行先摆3个红色花片,第二行再摆12个黄色花片。
然后请同学之间讨论一下:黄色花片的个数是红色花片的( )倍。
1. 教材“练一练”第2题。
2. 玲玲有3本故事书,琪琪有12本故事书,琪琪的故事书是玲玲的( )倍。
玲玲:琪琪:4. 5个 15个 答案: 1.3 3. 4 4. 3 四、达标反馈 1. 教材“练一练”第3题、4题。
2. 填空。
(1)●●●● □□□□ □□□□□是●的( )倍。
(2)王叔叔养了8只灰兔,24只白兔,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 )倍。
3.参加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 )倍,音乐组人数是( )组人数的3倍。
2019-2020学年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倍的认识》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先由最简单的2只和1只,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师:每一家大象有2头大象、1头小象,2里面有2个1,我们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教师板书:
2头大象13口人?请举手。谁能用“倍”来说一说你们家大人和小孩的人数关系?
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师:根据兔妈妈和小兔了拔萝卜的个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会说到:
(1)兔妈妈拔的多,小兔拔的少。
(2)兔妈妈比小兔多拔4个萝卜。
(3)兔妈妈拔的萝卜的个数等于3只小兔拔的萝卜的个数。
(4)兔妈妈拔的萝卜的个数是小兔拔萝卜个数的3倍。
(3)、(4)两种说法出现后,教师给予鼓励,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生:6里面有3个2。
师:对!小兔拔了2个萝卜,以2个为标准,把6个萝卜每2个一组,可以分成3组,也就是6里面有3个2。6里面有3个2,就可以说6的2的3倍。
板书:6是2的3倍。
4、提出“举两个数,并说明大数是小数3倍”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为学生提供在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知识迁移的空间,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
3、教师接着介绍:图中有4只大象、2只小象,4里面有2个2,还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扩大2倍的关系是数量,使学生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2倍”的含义。
师:再来看这幅大象图,有4头大象、2头小象,4里面有2个2,还可以说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教师板书:
4头大象、2头小象
大象的头数是小象的2倍
4、让学生举出是2倍关系的例子,给学生充分的举例机会。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然后教师用小黑板呈现下面的题让学生自己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第十二课时倍的认识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
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教学内容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0页、81页,体会“倍”的意义。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
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教学提示
本节课是“倍”的概念建立的起始课,学生对“倍”的名词和含义都没有经验和基础,本课教材给出了两个情境,一个是“大象之家”,一个是“拔萝卜”,在这两个情境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图画,交流图中的信息,体会图中实物和数据的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数据之间的关系,给他们充分的表达不同想法的机会,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体会“倍”的含义,能根据直观实物回答简单的求倍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倍”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观察、讨论活动,对“倍”的知识充满好奇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熟悉的实物,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用“倍”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学具准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好不好?
生:好!
师:(课件呈现熊猫图,共9只熊猫)这是什么动物?有几只呢?
生:熊猫,有9只……
师:(课件呈现小猴子情境图,每9只一群,展示3群猴子)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动物,你能表达出它们的数量吗?
生1:小猴子,一共27只小猴子……
生2:对,它们是9只一群,有3群,也就是3个9只……
师:熊猫有1个9只,猴子是3个9只,你能用圆形图片代替这两种动物,在小组内摆一摆吗?
(学生小组操作,实践并讨论)
【设计意图:复习几个几,是为了后面学习“倍”的概念打下基础,通过“摆一摆”的操作,让学生产生类比的意识,体会两种数据之间的比较和联系。
】
二、探究新知,合作学习
1.课件演示“大象之家”的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4头大象,还有2头小象……
师:怎样表达大象和小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生1:小象是2只,大象是4只,也就是2个2只。
生2:小象的数量只有大象数量的一半……
师:4头大象,2头小象,可以说成“大象的头数是小象头数的2倍”
2. 课件呈现“拔萝卜”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看情境图,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呢?
生:小兔子拔了2个萝卜,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
师:根据情境图,你能表达兔妈妈和小兔子拔萝卜数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小兔子拔了2个萝卜,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是3个2……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兔妈妈和小兔子拔萝卜的数量关系,我们也可以用“倍”来表示,应该怎么说呢,先和同桌商量一下吧!
生:兔妈妈拔得萝卜个数是小兔子拔萝卜个数的3倍。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老师太高兴啦。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逐步的体会“倍”的意义,并学会用“倍”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
】
三、实践新知,巩固拓展
1. 教材“练一练”第1题。
师:小朋友们,请拿出花片,我们来摆一摆,第一行先摆3个红色花片,第二行再摆12个黄色花片。
然后请同学之间讨论一下:黄色花片的个数是红色花片的()倍。
1. 教材“练一练”第2题。
2. 玲玲有3本故事书,琪琪有12本故事书,琪琪的故事书是
玲玲的( )倍。
玲玲:
琪琪:
4.
5个 15个
答案:1.3 3. 4 4. 3
四、达标反馈
1. 教材“练一练”第3题、4题。
2. 填空。
(1)●●●● □□□□ □□□□
□是●的( )倍。
(2)王叔叔养了8只灰兔,24只白兔,白兔只数是灰兔只数的
( )倍。
3.
参加科技组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 )倍,音乐组人数是
( )组人数的3倍。
音乐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 )倍。
4.
课外小组
体育组
美术组 音乐组 科技组
人数 4 3 12 6 篮球的个数是足球个数的( )倍。
的条数是条数的()倍。
答案:2. (1)2 (2)3 3. 2 体育 4
4. 4
五、课堂小结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学完了,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和感想吗?
生1:我们会表达数据之间的关系,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
生2:认识了“倍”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比较两个数……
六、布置作业
1.教材“练一练”第5题。
2. 口算下面各题。
28÷4 54÷6 81÷9 42÷7
12÷3 32÷4 25÷5 16÷2
3. 蝴蝶只数是小鸟只数的()倍。
8只4只
4. ☆☆☆☆☆☆☆☆☆☆☆☆
☆个数是★个数的()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体会“倍”的意义
大象:4头
《倍的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教学知识点主要有两个:一是认识倍,理解倍的意义;二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决问题。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出发,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两个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其目的是联系以前的旧知,给学生建立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引发新知,其实在相差关系基础上,两个量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关系就是倍数关系。
存在倍数关系有个前提,那就是两个量之间需要存在一个包含关系,即大数里有几个小数。
在学生心理建立好“一份”和“几份”的认识,明确图上表面含义“几份”的产生是由“一份”决定的。
通过形象动画展示,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找准“一份”很重要,它可以清楚地让我们找到“几份”。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告诉学生这是一种新的关系:倍数关系,此时我们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