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思考题作文【小学四年级300字】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精选28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
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篇1在七年级“数学报”第一期上,刊登了这样一道怪题:以前,美国举行了一次“全美数学能力测验”,有83万中学生参加,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个三棱锥和一个正四棱锥,他们的棱长都相得,问他们重叠一个侧面后,还露出几个面?标准答案是七个面,因为两锥分开时有4+5=9(个)面。
当他重叠一个面后,有两个面被遮住了,所以标答案是七个面。
可是一位十七岁的中学生丹尼尔的回答却是五个面,阅卷者当然判他错。
丹尼尔为了证明自己的结论是对的,回家后做了个模型,当他把这个模型交给老师时,老师不得不承认丹尼尔的结论也是对的。
从上面似乎可以得知,有两个标准答案:一是原来的标准答案七个。
二是丹尼尔的答案五个。
我回家也做了两个模型,一推演,发现只要是在三棱锥和四棱锥棱长相等的特殊情况下,三棱准和四棱锥的侧面拼合起来时,不仅有连个面被遮住了,还有两对两个面恰好重合成了一个面的情况。
所以应是9-2-2=5(个)面单新的问题又来了,按照上面的推法,正三棱锥和正四棱锥侧面拼合后就不能是7个面了,也就是原来的标准答案错了。
我又仔细读了读题,发现以下三点构成了一个特例:1·正四棱锥2·它们的棱长相等(即底棱和侧棱都相等,并和上一条构成了特殊的正四棱锥和正三棱锥的形状)3·侧面(限定了贴合方式)只要有以上三点,就一定是5个面,而不能使7个面。
看来还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呀!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优秀作文篇2周六晚上,女儿完成了国庆节手抄报后,还意犹未尽,想再干点儿什么。
于是,就自己找了一张第一单元的数学试卷来做。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有一天,小明在做数学题时遇到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让他思考了很久。
问题是这样的:给定一条长为L的绳子,要将其切割成n段,每段的长度都是整数。
假设每段绳子的长度都是l1, l2, ..., ln,那么它们的乘积P=l1 * l2 * ... * ln。
请问,怎样切割绳子才能使得乘积P最大?小明思考了一会儿,开始尝试找规律。
他先从简单的情况开始思考,比如绳子的长度L=2时,只能切割成两段长为1的绳子,此时乘积P=1。
当绳子的长度L=3时,可以切割成两段长为1的绳子或一段长为2的绳子,此时乘积P都为2。
小明发现,当绳子长度较小时,切割成多段长度为1的绳子乘积P最大;当绳子长度为2时,切割成两段长度为1的绳子乘积P最大;当绳子长度为3时,切割成一段长度为2的绳子乘积P最大。
当绳子长度L=4时,不管怎么切割,乘积P的最大值都是4,无法再切割得到更大的值。
小明继续思考,他发现了一个规律:当绳子的长度L大于等于5时,可以将其切割成一段长度为3的绳子和n-1段长度为1的绳子;或者切割成两段长度为2的绳子和n-2段长度为1的绳子。
小明觉得这是因为3 * 1 >(2 * 2) ,即将绳子切割成一段长度为3的绳子和n-1段长度为1的绳子乘积P会更大。
小明很高兴地发现,他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将这个方法告诉了同学们,大家都觉得很有启发,开始想象和探索更多关于绳子切割的问题。
这道数学题引发了小明们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他们开始意识到数学不仅仅是死板的计算,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他们发现,数学可以帮助我们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一般性的规律,并通过逻辑推理和证明来解决问题。
数学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从而在各个领域中发现新的知识和创造新的价值。
通过这道数学题,小明们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他们开始主动寻找数学中的挑战和乐趣,希望通过数学的力量,解决更多的问题,改变自己和世界。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画图思考,变难为易

画图思考,变难为易这几个星期,我们在数学课上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密老师教了我们用列表和画线段图的策略来分析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在平时的练习中,我特别喜欢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和找到解题思路。
把不清晰的文字信息转化成直观的线段图信息,这个转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分析题意的过程,就是找解题思路的过程。
在一次的练习中,我遇到了这样的一道题目: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第一天行驶了10个小时,第二天以比第一天每小时快5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小时,比第一天少行驶了170千米,两天各行驶了多少千米?我读了一遍,感觉有点懵,然后又读了一遍,还是没有理清思路。
这时候,我想到了列表格的方法,于是开始画表格,可是这样列表格的话,①②③的格子里就不好填,而且也看不出解题思路。
于是,我又开始画线段图,想着这是关于时间、速度、路程的题目,是不是线段图更合适呢?不管了,我拿出尺来画吧。
这样一画,这个条件“第二天以比第一天每小时快5千米的速度行驶了6小时”就不方便表示了,而且也看不出数量关系。
我又再次停下了笔,思索了一会,忽然有了一个想法:把第二天的每个小时比第一天快5km先表示出来,然后再调整,这样就清清楚楚了!我看着线段图,一下就列出列算式:6×5=30km,170+30=200km,10-6=4h,200÷4=50km,第一天:50×10=500km,第二天:500-170=330km。
而且第二天的算法还能这样算:50+5=55km,55×6=330km。
这种算法可以用来检验自己的方法对不对,计算正不正确。
做出了这道算式,我心里可开心了,但是一开始没有仔细读题,这几天在学习列表的策略,我就想都不想拉起笔来就列表,然后填不出表格,看来,要解决问题,一定要根据问题的特点来找合适的策略,不然反而会陷入困境而解决不了问题。
【日记】一道数学实践题引发的思考_800字

【日记】一道数学实践题引发的思考_800字今天,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在我的想象中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
题目是这样的:有三只颜色不同的球,分别是红、黄、蓝,其中一只球是真球,其他两个是假球,且真球重量和其他两个球不一样。
现在有一台天平,问最少称几次可以找出真球,并判断是比假球更重,还是比假球更轻?柔和的周五,我在享受数学思维的愉悦中,面对这个问题,开始展开我的思考。
从基础开始推理,首先要明确,天平每一次能够称出两个物体的相对重量,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如果通过两只一起比较来找出真球,那就必须要比较6次,一只与一只分别相互比较,依次比较下去,确定出真球。
可是,如果只能通过两个球的比较来找出真球的话,最少需要比较几次呢?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沉浸在一种奇妙的体验中——思维的张力和自我发掘。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得出答案。
细心的我发现,如果注重球的组成元素,区别不同的组合方式,会不会有可能减小比较的次数呢?我继续思考,通过分析发现,只需要两次比较就可以确定出真球的真实状态,那么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将三个球分成两堆,每堆放两个球,然后比较两堆的重量,如果比较出重量更重的一堆,那么真球就在重量更重的这堆中,然后再将这堆两个球继续进行比较,即可确定真球是比假球更重还是更轻。
如果两堆重量相等,那么真球一定在第三个球里面,再对这个球进行比较,即可确定真球的状态。
思考结束,最后我写下了我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都需要用一种创新的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注重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利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去破解难题,然后寻找那些高效、便捷、准确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掌握一种聚焦全局的思维模式,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
用创新的思路看待问题不仅能够使事情变得复杂,还可以让我们看到事情不同的一面,这些不同的面向可以乘以我们发掘和拓展自身的天赋和才能,从而促进进一步的发展和成长!。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

一道数学题引发的思考在生活中,时不时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却让人深思的数学问题。
近日我遇到了这么一道题目,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设有3个数a、b、c,已知它们的和是9,而a的平方加上b的平方加上c的平方等于29。
那么请问a、b、c分别是多少?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直接解方程的方法。
设a=x,b=y,c=z,那么我们可以将问题转化成如下的方程组:x + y + z = 9x^2 + y^2 + z^2 = 29我在解这个方程组的过程中却陷入了困境。
无论是运用消元法还是代入法,都无法求出唯一解。
我开始怀疑是否有哪里出错了,于是我尝试了各种方法,但始终没有进展。
在经过一番思考后,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能并没有唯一解。
虽然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由于方程的个数比未知数的个数少,导致可能有多个解存在。
于是,我决定把这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
我发现,题目中并没有限定a、b、c都是实数,它们也可以是虚数。
这样一来,问题就可以进一步推广,不再局限于实数范围。
我重新审视了这个问题,考虑了虚数解的情况。
经过一番计算,我发现当a=1,b=2+√3i,c=2-√3i时,可以满足题目中的条件。
而且,这个答案也符合我们对方程组的解个数的推测。
这个问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它让我看到了数学中的未知数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有时候,方程组并没有唯一解,而是存在着多个解,甚至是无数个解。
在解题的时候,我们要善于审视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一种思路上,还要考虑到其他可能性。
这个问题还让我思考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有时可以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启示。
这道看似简单的数学题引发了我对数学的思考。
它让我认识到数学中的未知数是可以有多种解的,同时也提醒我在解题中要善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解答这个问题,我对数学的认识得到了一定的深化,也对数学如何联系到现实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日记】一道数学实践题引发的思考_800字

【日记】一道数学实践题引发的思考_800字今天在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道数学实践题,让我们思考解决方法。
这道题目是这样的:一个玻璃球从10米高的地方落下,每次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的三分之二。
问这个玻璃球经过了多少次弹起后,它的高度小于1米?这个问题一开始我感到有些困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于是,我开始尝试列举出球弹起的高度,希望能从中找到规律。
首次弹起后的高度是10米的三分之二,即6.67米。
第二次弹起后的高度是上一次的6.67米的三分之二,约为4.44米。
我发现每次弹起后的高度都是前一次的三分之二,这与我预期的一致。
接下来,我继续进行计算。
第三次弹起后的高度是上一次的4.44米的三分之二,约为2.96米。
第四次弹起后的高度是上一次的2.96米的三分之二,约为1.97米。
第五次弹起后的高度是上一次的1.97米的三分之二,约为1.32米。
第六次弹起后的高度是上一次的1.32米的三分之二,约为0.88米。
我发现,第六次弹起后的高度已经小于1米了。
所以,玻璃球经过了六次弹起后,它的高度小于1米。
通过这道题目的解答过程,我思考到了一些数学思维的方法。
列举出一些具体的数据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通过列举,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些规律,从而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观察一组数据的规律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这个题目中,每次弹起的高度都是前一次的三分之二,这是一个明显的规律。
通过观察这个规律,我们可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将具体的数据和问题联系起来,帮助我们寻找解决方法。
通过将问题抽象成一组具体的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它。
这道数学实践题引发了我对数学思维方法的思考。
通过列举数据、观察规律和抽象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我相信这些思维方法对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数学题的思考作文

对数学题的思考作文一提到数学题,我的脑袋就开始嗡嗡作响。
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符号,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总是在我眼前跳来跳去,让我眼花缭乱,不知所措。
记得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
那是一个周末的下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我的书桌上,本应是个惬意的时光,却被这道题搅得心烦意乱。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为 20 厘米,高为 50厘米,里面装了一半的水。
现将一个底面半径为 10 厘米,高为 30 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完全浸没在水中,水面会上升多少厘米?”我盯着这道题,眼睛都快要看直了。
心想,这都是啥呀!先算圆柱的体积,再算圆锥的体积,然后还得考虑两者的关系,哎呀,真是让人头疼。
我拿起笔,在草稿纸上乱画一通。
先把圆柱的底面积算出来,π乘以 20 的平方,这还算简单。
然后乘以高的一半,得到水的体积。
接下来算圆锥的体积,三分之一乘以底面积乘以高,这也还行。
可问题是,怎么把它们联系起来呢?我抓耳挠腮,苦思冥想。
一会儿咬咬笔头,一会儿挠挠头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笼子里的猴子,怎么也找不到出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心情也越来越烦躁。
我开始抱怨,为什么要有数学这门课,为什么要有这么难的题目。
我甚至想把书扔到一边,去外面玩个痛快。
就在我几乎要放弃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老师讲过的一个类似的题目。
好像是要通过体积的变化来求出高度的变化。
我重新振作起来,再次拿起笔,认真地计算起来。
我先算出圆锥的体积,三分之一乘以π乘以 10 的平方乘以 30,得出结果后,我发现这个体积正好是原来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
然后通过这个比例,就能算出水面上升的高度。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算出了答案。
那一刻,我心中的喜悦简直无法形容。
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突然看到了一丝光明。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靠在椅子上,看着自己写得满满的草稿纸,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我最终还是战胜了这道题。
通过这次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数学题就像爬山,虽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总会爬到山顶,看到美丽的风景。
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

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作文《一道数学题的奇思妙解一有一次数学考试,里面有一道题可把我给难住了。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大长方形里面有好几个小图形,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小长方形,还有几个不规则的四边形,然后让求其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阴影部分啊,七扭八拐的,看起来特别复杂。
我一开始用常规的方法,想把每个能算出来的图形面积都算出来,再去减掉那些空白部分,但越算越乱,那些数字像是在我脑袋里打架。
这时候我就有点着急了,眼睛紧紧盯着那道题,仿佛要把试卷看出个洞来。
突然,我脑子一闪,想到了一个很奇妙的点子。
我发现这个大长方形其实可以看作是一个整体,那些空白部分和阴影部分组合起来不就是这个大长方形嘛。
然后我看到有一个小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大长方形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还有三角形的底和高也和大长方形的长和宽能联系上。
我就假设这个大长方形的长是a,宽是b,然后算出大长方形的面积是ab。
接着,利用那些空白图形与大长方形的这种比例关系算出空白部分的面积是多少,最后用大长方形的面积减去空白部分面积,很轻松就得到了阴影部分的面积。
我当时可兴奋了,心里就像中了奖一样,特别有成就感。
二又一次家庭作业也是数学题,这道题乍一看真是让人头疼。
题上说,有一个圆柱形容器,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0厘米,里面装满了水,然后把一部分水倒入一个底面半径是2厘米的圆锥形容器中,直到圆锥形容器装满,这时候圆柱形容器中水面下降了2厘米,问圆锥形容器的高是多少。
常规的算法就是先算出圆柱形容器里倒出去的水的体积,也就是底面半径为3厘米,高2厘米的圆柱的体积,用公式一算,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
再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去算圆锥的高。
可是我当时不知道怎么搞的,就是觉得这公式算起来有点麻烦。
然后我就开始动脑筋想巧办法。
我就想象啊,如果把圆柱形容器和圆锥形容器的底面放在一个水平面上,那这两个容器里面水的体积有个特别好玩的关系。
我画了个特别简单的示意小图在草稿纸上,把圆柱里下降的那部分水想象成一个小圆柱,而圆锥里的水想象成和这个小圆柱等体积的圆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级:四年级作文类型:日记作文字数:348字
一道数学思考题
今天晚上,我正在做一道数学思考题。
我用笔架着脑门,皱起了眉头。
这样那样都不行。
哎,到底怎么写呢突然一种正确的方法闪过我的眼前,三乘四等于十二,六十除以五,啊!六十除以五的答案还没算出来,我就立即又否定了它。
我根本就不知道刚才差一点儿我就成功了,便大声呼唤妈妈,妈妈问我干什么。
我说:“这道题我不会。
”妈妈就让我在草稿纸上一一试一下。
我先三乘以五等于十五,肯定不行,题目规定一个数只能用一次,算式中的五重复了。
我接着用二乘以五等于十,但不行,因为六、四、三三个数不管怎样组合,都不能除出十。
我又用四乘以五等于二十,也不行,因为用剩下的数还是算不出二十。
最后,我用三乘以四等于十二等于六十除以五,才算出正确答案。
我告诉妈妈,我就差一点就算出来了,妈妈意味深长地说:”你呀,要细心一点呀!不能太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