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 陵 市 情 简 介
安徽铜陵导游词

安徽铜陵导游词铜陵,位于江淮平原腹地,是中国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如今的铜陵是安徽省的地级市,也是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和能源基地。
铜陵既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又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铜陵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自然景观1.天门山天门山位于铜陵市西南部,是中国的五岳之一。
山峰峻拔,云雾缭绕,被誉为“巍峨天门,鹤鸣翠屿”。
山上有天门洞、天门宫、石笋、石钟乳等景点,景色秀美,令人流连忘返。
2.铜陵大峡谷铜陵大峡谷位于铜陵市北部,是中国最美的峡谷之一。
峡谷中有奇峰怪石、溪流飞瀑,景色宜人,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游览峡谷还可以进行漂流、攀岩等户外运动,是亲近自然的绝佳去处。
3.杜甫江台杜甫江台位于铜陵市东南部的壶瓶山上,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曾经居住的地方。
江台背靠山,远眺江水,风景如画,被誉为“江海之腹、诗书之府”。
4.金鹅湖金鹅湖位于铜陵市市区,是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碧绿。
湖周围有众多的健身步道和休闲设施,是铜陵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二、历史文化1.铜山彝族古城铜山彝族古城位于铜陵市城南,是中国重要的彝族古城之一。
古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和古建筑,是了解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2.铜陵博物馆铜陵博物馆位于铜陵市市区,是全国重点博物馆之一。
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民俗展品,让人们了解铜陵的历史和文化。
3.周恩来故居周恩来故居位于铜陵市市区,是中国著名政治家周恩来曾经居住的地方。
故居内陈列了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和文物,成为人们缅怀周恩来的地方。
4.古庙古寺铜陵市还有许多古庙古寺,如兴化寺、龙兴寺、庐山寺等,这些古庙古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宏伟的建筑,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安徽铜陵的风景名胜和历史文化。
铜陵虽然不像一些大城市那样繁华,但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感受自然的美景,铜陵都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体验。
欢迎大家来到铜陵,一起感受这座古老城市的魅力!。
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区情简介

狮子山区情简介狮子山区是铜陵市三个市辖区之一,建制于1958年,面积61.7平方公里,现有人口约10万,规划总人口约50万人。
辖1镇(西湖镇)5社区(狮子山社区、立新社区、凤凰山社区、翠湖社区、铜霞社区)1个办事处(东郊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狮子山经济开发区)。
狮子山区历史悠久,荟萃源远流长的青铜文明。
早在商周时期,先辈们就在这里采冶铜矿,采铜铸器的历史绵延3000多年,境内现有金牛洞古采矿遗址等文化遗存。
狮子山作为“中国古铜都”的组成部分,是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的重要板块。
狮子山区资源丰富,提供加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境内富集金、银、铜、铁、硫等矿藏资源,有金属储量100多万吨、亚洲第一深井的冬瓜山铜矿和全国第二大储量(2.8亿吨)的新桥硫铁矿,有年产万两黄金的安徽黄金第一村——朝山村。
我区科教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安徽省知识产权强区试点区;铜陵学院、铜陵职业技术学院、铜陵工业学校、市委党校等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狮子山,是我区打造“科教绿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的重要基础。
狮子山区交通便捷,构建对外联系的桥梁纽带。
沿江高速、铜九铁路、城际铁路穿区而过,铜陵新火车站、铜陵公交总站坐落我区,辖区内西湖立交桥及“三纵八横”路网基本建成,成为集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狮子山区区位独特,形成不可多得的发展优势。
铜陵市委、市政府加大了西湖新区开发建设力度,在我区布点的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近100个,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50亿元。
举全区之力倾力打造的狮子山经济开发区,以海亮铜业、星辰光电、盾安阀门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铜产业、光电、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园,成为全省首个省级光电产业园区。
我区已成为铜陵市承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区域。
狮子山区崇尚实干,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
通过开展干部作风和机关效能建设,推出“一站式”、“一表清”等一系列创新之举,落实“一企一策”、“一线工作法”等举措,加强对企业的跟踪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全力为企业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着力打造全市以至全省办事效率最高、服务意识最强的地区之一。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

浅谈铜陵的方言文化与民俗风情我的家乡安徽省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
同时她也是享誉中国的千年古铜都。
依山傍水,城虽小却极精致优美。
铜陵市东距芜湖市80公里,东南与繁昌接壤,西接安庆,南与青阳南陵交界。
方言多为江南官话洪巢片,吴语宣州片。
铜陵方言大体可分为市里话、铜陵县话、山里话和圩里话。
又可根据地区细分为:铜陵市区话、铜陵县本地话、老洲(胥坝、安平)话、大通、董店话、黄浒、钟鸣话、朱村山里话、金栏山里话、钟仓圩里话。
其中前五种方言属江淮官话(北方方言),后两种属宣州吴语(南方方言)。
以下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几种家乡方言与民俗风情的由来。
从小至今就一直喜欢把“上街”说成“到gai上去”;把“行不行”说成“个照”;把“是不是”说成“个四地啊”;如今在外地求学也依旧不想改变,那浓浓的乡音深深地乡情。
这些日常用语都源自家乡的庙会、集市。
家乡的庙会以铜陵县顺安镇的三月三庙会为最盛。
儿时的记忆里在会期内,整个顺安大街小巷,热闹非凡。
南来北往的商贾小贩,农女工匠、市民艺人比肩接踵,项背相望。
近有本地乡民,远有江浙、两湖乃至两广的行商,日市夜贸,及经关月不息。
过去顺安年年有会,五年一大会,十年一盛会。
盛会时,镇东边的岳家山和西边的菜籽滩都要搭台唱目莲戏,一演就是四日四夜或七日七夜,即所谓“四夜红”、“七日红”。
顺安的庙会由来依旧,这其中还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听老人们说,顺安原来是一座古驿站,由于某种原因水陆交通方便,居民渐渐增多,逐步形成农村小集镇。
西晋后期,北方战乱,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史称“永嘉南渡”。
东晋王朝建立后,为了安置流民,统治者在南方侨置郡县。
当时铜陵一带原属宣城郡阳谷县地,侨置后设定陵县,县治设在顺安镇。
此后,顺安日渐繁荣。
隋统一后,废定陵县,并入南陵县。
唐初在顺安设陆驿,命名为临津驿。
后又从南陵县分出,改置义安县,县治仍设在顺安。
两宋以后,圩田大兴,顺安附近的圩乡都成了稻米产地。
铜陵市基本情况

铜陵市有关情况汇报一、铜陵市基本情况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是皖江城市带的重要成员,也是规划中的长三角城镇群成员之一,1956年10月建市,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农场,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总人口7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43万人。
主要特点是:铜陵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冶铜史的历史文化城市。
铜陵是中国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之称。
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冶铜史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遗址中非常少见。
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
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的缩影。
秀丽的山水和厚重的文化曾吸引了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文学大家的注目,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留下了“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千古名句。
铜陵是一座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园林和旅游城市。
铜陵位于北纬30度附近,季节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美。
境内动植物种类繁多,盛产凤丹、苎麻、生姜、蒜子等农副产品。
长江铜陵段是最适合白鳍豚生存的区域,建有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陵矿产资源丰富,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八宝之地”。
境内不仅有天井湖、螺丝山、相思树、滴水崖等秀美的山水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大通古镇、大明寺、葛仙洞、白鳍豚养护场等,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2002年来铜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
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及“省卫生城市”等称号,铜陵是一座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明显的开放城市。
铜陵处于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是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汇点,也是安徽“两山一湖”风景旅游区的北大门,距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分别约1小时、2小时车程。
特别是南北向的合铜黄高速已经建成通车,东西向的沿江高速、连接铜陵至杭州、上海方向的铜宣高速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铁路经芜湖与全国铁路网连接,沪铜铁路的延伸段铜陵至江西九江的铜九铁路铜陵段建成,未来几年内,我们还将陆续兴建公铁两用的长江二桥、庐铜铁路、无铜高速、沿江城市城际轻轨等。
有关铜陵的历史

有关铜陵的历史铜陵古城一、铜陵古城的起源在五千多年前,远古汉族建立东周时期,就有迹象表明,铜陵在当时已是周穆王封赐的特殊城市,成为古铜陵的发源地。
此外,古代铜陵的地理位置处在山清水秀的彭蠡之洲——建大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四周即是铜陵湖、滶阳河与景山河,并有湿地环绕,构建了一个半岛形态的古城。
二、铜陵古城的历史演变1. 初建于东周时期,铜陵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2. 春秋时期,楚国的玄宗把铜陵建成市邑,刚开始的时候,麦蔬米油类食品便在这里出现了。
3. 隋唐时期,铜陵进入其繁荣时期,当时的居民以充沛的宝物和特色食材给全国带来了安宁。
4. 明清时期,铜陵仍旧是富饶繁荣的地方,各色瓷器、宋年民间文化遗留下来完整而精美。
5. 近代,铜陵渐渐进入萎缩时期,直到2004年,铜陵市成立,地方生活才渐渐恢复活力。
三、铜陵古城的文化精髓1. 传统文化:古代铜陵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特色为精髓之一,特别是在诗词文化、宗教文化及文学文化方面,铜陵人非常著名。
同时,古代铜陵有覆巢千室,文人士大夫聚集于此,且汇集了各种传统文化,建立了政教四位一体的全新文化模式。
2. 城市文化:当前,铜陵的城市文化也为人们所熟知。
铜陵崇尚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和城市文化,努力把传统工艺和行业文化与城市现代文明相结合,着力打造一个古老而新颖,落后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底蕴。
四、铜陵古城的重要标志1. 铜陵有“鱼”和“熊掌”二子,是铜陵古城的标志,象征着铜陵人的勤劳和精诚。
2. 铜陵也有“彭蠡之洲”,这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景观。
此外,铜陵有八见水、六山、四郊及滶阳河等地标,都是铜陵最重要的地理标志。
铜陵是一座古老而繁荣的古城,在这里,曾有众多著名的古文人聚集,留下一份非凡的遗产,也印证了古铜陵曾是个有灵活精神和丰富文化的繁华城池。
今天,铜陵忙碌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期待在鱼熊联合努力、彭蠡洲的景色灿烂的情景中,看到更加繁荣的古铜陵!。
我的家乡铜陵PPT课件

千磨万琢出玲珑——金蜗牛铜工艺品厂 琳琅满目赛胜景——铜商品市场 艺术展示铜特色——城市铜雕 文明长廊喜迎宾——铜都景观大道
.
37
“三分天下自春色”——凤凰山牡丹 园
游客纷纷齐称道——钟鸣农家乐 科技创新更诱人——新桥农业示范园 一片清凉景自新——叶山林场 四季长青春意浓——大通蔬菜基地
.
38
大通自立军起义指挥部遗址——大关口 中共铜陵特支遗址——钱家湾 中共铜陵县第一次党代会会址——新屋里周家小 中共皖南地委机关驻地——钟鸣上山缪 抗日英雄垂千古——范家湾烈士墓 “渡江第一船”登陆点——文兴洲王家旭 凭吊先烈激后人——笠帽山烈士塔誉为“小九华山”佛教寺庙——上清凉寺 荆公赐匾声名赫——大明寺 竹篁木森闻禅声——云崖寺 蜘蛛救主获圣封——护国寺 “送子赐福”人气旺——西明寺
.
40
大通五里亭 大通钟楼 周氏古名居 和悦洲的十三条巷子及青石储水池 赵祠古戏楼 江村古民居 大通龙泉古井
.
41
.
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
11
盛度 陈翥 佘翘 黄进芳 章啸衡 陈尚和 巫希权 刘四姐
.
12
• 铜陵白姜
• 铜陵风丹
• 铜陵茶干
• 铜陵野雀舌
• 铜陵牡丹
• 铜陵泡桐
• 铜陵大豆
• 铜陵苎麻
• 铜陵大蒜
• 铜陵酥糖
.
13
• 城市中心旅游区 • 凤凰山旅游区 • 大通沿江景区 • 工业旅游景点 • 农业旅游景点 • 红色旅游景点 • 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 历史古迹旅游景点
蒜、汀豆等久负盛名。
.
7
水产资源丰富,
凡长江中下游水
域及内河、湖泊
铜陵彭祖故里:民俗风情

铜陵彭祖故里:民俗风情铜陵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铜陵因其独特的民俗风情而闻名遐迩。
其中,铜陵被誉为彭祖故里,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探索其神秘的彭祖文化。
彭祖,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人物,被尊为长寿之神。
铜陵作为彭祖的故里,是对彭祖文化最为深入的研究之地,同时,这里也是彭祖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铜陵民众以彭祖为主题的庙会、纪念活动等举办得非常盛大,每年吸引了大批的游客。
铜陵的彭祖庙会是这座城市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至初八,这里将会举办一年一度的彭祖庙会。
庙会上,人们身着传统的彭祖神服,载歌载舞,表演各类民俗艺术。
其中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是举行祈福仪式,人们带着虔诚的祈愿,向彭祖神像祈求长寿和幸福。
同时,在庙会上还举行各种游乐活动和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传统的民间文化。
铜陵的彭祖纪念活动也是一大亮点。
每年的彭祖诞辰日,铜陵会举办盛大的纪念活动,以表达对彭祖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纪念活动包括行进队伍、祭拜仪式、演出表演等,各项活动都注重传统的礼仪和风俗,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民众参与其中。
铜陵的彭祖文化还体现在当地民间的宗教活动中。
铜陵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民间信仰。
不少民众崇奉彭祖,通过祭祀和膜拜来祈福和祈求长寿。
每逢彭祖的生日,许多人会选择前往铜陵的彭祖庙进行祭拜,虔诚地祈求彭祖的庇佑和保佑。
此外,铜陵还有一些独特的民俗习惯与传统节日与彭祖文化紧密相关。
例如,每逢农历八月十五,铜陵会举办盛大的中秋灯会活动。
这是当地人庆祝中秋节的传统方式之一,也融入了彭祖的元素。
在灯会上,人们参观彭祖庙,品尝传统的中秋食品,同时还有各种灯彩展览和民间艺人的表演。
铜陵的民俗风情与彭祖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民俗活动、纪念活动、宗教活动以及传统节日等等,无不体现了铜陵人对于彭祖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这些民俗风情的存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了解和研究这里独特的彭祖文化。
铜 陵 市 情 简 介

铜陵市情简介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4万,辖一县三区、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铜陵以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500多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和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家集铜采冶炼于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在铜陵,由此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铜陵青山碧水钟灵毓秀。
临江含湖依山,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境内拥有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天井湖公园4A级风景区等自然人文名胜,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中国三大牡丹生产基地之一。
铜陵富有金、银、铜、铁、硫、生姜、凤丹、麻,享有“八宝之地”的美誉,尤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种齐全。
境内已探明的矿有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安徽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安徽省首位。
铜陵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会中心,位于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会点。
已建成皖江第一桥、铜九铁路、沪铜铁路、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正在兴建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暨铜陵长江公铁大桥。
长江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通对台海上直航。
距正在建设中的九华山梅龙机场仅20多公里。
铜陵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4亿元,增长12.6%;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7亿元,增长3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增长20%,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铜陵工业基础厚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陵市情简介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4万,辖一县三区、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铜陵以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500多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和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家集铜采冶炼于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在铜陵,由此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铜陵青山碧水钟灵毓秀。
临江含湖依山,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境内拥有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天井湖公园4A级风景区等自然人文名胜,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中国三大牡丹生产基地之一。
铜陵富有金、银、铜、铁、硫、生姜、凤丹、麻,享有“八宝之地”的美誉,尤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种齐全。
境内已探明的矿有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安徽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安徽省首位。
铜陵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会中心,位于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会点。
已建成皖江第一桥、铜九铁路、沪铜铁路、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正在兴建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暨铜陵长江公铁大桥。
长江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通对台海上直航。
距正在建设中的九华山梅龙机场仅20多公里。
铜陵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4亿元,增长12.6%;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增长30%;全社会
固定资产投资412.7亿元,增长3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增长20%,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铜陵工业基础厚实。
工业化率达到69.7%,是中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硫磷化工基地、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循环经济“双试点”城市。
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铜陵正在加速经济转型,铜经济已初步实现由资源采掘、冶炼向精深加工转轨,电解铜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一。
化工、电子、建材等支柱产业迅速崛起,铜陵有色、三佳模具、铜峰电子、精达股份、六国化工、安纳达钛业六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已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铜陵板块”。
全市已初步形成铜、电子、纺织三大产业集群;硫磷化工、水泥建材、能源三大基础产业基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三大接续产业。
铜陵开放大气包容。
城市人口八成为外来移民,具有热情、淳朴、执着、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
改革开放以来,与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建立了经贸联系,与国内外20多个城市结成友好城市,经济外向度保持在60%以上。
铜陵人民幸福指数较高。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2011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1万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超1.5万元,均居全省首位。
2010年全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程度达92.2%,市民幸福指数达85.42。
“十二五”期间,铜陵市将致力于构筑世界铜都、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幸福铜陵,全面完成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个提前、四个翻番、五个示范、两个率先”的目标,努力把铜陵建成现代产业之城、创新创业之城、精致大气大城、平安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