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基于不断丰富的临床循证证据结果,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横空出世,对心肌梗死这一概念进行了更加全面、完善的阐述。
我国医学工作者“与时俱进”,结合各国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和我国国情,于2019年底发布《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以下简称“新指南”)再灌注治疗更新要点HEART LECTURE 2020(一)在再灌注策略的选择上,新指南强调PCI与溶栓并重发病<3h的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
同时,新指南强调应严格把控院前溶栓指征,患者必须具备以下全部四个条件,即:1、急性胸痛持续30 min以上,但未超过12 h;2、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或新出现的LBBB或RBBB;3、年龄≤75周岁;4、不能在120 min内完成急诊PCI。
发病3~12h,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I,A),优选直接PCI。
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在溶栓后60~90min内评估溶栓有效性,溶栓失败的患者应立即行紧急补救PCI;溶栓成功的患者应在溶栓后2~24h内常规行直接PCI策略(急诊冠脉造影后,根据病变特点决定是否干预IRA)(I,A)。
初始溶栓成功后缺血症状再发或有证据证实再闭塞,推荐行急诊冠状动冠脉造影和PCI(Ⅰ,B)。
EARLY-MYO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入选的344例症状发作6h内、预计PCI 相关延迟(FMC-to-B减FMC-to-D)60 min的STEMI患者而言,溶栓+侵入策略的完全再灌注成功率高于直接PCI。
基于此证据,新指南新增推荐:对于发病时间<6 h、预计PCI延迟≥60 min或FMC至导丝通过时间≥90 min的STEMI患者应考虑给予半量阿替普酶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对IRA行PCI治疗,相比直接PCI可获得更好的心肌血流灌注(Ⅱa,B)。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

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2019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完整版)基于不断丰富的临床循证证据结果,第四版“全球心肌梗死定义”横空出世,对心肌梗死这一概念进行了更加全面、完善的阐述。
我国医学工作者“与时俱进”,结合各国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和我国国情,于2019年底发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以下简称“新指南”)再灌注治疗更新要点HEARTLECTURE2020(一)在再灌注策略的选择上,新指南强调PCI与溶栓并重发病<3h的STEMI患者,溶栓治疗的即刻疗效与直接PCI基本相似;有条件时可在救护车上开始溶栓治疗(Ⅱa,A)。
同时,新指南强调应严格把控院前溶栓指征,患者必须具备以下全部四个条件,即:1、急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但未超过12h;2、心电图相邻2个或2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mV、胸导联≥0.2mV或新出现的LBBB或RBBB;3、年龄≤75周岁;4、不能在120min内完成急诊PCI。
发病3~12h,直接PCI优于溶栓治疗(I,A),优选直接PCI。
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应在溶栓后60~90min内评估溶栓有效性,溶栓失败的患者应立即行紧急补救PCI;溶栓成功的患者应在溶栓后2~24h内常规行直接PCI策略(急诊冠脉造影后,根据病变特点决定是否干预IRA)(I,A)。
初始溶栓成功后缺血症状再发或有证据证实再闭塞,推荐行急诊冠状动冠脉造影和PCI(Ⅰ,B)。
EARLY-MYO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入选的344例症状发作6h内、预计PCI相关延迟(FMC-to-B减FMC-to-D)60min的STEMI患者而言,溶栓+侵入策略的完全再灌注成功率高于直接PCI。
基于此证据,新指南新增推荐:对于发病时间<6h、预计PCI延迟≥60min或FMC 至导丝通过时间≥90min的STEMI患者应考虑给予半量阿替普酶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对IRA行PCI治疗,相比直接PCI可获得更好的心肌血流灌注(Ⅱa,B)。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病情危重,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详细阐述。
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断:1.病史询问与体格检查:患者在胸痛发作前会有一系列的心绞痛症状,如胸闷、疼痛、喘憋等,应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
同时,进行心肺听诊、心电图检查等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态。
2.心电图检查:是诊断STEMI的关键,ST段抬高表明心肌梗死的存在,而T波倒置则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3.血清标志物检查:心肌损伤时,心肌酶与蛋白质在体内释放,如肌酸激酶、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等检测,可以用于判断心肌梗死的程度和范围。
4.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导管插入冠状动脉,注射造影剂,观察心血管系统的影像,确定梗死的部位和血管状况。
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1.紧急处理:一旦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应立即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给予患者氧气吸入、镇痛、抗凝等治疗。
2.溶栓疗法:在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时间窗口内,可以采用静脉溶栓治疗,通过溶解血栓恢复梗死血管的通畅,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扩展。
3.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果溶栓治疗无效或存在禁忌证,可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支架等器械的植入恢复血管通畅,减少心肌损伤和改善预后。
4.抗血小板治疗: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5.抗凝治疗:在急性期内给予低分子肝素、肝素等抗凝药物,可以减少血管内再狭窄、微栓子的形成等并发症。
6.液体复苏:在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力衰竭时,进行液体复苏,维持循环稳定。
7.心脏再血管化治疗:在患者稳定后,可进行心脏再血管化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改善冠状动脉供血,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2024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急性冠脉事件中最危险的一种类型。
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为了指导临床医生更好地诊断与治疗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中国心血管病学会于2024年发布了《中国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一、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典型的心绞痛,通常是剧烈的胸痛、憋气和出汗。
2. 心电图表现:持续ST段抬高≥1mm,出现在两个连续导联,并伴有持续性的动态变化。
3.血清生化标记:肌钙蛋白T及I的升高。
二、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是关键,包括溶栓治疗和冠脉介入治疗。
对于患者的溶栓治疗,一般选择溶栓药物尽早静脉输入。
冠脉介入治疗是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恢复冠状动脉通畅,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2.慢性期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
三、溶栓治疗:1.适应症:在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病6小时内)可以考虑溶栓治疗。
2.禁忌证:溶栓治疗的禁忌证包括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视网膜出血、近期创伤、手术等。
四、冠脉介入治疗:1.适应症: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高危的患者应尽早接受冠脉介入治疗。
2.介入时间窗口:冠脉介入治疗应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进行。
3.支架类型:DES支架比BMS支架更适合急性ST段提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五、抗血小板治疗:1. 阿司匹林:常规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300mg。
2. 氯吡格雷:常规使用氯吡格雷,剂量为300mg。
3.贝那普利:适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
六、抗凝治疗:1.低分子肝素: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2.依诺肝素:适用于PCI术后的抗凝治疗。
3.华法林:适用于长期抗凝治疗。
七、抗心律失常治疗:1.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腺苷等。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与治疗指南

应注意非典型疼痛部位、无痛性心肌梗死和 其他不典型的表现,特别是女性、老年、糖 尿病及高血压患者。既往史包括冠心病史(心 绞痛、心肌梗死、CABG或PCI),未控制的严 重高血压,糖尿病,外科手术或拔牙,出血 性疾病(包括消化性溃疡、脑血管意外、大出 血、不明原因贫血或黑便),脑血管疾病(缺血 性卒中、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 应用抗血小板、抗凝和溶栓药物。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以及 治疗指南
1.心脏生物标志物(最好是肌钙蛋白)增高或 增高后降低,至少有1次数值超过参考值上限 的99百分位(即正常上限),并有以下至少l项 心肌缺血的证据: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以及 治疗指南
(1)心肌缺血临床症状;
(2)心电图出现新的心肌缺血变化,即新的sT段改 变或左束支传导阻滞[按心电图是否有sT段抬高, 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EMI;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以及 治疗指南
(二)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对疑似STEMI胸痛患者,应在到 达急诊室后10 min内完成心电图检查(下壁心 肌梗死时需加做V3R—V5R和V7—V9)。如 早期心电图不能确诊时,需5—10 min重复 测定。T波高尖可出现在STEMI超急性期。与 既往心电图进行比较,有助于诊断。左束支 传导阻滞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诊断 困难,需结合临床情况仔细判断。强调尽早 开始心电监测,以发现恶性心律失常。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以及 治疗指南
(四)危险分层
危险分层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根据临床情况不断更新最初 的评估。高龄、女性、Killip分级Ⅱ~Ⅳ级、既往心肌梗死 史、心房颤动(房颤)、前壁心肌梗死、肺部I罗音、血压 <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100次/min、 糖尿病、肌钙蛋白明显升高等独立危险因素使STEMI患者死 亡风险增加。另外,溶栓治疗失败(胸痛不缓解、ST段持续 抬高)或伴有右心室梗死和血液动力学异常的下壁STEMI患 者病死率高。STEMI新发生心脏杂音时,提示可能有室间隔 穿孔或二尖瓣反流,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确诊,这些患者 死亡风险增大,需尽早外科手术。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作者:沈卫峰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44期2010年8月,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上发表,《指南》强调,对STEMI的诊治原则必须贯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应早期、持续、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恢复有效的心肌灌注。
急性STEMI的诊断在STEMI的诊断方面,《指南》强调了肌钙蛋白的价值,同时指出,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仍然是特异性诊断指标,而单纯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功酶对诊断STEMI特异性差,不再推荐用于诊断。
必须指出,临床上不应该因等待血清生化标志物测定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而延迟STEMI治疗。
早期分诊,缩短时间延迟STEMI发病机制主要为冠脉血栓性完全阻塞,尽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治疗的关键。
发病12小时内、持续ST段抬高或新发生左束支阻滞患者,早期药物或机械性再灌注治疗获益明确。
而且,应尽量缩短发病至入院和再灌注治疗的时间延迟。
对于没有条件行急诊PCI的医院,应将适于转运的高危STEMI患者,溶栓治疗出血风险高、症状发作4小时后就诊的患者,低危但溶栓后症状持续、怀疑溶栓失败的患者,在静脉溶栓后应尽快转运至可行急诊PCI的医院。
在转运至导管室之前,可考虑进行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对某些有PCI硬件条件但缺乏急诊PCI资质医生的医院,也可应用转运医生的方法。
掌握急救处理方法,包括持续心电图和血压监测、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和使用急救药物,必要时给予除颤和心肺复苏。
普及心肌再灌注治疗知识,以减少签署手术同意书时的犹豫和延误。
建立急诊科与心血管专科的密切协作,配备每天24小时和每周7天待命的急诊PCI团队,力争在STEMI患者到达医院10 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90 分钟内完成球囊扩张[即从就诊至血管开通(D2B)时间再灌注治疗溶栓疗法 STEMI时,不论选用何种溶栓剂,也不论性别、糖尿病、血压、心率或既往心肌梗死病史,获益大小主要取决于治疗时间和达到的TIMI血流。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5期第380页-第393页正文近年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STE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要进展,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已公布[1,2],欧洲心脏病学学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基金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对STEMI治疗指南作了修订[3,4],欧洲心肌血运重建指南也已发表[5]。
同时,国内外又完成了多个相关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为此,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学组组织专家对2010年中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6]作一更新。
本指南对治疗的推荐以国际通用方式表示:Ⅰ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有益、有效,应该采用;Ⅱ类推荐指某治疗措施或操作的有效性尚有争论,其中Ⅱa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效,应用该治疗措施或操作是适当的,Ⅱb类推荐指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效,需进一步研究;Ⅲ类推荐指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治疗措施或操作无用和(或)无效,并对某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使用。
证据水平A级指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B级指资料来源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大规模非随机对照研究;C级指资料来源于专家共识和(或)小型临床试验、回顾性研究或注册登记。
一、心肌梗死分型我国推荐使用第三版"心肌梗死全球定义"[1,2],将心肌梗死分为5型。
1型:自发性心肌梗死。
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溃疡、裂纹、糜烂或夹层,引起一支或多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远端血小板栓塞伴心肌坏死。
患者大多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少数患者冠状动脉仅有轻度狭窄甚至正常。
2型:继发于心肌氧供需失衡的心肌梗死。
除冠状动脉病变外的其他情形引起心肌需氧与供氧失平衡,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例如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动过速/过缓性心律失常、贫血、呼吸衰竭、低血压、高血压伴或不伴左心室肥厚。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解读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指南解读前言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严重性也十分显著。
因此针对STEMI的治疗,有一系列的指南可供参考。
本文将对STEMI指南的相关内容进行解析,以便医学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并指导临床治疗。
STEMI指南STEMI指南通常由一系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做法组成,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STEMI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存活率。
从总体上来看,STEMI指南的主要目标包括快速、准确地诊断STEMI,迅速地实施相关治疗和实现恢复。
以下是STEMI指南的主要内容:1. 诊断诊断STEMI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心电图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显示ST段抬高,且伴随有临床症状,就可以诊断为STEMI。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后,还可以进行必要的血液检查等非侵入性检查以了解病情。
2. 治疗在治疗STEMI时,应该尽快实施相关治疗以避免心肌损伤的增加。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方法。
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手段来减轻病情和预防并发症。
主要的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
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有助于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降低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抗凝剂。
如肝素、低分子肝素等,可以预防血液凝块在狭窄的血管中形成。
•溶栓药物。
溶栓药物可以溶解血液中的凝块,从而增加血流量并缓解心肌缺血症状。
2.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通过介入手段来改善血液流动情况,降低心肌损伤的程度。
主要的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两种方法。
3. 护理在STEMI的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
•检测和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确保患者的临床状况稳定。
•减轻患者的焦虑和疼痛,保证患者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进行治疗。
后记STEMI指南的存在为医学工作者在抢救STEMI时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使医疗人员更加有效地处理STEMI的相关问题,缓解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提高治愈的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解析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重要的医学指南,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准确诊断和科学治疗提供了指导。
下面将对该指南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用。
该指南的目的是指导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准确和迅速地诊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指南的依据包括大量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并根据医学实践经验进行修
订和更新。
首先,该指南明确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
对
于心绞痛发作并伴有动态心电图(ECG)改变的患者,若出现持续的ST段
抬高,即可考虑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在疑似患者中,必须进行进
一步的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如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心肌肌钙蛋白T (cTnT)等血清标志物。
其次,该指南详细描述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原则和策略。
对于首次诊断的患者,应立即实施急救措施,包括给予氧气、阿司匹林、硝酸甘油等药物以及紧急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
段之一,可以通过介入血管成形术(PTCA)或冠脉搭桥术(CABG)恢复梗
死区血流。
此外,指南还对其他药物治疗、再灌注治疗和后续管理等方面
进行了详细说明。
指南还强调了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
治疗。
抗凝治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的药物包括肝素和低分子
肝素。
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和再次心肌梗死的发生,常用的药
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普拉格雷等。
此外,该指南还对特殊人群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例如老年患者、女性患者、伴有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等疾病的患者。
指南中还提到了配
套的医疗技术和设备,如心电图监测、超声心动图、血液检测和介入治疗
设备等。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是一份权
威且实用的指南,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临床医生在诊断时应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辅
助检查结果,遵循指南中的建议进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指南还需要根据实际临床情况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以保持其
指导意义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