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画面构图

合集下载

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

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

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摄影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照片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不同的构图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拍摄出不同风格的照片,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

首先,我们来说说对称构图。

对称构图是指在画面中通过对称的方式来排列元素,使得画面左右或上下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

这种构图方法常常被用于拍摄建筑物或者风景,能够给人一种稳重和庄严的感觉。

其次,是黄金分割构图。

黄金分割构图是指将画面分割成黄金比例的方式进行构图,这种构图方法能够使画面更加和谐美丽,常用于拍摄人物或者静物。

接下来,是逆光构图。

逆光构图是指摄影时光线来自被拍摄物体的背后,这种构图方法可以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效果,常用于拍摄人物或者风景。

再者,是前景构图。

前景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加入一个清晰的前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常用于拍摄风景照。

此外,还有透视构图。

透视构图是指通过透视关系来排列画面中的元素,以营造出一种深度和立体感,常用于拍摄建筑物或者街头照片。

另外,是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指通过对角线的方式来排列画面中的元素,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常用于拍摄人物或者风景。

再者,是重复构图。

重复构图是指通过重复的元素来排列画面,以营造出一种韵律感和美感,常用于拍摄建筑物或者街头照片。

接下来,是运动构图。

运动构图是指通过捕捉运动的瞬间来拍摄画面,以营造出一种动感和活力,常用于拍摄运动或者街头照片。

再者,是剪影构图。

剪影构图是指通过对光线的运用,将被拍摄物体的轮廓呈现出来,以营造出一种神秘感和艺术感,常用于拍摄人物或者风景。

此外,还有低角度构图。

低角度构图是指从下往上拍摄画面,以营造出一种威严和力量感,常用于拍摄建筑物或者人物。

另外,是高角度构图。

高角度构图是指从上往下拍摄画面,以营造出一种俯视感和全景感,常用于拍摄风景或者人物。

再者,是鸟瞰构图。

鸟瞰构图是指通过高空俯视的方式来拍摄画面,以营造出一种全景感和宏伟感,常用于拍摄风景或者城市。

摄影技巧 学会这15种构图方法,拍出超赞作品!

摄影技巧 学会这15种构图方法,拍出超赞作品!

摄影技巧学会这15种构图方法,拍出超赞作品!01井字形构图所谓井字形构图,就是指在构建画面的时候,以虚拟的四条直线将画面横竖平均分成九份,使画面中的直线形成一个“井”字,将被摄对象安排在井字形的交叉点位置来完成构图。

因为取景画面被平均分成九份,这种构图方式也可以称为九宫格构图。

井字形构图是常见的构图方法,也是最基础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也可以说是黄金分割法的一种。

拍摄荷花时,可以利用井字形构图的方法,将荷花安排在井字形的交叉点上,使荷花得到突出表现井字形的交叉点可以说是画面中最吸引人的位置,所以将主体放在这些交叉点上,便可以使主体在画面中得到突出呈现,同时也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变化动感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井字形构图时,井字形的四个交叉点会带给画面不同的视觉效果,这需要根据现场的拍摄环境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

当被摄主体是比较小的物体时,可以将其放置在井字形交叉点上得以突出;拍摄猫咪的头部特写时,可以将猫咪的眼睛安排在井字形交叉点位置,使猫咪表现得生动可爱而当被摄主体是比较大的物体甚至占满整幅画面时,如果想要突出主体的局部时,也可以使用井字形构图,将这一局部放置在井字形交叉点上。

拍摄游泳的孩子时,将孩子安排在画面的黄金分割点附近,可以使画面表现得更协调,孩子也能够得到突出体现。

02三分法构图所谓的三分法构图,就是指将被摄主体安排在画面三分线位置来进行拍摄的方法,将画面横向或者是纵向平均分成三份。

这种平分会使画面产生两条横向或者是纵向的等分线,我们将这两条等分线称为三分线,利用这些等分线来构建画面的方式就是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往往会给画面带来和谐、优美、生动等画面效果,而不同的三分线形式在拍摄不同的主体时,使用方法也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在拍摄风光题材的照片时,横向的三分法构图比较常用,而这种三分法还可以分为上三分与下三分。

利用三分法构图拍摄草原时,如果主要想表现草原风光,可以利用上三分法的方式进行取景拍摄。

新手必学的20个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

新手必学的20个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

新手必学的20个基本的摄影构图技巧0.构图的定义《辞海》:“造型艺术”术语。

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

了解完了何为构图之后,马上进图正题吧。

1. 三分割法(英: Rule of Thirds)摄影的基本技巧之一,国也把它称之为“九宫格构图法”。

用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将画面九等分,将主题元素置于线的交点之上,既突出主题,又能使画面更为舒适。

三分割法-例图1三分割法-例图22. 对称法(英: Centered position and Symmetry)对称是构图的基础手法之一,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左右对称适用于道路、建筑摄影。

上下对称适用于反射、倒影等情况。

上图可谓是三分割法和对称法的完美结合之作。

3. 突出前景营造深入感。

(英: Foreground Interest and Depth)将感兴趣的主体置于前景中,有效追加深入感,可以营造立体氛围。

例图1-1例图1-2上例的下图将石头作为前景,更突显出石头的质感。

例图2-1例图2-2上面的例子,仔细对比一下,下图的主题元素是不是更有立体感呢?4. 框中框构图法(英: Frame within the Frame)框中框构图法-例图1上图利用拱形门作为里面的教堂的图框,给人一种向里面延伸的立体感。

框中框构图法-例图2框中框不一定是人工的拱形建筑或者窗户,像上图就是有效利用了树干作为非完全封闭的Frame,带给人一种立体感。

5. 引导线构图法(英: Leading Lines)引导线有助于将看图的人的视线集中在最重要的元素上。

可以利用道路、墙壁、规则图形等作为引导线。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1上图有效利用地板图案上的线条作为引导线,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照片的主题元素--埃菲尔铁塔。

同时该图还采用了上述的左右对称法。

引导线构图法-例图2如同上面的例图一样,引导线可以不必是直线,有时候曲线更有魅力。

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

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

摄影构图的十七种方法1、对称式构图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安稳、相照应的特点,但其缺点就是过于板滞、缺少改动。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修建、特殊风格的物体。

如下图,拍的是一座桥,根据桥自身对称的特性,十分适合选用对称式构图去拍照。

对称构图法如下这张图中,实际上运用了三分法和对称式构图的组合,在这种带有水面的场景,选用上下对称的构图办法,能够很好地将地上和倒影相结合。

三分法和对称式构图的组合2、三分法三分法构图应该是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构图办法。

这个构图办法是用4条直线,将画面分割成9个相等的方格。

这种构图,表现明显,画面简练。

目前,绝大多数的数码相机乃至是手机都内置了九宫格辅佐构图线,它适合应用于各种拍照体裁,最常运用的就是景色、人物等。

如下这张例图中,分别将画面中的主体树木,水平线是放在结构线的部分,这就是十分典型的三分法构图,令画面主体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

3、结构式构图挑选结构式远景,能把观众的视野引向结构内的景物,杰出主体,一起也能制造出纵深感。

将主体影像包围起来,构成一种结构可营建一种神秘气氛,就好像一个人从藏匿处偷偷窥视某个当地。

结构式构图有助于将主体影像与景色融为一体,赋予相片更大的视觉冲击。

下面的这张图拍照于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画面中,拱门框住了圣马可教堂和钟楼。

透过拱门框住景色,是文艺复兴时期常用的绘画办法。

结构式构图结构不一定是拱门和窗户,它还能够是树干或许树叶,下图拍照于爱尔兰的基尔代尔郡,用树干和草地框住远处的桥和房子,让画面增加了一种深度。

4、引导线引导线构图法,就是运用画面中的线条去引导观者的目光,让他的目光终究能够会聚到画面的焦点。

当然引导线并不一定是具体的线,只需是有方向性的、连续的东西,咱们都能够称之为引导线。

在现实生活中,路途、河流、规整摆放的树木、色彩、阴影乃至是人的目光都能够作为引导线运用。

如这张埃菲尔铁塔的相片,运用铺路石作为引导线,将观众的目光带到埃菲尔铁塔上,在这个画面中还一起运用了中心对称构图法。

常见的几种摄影构图方法

常见的几种摄影构图方法

将画面分为左右或上下对称的两部分
总结词:画面平衡
VS
详细描述:对称构图法是一种常见的 摄影构图技巧,它将画面分为左右或 上下对称的两部分,使画面呈现出平 衡、稳定的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常用 于拍摄建筑、风景等主题,能够突出 主体的对称美和几何美感。
将主体放在对称轴上,增强稳定性
总结词:突出主体
详细描述:在对称构图法中,将主体放在对 称轴上是一种常见的构图方式,能够增强画 面的稳定性。通过将主体放置在画面的中心 或对称轴上,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的视线,
利用对称性,强调画面的平衡感
通过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可以形 成对称的构图,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平 衡和稳定。
对称性构图可以给观众带来一种平静 和舒适的感觉,尤其适用于风景和静 物摄影。
适用于静物、风景等主题
中心构图法适用于各种主题,特别是静物和风景。对于静物摄影,将主体放置在 画面中心可以突出其细节和质感。
突出主体的特点,使画面更加简洁明了。
适用于建筑、风景等主题
总结词:主题选择
详细描述:对称构图法适用于拍摄建筑、风景等主题 。对于建筑而言,对称构图法能够突出建筑的几何美 感和对称美,使画面更加平衡、稳定。对于风景而言 ,对称构图法可以将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广阔表现得更 加淋漓尽致,使画面更加震撼人心。
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
通过透视构图法,摄影师可以利用线条的远近和大小关系,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感和深度。近处的线条或物体显得更大,远处 的线条或物体显得更小,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距离感。
这种构图方法能够使画面更加立体,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使画面更具艺术感。
适用于风景、建筑等主题
透视构图法在风景和建筑摄影中尤为 常见。例如,在拍摄城市风光时,可 以利用建筑物和街道的线条,形成透 视效果,突出城市的特点和风格。

摄影构图方式有哪些-摄影的构图方式有几种

摄影构图方式有哪些-摄影的构图方式有几种

摄影构图方式有哪些-摄影的构图方式有几种拍摄中构图常用的方式有这些:一是开放式构图;二是封闭式构图;其中开放式构图是追求画面内主体与画面外空间而不去合计画面的均匀和严谨的方式。

如果想具体了解〔摄影〕构图方式有哪些,那无妨接着往下看吧!一、开放式构图开放式构图,是追求画面内主体与画面外空间而不去合计画面的均匀和严谨的一种构图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构图观念开放式构图可谓是一种革新,它颠覆了旧有的思想,主要的特征有:画面的外延性、非完整性和非均衡性。

开放式构图的特点在于它是注重拍摄画面内外部的联系,必须要将主体以不完整的形态随意位置的安排在画面中,这样视觉效果上会产生激烈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因此当人们看到画面内的主体时,会下意识地去联想与主体相关的画面之外的部分,从而产生空间想象。

在日常拍摄中,这种构图形式可以运用在多种题材里,比如:人物、花卉、自然景物、建筑等。

二、封闭式构图封闭式构图正好与开放式构图相反,它是一种传统的构图形式,讲究拍摄对象在画面中的完整性,拍摄时一般会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心或是黄金分割点上,不让画面中的内容与外界发生联系;封闭式构图可以使画面给人一种严正、优美、和谐、宁静的视觉感受。

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的拍摄技巧以及带来的画面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封闭式构图拍摄的画面会把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画面中的主体上,使画面浮现出完整统一、均衡和谐的效果;通常,我们会用这种构图方式来拍摄一些表达人物感情色彩、生活场景的照片,或者是抒情性的风光摄影照片。

在实际拍摄时,必须要先将选好的取景画面看成一个狭小的封闭空间,然后把想要表现的主体控制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以确保主体的完整性和独立性,让人的视线都集中在画面的主体上。

如果还想学习更多关于摄影摄像的知识,可以到深圳红瓜子传媒学院进行学习,这里开设有摄影专业班、摄像专业班、手机拍摄班、摄影摄像就业班等多种班型,教学设备齐全,更有完整、具体的各种摄影技巧讲解,还会组织多次摄影活动,让你在实际操作中学习更多的技巧,很合适零基础以及想要进阶、转行就业的学员。

摄影的构图方法有哪些

摄影的构图方法有哪些

摄影的构图方法有哪些
1. 对称构图:将画面平均对称地分成两半,画面的左右或上下各一半都呈现相同内容,形成一种平衡的视觉效果。

2. 黄金分割构图:按照黄金分割比例将画面分成三部分,用于摆放重要的元素或主体,突出画面的焦点。

3. 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将画面分为两部分,营造一种动感和层次感。

4. 层次构图:通过前、中、后景的层次,让画面更立体化、有层次感,同时表现出空间感。

5. 点线面构图:通过点、线、面等元素构成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在画面中造成视觉上的重点或者构成形象或构思的特点。

6. 空间构图:通过采用近大远小、重叠、透视等手段,来表现画面元素的空间关系,形成画面的立体感。

7. 对比构图:采用色彩、明暗、形状、大小等元素的对比,来强化或凸显画面的主题和情感。

摄像八种构图的方法

摄像八种构图的方法

摄像八种构图的方法在摄影中,构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照片的美观程度和表现力。

构图的好坏决定了照片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掌握好构图方法是每个摄影爱好者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摄像中常用的八种构图方法。

一、对称构图。

对称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心轴线两侧的物体或景物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基本相同或者相似,呈现出一种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

这种构图方式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适合拍摄古建筑、雕塑等题材。

二、三分法构图。

三分法构图是将画面分为三等分,通过在画面中放置主体和次要元素,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这种构图方式常用于拍摄风景、人物等题材,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

三、逆光构图。

逆光构图是指摄影时光线来自于被摄物体背后,这种构图方式可以产生一种朦胧、柔和的效果,适合拍摄人物、花卉等题材。

四、前景构图。

前景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加入一个突出的前景,使画面更加丰富、立体,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这种构图方式适合拍摄风景、建筑等题材。

五、低角度构图。

低角度构图是指摄影时摄影者以较低的角度拍摄被摄物体,使画面更加有冲击力和立体感。

这种构图方式适合拍摄建筑、动物等题材。

六、高角度构图。

高角度构图是指摄影时摄影者以较高的角度拍摄被摄物体,使画面更加开阔、有俯视感。

这种构图方式适合拍摄城市、人群等题材。

七、近大远小构图。

近大远小构图是指在画面中通过近景、中景和远景的组合,使画面更加丰富、有层次感。

这种构图方式适合拍摄风景、建筑等题材。

八、对角线构图。

对角线构图是指在画面中加入对角线元素,使画面更加动感和有张力。

这种构图方式适合拍摄运动、动物等题材。

总结,构图是摄影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掌握好构图方法可以使照片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介绍的八种构图方法是摄影中常用的构图方式,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构图拍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的画面构图(上)——摄影画面构图的特点(转载)2006-10-06 12:50:50大中小摄影的画面构图,就是把要拍摄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照片画幅里,使它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把摄影者的意图和观念表达出来。

这里包括:照片给观者的总的视觉印象,被摄主体在画幅中再现,被摄主体在画幅中所处的位置,照片画幅的长宽比例,被摄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透视与空间深度的处理,影像清晰与模糊程度的控制,影调与线条的运用,色彩的配置,气氛的渲染……总之,它涉及到构成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造型因素。

研究摄影构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照片的效果,使画面更有艺术感染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好地表达摄影作品的主题内容。

摄影构图的基本要求,是使照片上的形象鲜明、易懂、有表现力。

这意味着在考虑摄影画面的构成时,要尽可能使主要的被摄对象鲜明突出,使它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被摄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要协调、统一,不可互相争夺视线。

被摄体的形状要处理好,要使观众易于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意图能够尽快地为观众所领会,而不致使他们费解。

照片上表现出的形象要有艺术感染力,使观众喜闻乐见,并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要通过构图的安排,使一幅照片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得更好,更完美。

摄影画面的构图是从生活中来的。

客观现实生活——拍摄现场,是构图的基础。

摄影者在拍摄一幅照片的时候,怎样取舍画面,怎样安排被摄主体和环境背景的关系,怎样把欲表现的主题表达得更加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都离不开现场的原有条件。

在这一方面,摄影和绘画有很大的不同。

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画幅中任意安排作品的构图,需要的成份安排到画面里去,不需要的成份摈弃于画幅之外,并且根据画家自己的主观意愿安排构图的形式,使它产生一定的形式感。

摄影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在一幅照片的拍摄过程中,摄影者无论在选择形象、安排构图、处理环境背景、考虑色彩配置等方面,无不受到拍摄现场原有条件的限制。

拍摄现场中假若没有弯曲延伸的线条,你决然拍不出“S”形的构图;如果现场中没有巨大的空间,你也很难拍出具有强烈深远感的照片。

所以,拍摄现场固有的生活图景,是摄影构图的基础。

我们这样讲,并不意味着摄影者对画面的构图没有任何创作余地。

他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条件,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并适当地运用摄影造型表现手段,把现实生活表现得更集中、更典型、更完美。

因而,摄影应该有构图的基本技能和训练,把照片拍得更好,更有艺术感染力。

安排一幅照片的构图,要从总体去考虑。

主体、背景、轮廓形状、影调配置、色彩关系等各个方面都要同时考虑到,凡是影响摄影画面总印象的一切因素,都要在按下照相机快门之前有限的时间内,把它们统筹处理得当。

比如,你在室外阳光下拍摄一幅人像,根据被摄者的面貌特征,你选取了一个理想的拍摄角度,还要同时看一看投射光线的方向和高度是否对表现人物的外貌有利;也要注意背景如何,是否有妨碍美观的树杈叠在人物的背后?是否有电线杆“长”在被摄者头上?背景的色彩对表现人物是否有利?背景影调的明暗配置是否有助于衬托出人物形象?等等。

假若拍摄角度的选择对被摄人物虽然合适,背景却十分杂乱,那么就要另选一处适当的背景;如果光线不好,则宜建议被摄者转换一个方向,使光线效果对表现他的外貌更为有利,或者另选一个时刻,待投射光线适合时再拍。

所以,当你选择拍摄角度时,就要同时考虑到诸如光线、影调、背景、色彩等各种影响画面效果的造型因素,加以统筹安排,选择一个适宜的拍摄方案,而不能顾此失彼。

中国画论上讲:“画有法,画无定法。

”(清"方薰撰"《山静居画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版,第27页)摄影画面的构图也是如此。

它有一些大多数人公认的一般性的法则,但这些法则有时又不是绝对的,不可以生搬硬套。

大家所能接受的一些法则,也常常会有例外,而且,也会进一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新生的将最终取代陈腐的。

举例来说,拍摄一幅带肩的肖像照片,一般说来,被摄者的面部在整个画幅中的位置不宜太偏上、太偏下、太偏左、太偏右,而且,被摄者的面部假若不是朝向正前方,而是转向画面的一侧,那么,其视线前言比脑后要留出稍大的空间,以免产生局促碰壁之感。

可是,也有一些肖像照片,在安排画面的构图时,却大胆打破这样的规律,将被摄者的面部处于画幅的一隅,以增加画面的动感,并使它没有既定的公式,也不应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线条,要依靠摄影者根据被摄现场的具体情况,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和摄影者自己的意图进行灵活处理。

摄影者在现场有充分的选择和决断的自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摄影画面的构图就可以任意而行,草率处之。

相反,构图的好坏,常会影响到一幅照片的艺术形式是否有感染力,影响一幅摄影作品的主题表达得是否鲜明。

因此,我们对有关摄影构图的一些基本要领要进行必要的研究。

摄影的画面构图(中)——观察与研究被摄对象(转载)2006-10-06 13:15:07大中小在一幅照片的构图过程中,摄影者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对被摄对象进行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分析它的特点,找出最佳拍摄方案。

如有可能,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和研究越具体、越周到越好。

若缺乏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和研究,就很难找到最恰当的表现它的方法。

经验不足的色友,对于自己的被摄对象往往缺乏仔细的观察研究,便匆忙进行拍摄。

由于没有下功夫观察和分析被摄对象,就不易发现被摄对象最宜于表现的部分和最理想的观看角度,在你拍出的照片中,并没有把被摄对象最有表现力的外部形象再现出来。

当然,这样的构图自然不能算作最好的。

拿拍摄风景照片来说,初学摄影的人,摄了好多照片,因为美丽的景色吸引着他,不断激起他的拍摄欲望。

可是,等洗出照片之后,往往会发现不少照片不能令人满意,被摄景物在照片上显得很一般,缺乏感人的力量。

造成这种结果的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可是,在拍摄现场未进行周密的观察,对被摄景物缺乏仔细的分析研究,没有找到最佳拍摄方案和最合适的拍摄角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再以拍摄人像为例,拍半身还是拍全身?从哪一个方向去拍,被摄者的形象和轮廓显得最好?背景环境要包括多大的范围?从什么样的高度去拍对表现被摄者的外貌最为有利?这一类的问题,都要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获得最理想的拍摄效果。

通过对被摄对象的观察、分析、研究,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确定画面范围选择拍摄方向决定拍摄高度确定画面范围一切被摄对象,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

一座建筑,有其周围的环境,或坐落在山脚下,或修建在庭院中,或屹立在广场上。

一个人物,也有他工作和生活的环境,有其陈设的环境,或是桌面,或是台架,还有衬托它的背景环境、背景要交待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对大自然中有广阔环境背景的一些被摄对象,你打算用多大的画面范围去表现它?用较大的画面范围着重表现被摄主体?这个问题在拍摄现场必须首先明确起来,以便根据既定的拍摄意图决定画面范围的大小。

假若没有这种明确的构思,拍出的照片往往缺乏特色,没有感人的力量。

确定画面范围,意味着把你要拍摄的对象从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

不管你拍摄的范围是大或是小,它都是自然环境中的一部分。

对更广阔的自然环境来说,它都是一种“分离”,至于所选取的这一部分范围,其大小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摄影画面所包括范围的大小,与被摄对象至摄影者之间的距离和所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的长短直接有关。

所以,变更摄影画面范围,可以在拍摄时移动摄影距离或者通过改变照相机镜头的焦距达到。

拍摄距离远,镜头焦距短,可以获得范围较广的画面;反之,摄影画面包括的范围则较小。

摄影画面范围的大小,有以下几种基本形式:远景全景近景特写远景远景照片的画幅中包括范围很广的景物,显示出被摄场景相当广阔的环境和背景,它的特点是有利于向观众展现出被摄场景总的印象,表现大的气势和气氛,但是,它不能鲜明地显现出被摄主体的细部。

远景照片不能肩负具体工作展现被摄主体的任务。

由于这一类照片常常是在较远的距离上拍摄的,或者不具备足够的距离时用广角镜头拍摄,被摄体的影像总是相对地小一些,细部不能给观众强烈的印象。

下图是一幅以表现环境气氛为主的远景照片。

这幅照片的目的不是向观众具体地介绍楼房的细部,而是着重表现它的规模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表现出它的地理位置和整体形态。

它使我们从总体上看到了小区的地理特征,展现出气势。

全景全景通常是用标准镜头从远近适中的距离上拍摄的画面。

它的画面效果与人眼通常的视觉相近,比如,从3米至5米远去看一个人,从15米至30米去观看一座建筑。

拍摄全景照片,不论是拍人或拍物,要求表现其全貌,比如,人物拍全身,建筑物拍整体等等。

这种拍摄方法,与远景照片相比较,被摄主体的形象会更鲜明,能够给观众留下明晰的印象,也能表现出一定规模的环境背景,但是画面中的气势不如远景磅礴,照片上所展现的场景不及远景辽阔,被摄主体的细节也不能很鲜明地再现。

下图便是一幅全景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楼房的全貌,照片上也有表现出一定的环境特点,但是却不能有力地显示主体物的细节——比如楼房的细部结构。

近景从相当近的距离上拍摄,或者从不太远的距离上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可以获得一幅近景照片。

在近景照片的画面内,所包括的景物范围很小,好像人们从近处去观看被摄对象所得到的视觉效果那样,被摄对象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细部,容易给观众留下很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近景照片所包括的景物范围虽然较小,但被摄对象在画幅中的影像显得较大,被摄对象的质感和细部表现得好,画面中也不至于包含一些不必要的分散观众注意力的环境背景,画面容易显得简洁,像是精心剪裁过的一样,给观众留下强烈的印象。

近景照片对环境的表现是有限的,不易表现环境背景特点。

特写特写照片只表现被摄对象的某一细部,常常用来展现被摄对象自身结构上的一些细节,能显示出观众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状态和形象,引起观众浓厚的兴趣。

如微小的的昆虫、货币上的图案、织物的花纹等等。

这一类的照片,常常是用“微距镜头”从极近的距离上拍摄的。

从上面例举的照片可以看出,远景、全景、近景、特写画面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对观众的感染也各有偏重。

摄影者要根据被摄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拍摄意图,选择和确定适当的画面范围。

需要远一些拍还是近一些拍?环境背景要表现多少?表现被摄对象的全貌还是局部?在现场必须明确抉择。

选择拍摄方向除去仔细确定画面范围以外,摄影者还应当围绕被摄对象多走一走,多看一看,目的是寻找最理想的拍摄方向——被摄对象前后、左右的不同方向。

在观察和比较的过程中,你自己会发现,随着你自己所处的位置不同,被摄对象的轮廓形状会有很大的变化,画面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差异,被摄主体与前景(如果有前景的话)、背景关系也有了改变。

虽然是同一被摄对象,由于拍摄方向的不同,画面里会出现多种形式的造型效果。

有的拍摄方向,被摄主体的形状显得更美一些,更有表现力,画面结构更有特色,主体与前景、背景结合得更理想一些;有的拍摄方向则较为逊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