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复习提纲.doc
地貌学复习提纲

一、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差异的成因地壳均衡说英国学者普拉特和艾里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时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
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
(3)普拉特 + 艾里 = 地壳均衡理论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坦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
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地质地貌考试复习资料.docx

一名字解释1.矿物的结晶习性: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一定成分的同种矿物,常有生成莫一定形态的习性。
2•峰丛:在溶蚀作用的初期,山峰顶部被溶蚀,山峰彼此分离,但是基部相连的为峰从。
3.同质异象:成分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环境结品时,形成内部构造和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晶体的现象。
4•背斜构造:是组成褶曲的老岩层在核心,两侧依次出现新岩层,形态一般为向上拱起的弯曲。
(在野外如何识别向斜和背斜:褶皱形成后一般遭风化侵蚀作用, 背斜核部由于节理发育易于风化破坏,可能形成河谷低地,而向斜核部则可能形成山脊)5.逆断层:上盘沿断层面向上滑动的断层。
正断层:上盘相对向下滑动的断层6•地层:是地壳在发展过程中,经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种成层的和非成层的岩石的总称,包括层状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
7.绝对地质年代: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蜕变规律來计算矿物和岩石的形成年龄。
地质年代:地质科学中用来描述地壳中各种岩层形成时间和顺序的一种术语。
8.阶梯状断层:乂若干条同一方向运动的产状基本一致的正断层依次下降成台阶式排列。
9•风化作用:地壳表层的岩石,在人气和水的联合作用以及温度变化和生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生的一系列崩解和分解作用。
10.洪积扇:洪水在沟谷出口处水流分散导致在沟口堆积大量的砾石,沙,亚粘土等而形成的大的半圆形扇形地交洪积扇。
11 •类质同象:矿物晶体在形成过程中,晶体内部构造中木应由某种质点所占据的位置被晶体化学性质相似的其他质点所置换,指引起晶胞参数及理化性质的规律变化,而晶体构造不发生质变现象。
12.内动力地质作用:能促使整个地壳物质成分,地壳内部构造,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地质作用称为内动力地质作用13•结晶质体:就是组成他们的物质的质点有规律地排列成空间格了状构造的固体物质。
14层理:指沉积岩中由于物质的成分,颜色,结构沿垂直方向变化所显现出來的成层现象。
15,外力地质作用:是由地球外的能源,也就是由太阳能和日刀引力能所引起的地质作用。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docx

05级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提纲L地貌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定义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形态,从全球到微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地貌点、线、面、体等四要素。
地貌点如裂点、山峰等,地貌线如河流、断层、地层分界线等,地貌面如夷平面、平原、斜坡等,地貌体如海洋、高山等;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特征,通过确定地貌类型如阶地、河漫滩等,测量其高度、坡度、地面破坏程度等等,研究其分布规律,即此类型的地貌形态在研究区域内的分布范围及频率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即形成此地貌主要是内力作用还是外力作用,具体是什么因素造成的, 从而最终揭露其发展演化规律,为预知未來做铺垫;地貌学是一门四维科学。
定义: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形成原因、发展演化的一门科学。
2.第四纪独立研究的原因第四纪是指约2.4百万年来地球发展的最新阶段,笫四纪是自然与人类相互啊作用的时代,单独研究它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反演古气候环境,人们能预知未來,预报地质灾害等。
第四纪独立研究原因有:①第四纪有其重要的特点: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变化、古地磁极变化、古环境变化;构造运动强烈、显著;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广泛的堆积陆相沉积物和矿产;②第四纪地貌记录了当时地质事件的许多细节,研究第四纪地貌学,人们能充分掌握第四纪构造运动以及其对人类的影响:③第四纪经历了许多大规模的地质事件,如……仍在进行屮,并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总之,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来掌握第四纪地质规律,可使人们更好的与自然相处,充分利用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突变采収及时的应对措施。
3.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三:成因上的联系,任何由外力作用营造出来的地貌均有相应沉积物,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是第四纪沉积物和地貌,学习地貌学,认识地貌与沉积物的关系,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体够理论资料和实践基础,同时,掌握第四纪地质学能够更好地解释地球上地貌成因;时间上的联系,第四纪沉积和侵蚀作用到处可见,对以同时进行,例如河流的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掌握地貌学原理能够为查明第四纪地貌形成时间提供依据;研究上的联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相互交叉,相互关联,构造运动对地球形态有塑造作用,第四纪构造运动多发,使得地球表面形态万千,地球上第四纪地貌发育、广泛分布,因此研究地貌学必须先掌握相关笫四纪地质学知识,研究笫四纪地质学必须先掌握地貌学特征等知识。
《地貌学》期末复习章节知识整理.docx

第一章绪论内营力: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如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
外营力:来自地球外部的造貌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重力。
如流水、风、波浪、冰川、冻融、地下水、重力、人类的作用等。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总体平衡,时空不等;同时出现,彼此消长;内力暴烈而不常显示;外力缓和而一如既往。
四大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两类动力:内营力、外营力动力的三个层次:物理化学、生物、人类五种主要的外动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潮汐近岸流考点一@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以对湿润气候区的研究为基础假设:・原始地貌是单一的平原;•该平原因地壳迅速抬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地壳长期稳定。
(原因:只有地壳上升,才能使河谷纵剖面高于平衡剖面,造成下蚀条件;地壳上升后稳定,即以后的地貌是由外力过程形成的,使问题便于分析);・外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湿润气候环境)流域地貌的演化要先后经历4个阶段:幼年期(Youth): V形谷;地貌演化速度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强,纵比降加大,出现许多跌水,瀑布,没有冲积平原,分水岭宽广且平坦,没有被分割;河谷不断加深;一一平坦的地面逐渐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壮年期(Maturity):早期:V形谷;开始岀现冲积平原;分水岭形态尖锐;河床上出现砂和砾石堆积;流域地形起伏达到最大;河谷停止加深;一一崇山峻岭,高山深谷;后期:河谷变得宽浅;连续狭窄的冲积平原;分水岭被逐渐侵蚀,变得浑圆;地形起伏趋于减少;沉积物发育,冲积平原逐渐展宽;河流变得弯曲;一一低山丘陵老年期(Old Age):准平原形成;少数抗蚀能力强的岩石形成侵蚀残丘;河谷展宽,河流蜿蜒崎岖,冲积平原宽广,多发育牛辘湖相沉积一一波状起伏回春期(Rejuvenation):在河流的老年期,如果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将形成新的侵蚀阶段,即回春期,这时候,河谷表现出一些幼年期的特征,但老年期的形态依然明显(返老还童)这种回春现象可以发生在侵蚀旋回的任何阶段,而不必等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侵蚀旋回之后才发生导致河流发生加速下切的因素有:1构造抬升2侵蚀基准面降低3流量增加侵蚀旋回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升降作用可以使许多地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回春作用。
地貌复习提纲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球内部有哪几个圈层?2.为什么能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的构造?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曲线图来加以解释。
地壳的结构和物质组成1.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图式,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和地质作用(一)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变动)1、表现2、结果(二)地质作用1、概念2、分类(1)根据表现形式分类(2)根据能量来源分类二、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一)地壳运动说明:①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紧密相关。
严格地讲,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发生的地壳运动都包含着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例如当地壳上的岩层受到挤压而发生弯曲变形时,既有水平方向上的缩短,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高)。
关键在于以哪种运动形式为主(上例中水平方向上的缩短是挤压力直接作用引起的,垂直方向上的升高是派生的结果)。
但水平运动一般伴随着发生升降运动(如大西洋及东非大裂谷的张裂引起拗陷)。
②从全球范围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是主导因袁,升降运动是次要因素。
但有的区域升降运动表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台湾海峡就是由于陆地断裂下陷而积水形成的)。
③地壳运动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A.长期性:即地壳自形成以来,始终在不断运动中发展变化;B.复杂性:即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是不均匀的;C.地壳运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海陆的分布和变迁、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二) 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及其划分(1)板块(2)六大板块需要注意的地方:①赤道经过六大板块,自西向东依次为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
②六大板块中,仅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大洋部分组成,其他板块均既有大陆部分,也有海洋部分。
如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洋的一部分。
③落基山脉是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的;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大西洋西部属于美洲板块,东南部属于非洲板块,东北部属于亚欧板块;印度洋的西南部属于非洲板块,北部和东部属于印度洋板块;北冰洋分属于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3、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4、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地,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河岸冲击平原。
5、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闻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6、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7、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携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8、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海岸线挺直,海崖俊俏,水下岸坡极陡。
9、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称为高台地。
10、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11、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2、荒漠化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3、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在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14、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5、世界海洋中最大的地貌单元式大洋盆地。
16、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
17、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8、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大到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19、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20、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冲击平原,第二类是侵蚀平原。
地貌复习提纲

地貌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地貌学定义(名词解释):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地貌学的分支(填空):气候地貌学和构造地貌学近代地貌学的发展历史中的两大代表人物和奠基理论(填空):戴维斯——地理地貌循环说,彭克——山坡梯地学说。
第二章构造地貌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参考课件,简答题)1.第一级:大陆和海洋【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单元,是在宇宙性的动力作用下形成的,是岩石圈板块在地幔软流层上的规则运动,因此称为全球构造地貌。
】2.第二级:山地、平原、盆地、高原,海洋中的大洋盆地、洋脊、海沟和岛弧等。
【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产生的,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表现者,即不同板块沿着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运动,称为大地构造地貌。
】3.第三级: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等【迭加在第二级之上的,主要是地质构造被外力剥蚀的结果,是静态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由具体的地质构造单元如褶皱、断层、火山和熔岩控制形成的地貌,称为地质构造地貌。
】地壳均衡理论(理解此理论的含义)(名词解释,填空):密度小的固体地壳子啊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漂浮在水面上的块体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面越高,插入下部地幔越深,称山根;反之,地壳薄的地方,插入下部地幔越浅,地表相对也低,这样就形成地壳均衡。
海底构造地貌单元(填空):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断层构造地貌类型(填空):断层崖、断层三角面、断层线崖、断层谷、断块山、断陷盆地褶曲构造地貌类型(填空):单斜地貌、背斜地貌与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
顺地貌和逆地貌定义(名词解释):顺地貌:岩层发生褶曲在地表形成高低起伏,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他们地貌形态与构造一致逆地貌:如果褶曲构造受外力作用,在节理较发育的背斜轴部,侵蚀作用较强,发育成谷地,即背斜为谷,而向斜为山的地貌。
熔岩地貌类型(填空):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盖、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熔岩湖第三章坡地重力地貌坡地重力地貌(名词解释):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并常有一定水分参与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
地貌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1.影响风化壳发育的条件(1).气候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K,具有不同的水热条件,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均不一样,使得风化壳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①极地和高山寒冷气候区:岩屑型风化壳②温带半干旱和沙漠地带:硅铝-氯化物-硫酸盐型风化売③温带草原气候:硅铝-碳酸盐型风化壳④温带森林气候,硅铝-粘土型风化壳⑤热带、亚热带湿热H候:碑红壤风化克(2).地貌条件不同的地貌条件,影响到风化作用及残积物的分布。
在地刖起伏较大、新构造运动较强烈的ill区及地势低洼的地方均不利于风化壳的发育,只有在准平原上、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识的地区,才冇可能发育成巨厚的残积型风化壳;高大ill区会形成风化壳类型的垂直分带性。
(3).岩性和吋间母沿的成分影响风化壳的发育。
风化作用时间直接影响到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2.流水侵蚀地貌的演化(以戴维斯侵蚀循环学说为例)在对美国西部地区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戴维斯(W.M.Davis,185()—1934)提出了“解释性的地貌描述法”与“侵蚀轮PI”理论等,认为:一个地区的地貌发育是构造、营力和时间的函数,在构造抬开的葙础上,外动力侵蚀剥蚀作用下,该地区的地貌发育过程(吋间)可以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勾老年期等几个地貌发育阶段。
每一轮W即从构造抬升到再次达到老年晚期,全区呈现和缓波状起伏准平原状态,大约需耍几百万年到几千万年之久。
(1)幼年期只有很稀疏的短小河流,河谷不深、谷底狭窄。
河流之间有开阔平坦的高地。
随河流深切、水系加密,地而被强烈切割。
此时河流比降敁大,常发育陡坎和瀑布。
横剖浙成V 形谷,谷底狭窄,无河漫滩,谷坡陡峻,原先河谷间幵阔尚地被分割成起伏很人的山岭。
(二)壮年期河流转为侧向侵蚀,形成宽阔河谷,谷底发育自由曲流和河漫滩。
河流纵剖面先后达到平衡剖面。
原始高地全部被蚀去,地形起伏越趋和缓,并广泛发育风化壳。
(三)老年期河谷更加拓宽,河漫滩和自由曲流发育分水岭更加和缓,敁终形成波状起伏的准平原,准平原上仅冇一些抗蚀性强的坚硬岩石组成孤立的丘地,称蚀余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陆与大洋形态及地壳性质差异的成因地壳均衡说英国学者普拉特和艾里对喜马拉雅山进行了引力研究之后,同吋用均衡理论来解释地形的高低差别问题,但观点各异。
(1)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普拉特假设地壳之下有一个平坦的均衡面,此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不等,但沿铅垂方向上其总质量是一致的,为保持均衡,密度小的地段,地势要高,反之地势就低。
形态高差是地壳岩石密度不同的表现。
(2)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艾里则认为均衡面不是一个平坦面,而是一个起伏面;该面之上的各段物质密度是相等的,体积大的地段地势就高,均衡面的深度也大,即高大山脉有插入地幔的深根,得到地幔的补偿较小;而平原地壳虽薄,但得到埋藏较浅密度较大的地幔的质量补偿,均衡面的深度亦小。
(3)普拉特+艾里=地壳均衡理论后来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物质密度也是不均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
由此可见,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详。
6.1 地壳均衡示意A—普拉特模式;B_艾里模式;C一实际模式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边缘的地壳一般属陆壳性质, 但厚度小于大陆内部的地壳,大陆边缘的宽度变化较大,大陆边缘上沉积了大量的陆源和海洋的沉积物,形成平圯的浅海大陆架和坡度较大的大陆坡。
根据新生代板块运动的特征和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两大类型:(一)、稳定的大陆边缘1.分布:稳定的大陆边缘主要分布在大西洋两侧的大陆边缘。
2.形态特征:沉积了几千米厚的新生代陆源沉积,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和大陆坡。
大陆坡常被海底峡谷分隔,并在大陆坡的坡鹿形成深海扇。
3.构造特征:现代构造运动十分微弱,没有活火山,也极少地震.4.形成:板块构造理论认为,稳定大陆边缘是大陆裂谷和洋底扩张造成的(二)、活动大陆边缘1.分布: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围,因此也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2.构造特征:活动人陆边缘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是地球上地震和活火山的主要集屮地,这里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强烈碰撞的地带。
3.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1).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安第斯山的山坡与海沟直接相接,大陆架和海岸平原非常窄。
(2).东亚型大陆边缘东亚型大陆边缘是由海沟、火山岛弧和弧后盆地组成。
根据地壳性质及所处位置的差异,可分三种类型:陆缘弧、边缘弧、洋内弧三、断裂地貌:1.断层崖(1)定义:断层崖是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
(断层运动所致)(2)演变:断层崖断层三角面侵蚀地形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 称为断层线崖。
(无断层运动)3.断层谷:断层带易风化侵蚀,山区通常沿断层方向发育成谷地。
在形态上,它一般表现为深窄的峡谷。
4.掀斜山(1)定义:掀斜山是指断层上升盘翘起形成的山体。
(2)形态特征:主脊靠近断层一侧,一坡短而陡,另一坡缓而长的不对称形态。
四、摺皱地貌:是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单斜地貌(1)定义:发育在褶曲一翼单斜构造上的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
(2)类型A、单面山单面…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小的(倾角〈40° )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两坡不对称,前坡(逆倾坡)短而陡,后坡(顺倾坡)长而缓。
B、猪背脊猪背脊是形成于岩层倾角较大的(倾角〉40° )单斜构造上的地貌,其前后坡的坡度都较陡,坡长也基木相等,因而两坡基木对称。
2、背斜和向斜地貌(1 )背斜 || |背i山“指"在背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山地。
向斜谷是指在向斜构造基础上发育的谷地。
(2)顺地形、逆地形顺地形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相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逆地形是指地形起伏和构造起伏不一致的现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 > 七7{乍风化:指岩石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
风化作用:指在地表常温常压环境中,使岩石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的作用。
分类:根据风化的性质,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
(一)物理风化(1)物理风化的定义: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发生物理疏松崩解等机械破坏过程。
(2)物理风化的结果:物理风化不引起岩石化学成分的改变,而只是使岩石崩解成碎屑。
(3)引起岩石崩解成碎屑的原因:1、因岩石卸荷释重而引起的剥离作用2、外来晶体在岩石裂隙中的挤压作用3、热力风化4、生物活动对岩石机械风化作用的影响(二)化学风化作用(1)化学风化作用:指位于地表的岩石矿物在水、大气、生物的和互作用下发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学反应,因而改变了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矿物,破坏了原来岩石的结构,使岩石疏松其至逐渐变成松散的土层,这种作用称为化学风化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的影响因素:水、温度和大气(3)分类:溶解作用、水解作用、水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氧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4)化学风化作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氧化作用和水及水溶液的作用。
二、风化壳(一)风化壳的概念1、风化壳的定义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2、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气候、岩性、构造、地貌和发育时间等(二)风化壳的发育阶段1、物理风化阶段一岩屑型风化壳岩石遭受物理风化作用,崩解破碎,形成岩屑型风化壳。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1)化学风化的早期阶段(硅铝-碳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一一富钙阶段(2)化学风化的中期阶段(硅铝粘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也叫富硅铝阶段。
(3)化学风化的晚期阶段(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也叫富铁铝阶段(三)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气候、地貌、岩性、地质构造和风化壳发育的时间等。
1、气候条件:气候是控制岩石风化的最普遍、最重要的因素。
在不同的气候下,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和风化壳的类型都是不同的。
因此风化壳具有显著的地带性特征2、地貌条件:在准平原、分水岭的鞍部以及较平坦的地区,那里剥蚀作用不强, 地壳又长期比较稳定,才有利于形成深厚的残积型风化壳。
3、岩性与时间:岩石成分对风化壳的发育影响也很强。
在热带气候下,各种岩石儿乎都能发育形成砖红壤型风化壳;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下,发育形成风化壳是不同的;岩性单一的岩石,在不同气候下的风化产物可能都是相同的,如石英的风化产物都是相同的一一二氧化硅。
风化作用持续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风化壳的发育程度。
3、崩塌的形成条件和触发因素(1)崩塌的形成条件地貌条件:高陡的悬崖岩性条件:坚硬的岩石构造条件:地质构造及其组合方式气候条件:强烈的物理风化、差异风化(2)触发因素:暴雨、强烈的冰雪融化、爆破、地震和人工幵挖坡脚等(三)滑坡坡面上大量土体、岩体或其他碎屑堆积,主要在重力和水的作用I,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称为滑坡。
滑坡是山区常见的、严重的自然灾害。
滑坡的特征.•1)运动速度差异大,从极快到极慢;2)滑坡体依附固定的面或带滑动;3)滑坡体沿滑动面作整体运动;4)水平位移量大于亟直位移量。
1、滑坡的地貌特征4)滑坡舌与滑坡鼓丘5)滑坡湖与滑坡洼地6)滑坡裂缝2、沟谷发育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根据沟谷发育阶段和形态,可将沟谷发育阶段划分为:1)切沟:横剖面呈V形,沟缘明显,沟底纵剖面与坡面大致平行2)冲沟:沟头产生陡坎、跌水,横剖面呈宽展V形,冲沟纵剖面与沟身所在坡面不一致,沟底纵剖面呈門弧曲线3)坳沟:沟缘不明显,沟底纵剖面坡度相当平缓,沟床上有沉积物,形成宽浅的干谷切沟、冲沟和坳沟的纵剖面洪积扇相带物质组成主要特点1)滑坡体2)滑动面或滑动带3)滑坡后壁与滑坡台阶洪积扇:自沟谷出山谷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堆或洪积扇。
2、洪积扇的沉积特征:扇形地的组成物质分布很有规律,自扇顶到边缘可分三个岩相带:①扇顶相:位于洪积扇顶部,舌状叠覆的砾石堆积体。
砾石、黏土混杂,厚度大,分选差,透水性强。
粗略平行的透镜状层理。
②扇中相:位于洪积扇中部,由亚砂土、亚粘土层等组成,夹砾石、砂透镜体。
砾石呈倾向上游的迭瓦状构造,磨圆度较扇顶相稍好。
③扇缘相:位于洪积扇边缘部分,沉积物以亚砂土、亚粘土和粘土为主,偶夹砂及细砾石透镜体,具有近平行的斜层理。
这里是地K水溢出带,形成地表滞水,土壤盐碱化严重。
三、泥石流及其形成的地貌1.泥石流为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2.泥石流的主要特点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固体物质含量高、破坏力强、预测困难等特点。
(二)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1、物源条件: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2、水源条件:暴雨、冰雪大量融化或湖泊、水库溃决为泥石流的暴发提供水动力条件。
3、地形条件:陡峻的沟坡、比降较大的沟床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启动。
(三)、泥石流形成的地貌类型1、源头和上游地区:(形成区,即松散物质区)以侵蚀作用为主,横剖面呈宽而陡的槽形。
2、中游地区:(流通区,即通过区)以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沟谷或峡谷。
3、下游地区:(堆积区,山口堆积区)以堆积作用为主,形成砾石垄岗或泥石流扇。
四、河流的侵蚀河道水流破坏地表,并冲走地表物质称为河流的侵蚀。
流水对河床的侵蚀按侵蚀作用的方向,可以分为:1、下蚀(下切侵蚀,垂直侵蚀)流水加深河床与河谷的作用称为下蚀。
下蚀的强度取决于水流的动能、含沙量以及河床组成物质的抗冲强度。
动能愈大,水屮夹带的泥沙愈少;河床的组成物质愈松散,则下蚀速度愈快。
2、侧蚀(侧方侵蚀)流水拓宽河床和河芥的作用称为侧蚀。
侧蚀主要发生在河流弯道处,弯道环流愈强,侧蚀愈强。
河流的侧蚀作用使河床发生侧方迁移,加宽河床,并导致河曲的发育。
3、溯源侵蚀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侵蚀方向是不断向源头(即上游方向)进行,侵蚀结果是使沟谷或河谷长度增加。
(一)河床纵剖面•从河源到河门,沿河床横剖面上最低点的连线。
•在山区或河流的上游,纵比降较大;河流的下游或平原区比降较小。
五.岩槛与壶穴的形成:岩槛是横亘于河底的坚硬基岩陡坎。
其形成与构造、岩性有关,断层活动带或岩脉露头处常常形成岩槛。
壶穴是棊岩河床屮被水流冲磨形成的深穴。
壶穴分布在山区石质河床棊岩节理充分发育,或构造的破碎带。
六.冲积河床的平面形态弯曲型河床是最常见的河型。
河床曲率等于或大于1.5,平面上河床蜿蜒曲折,河漫滩宽广,深槽紧靠凹岸,最深点位于凹岸顶点偏下游处,河弯的曲率半径愈小,水深愈大。
河床横断面不对称,凹岸深槽与凸岸边滩相对应,深槽与边滩延仲很长,均呈圆弧形。
上下边滩由浅滩相联,浅滩位于两个反向河弯之间转折点,通常称其为过渡段浅滩,其纵剖面亦具阶梯状坡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