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定位
神经系统功能定位解释

神经系统功能定位解释神经系统是人体中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由大脑、脊髓和周围的神经组织组成。
它负责控制和调节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并与外界环境进行信息交流。
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是指不同脑区和神经结构对特定生理和心理过程的控制和调节。
人体的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信息处理的核心。
大脑分为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和间脑四个主要部分。
脑干负责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呼吸、消化和心血管等;小脑主要参与运动协调和平衡控制;大脑半球是人体感知、思维和动作的中心,根据不同区域的功能不同,可将其划分为顶叶、颞叶、额叶和枕叶等;间脑负责控制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由神经纤维组成,分为脑神经和脊神经两部分。
脑神经是从大脑和脑干直接发出的神经,共有12对,分布在头部及颈部;脊神经是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共有31对,将信息传输到全身各部位。
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涉及到大脑中的不同区域对感知、思维、情绪和运动等方面的控制和调节。
例如,在大脑半球的额叶区域,存在着控制和调节人的智力、情感和行为的前额皮质区;颞叶区域与听觉信息和记忆有关;枕叶区域则参与视觉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另外,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还与皮质和脑下核等结构之间的相互连接有关。
皮质是大脑半球外侧的灰质层,担负着复杂的信息处理任务。
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连接形成了神经回路,在信息传递和处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脑下核则参与调节和控制运动、情绪和自主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功能。
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还体现在对感官信息的处理上。
大脑中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各种感觉区域,分别负责不同感官信息的接受、传递和处理。
例如,视觉信息在视觉皮层中进行处理,听觉信息在听觉皮层中进行处理,而嗅觉和味觉信息在大脑的边缘系统中进行处理。
此外,神经系统的功能定位还与内脏器官的自主调节有关。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等内脏器官进行自主调控。
神经定位学

任内试验:为气导骨导比较法,将振动的音叉柄放置在病人耳后乳突上(骨传导),当病人听不到声音时,即将音叉移放在该侧耳前(距外耳道口2.5CM处),正常者尚能听到声音,即为任内试验阳性,表示气导大于骨导;反之当气导听不到,再测试骨导,如骨导能听到,表示骨导大于气导,为任内试验阴性,为传导性耳聋,一般为外耳道或中耳病变所致。
韦伯试验:为双侧骨导比较法,本试验可比较两侧的骨传导,将振动的音叉柄置于病人头顶正中或前额正中部,比较两耳听到的音响,正常时两侧听力相等而觉得声音在正中。
因为气传导有抵消骨传导的作用,因此在传导性耳聋时,由于病侧耳的气传导有障碍不能抵消骨传导,所以病耳骨传导听到的声音要比健耳强。
神经性耳聋时因患耳感音装置损伤,故健耳听到的声音较强。
注意两侧耳聋时韦伯试验无意义。
浅昏迷:呼之不应,但保留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等,而且对疼痛刺激仍有反应。
深昏迷:对一切外界刺激无反应,各种深、浅反射均消失,瞳孔散大。
嗜睡:呼之能应,并且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则病人又入睡。
脑干反射存在,这是意识障碍最早的表现。
偏瘫步态:又称划圈步态,偏瘫侧上肢屈曲内旋,下肢伸直,步行时下肢由外向内划圈,见于脑卒中后遗症。
慌张步态:行走时躯干前倾,肘、膝稍屈,因周身肌张力增高,开始起步慢,跨步小,双足擦地而行,上肢无联带摆动,由于躯干前倾,身体重心前移,故起步后即小步向前急冲,以至不能立即停步,故称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
跨阈步态:(鸡步态)足垂性步态,行走时患肢抬得很高,以免足趾碰撞地面,多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阵挛:是腱反射亢进的一种表现,在锥体束损害时出现,是肌腱受到牵伸而发生的有节律的肌肉收缩。
常见的有踝阵挛和髌阵挛。
踝阵挛:让病人仰卧,医生以一手托其腘窝,使膝关节半屈曲,另一手托其足底,迅速而骤然用力,使足背屈,并继续维持适当的推力,如果踝关节呈节律性的伸屈动作,为踝阵挛。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和定性诊断总论

神经系统定位和定性诊断总论神经系统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是神经学常规检查的主要内容。
根据病史、病情和神经系统体征,综合分析来确定神经系统的损害程度、部位和类型,从而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神经系统体征检查神经系统体征是通过神经系统检查获得的信息,医生可以通过体征的表现来确定神经系统是否损伤。
常见的神经系统体征包括:感觉障碍感觉障碍通常表现为疼痛、麻木和刺痛。
医生可以通过触觉、热觉、冷觉、震动感觉和深反射等检查方式来确定感觉障碍的存在和程度。
运动障碍运动障碍通常表现为肌肉无力、肌肉痉挛、震颤和运动失调。
医生可以通过肌张力、反射和肌力等检查方式来确定运动障碍的存在和程度。
自主神经障碍自主神经障碍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体温异常、尿频和便秘等症状。
医生可以通过心率、血压和瞳孔等检查方式来确定自主神经障碍的存在和程度。
神经系统定位神经系统定位是指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具体部位。
通常的方法包括:局限性症状法局限性症状法是根据特定神经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解剖学知识来确定损伤部位的方法。
例如,单侧视力损害和视野缺损通常是大脑半球后内侧区的病变所致。
神经系统图谱法神经系统图谱法是通过观察乃至标准化分析神经系统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分布规律,来确定损伤部位的方法。
例如,颞叶癫痫发作通常具有头部偏向、口部自动运动和突发性认知障碍等特征。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神经系统定位中最精准的方法,通常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脑电图和神经肌肉电图等检查来确定损伤部位。
神经系统定性诊断神经系统定性诊断是指确定神经系统损伤的类型。
通常的方法包括:损伤性疾病损伤性疾病是指神经系统被外界物理和化学因素损伤导致的疾病,如脑外伤、吸毒等。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指神经系统因代谢异常而导致的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指神经系统被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等。
免疫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是指由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PPT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二 基本特征 肌肉:对称性肢带肌无力近端
晚期肌萎缩明显 与肌无力相一致的腱反射减退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神经肌肉接头: 主要累及眼外肌 延髓肌和肢带肌; 无肌萎缩; 特征为症状的波动性; 腱反射不受影响
神经肌肉疾病 多发性肌无力
周围神经: 对称性远端的感觉 运动 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 尤其腱反射改变明显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一 机制 从大脑的运动神经元 到肌肉这一通路 任何环节病变 均可导致肌无力或瘫痪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部位与病变的关系
一电解质紊乱 1 低钾:
肢带肌无力呼吸肌及延髓肌 多不受影响 腱反射存在;补钾有效 发作性数小时~数天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高钾:
家族性; 发作性持续12小时;频繁; 肌无力常累及某一肌群; 可有延髓肌和呼吸肌受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 多数性单神经病:
为多个不相邻的周围神经损害; 常见病因为糖尿病 结缔组织病 变等
3 单一神经损害:
多为局部病因所致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4 神经丛病变: 见于外伤 肿瘤或炎症等 臂丛损害:上部 下部 腰骶丛损害:
5 前根损害: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6 前角损害: 节段性特征;肌张力降低 反射改变 肌萎缩; 可见肌束震颤 多为远端无力; 也可能以近段为主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伴有疼痛或肌强直; 禁食 运动后或使用钾诱发钾敏
感性; 发作时血钾多正常或升高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3 副肌强直paramyotonia 诱因:寒冷 自发 特征:寒冷诱发
反常性强直活动后加重 常染色体显形遗传; 常伴高血钾或正常血钾
神经体表定位

侧 皮
小 腿
标本观察: 髂腹下和髂腹股沟神经
❖ 1) 髂腹下神经(T12,L1)、髂腹股沟神经(L1)
皮支分布于臀外侧区、腹股沟区、下腹部的皮 肤、阴囊或大阴唇皮肤
肌支分布于腹壁肌。 L1:体表定位:腹股沟区
❖ 2) 股外侧皮神经(L2,3) 分布于大腿前外侧部 的皮肤。
❖ 3) 股神经(femoral nerve) (L2~4)是腰丛最
前外侧和四肢的肌肉和皮肤。
人类胸神经前支保持原有的节段性走行和 分布,但其余各部脊神经前支分别交织成 丛,形成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脊
组成
丛的位置
主要分支
神 经
颈丛
C1-C4
胸锁乳突肌 上半深面
膈神经 和 4条皮支
前 支 臂丛
C5-T1
斜角肌 锁骨 间隙 后上方
干股
胸长神经 和 胸背神经
腋腔
肌皮神经
节。 10) 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C8,T1) 分别发自臂 丛内侧束,分布相应区域。
以上神经的感觉运动定位都非常的清楚, 但是具体的起自哪一节段则比较模糊。 应此定位效果并不明显。
胸神经
❖ 前支: 共12对,
第1~11对各自位于相应肋间隙,称肋间神 经(intercostal nerves), 第12对为肋下神经(subcostal nerve)。
大的分支,自腰大肌外侧缘穿出,继而在腰大肌 与髂肌之间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深面进入股 三角,
❖ 分为:① 肌支,分布于髂肌、耻骨肌、股四头 肌和缝匠肌。
② 皮支,较短的皮支为股中间、股内侧皮神经, 分布大腿及膝关节前面的皮肤;最长的皮支为隐 神经(saphenous nerve),伴随股动脉入收肌管下 行,穿出此管至膝关节内侧伴大隐静脉下行,沿 途分布于髌下、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皮肤。
坐骨神经定位方法

坐骨神经定位方法坐骨神经定位是一种医疗技术,用于确定坐骨神经的位置。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大的神经之一,负责传输感觉和运动信号到大腿、小腿和足部。
因此,准确地定位坐骨神经对于医疗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坐骨神经的定位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包括传统的物理检查和现代的影像学技术。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坐骨神经定位方法。
1. 传统神经检查:这是最基本的坐骨神经定位方法之一。
医生通过触摸和按压患者的臀部、大腿和小腿等部位来检查患者的神经反应,并判断坐骨神经是否受到损伤或压迫。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有限。
2. 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可用于评估坐骨神经的功能。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和肌电图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通过测量神经信号在特定距离内的传输速度来评估神经功能。
肌电图检查则通过记录并分析肌肉的电活动来判断坐骨神经的功能状态。
3. 影像学检查: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CT扫描、MRI和超声等,可以帮助医生直观地观察和定位坐骨神经。
这些影像学技术可以显示坐骨神经周围的骨骼、肌肉和其他组织,帮助医生判断坐骨神经是否受到损伤或压迫,并找出具体的损伤部位。
4. 介入性放射学检查:当传统的检查方法无法确定坐骨神经的具体位置时,可以考虑使用介入性放射学检查。
这些检查方法包括腰骶椎穿刺和放射学引导下的坐骨神经刺激。
腰骶椎穿刺通过在腰椎区域插入针头并注入造影剂来观察神经的路径和分布情况。
放射学引导下的坐骨神经刺激是一种微创技术,通过在影像引导下将电刺激导管放置在坐骨神经周围组织中,以评估神经的功能状态和确定损伤位置。
综上所述,坐骨神经定位是通过多种方法来确定坐骨神经的位置。
这些方法包括传统的神经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介入性放射学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医生会选择适合的方法来进行坐骨神经定位,以帮助确诊和治疗。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是一种医学诊断方法,通过对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常用的神经系统定位诊断方法包括:
1.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分析:通过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感觉障碍、肌力减退、反射异常等,可以初步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2. 神经系统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等影像学检查,可以直接显示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形态,对于脑卒中、脑肿瘤、脊髓损伤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包括脑电图、神经肌肉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检查,可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对于癫痫、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神经系统病理学检查:包括脑组织活检、脑脊液检查等,可以直接观察和分析病变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对于神经系统炎症、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应用以上方法,可以准确地确定神经系统病变的部位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征等病后.可诊断为特发。ri: 面神经麻痹。
定位:丽神经管内(内耳孔 茎81dE之|i=IJ)除上述耐瘫临床表 现外,和,或有舌『jf『2 3味觉减退 (鼓索神经受损);和或听觉过敏 (镫骨神经受损);和或乳突部烽 痛,外耳道及爿.郭部感觉减邀州¥ 状神经节受损);和或引腺分泌 减少、尢汗(岩浅大神经受搠)= 有外耳道或鼓膜带状疱疹行为
VhB【100 nag,VItB.,0.5
mg,肌肉注射.每口1次,共4 周。强的松30 rag/i;j;=.每日1 次,晨服,共7灭。阿昔洛韦0 2 g,次,每口5次.共7天。 2 3(1组
两药治疗+针刺治疗.方法 同前两组。 3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
按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 学确立的House Brachmann面 神经功能分级标准(以下简称H B分级),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评 定,分级标准详见表2。
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H—B分级I级。显效:静止时, 双侧对称;运动时,轻微功能障 碍;H B分级Ⅱ级。有效:静止 时,基本对称;运动时不别称,和j 或轻度病理性联合运动;面肌痉 挛,抽动;H B分级Ⅲ级。无效: 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和/或明显 的面肌痉挛,病理性联合运动,外 形不对称;H—B分级Ⅳ~Ⅵ级。 3.2结果
本研究结果发现,茎乳孔外的单纯性面瘫,各种疗法无明显差异, 且后遗症极少。虽然由于医疗道德的原因,不可能设置空白对照组,来 证实其自然痊愈率,但根据上述结果,推断发生在茎乳孔外的面神经损 伤,的确有较高的自然痊愈率。这是因为分布在面部表情肌中面神经 分支及末梢纤维充血水肿,由于受压不明显,多不向髓鞘脱落或轴突变 性、坏死发展,因而病情轻,恢复快。笔者建议,而神经管外的面神经损 伤,以针刺配合维生素治疗为最佳治疗方案。
ABSTRACT 0bjeelffve To explore the correhltion belwcen the location of the nervous in】ury and the I¨r。‘pc Lltlt
methods t()select the besl Iherapeutic methods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Methods(}no hundred and ni rlt-13,
①年龄16岁以下,65岁以上;②病程超过3天;⑧继发于其它原 闲的面瘫;④有严重其它疾患,影响治疗方案实施者;⑤未签署知情同 意书者。 1.4一般资料
研究堤计纳入180例,按20%比例可能发生脱落或丢失,实际纳 入病例为215例。全部病例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 病人。按随机表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治疗组(A组),西药治疗组(B 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c组),每组各72例。研究中因多种原因脱落 或丢失病例17例,占总数7.9%。符合进行疗效分析的1 99例,其中 A组67例,B组62例,C组70例。3组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治 疗前H—B分级平均值,经方差分析及卡方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O.05),具有可比性。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详见表1。 l 5肌电图检查
8【日家‘1t隈药书+理局币c。^资助课题之分谍翘(批、隹芟弓00()lI 1%
万方数据
表1 3组患者一Biblioteka 资料例Hunt氏面瘫。面神经管外(茎乳孔外,面神经末梢分支),只有面瘫症 状和体征,而无上述兼症。 I.2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1 6~65岁;②病程3天内;⑧符合上述面瘫诊断及定位诊 断标准;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病例排除标准
1t]ry wid_lin the facial canal There 1s an ohvkms tendency()r natural recovery for the ncrvr inju]Y Ollt of Ih{,facial c;/n;ll KEY WORDS Facial Paralysis,'diag;Facial Paralysis acup fllox iher;F}lcial Paralysis,'Tt、M WM ther
布至面部表情肌。在面神经管内
的商神经缺血、水肿、受压明显,
以致髓鞘或轴突变性,凼而病情
多属重型,恢复慢.预后差,后遗
症多。而苇乳孔以外的面神经水
肿、变性坏死多不明显,病情较轻,
恢复快,预后好,有明屁自愈趋向。
治疗而瘫是否使用激素,历
来有不同看法。本研究结果表
明,肾r腺皮质激素在急性期(3
天内),短期(不超过7天)、常规
nine cas(、s of peril}hera[facial l}ara Jysis werc r}ul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IO different scgm{-Ill s of injuricd faci+d tl{。rves Group A wcrc I reated by acupuncture.group B by western medicine and gr c】up L by acuptm【 t rite combined wllh Weslern medicine.The location of 1he ilervous inlury w{is based 011 the clinical symi}tonls and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有 外伤、肿瘤、血管病变、压迫、病毒 感染等。按I酊神经损伤的部位, 可定位为核性瘫、桥小脑角瘫、面 神经管内和面神经管外。前两种 多见于肿瘤和血管病变,临床少 见,预后不良;后两种临床多见, 顶后良好.称为特发性嘶神经麻 痹(面神经炎)。本研究刈特发性 而神经麻痹神经损伤定位干¨治疗 疗法选择、疗效、后遗症之lⅥ的干H
2.1 A纠
选穴:根据文献…选择地仓、颊车、翳风、下关,均取患侧,合谷、风
表2 Housc-Brachmann分级量表
池取双侧。 针刺方法:选32号1~1.5
寸的华佗牌小锈钢毫针,快速进 针.捻转得气后留纠30分钟。留 针过程一f r,每10分钟行针1次, 配合f11)P理疗1 5分钟。每周针 刺5天,休息2天,共4周。 2.2 H组
鳄鱼{日 综合征
(注:①面肌抽搐及痉挛:患侧睑裂变小,鼻唇沟变深,运动时面部表情不协 调,伴阵发性面肌抽搐。②病理性面肌联合运动:眼睑闭台时,口角不自主上提. 示齿时,眼睑不自主闭合,睑裂变小。③鳄鱼泪综合征:进食时,患侧泪腺分泌,又 称为反常的味觉)
及单纯针刺治疗1月的痊愈率加显效率,仅为80%,且有较多后遗症。 提示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损伤,不能完全依赖其自然痊愈。笔者建议 所有面瘫患者,必须结合临床和肌电图检查,作出定位诊断。对面神经 管内的损害,以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为最佳选择。
万方数据
!型盐叁!!!!生!旦塑!!鲞塑—!塑
(1)治疗前后H Ij分级列比
见表3。而神经管内:(’组与A、
H组治疗后比较,均』’<o.()5;
A、B组之间比较,P>0.05。面
神经管外:A、B、c 3组之间治疗
后比较.均P>().05。
(2)治疗后疗效比较见表4。
皿神经管内:(、组与A、B组痊愈率
for 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 f。f(1kangdu.Huang Xln3Vong 2、H』,州J.a,ljua..el(』,(1
Teaching Hospital of Chengdu Uniw,rsilv of T(M.
Sichuan 610()72.China;2 Foreign student from SingapDrc)
伤.3组之间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定位在面神经管内的面瘫,以中西医结合治 疗方案为最佳选择;定位在面神经管外的面瘫,有明显的自然痊愈趋向。
[主题词]面神经麻痹/诊断: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Clinical research 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nervous injury and therapeutic methods
巾围钊灸2001年
文章编号:0255 2930(2004)0卜0007 08
中图分类号:R2f6(,
文献标识码:.、
j’+++¨++++++、
:临床研究:
I+++_+++++.J?
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选择 相关关系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李常度1 黄信勇… 杨娟娟1 符晓英1 李 漾
(1成都畸J医约夫学附属医院.蹦川|;10072;2新加坡翻。了:
关关系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I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发病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 雅痪,额纹消失,睑裂变大,病侧 鼻唇沟变浅,口角低垂。患者不 能蹙额、皱眉.眼睑闭合无力.闭 合时露白.不能鼓腮、吹口哨.露 齿时【1角歪向健侧.饮水时|1角 漏水,食物停留于齿颊之间,瞬臼 减少。排除肿瘤、外伤、格林巴利
FM(;.Thc lht rapeulic effects we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s and f[ouse—Br;ichn/anil crit…
oil They were followed up for six monlhs and Ihe sequelae wfJre investigated Results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摘要]目的:研究面瘫神经损伤定位和治疗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尿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方 法:采用随机、按神经损伤定位分层对照的方法.将1 9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针刺治疗组(A
组)、西药治疗组(B组)、中西医结合治行组(C组)。结合临床和肌电图作出;隹确神经损伤定位.用 H{}use Braclllil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隹,结合临床症状、体征进行疗效分析.并作6个月随访。结 果:面神经管内损伤,中西医结合疗法优于针刺组和西药组(P<0.05).后遗症少;面神经管外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