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4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简介概要
诺贝尔奖获得者约翰巴丁简介

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一班 姓名:任旭灵 学号:201006032
约翰· 巴丁
(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 年1月30日) 美国物理学家 (1956、1972年)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 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物经历
1908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 1923年进入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机工 程系学习, 1928年取得学士学位,1929年取得硕士学 位,毕业后巴丁留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
人物经历
1947年和同事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 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 三人因发现晶体管效应共同获得1956年诺 贝尔物理学奖。 1959—1962年间,任美国总统科学咨询 委员会委员
BCS理论
BCS 理论是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 论。该理论以其发明者巴丁(J.Bardeen)、库珀(L. V.Cooper)施里弗(J.R.Schrieffer)的名字首字母命 名。某些金属在极低的温度下,其电阻会完全消失, 电流可以在其间无损耗的流动,这种现象称为超导。 超导现象于1911年发现,但直到1957年,巴丁、库珀 和施里弗在《物理学评论》提出BCS理论,其微观机 理才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BCS理论把超导现象 看作一种宏观量子效应。它提出,金属中自旋和动量 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所谓“库珀对”,库珀对在晶 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形成超导电流。
人物经历
1930年到1933年期间,巴丁在匹兹堡海湾实验 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 1933年巴丁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E.P.魏格纳 的指导下研究固体物理学。 1935年到1938年期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并于 1936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简介(1901-2003)

诺贝尔奖的评选诺贝尔(Noble,Alfred Bernhard),瑞典化学家。
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卒于意大利圣雷莫。
诺贝尔1842年随家去俄国圣彼得堡居住。
1850年去巴黎学习化学一年,后又在美国J.埃里克森手下工作过4年。
回圣彼得堡后,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工作。
1859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
为了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较安全。
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并于1867年获得专利。
1875年诺贝尔将火棉(纤维素六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于1876年获得专利,1887年诺贝尔发展了无烟炸药。
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商都获有专利。
诺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
他逝世时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士的奖金,即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1968年起,增设诺贝尔经济学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提供资金。
诺贝尔奖是根据A-B-诺贝尔遗嘱所设基金提供的奖项(1969年起由5个奖项增加到6个),每年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
1901年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首次颁发。
诺贝尔在其遗瞩中规定,该奖应每年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与和平领域内“在前一年中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瑞典银行在1968年增设一项经济科学奖,1969年第一次颁奖。
诺贝尔在其遗嘱中所提及的颁奖机构是: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皇家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瑞典文学院(文学奖),以及位于奥斯陆的、由挪威议会任命的诺贝尔奖评定委员会(和平奖),瑞典科学院还监督经济学的颁奖事宜。
为实行遗嘱的条款而设立的诺贝尔基金会,是基金的合法所有人和实际的管理者,并为颁奖机构的联合管理机构,但不参与奖的审议或决定,其审议完全由上述4个机构负责。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由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每年颁发的最高物理学奖,
以纪念诺贝尔的科学发明而得名。
该奖是为了表彰在物理学、物理学相关
学科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伟大成就的个人。
从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经历了几十年,共有116位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其中,马尔科夫、
爱因斯坦、福布斯、卢瑟福、阿尔伯特尔、贝尔、斯文格勒等历届获奖者
的成就,使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声望高涨。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斯
普拉特、特里·特里森和安东尼·穆达拉斯,以表彰他们在准分子显微镜
上的杰出贡献。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物理学奖一直都是各类科学成就最高荣誉,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诺贝尔奖委员会以及获奖者都在为科学空间里进
行深刻的研究和应用,挑战着一部分被认为难以解决的物理学问题,改善
着人类的生活,开拓着新的物理学领域,这是一条不断推进的路径,也是
一种回馈。
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及成就

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是1900年6月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属诺贝尔奖之一。
该奖项旨在奖励那些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奖金,每年的奖项候选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学院的瑞典或外国院士、诺贝尔物理和化学委员会的委员、曾被授与诺贝尔物理或化学奖金的科学家、在乌普萨拉、隆德、奥斯陆、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大学、卡罗琳医学院和皇家技术学院永久或临时任职的物理和化学教授等科学家推荐。
奖项由来诺贝尔生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诺贝尔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化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不仅从事理论研究,而且进行工业实践。
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355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
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于建行300周年之际,提供资金增设诺贝尔经济奖(全称为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伯恩德·诺贝尔经济科学奖金,亦称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开始与其他5项奖同时颁发。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原则是授予在经济科学研究领域作出有重大价值贡献的人,并优先奖励那些早期作出重大贡献者。
颁奖时间每次诺贝尔奖的发奖仪式都是下午举行,这是因为诺贝尔是1896年12月10日下午4:30去世的。
为了纪念这位对人类进步和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在1901年第一次颁奖时,人们便选择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举行仪式。
这一有特殊意义的做法一直沿袭到如今。
评选过程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各项诺贝尔奖推荐的候选人。
通常每年推荐的候选人有1000— 2000人。
诺贝尔物理学奖大全(1901至2005)

1955 兰姆 (mb) . .
库什(P. 库什 .Kusch) 美
27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美
研究成果 半导体方面的研 究,1947年发现晶 年发现晶 体管放大效应 同上 同上
1956 肖克利 (W.Shckley)
巴丁(J.Bardeen) 美 巴丁 布拉顿 (W.H.Brattain) 美
诺贝尔奖获得者及 主要成果
1
时间 1901
获奖者
国籍
研究成果 1895年研究真空管放电 年研究真空管放电 时发现X射线 时发现 射线 1896年发现磁场对辐射 年发现磁场对辐射 现象的影响即塞曼效应 对塞曼效应的理论研究
伦琴 德 (W.C.Röntgen) 塞曼 (P.Zeeman) 洛伦兹 (A.H.Lorentz) 荷
英
14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英
研究成果 热电子现象方面的 工作, 工作,发现里查孙定 律 1925年提出电子的 年提出电子的 波动性
1928 里查孙 (O.W.Richard . . son) 1929 德布罗意 (L.V.de . . Broglie)
法
15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印 德
研究成果 1928年发现光散射 年发现光散射 的喇曼效应 1925年创立量子力 年创立量子力 学矩阵力学, 学矩阵力学,1927年, 年 提出不确定关系
德
1906 约瑟夫•汤姆孙 英 (J.J.Thomson)
时间
获奖者
国籍 美
研究成果 创制光学精密仪器, 创制光学精密仪器, 从事光谱学和精密 度量学研究 发明应用干涉现象 的彩色照相法
1907 迈克耳孙 (A.A.Michels on)
历史趣谈:理查德费曼在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理查德费曼在哪一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导语:理查德费曼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一生之中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理查德费曼虽然在物理学上拥理查德·费曼是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一生之中在物理学上取得了非常多的成就,理查德·费曼虽然在物理学上拥有着超凡脱俗的成就,但是在文史类的学习上却是一个非常差的学生,甚至是一生之中都不善于英语的拼写。
下面做一下理查德·费曼简介。
1918年5月11日,费曼出生在纽约的一个普通的犹太家庭中。
1935年,费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先学数学,后学物理。
1939年,费曼本科毕业,毕业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上。
1939年9月,费曼在普林斯顿大学做惠勒的研究生,致力于研究量子力学的疑难问题:发散困难。
1942年6月,费曼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1943年,费曼进入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参加了曼哈顿计划,后来费曼参与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
1945年6月16日,费曼的第一个妻子阿琳·格林鲍姆去世。
这一年费曼开始在康奈尔大学任教。
1949年,费曼发表了“正电子理论”和“量子电动力学的空时探讨”。
1951年,费曼到加州理工学院做老师。
加州理工学院把他的一系列讲座收集在一起,出版了《费曼物理学讲义》,费曼被称做“老师的老师”。
1960年,费曼再婚,之后生育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1965年,费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2年,费曼获得的奥尔斯特教育奖章。
1986年,费曼受委托调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事件,在国会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证明出事原因。
1988年2月15日,费曼因腹膜癌在加州洛杉矶逝世。
生活常识分享。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江崎玲於奈
1973
贾埃沃,I.
约瑟夫森, B.D. Brian David Josephson 赖尔,M.
1974 Sir Martin Ryle Antony Hewish Aage Niels Bohr
休伊什,A. 玻尔,A.N.
1975
莫特森,B.R. Ben Roy Mottelson 雷恩沃特,J. James Rainwater 里克特,B.
无人获奖
Sir Chandrasekhara Venkata 印度 Raman
海森伯,W.K. Werner Karl Heisenberg 薛定谔,E.
Erwin Schr?dinger
德国 奥地利
创建量子力学,提出不确定度关系
1933
建立量子力学的理论形式
狄拉克, P.A.M. 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 英国
巴克拉,C.G. Charles Glover Barkla 普朗克,M. 斯塔克,J.
Max (Karl Ernst Ludwig) Planck Johannes Stark
纪尧姆,C.é. Charles édouard Guillaume 瑞士 爱因斯坦,A. Albert Einstein 玻尔,N.
佩兰,J.B.
康普顿,A.H. Arthur Holly Compton
1927
威耳孙, C.T.R.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
里查森,O.W. Owen Willans Richardson 德布罗意, L.V. Louis Victor de Broglie 拉曼,C.V.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三)】193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和物理学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斯佩曼(HansSpemann1869-1941),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汉斯·斯佩曼(HansSpemann,1869~1941)是一位德国的生物学家,同时也是实验胚胎学领域的先驱。
他因发现了胚胎的发育过程而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他创新的“胚胎诱导”理念为发展生物学分支的确立作出了很大贡献。
斯佩曼于1895年在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ofWurzburg)获得了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的博士学位,然后他在那里从事教学直到1908年。
在那里,由于他为著名的胚胎学家西奥多•博韦里(Boveri,Theodor)和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Roentgen,WilhelmConrad)工作,他自己的科学兴趣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1919年,他接受了弗莱堡大学(UniversityofFreiburg)动物学教授一职。
他一直在那里工作到1935年退休。
斯佩曼对于胚胎学的研究是从对两栖动物胚胎的研究开始的。
他成功地将一个刚孵出的蜥蜴蛋一分为二,并从每一半中都培育出了一个正常的蜥蜴胚胎。
在做了更多的研究之后,他正确地的得出了一个结论:一个胚胎的细胞是在某一点才开始分化的。
斯佩曼在和他的学生奥托•曼戈尔德(Mangold,Otto)与希尔德•曼戈尔德(Mangold,Hilde)一起工作时发现当他们把一个胚胎中某种特定的软组织移植到了相同胚胎中不同的软组织后,被移植的软组织会逐渐发育成移植过去的那种软组织。
通过这种诱导的行为,斯佩曼形容胚胎拥有着一些不同的“组织者”或“组织中心”,它们会引导细胞根据需要而发育。
他的发现还令他预测到克隆分化甚至成熟的细胞的可能性,尽管当时这种科技还并没有出现。
文学奖未颁奖物理学奖英国,查德威克(JamesChadwick1891-1974),发现中子查德威克(JamesChadwick,1891~1974)英国实验物理学家1891年10月20日生于曼彻斯特大学理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8:中子辐照可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以及慢中子 引发的核反应的发现
恩里科· 费米 (Enrico Fermi) 1901.9.29-1954.11.28 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被公认为二十世纪的首席 物理大师之一,首创了β衰变理论,是弱相互作用理论的 前导,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 堆,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与罗伯特· 奥本海默共同 被尊称为原子弹之父。以其名命名的有费米黄金定则、 费米-狄拉克统计、费米子、费米面、费米液体及费米常 数等。他的学生中有六位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 为纪念他,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芝加哥大学的费米研究 所,以及100号化学元素镄都以其名字命名。 2008年6月11日发射的大面积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于 同年8月26日改名为费米伽玛射线空间望远镜做为他身为 高能物理先驱的纪念。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简介 1935--1942
1935:发现中子
詹姆斯· 查德威克爵士,CH,FRS (Sir James Chadwick) 1891.10.20-1974.7.24 英国物理学家,曾在剑桥大学任教,后为 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副主任,任利物浦大 学教授,因“α射线穿过金属箔时发生偏离”的 成功实验,获英国国家奖学金。1932年在《自 然》发表《中子可能存在》,证实中子的存在 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曾领导英国的原子弹 研制工作,1945年被封为爵士。
1936:发现宇宙辐射
维克托· 赫斯 (Victor Hess) 1883.6.24-1964.12.17 奥地利裔美国物理学家,曾任因斯布 鲁克大学教授,领导新成立的影像诊断学 研究所,同时领导因斯布鲁克建立了一个 宇宙线观测站,1936年因发现并证实宇宙 射线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维克托· 赫斯
乔治· 汤姆孙爵士
电子衍射的意义
戴维森-革末实验确认了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思想:德 布罗伊假说,物质拥有波动属性。他们的衍射观察促成了首 次成功的电子波长的测量。 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一样,可以用来作物相鉴定、测 定晶体取向和原子位置。 在研究由原子序数相差悬殊的原子构成的晶体时,电子 衍射较X射线衍射更优越些。 电子衍射作用远比X射线与物质的交互作用强烈,因而 在金属和合金的微观分析中特别适用于对含少量原子的样品 ,如薄膜、微粒、表面等进行结构分析。
电池和中子源等方面。
1940-1942:未授奖
欧内斯特· 奥兰多· 劳伦斯
回旋加速器、人工放射性元素的意义
回旋加速器是产生正电子放射性药物的装置,该药物作
为示踪剂注入人体后,医生即可通过PET/CT显像观察到患 者脑、心、全身其它器官及肿瘤组织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 代谢情况。所以PET/CT依靠回旋加速器生产的不同种显像 药物对各种肿瘤进行特异性显像,达到对疾病的早期监测与 预防。 人工放射性元素可以应用到放射性示踪剂、核热源、核
1937: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
克林顿· 戴维森 ( Clinton Davisson) 1881.10.22-1958.2.1 美国物理学家,曾在贝尔实验室长期 工作。维吉尼亚大学的研究教授,他与雷 斯特· 革末,在戴维森-革末实验里,共同合 作发现电子衍射现象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 奖。月球的戴维森陨石坑 (Davisson Crater) 是因他而命名。
1939: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获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欧内斯特· 奥兰多· 劳伦斯 (Ernest Orlando Lawrence) 1901.8.8-1958.8.27 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由于发明了回 旋加速器以及借此取得的成果而获得诺贝 尔物理学奖。曾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将 加速器用作质谱仪,从铀-238中分离出铀 -235。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及103 号化学元素铹之名称由来便是源自于欧内 斯特· 劳伦斯的贡献并纪念他。
恩里科· 费米
中子辐照可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以及源自中子引发的 核反应的发现的意义费米的发现使得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成为可能,金属锝 及其合金在低温下是超导体,可用于火箭、计算机和受控热 人工放射性元素核反应装置中,其他超铀元素的应用有放射 性示踪剂、核热源、核电池和中子源等方面。 核裂变时既释放出大量能量、又释放出大量中子。核反 应堆有许多用途,但归结起来,一是利用裂变核能,二是利 用裂变中子。核能主要用于发电,但它在其它方面也有广泛 的应用。例如核能供热、核动力等。
1936:发现正电子
卡尔· 戴维· 安德森 (Carl David Anderson) 1905.9.3-1991.1.11 美国物理学家,曾任加州理工学院物理 学教授,在云室的轨迹中发现了一种质量 与电子相当,但是带有正电荷的新粒子— —正电子而诺贝尔物理学奖。
卡尔· 戴维· 安德森
发现宇宙射线和正电子的意义
詹姆斯· 查德威克爵士
发现中子的意义
中子的发现解决了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研究中遇到的难 题,完成了原子物理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导致后来发 现核裂变和裂变中的链式反应,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 时代。 在对凝聚态物质的分析中,中子和X射线的散射反应截面 、对磁场的敏感程度和贯穿能力可以相互补充; 利用中空玻璃纤维的全反射或者表面带有凹陷的铝板的反 射,可以制成中子透镜。这种透镜有可能可以用于中子显微 镜和中子/ϒ射线断层扫描照相; 中子的另一个主要用途是照射材料使之产生ϒ射线; 中子还可以用来检测轻核的存在,比如水分子中的氢核, 通过测量被氢核减速后的中子,可以测定土壤中的含水量;
克林顿· 戴维森
1937:电子被晶体衍射的现象
乔治· 汤姆孙爵士,FRS (Sir George Thomson) 1892.5.3-1975.9.10 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因发现电子衍射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 奖。乔治· 汤姆孙的父亲约瑟夫· 汤姆孙是 19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