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古代汉语的词序 PPT课件

“惟(唯、维)”,构成“惟+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
传·宣公十二年》)
——斟上两壶酒来享用,杀几个肥壮的羔羊。飨:享用。
试比较: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代楚》
主+宾语“是”+谓语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同上》
前置宾语+标志词“是”+动语
(BACK)
(四)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则其宾语 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有的语法书上把“是、之、斯、焉”称作助词, 我们仍看作是代词,是复指代词,其作用是用来复 指前面的宾语。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 传·昭公二十三年》 比较:“是”是判断词吗? 译为“现在吴国是害怕了”。
“是”是前置的宾语吗? 即“今吴惧是”,译为“现 在吴国害怕这个”。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 在介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 译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 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 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 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 语前置在现代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时不我待
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序

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序【教学目的】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的词序问题,主要介绍的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以及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
学习本章,要让学生理解词序在汉语中的语法意义,要让他们掌握古代汉语中几种宾语前置所需的语法条件,掌握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主要方法。
并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文言语句中,辨识各种不同的宾语前置的能力,以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基本概念】词序宾语前置【基本理论】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宾语前置现象?各种宾语前置所需的具体条件是什么?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在表义上有什么特点?古代汉语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有哪几种?都是怎样表示行为数量的?【重点难点】宾语前置【教学方法】讲授与提问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词序是汉语的重要表达手段之一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它不象俄语一样,名词有性、数、格的变化;动词有位的变化,也不象英语一样,如英语的“I”表示主格,“me”表示宾格。
再如“he——him”,英语是一种词形变化的语言。
而汉语则不然,汉语的语法功能主要是靠词序来实现的,因此,词序是汉语的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手段。
词序又叫语序,是词语在句子中的前后次序。
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靠词语的组合词序来表现。
例如:①我打你。
——“我”作主语,“你”作宾语。
②你打我。
——“你”作主语,“我”作主语。
“我”和“你”在句子中作什么成分,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与什么词组合来实现的。
再如:③(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可见,词语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主要是靠词语在句子中的组合词序来实现的。
上面几个例子反映了汉语的一般词序:主语一般总在谓语之前,把谓语移到主语之前,一般就不成话了。
在动宾结构中,宾语一般在动词之后。
在偏正结构中,定语、状语等修饰语,一般都在被修饰语之前。
这几点古今汉语是一致的。
列表如下:(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定语、状语是修饰关系,补语是述补关系,主谓是陈述关系,谓宾是支配关系。
古代汉语的词序

在上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 在上古汉语中, 语而把宾语前置却无任何标志或 条件限制
……寡人是问。.....寡人是徵。 维叶莫莫,是刈是濩。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 是以肠一日而九迴。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 无所用之。
(三)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 为了强调而把宾语前置, 宾语后边再用代词复指一下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赫赫南仲,猃狁于襄。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语曰:“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用“是、之”来复指的宾语前置句,还可以在前置宾语的前边加上 “唯(维、惟)”对宾语在范围上加以限制,构成“唯(维、 惟)……是(之)……”的固定句式,语气更加强烈。如“率师以来, 唯敌是求。”“唯余马首是瞻。”“惟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这种格式有时还可以省略“是(之)”,如“唯秦所命从也。”还 可省略为“唯.....”的格式,如“佗邑唯命。”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关于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问 题,有以下几点需注意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这一语法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是比较严 格的,很少例外。 格的,很少例外。
这种例外只有: 第一,个别动词用“为”的句子中,疑问代词宾语有不前置的 曰:“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长沮桀溺耦而耕) 第二,“如何、若何、奈何”等固定格式中,“何”可以不前置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诗经幽风伐柯)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因为“如何、“若何”、“奈何”是由“如……何”、“若……何”、 “奈……何”演变而来的,“如、若、奈”是动词,“何”作谓语, 并不作宾语,因此不受此规律的制约。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汉代以后,在口语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这一规则就慢慢地消失 了。如汉乐府《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但是 汉代以后写古文的人还一直遵守着这一规则:“噫!微斯人,吾谁与 归?”“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古代汉语的词序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1.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 语· 先进》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 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②数词的位置 在动词之前。如: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 文公十 六年》) 七遇:遭遇七次。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 公输》) 九距:抵抗了九次。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 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 鸿门宴》) 注意:这种数词作谓语的情况仅限于数词 “三”。
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 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 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 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襄公 二十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四)无标志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
3.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
复指,而不用“是”。如: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左传· 宣公二年》 我之谓:谓我,说的是我。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 传· 僖公二年》 斯之谓:谓斯,说的就是这件事。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 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第3节 古代汉语的词序

(二)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要前置 這一條規律實際上包含了兩個條件: 一是全句必須爲否定句, 二是賓語必須爲代詞。 两者不能缺一。 否定句指句子帶有否定副詞“不”、 “未”、“毋”、“無”或否定性的無 定指代詞“莫”。代詞賓語一般放在否 定詞之後、動詞之前。例如: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論語· 學 而》) 這個句子很有啓發性,前一分句符合兩個 條件,故賓語前置;後一分句賓語不是 代詞,故不能前置。
“何厭之有”就是“有何厭”,“有什麽 滿足”;“不穀是爲”就是“爲不穀”, “先君之好是繼”就是“繼先君之好”; “虞虢之謂”就是“謂虞虢”。 各句名詞賓語前置,代詞“之”或“是” 起複指賓語的作用,它們位於名詞賓語 後、動詞前。 使用這種句式是起了強調賓語的作用。
1、在用這種賓語前置的格式時,還可以在 賓語之前再加上個“惟(唯)”字,構 成“惟(唯) …… 是 …… ”或“惟 …… 之 …… ”的格式,強調賓語的作用就更 加明顯。如:
(三)用代詞複指的賓語要前置 這一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 時,還要在賓語後面用代詞“是”或 “之”等複指一下,代詞“是”或“之” 也要放在動詞的前面。例如:
姜氏何厭之有?(《鄭伯克段于鄢》) 齊侯曰:“豈不穀是爲,先君之好是繼。” (《齊桓公伐楚》)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 虢之謂也。(《左傳· 僖公五年》)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 許行》)
但是,古漢語有少數特殊的詞序是現代漢 語所沒有的。這些特殊的詞序本來只存在 於上古漢語裏,到漢代就已經從口語中逐 漸消失。但後來仿古的作品還使用,故歷 代古文中還常常出現,因此,瞭解這些特 殊詞序對閱讀古文是有幫助的。
一、賓語前置 先秦古籍中,最突出的特殊詞序是賓語在 一定條件下要放在動詞之前。這種賓語 前置是有一定的語法條件的,它並不是 因爲修辭需要,不是爲了表達一定語氣 而使用的一般倒裝句。嚴格地說,不能 叫賓語前置,因爲這些句式原本賓語的 位置就是如此,或許就是遠古句法的遺 留。(賓語前置是以現代漢語的角度來 說的) 古漢語中,賓語處在動詞的前面有三種句 式。
古代汉语的词序

(BACK)
谁欤?哭者。《礼记· 檀弓下》 ——哭的人是谁啊?欤:同“与” 美哉!室。《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飘亮啊这房子。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 李将军列传》 ——真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子:李广。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 匈奴列传》 ——夷狄为害很久 了。顺说应是:夷狄之为患也久矣。 助哉!夫子。《史记· 周本纪》 ——勉励啊夫子!助:xu,勉励。夫子:指司徒、司马以及蜀 羌等族的将士。顺说应是:夫子助哉!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 周南· 桃夭》 ——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灼灼(zhuo zhuo):鲜艳的样子。 顺说应是:其花灼灼。
“四方是维”即“维四方”。“维”是动词, 是“保护”的意思。宾语“四方”前置,用复指代 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译为:——执掌国 家的大权维护四方。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 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译 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 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 “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 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 年》)
古汉语的倒装句
古汉语的倒装句,最常见的有主谓倒序(谓语前置)。
主谓倒序
谓语部分,提到主语之前,以强调、突出谓语所表达的 意义,加重谓语的语气和感情色彩,一般说来,这种谓语是 比较简单的,是不带宾语的。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谓语具有 询问的意义,赞叹或惋惜、斥责和不满或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BACK)
补充:定名(中)倒序
古代汉语中,定语后置,就是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 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 词“者”来煞尾。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 传》 ——主意还没有拿定,想找一个可以回报秦国的使者,没有 找到。者:复指“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无所寄,废寝食者。《列 子· 天瑞》——杞国有一个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安身,弄 得连觉也睡不着,饭也吃不下的人。定语“忧天地崩坠,身 亡无所寄,废寝食”后置,用“者”字来复指中心词“人”
第六章 古代汉语的词序

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 奈何:怎么样。 “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 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 “对……怎么样”。如: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若之何:对入侵之敌怎么办。 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奈若何:对你怎么办。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如: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吾亲:未亲吾,没有亲近我们。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无 无尔诈:无诈尔,不欺诈你。无我虞: 虞我,不欺诈我。 虞我,不欺诈我。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 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虢是灭:灭虢,消灭虢国。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吴是惧:惧吴,惧怕吴国。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异之问:问异,问别的事情。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由与求之问:问子路与冉求。
返回
二、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 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 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 1、疑问代词作宾语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词序》课件

形容词的词序
总结词
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前或之后,根 据具体语境而定。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形容词用于描述名词的属性或特征, 因此形容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在名词之前或之后 ,具体取决于语境和表达的需要。例如,“高楼”中 ,“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高”位 于名词“楼”之前,描述了楼的高度属性。又如“楼 高”中,“高”是形容词,“楼”是名词,形容词“ 高”位于名词“楼”之后,强调了楼的高度特征。
词序的分类
• 词序的分类: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和顺序,可以将词序分为多种类型,如主语-谓语-宾语顺序、定语-中心词顺序、状 语-中心词顺序等。
词序的重要性
• 词序的重要性:在古代汉语中,词序是表达语义和语用功能 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词序可以表达不同的语义和语用功 能,对于理解古代汉语的语义和语用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同 时,正确的词序也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语言发展的需要
随着语言的发展,一些新 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出现, 需要调整原有的词序来适 应新的表达需求。
文化交流的影响
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 化交流,也促进了词序的 演变。
词序演变的过程
先秦时期
古代汉语的词序比较自由,先秦 时期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固定的词
序。
汉魏六朝时期
汉魏六朝时期是古代汉语词序演 变的加速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和 文化的交流,出现了一些新的词 汇和表达方式,词序也发生了较
动词的词序
总结词
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位于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
详细描述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是句子的核心成分之一,通常放在句子的中心位置。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 在名词之后,形容词之前。例如,“食马”中,“食”是动词,“马”是名词,“之”是形容词,动 词“食”位于名词“马”之后,形容词“之”之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古代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打你。
你打我。
打你、我。
你、我打。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1、疑问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疑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动词宾语例: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敢问何谓也?”
《庄子·逍遥游》:“彼且奚适也?”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介词宾语例:
《曹刿论战》:“乃入见,曰:何以战?”
《论积贮疏》:“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在上古汉语中比较严格。
例外例如:
《论语·子张》:“子夏云何?”
“何如”、“如何”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左传·齐桓公伐楚》:“与不谷同好,如何?”
“如何”又可说成“若何”、“奈何”:
《左传·僖三十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
《战国策·赵策三》:“先生助之奈何?”
“如(若、奈)……何”形式:
《列子·汤问》:“如太行王屋何?”
《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史记·项羽本纪》:“虞兮!虞兮!奈若何?”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①句子是否定句
②宾语是代词
《国语·齐语》:“邻国未吾亲也。
”
《论语·先进》:“居则曰:不吾知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在先秦已不严格。
如: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事而不告我。
”
《诗经·王风·黍离》:“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汉代以后的仿古例:
贾谊《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
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
”
时不我待
3、宾语用代词复指
为强调宾语,将宾语前置,并在前置宾语与动词之间加“是”、“之”等代词复指。
《左传·僖公五年》:“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
“惟(唯)……是(之)……”形式:
《左传·宣公十二年》:“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
《论语·为政》:“父母唯其疾之忧。
”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谷梁传·僖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凝固形式“是之谓”、“此之谓”:
《荀子·王霸》:“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4、一般强调性前置(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左传·齐桓公伐楚》:“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
《诗经·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左传·齐桓公伐楚》:“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
夜以继日
关于宾语前置:
前两种宾语前置的原因
王力《汉语史稿》:“在原始时代的汉语里,可能的情况是这样:代词作宾语的时候,正常的位置本来就在动词的前面。
”又:“到了南北朝以后,这种疑问代词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已经在口语中完成了,从此以后,凡是在书面语言里运用先秦时代那种代词宾语前置的结构,那只是仿古,而并不反映口语。
”
后两种宾语前置是为了强调突出宾语。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你哪里去?我跟着你。
我火车坐过,飞机也坐过。
三、古汉语表示行为动作数量的词序
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用数量词组作补语表示行为数量。
如:踢三脚看两遍
1、一般的方法:数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战国策·赵策三》:“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
《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
四、古代汉语的定语后置
1、数量定语后置
《晏子春秋》:“吏二缚一人诣王。
”
《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
2、修饰定语后置
《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
”
《冯婉贞》:“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
《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
《钴鉧潭西小丘记》:“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