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湖泊水体生态过滤处理技术

合集下载

山东景观水体循环及处理技术规程

山东景观水体循环及处理技术规程

一、概述山东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美丽的自然景观。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水体污染和景观水体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通过科学合理的水体循环及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山东地区的景观水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山东景观水体的特点1. 丰富的水资源:山东地处于黄河入海口,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多种水域类型。

2. 多样的景观水体:山东的景观水体种类繁多,包括自然湖泊、人工湖泊、运河、海岸线等多种形式。

3. 受到人为活动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山东的景观水体受到城市排放和工业污染的影响,水质逐渐恶化。

三、山东景观水体循环及处理技术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景观水体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循环及处理技术可以净化水质,保护水体生态环境。

2. 促进旅游业发展:山东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水体资源,通过循环及处理技术改善水体质量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景区的吸引力。

3. 保障城市用水安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保证城市用水安全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循环及处理技术可以改善水质,满足城市用水需求。

四、山东景观水体循环及处理技术规程1. 水质监测与评估水质监测是循环及处理技术的第一步,通过监测可以了解水质的现状,评估水体对于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后续的处理工作提供依据。

2. 污水处理与净化对于城市排放的污水和工业废水,需要进行处理和净化,去除其中的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提高水质的净化度。

3. 水体生态修复在污染严重的水域,需要进行水体生态修复工作,包括引入水生植物、调整水体生态平衡等措施,对水域进行生态修复。

4. 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在城市水面、人工湖泊等水体,可以引入循环利用和节水技术,如人工湖泊水循环系统、城市水面雨水收集系统等,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5. 技术推广与宣传为了推广和应用循环及处理技术,需要开展相关的技术推广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水体保护和处理技术的认识和参与度。

景观水污染治理技术(景观水处理)

景观水污染治理技术(景观水处理)

城市景观湖泊水污染治理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武汉珅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4300001、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绿色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在住宅小区、城市公园、校园、度假区等公共场所里人工湖泊、河道及景观水池等城市景观水体不断涌现,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增添了人们亲近绿色大自然的氛围,景观水体的重要性日趋显著。

但许多城市景观水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及发黑发臭现象比较严重。

根据国家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第一轮全国黑臭水体摸底排查结果,截至2016年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臭水体总数1861个。

从黑臭水体地域分布情况看,经济发达且水系更多的中东部地区的黑臭水体数量占比较大,中南区域和华东区域合计占比达71%。

这些受污染的水体既严重影响周围景观的视觉效果,丧失了景观水体的功能,也使人居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城市生态化的建设。

因此,如何让这些景观水体碧水常青,生机盎然,避免因水质恶化而影响人居环境,甚至危及人体健康,现已成为了人们值得关注的民生问题,对受污染的景观水体进行治理与修复也已刻不容缓。

2、景观水体污染问题原因分析在城市景观水体中,补水带来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随着水分的蒸发而富集,加上水体流动性不大和水温适宜,致使藻类过度繁殖生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水质恶化,蚊虫滋生;同时水体中外源有机污染物的积累也会引起水体中溶解氧的消耗,导致水体缺氧并滋生厌氧微生物,水体透明度变差、颜色变暗,甚至有异味,造成水体发黑发臭,成为黑臭水体,从而出现“半年清,一年臭,三年封”的困局,这样使得本来用于美化人居环境的景观水体成为人们头痛的“包袱”。

影响景观水体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有机污染物浓度、营养物质浓度、污染时间、水力条件、温度条件等。

由于城市景观水体大多为静止或半封闭的缓流水体,具有水环境容量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水体自净能力有限等特点,一旦受到外源污染物的入侵,极易造成水体中悬浮物增多、浊度增大,水质恶化。

反射湖泊的水质净化方法和水质治理技术

反射湖泊的水质净化方法和水质治理技术

反射湖泊的水质净化方法和水质治理技术湖泊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湖泊的水质日益恶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湖泊的水质,我们需要采取适当的净化方法和治理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水质净化方法和水质治理技术,旨在改善湖泊的水质问题。

一、水质净化方法1. 生物除污技术生物除污技术是一种利用活体生物对湖泊中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的方法。

例如,可以引入某些湖泊的天敌鱼类,如草鱼和鲫鱼,以控制浮游生物的数量,从而减少水中有机物的富集程度。

此外,通过植物生态系统修复,可以利用湖泊周围的湿地和水生植物过滤和吸附污染物,提高水质。

2. 物理处理技术物理处理技术是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对湖泊中的污染物进行分离和去除的方法。

例如,利用沉降池和过滤器等设备,可以减少悬浮颗粒物和有机物的含量。

此外,还可以借助超滤、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彻底去除湖泊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

3. 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是利用化学反应原理对湖泊中的污染物进行分解和去除的方法。

例如,可以加入氧化剂如过氧化氢,利用其高效氧化性质降解有机物。

此外,还可以应用化学沉淀来除去湖泊中的悬浮颗粒物和重金属。

二、水质治理技术1. 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在水质治理中,环境监测与应急响应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建立高效的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湖泊水质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应急响应方面,可以建立紧急处置预案,以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减少对湖泊水质的损害。

2. 生态修复与保护生态修复与保护是长期的水质治理措施。

可以通过植被恢复和湖岸带管理等方式,促进湖泊的自然修复能力,建立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

此外,加强湖泊周边土地利用管理,减少非点源污染的输入,也是重要的水质保护方法。

3. 溯源分析与管理溯源分析与管理是针对湖泊污染的来源进行调查和控制的技术。

通过对湖泊水体中污染物的组成和特征进行研究,可以确定主要的污染物输入途径,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湖泊水质的污染程度。

景观水体处理方法ppt

景观水体处理方法ppt
景观水体治理方法
一、物理处理法 景观水处理的物理方法主要有过滤法、底泥疏浚。 物理法具有见效快、易操作的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辅助治理手段,不能彻底改善水质。 1、过滤法 原水中藻类和悬浮物较少时可对其进行直接过滤。水中含藻量极高时应在滤池前增加沉淀池或澄清池过滤,可以降低水的浊度。 2、底泥疏浚 通过底泥的疏浚可以扩大储水量,去除转移重金属污染,并在一段时期内减少营养盐溶液释放。但其时效有限,还会产生大气和噪声污染等短期影响。 二、物化处理法 景观水处理的物化方法主要有混凝沉淀法、气浮法。 1、混凝沉淀法 是指向水中投加石灰、铝盐或铁盐等化学药剂。通过自然沉淀,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混凝沉淀法投资少、操作维修方便、处理效果好,可用于含大 量悬浮物、藻类水的处理。但药剂成本高,还需解决处理后的剩余污泥问题。 2、气浮法 可有效去除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藻类、固体杂质和磷酸盐等污染物。气浮使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得到了大幅度增加,易操作和维护,可实现全自动控制等。 三、生化处理法 景观水体的初期注人水和后期补充水中的有机物含量较高,可利用生化处理工艺去除此类污染物。景观水体的生物处理工艺有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 1、生物接触氧化法 通过填料上生长的生物膜净化水体水质,它具有处理效率高、容积负荷大、污泥产率低、管理方便等特点 。 2、曝气生物滤池 处理效率高、有机容积负荷大、停留时问短,集生物氧化和截留悬浮固体于一体,节省了二沉池,是生物膜法中的一种先进工艺。 四、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技术。它是利用特定生物对水体污染物的吸收、转化或降解,达到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恢复水体生态功 能的生物措施。主要有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微生物技术、人工湿地技术。 1、水生植物修复法 利用水生植物的根、茎、叶及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吸收、富集、转化、降解污染物的生物措施。 2、微生物修复法 一种是向受污染的环境中提供营养物质或增加氧气等,利用该环境中原有的微生物,对污染物进行降解作用。 另一种是引入合适的微生物菌种对污染区域内的污染物进行降解。 3、人工湿地 利用基质-水生植物-微生物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净化。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实现对营养盐和有机物的去除。

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2)

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2)

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一、前言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是一种通过人工手段改善景观水体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方法。

在城市化进程中,水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于水质的保护和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并给出一个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本工法采用了一系列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技术手段,具有较高的净化效果。

2. 工法适用于各种水体,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不同类型的水体。

3. 工法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灵活性较高。

4. 工法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三、适应范围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适用于城市水体、公园水体、景区水体等场所。

无论是小型还是大型的水体,都可以使用该工法进行生态净化施工。

四、工艺原理景观水体生态净化施工工法的实际应用是基于以下原理:1. 生物技术原理:通过种植生态植物、增加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降解有机物和净化水质。

2. 人工湿地原理:通过建设人工湿地,让水体在湿地中通过湿地植物的吸收作用和湿地微生物的降解作用,达到生态净化水体的目的。

3. 物理过滤原理:通过设置过滤设施,过滤水中的悬浮物和固体颗粒,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五、施工工艺1. 预处理:对水体进行准备工作,包括清理杂物、浚修水底、填充沉淀土等。

2. 植物栽种:根据设计要求,在水体周围种植适合水生环境的植物,形成植物过滤带。

3. 人工湿地建设:根据设计方案,设置人工湿地,包括湿地底床的铺设、湿地箱体的搭建等。

4. 过滤设施建设:根据设计要求,设置过滤设施,包括格栅、滤池、沉淀池等。

5. 系统调试:对景观水体生态净化系统进行调试,确保各设施正常运行。

六、劳动组织施工过程中,需要有项目经理、工程师、技术人员、施工人员、操作人员等,根据工程规模适量配置。

新型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及生态构建工程工艺

新型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及生态构建工程工艺

新型景观水体水质净化及生态构建工程工艺城市公园湖泊多为封闭水域,一般具有水域面积小、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低等特点,很容易受污染,并呈现富营养状态,具体表现为水体发绿,甚至发生藻类漂浮(即所谓水化现象)、透明度低、上层好氧,下层缺氧、鱼类死亡、水体发臭等等。

富营养水体对游人的休闲、娱乐等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必须进行有效治理。

城市的景观湖泊水体污染主要是污染源的面源污染,如天然降雨、地表径流、大气降尘、地下补给水营养盐污染、长期积累的湖泊底淤泥及淤泥释放的有害物质等。

加上水体缺少必要的循环,溶解氧过低,缺少水生动、植物生存的环境, 使水体逐渐失去自净能力,最终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疯长, 发生“水华”。

污染水体形成的基本途径流程图目前,对于中小型湖泊的治理,大多采用物理法、化学法、生物-生态法等,工程实施中需要对其进行选择、优化、组合。

处理工艺流程及原理一、 工艺流程根据景观水体富营养发生的特点,我公司拟定的水体处理工艺设计如图所示:该设计方案节能、低耗、高效,且操作简便,占地面积少,施工方便,投资节省;处理系统布置,采用一体化设备,节约能源,有效降低成本,美观实用。

二、工艺说明:针对这类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的水体水处理工艺,我们主要采用生态控制为主,人工控制为辅的方法来控制。

首先通过不对称纤维过滤设备、光催化杀菌除藻设备和湖泊推流系统,除去湖泊水体中浮游藻类,同时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抑制湖泊浮游藻类的生长,必须保证浅水区清澈见底,其中浅水区要做到清澈见底,创造水生植被恢复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恢复湖泊的沉水植被和挺水植被,沿湖泊浅水区种植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不仅具有美化人工湖的功效,还能增加了人工湖的生物多样性,建立复杂而稳定的生物链,又减少了水体中存在的各种污染物,从生态上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同时沉水植物分泌化学物质来抑制藻类的大量繁殖,如金鱼藻、狐尾藻、苦富营养湖泊 挺水植被恢复沉水植被恢复 湖泊推流系统 湖泊生态构建 湖泊生态构建工艺流程不对称纤维过滤设备 光催化杀菌除藻设备草等就属于这类沉水植物。

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

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

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介绍湖泊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域生态系统,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湖泊的水生态系统逐渐受到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和修复湖泊的水生态,人们提出了各种技术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一、湖泊水质改善技术1. 生态渐进修复技术生态渐进修复技术是一种综合的湖泊修复方法,通过人工引入适宜的水生植物和生物,恢复湖泊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系统稳定性。

该技术可以修复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提高水体透明度和水质,恢复湖泊的自然生态系统。

2. 活性炭吸附技术活性炭吸附技术是一种物理吸附方法,利用活性炭对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行吸附,达到净化水体的效果。

该技术对水质中的有毒有害物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可以有效改善湖泊水质。

3. 湖泊水体循环技术湖泊水体循环技术利用水泵系统将湖水抽取到湖底,经过过滤和处理后再回流到湖面,实现湖泊水体的循环和自净。

该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湖泊的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湖泊水质污染。

二、湖泊湿地修复技术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湖泊湿地植物来净化水体的方法。

湿地植物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和生物降解能力,可以吸附污染物和分解有机物,改善湿地水质。

该技术通过人工种植湿地植物,提高湿地的净化效果,修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2.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构建人工湿地来净化水体的方法。

人工湿地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湿地植物和湿地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和有机物。

该技术可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改善湖泊水质。

三、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1. 鱼类保护和引种技术鱼类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保护和引种技术通过禁渔、保护湖泊湿地和合理引种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湖泊中的鱼类资源,维护湖泊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2. 外来物种防控技术湖泊中的外来物种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威胁和破坏者,对湖泊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

建筑给水排水知识:景观、河道、湖泊水质净化技术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知识:景观、河道、湖泊水质净化技术分析

建筑给水排水知识:景观、河道、湖泊水质净化技术分析河流湖泊本来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自我净化水质,保持水质洁净。

对于景观水、人工湖而言,由于其形成属于非自然的行为(为人工挖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水体缺乏流动性,就容易使水体特别是底层水体严重缺氧,极大地抑制了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显得更加不堪一击。

在缺氧状态下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对落入水底的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氨等有害气体,进而毒害水中放养的鱼虾。

硫化氢又与水中的铁反应,生成硫化铁使水体发黑。

得不到及时分解的有机物沉积在水底,形成黑色淤泥。

“景观、河道、湖泊水质净化技术”是利用了生物净化原理,直接在水体内部构筑强大的生物净化系统,大量繁殖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来分解水中和泥底中有机污染物,随时净化水体,使景观水保持强大的自净能力。

在此前提下,如果水体缺乏流动性,就容易使水体特别是底层水体严重缺氧,极大地抑制了好氧微生物的活性,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平衡显得更加不堪一击。

在缺氧状态下厌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对落入水底的有机物进行厌氧分解,产生硫化氢、甲烷、氨等有害气体,进而毒害水中放养的鱼虾。

硫化氢又与水中的铁反应,生成硫化铁使水体发黑。

得不到及时分解的有机物沉积在水底,形成黑色淤泥。

于是,可以在水体中安放特殊的微生物载体,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自然的附着在载体上大量生长,快速、高效的降解水中的污染物,极大强化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并能够捕食分解藻类。

避免了投洒生物或化学制剂法的弊端,无二次污染。

景观直接净化技术基本特征就是使水体充分流动,就会大大抑制蓝绿藻的爆发,而且即便有少量的游离态蓝藻,也难以上浮到水面形成“水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观湖泊水体生态过滤处理技术
近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养殖污水的大量排放以及对水资源过度的开发利用,使得大量的氮、磷及有机质等营养物质富集,导致我国大部分浅水湖泊及河道呈现富营养化污染状态,水质恶化。

同时水体中外源有机污染物的积累也会引起水中溶解氧的消耗,导致水体缺氧并滋生厌氧微生物,水体透明度变差、颜色发暗,甚至有异味,严重的可造成水体发黑发臭,成为黑臭水体,丧失水体功能。

湖泊因其多为近于封闭的静止或缓流的浅层水体,具有流动性较差、水体流速低、水动力条件较差、水体自净能力有限等特点,因而一旦受到外界污染则很难自行修复,从而成为富营养化和黑臭问题的集中爆发点。

为此,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指出,人民政府是整治黑臭水体的责任主体,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生态环境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多部委指导地方落实并提出目标:2017年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实现湖泊河流水域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2020年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数量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众所周知,湖泊水体污染实则是水体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污染负荷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仅靠水体原有的生态系统难以完成净化过程。

目前常见的水体污染治理技术大致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及生物法。

其中物理法主要包括截污、清淤、引水等水利工程,以及气浮、增氧、人工造流等措施;化学处理法涉及絮凝沉降、药物灭藻等措施;而生物法是利用特定的水生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通过其新陈代谢过程对水体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或降解,达到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去除水体营养物质及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微生物处理、水生动植物操纵调控等方法。

但因湖泊水体污染治理是一个很复杂的事情,污染物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比较多,存在周期性反复的问题,而水处理中常用的物理过滤、化学处理及生物降解均存在各自的优势、不足和适用条件,很难彻底解决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与发黑发臭的问题,使得湖泊水体污染治理成为
一个极为困难的过程。

“三分治理、七分养护”,这是水体生态修复处理的经验总结,也充分说明了水体污染重在预防,包括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护坡等工程措施,尽可能削弱甚至避免水体受污染。

而一旦湖泊水体出现了污染,水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则其治理将是相对较难的一个过程,唯有在去除水体污染物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水体生态平衡系统,增强水体的生态恢复与自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水质黑臭的问题。

生态过滤技术(Ecological Filtration Technology,简称EFT)是从水环境生态平衡原理出发,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功能,采用工程技术措施将微生物、原生动物、湿生植物等生物体与生物填料、过滤介质等载体有机结合,互为共生,形成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微生态平衡系统—仿自然生态处理系统,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的新型生物治污技术。

生态过滤技术(EFT)创造性地将人工湿地工艺与生物接触氧化法有机结合,依靠互生作用及协同效应,持续净化水体污染,改善水动力,提升水体复氧效率,优化生物种群结构,增强水体自净与修复功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河流水体水质恶化与水体修复问题。

并且生态过滤技术(EFT)引入生态景观设计理念,在增强水体抗污染与自净能力同时,具有较高的景观绿化效果和观赏价值,而且无二次污染,能耗低,占地面积少,特别适合用于中小型湖泊、河流水体污染治理与生物修复,并且在湖泊、河流生态引水领域以及雨水回收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方面也表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需要注意的是,生态过滤技术(EFT)宜与外源截污、内源清淤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否则会由于外源污染物的不断注入、内源污染物的不断释放而影响湖泊水体净化效果。

当然对于不具备截污条件、不适合内源清淤处理的水体也可直接采用该生态过滤技术(EFT)原位将污染的湖泊水净化处理后再进入水体,全面提升水体水质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