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中草药是传统中医药领域中常用的药材,它们通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和挥发油等。
为了研究和利用这些化学成分,需要进行提取和分离。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草药中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
1.浸提法浸提法是最常用的中草药提取方法之一,它是将中草药与适量的溶剂(如醇、水)混合并浸泡,以使草药中的化学成分溶解到溶剂中。
浸提时间一般较长,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浸泡时间和溶剂种类等参数来调整提取效果。
2.液液分配法液液分配法是利用在两个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
首先将中草药与溶剂混合,在振荡过程中,目标化合物会分配到两个不相容的溶剂相中,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将两个相分离,从而获得目标化合物。
3.蒸馏法蒸馏法是一种分离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
在蒸馏过程中,通过加热使中草药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转化成蒸馏气体,随后通过冷凝器将气体转化回液体,最后将液体收集。
蒸馏法能够有效地分离挥发性化合物,并且不会破坏其化学结构。
4.萃取法萃取法利用不同溶剂对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选择性溶解性进行分离。
首先将中草药与适当的溶剂进行浸泡,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溶液分离出来,最后通过浓缩溶剂获得目标化合物。
5.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炭等)对混合液中不同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将混合液加入柱层析管中,通过不同成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力、解吸力和扩散速率等差异,使其逐渐分离。
层析柱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溶剂体系、柱材和固相材料,以增强分离效果。
总之,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有浸提法、液液分配法、蒸馏法、萃取法和柱层析法等。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草药的组成和需求,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取分离,从而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中药材提取——精选推荐

中药材提取、分离和纯化的新技术一、絮凝法分离技术。
传统的中药材提取普遍采用水提醇沉法作为提取有效成分,去除杂质的分离手段。
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乙醇耗量大,生产成本高,安全生产系数低。
采用上海中药工程中心开发的絮凝法分离技术,则具有成本低、分离效果好K、操作安全简便等特点。
该方法是以天然产品壳聚糖经技术处理后作为絮凝剂加入中药材的水提取液中,以电离中和及吸附方式沉降带负电的粒子,如蛋白质、鞣质、粘稠质等胶体粒子,经沉淀、过滤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
以上海中药三厂为例,应用该法提取的感冒退热冲剂其药效、药理及化学成份经对比,结果表明无显著变化。
而成本却降低了4/5。
二、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
微波辐射诱导萃取技术具有选择性高、操作时间短、溶媒耗量少、有效成分得率高的特点,是中药材有效成份提取的一项新技术。
实践证明,通过一套连续式微波萃取装置,从丹参中提取有效成份,已获得满意效果。
三、超临界萃取技术。
本技术是利用某种流体( 特别是CO2气体),在临界点具有特殊溶解能力的特点进行中药材的萃取分离,它可以防止各种有效成份的逸散和氧化。
提取过程通常在略高于萃取剂临界温度的条件下进行,操作简便安全,极少有破坏中药材中易挥发成分或生理活性物质的情况,没有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
四、高速逆流色谱(HSCCC)技术。
高速逆流色谱是一种能实现连续有效地自动分离的实用分离技术。
该技术仪器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样品无损耗,溶剂用量少,非常适用于中药材有效成份的分离和纯化。
它能构成连续、自动、高效和非高压的色谱系统,既能实现从微克量级的分离分析到数克上百毫升量级的制备提纯;又能用于未经处理的大量粗制样品的中间级分离,以及直接与间接的高纯度分离。
目前,在应用碱、蒽醌类衍生物、皂甙等有效成份方面,已获得满意的成果。
水提醇沉法用于中药药液的澄清,在药剂生产中广泛应用该法既要提取大部分有效成份,又能除去不溶乙醇的大部分蛋白质及部分多糖等杂质,从而保证了制剂的澄明度。
《中药化学》习题集解析

中化习题第二章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一、单项选择题1有效成分是指(D)A.需要提纯的成分B.含量高的成分C.一种单体化合物D.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2.不易溶于水的成分时(B)A.生物碱盐B.苷元C.鞣质D.蛋白质3.不易溶于醇的成分时( D)A.生物碱盐B.苷C.鞣质D.多糖4.全部为亲水性溶剂的是( A)A.甲醇、丙酮、乙醇B.正丁醇、乙醚、乙醇C.正丁醇、甲醇、乙醚D.乙酸乙酯、乙醇、甲醇5.全部为亲脂性溶剂的是( D)A.甲醇、丙酮、乙醇B.正丁醇、乙醚、乙醇C.正丁醇、甲醇、乙醚D.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6.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是(A )A.乙醇B.乙醚C.正丁醇D.三氯甲烷7.能与水分层的溶剂是(B)A.乙醇B.乙醚C.丙酮D.甲醇8.比水重的亲脂性有机溶剂是( C )A.苯B.乙醚C.三氯甲烷D.石油醚9.极性最弱的溶剂是(A )A.乙酸乙酯B.乙醇C.水D.甲醇10.下列溶剂中极性最强的是( D )。
A.石油醚B.苯C.氯仿D.丙酮11.下列溶剂中亲脂性最强的是( A )。
A.Et2OB.EtOAcC.MeOHD.EtOH12.在浓缩的水提取液中加入一定量乙醇,不能除去的成分是(D )A.淀粉B.树胶C.粘液质D.树脂13.在醇提取的浓缩液中加入水,可沉淀( C )A.树胶B.蛋白质C.树脂D.鞣质14.从中药中提取化学成分最常用的方法是(A )A.溶剂法B.蒸馏法C.升华法D.超临界萃取法15.以乙醇为提取溶剂,不能用的方法是(D )A.回流法B.渗漉法C.浸渍法D.煎煮法16.提取含淀粉多的中药宜用(B)A.回流法B.浸渍法C.煎煮法D.连续回流法17.从中药中提取对热不稳定的成分宜用( B)A.回流法B.渗漉法C.蒸馏法D.煎煮法18.从中药中提取挥发性成分宜用( C )A.回流法B.渗漉法C.水蒸气蒸馏法D.煎煮法19.热提法中用有机溶剂且用量较多的是(B )。
A.煎煮法B.回流提取法C.连续提取法D.渗漉法20.提取蛋白质一般可采用( C )。
中药化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天津中医药大学

中药化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天津中医药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中国本土自然科学领域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
参考答案:屠呦呦2.屠呦呦老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因为她从中草药中发现用于治疗()的药物青蒿素。
参考答案:疟疾3.中药化学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等。
参考答案:中药化学成分的检识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波谱特征;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中药化学成分的结构分类第一章测试1.一般情况下,被认为是中药中无效成分或杂质的是()。
参考答案:淀粉2.麻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是()。
参考答案:生物碱3.麻黄中发汗散寒的药效物质是()。
参考答案:α-松油醇4.下列被开发成中药5类新药有()。
参考答案:山楂叶总黄酮;丹参多酚酸5.中药化学研究内容包括()等。
参考答案:中药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波谱特征和结构鉴定或确定;提取分离方法;鉴别检识6.下列那些通常被认为是中药中的无效成分()。
参考答案:淀粉;叶绿素;无机盐;纤维素7.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参考答案:对8.在中药化学研究领域,常将含有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分,称为有效部位群()。
参考答案:错9.中药化学的研究目的包括()。
参考答案:揭示中药及复方防治疾病的机制;发现创新药物的有效物质或先导化合物;阐明中药性味及功效的物质基础;建立和完善中药及复方的质量标准体系10.中药化学在中医药现代化中的作用包括()。
参考答案:促进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原理;阐明中药炮制的原理;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探索中药防病治病的原理11.中药化学在中药产业化中的作用包括()。
参考答案:建立和完善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研发创新药物;改进中药制剂剂型,提高药物质量和临床疗效;扩大药源12.中药有效成分是指()。
第二章_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五、透析法
透析法是利用小分子物质在溶液中可通过半透膜, 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的性质,达到分离的 方法。例如分离和纯化皂甙、蛋白质、多肽、多糖 等物质时,可用透析法以除去无机盐、单糖、双糖 等杂质。反之也可将大分子的杂质留在半透膜内, 而将小分子的物质通过半透膜进入膜外溶液中,而 加以分离精制。透析是否成功与透析膜的规格关系 极大。
蒸气逸出(也叫放气)
静置分层 有机相 絮状物
(乳化) 水相
激烈振摇 1 - 2min
水相和絮状物
有机相
少量多次原则
3~ 5次
二、沉淀法 (一)酸碱沉淀法
利用天然药物中游离酸性(或碱性)成分可与碱性(或酸 性)试剂反应生成盐而溶于水,再加酸(或碱性)试剂,重 新生成原来的游离酸性(或碱性)成分而从溶液中沉淀析出 的性质,滤过(或加有机溶剂萃取)而与其他成分或杂质分 离的一种方法。
适当溶剂
药物 。
常温/温热
浸泡
有效成分
适用于:能溶于水且 遇热稳定成分的提取。
2、煎煮法 药物(加水加热)→煮沸→煎煮液 (煎煮器勿使用铁锅) 注意事项:a、浸没药材b、微沸c、渣继续煎 煮2-3次 小量:首次煮沸20-30分钟 大量:首次煎煮1小时,第2、3次煎煮可酌减
煎煮法与冷浸法的比较:
• 优点:效率高 • 缺点:煎煮液粘稠,滤过困难,杂质多, 易发生霉变
七、分馏法
对沸点相近的混合物,在分馏柱内反复进行气化、 冷凝、回流等程序而分离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 色谱分离法
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tt
目的:分离植物色素 过程:将植物绿叶的石油醚提取液倒入 玻璃管中,并用石油醚不断淋洗, 逐渐形成色带,各色素成分被分离
石油醚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一、黄酮1、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结构分类(1)根据中央三碳链的氧化程度、B-环连接位置以及三碳链是否成环等特点,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类。
(2)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以苷类形式存在,并且由于糖的种类、数量、连接济连接方式不同,可以组成各种各样的黄酮苷类。
组成黄酮苷的糖类主要有:单糖类:D-葡萄糖、D-半乳糖、D-木糖、L-鼠李糖、L-阿拉伯糖及D-葡萄糖醛酸等。
双糖类:槐糖、龙胆二、芸香糖、新橙皮糖、刺槐二糖等。
三糖类:龙胆三糖、槐三糖。
酰化糖类:2-乙酰葡萄糖、咖啡酰基葡萄糖等。
黄酮苷中糖连接位置与苷元的结构类型有关。
2、黄酮类化合物颜色、旋光性、溶解性的特征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1)颜色: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中是否有交*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的种类、数目、取代位置有关。
以黄酮为例,其色原酮部分原本是无色的,但在2-位上引入苯环后,即形成了交*共轭体系,使其共轭连延长,因而显出颜色。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类,不显色)。
(2)旋光性:黄酮苷类由于在结构众引入了糖分子,故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
(3)溶解性:黄酮苷类化合物的羟基被糖苷化后,在水中溶解度则相应增大,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泽相应减小。
黄酮苷一般易溶于水和甲醇、乙醇等极性有机溶剂中;但难溶于或不溶于苯、氯仿等非极性有机溶剂中。
一般情况下,苷的糖链越长,在水中的溶解度越大。
3、黄酮类化合物的酸碱性、酸碱强弱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及提取分离中的应用。
(1)酸性强弱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及提取分离中的应用:由于酚羟基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
以黄酮为例,其酚羟基酸性强弱顺序依次为:7,4′ - 二羟基>7或4′-羟基>一般酚羟基>5-羟基。
(2)-吡喃酮环上的醚氧原子,因有未共用的电子对,故表现有微弱的碱性,可与强无机酸,如浓硫酸、浓盐酸等生成洋盐,但生成的洋盐极不稳定,遇水即可分解。
4、黄酮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应用。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及方法

中药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及方法1 中药传统提取分离方法在中药制剂生产中,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主要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主要有煎煮法、回流法、浸渍法、渗漉法、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酸碱法、沉降、过滤、离心、盐析法、离子交换法和结晶法等。
中药配方各异,所含成分十分复杂,常用的提取方法在提取有效成分方面,存在影响药效、步骤复杂、能耗高、纯度低、技术要求苛刻、有机溶剂消耗量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供求双方的要求,将来退出技术竞争也是必然。
2 中药现代提取分离方法近年来,在中药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工艺,这些新工艺的应用,使得中草药提取既符合传统的中医理论,又能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有效成分的收率和纯度的目的,推动了中药的现代化进程,为我国的中药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
现将提取分离新技术介绍如下。
(1)超临界流体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是利用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为萃取剂,从液体或固体中萃取中药材中的药效成分并进行分离的方法。
SFE技术提取效率高,生产周期短,易发现天然植物中新的活性成分,极少损失易挥发组分或破坏生理活性物质,无溶剂残留,产品质量高。
同时该技术可与其它分析分离技术相结合,对萃取物进行成分分析和含量测定以及提供高纯度样品。
在分离纯化鸡蛋食品中的游离胆固醇中,与传统的索氏提取法比较,超临界CO具有耗时短,容积用量小等优点。
(2)微波萃取微波萃取MA是Ganzler于1986年首先提出的。
微波萃取是指使用适合的溶剂在微波反应器中,从天然药用植物、矿物、动物组织中提取各种化学成分的技术和方法。
由于微波较强的穿透力,可使反应物内、外部分同时均匀、快速地加热,可缩短生产时间,降低能耗,减少溶剂用量以及废物的产生,同时可提高收率和提取物的纯度。
有报道用微波辅助水提取法提取干罗汉果中的罗汉果皂苷,结果显示此法提取率为7015%,比常规水提取法高45%,还缩短了50%的时间。
(3)分子蒸馏法分子蒸馏又称短程蒸馏,是一种较新的液-液分离技术,尤其适用高沸点、热敏性及氧化物系的分离。
第 二 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液-液分配色谱(分配原理)
类型 固定相 流动相 应 用 正相色谱 水 > BAW系统 极性、中极性物质分离 (以PPC为例) 反相色谱 ODS < 甲醇-水、乙腈-水 最广泛,非极性、中极性 各类物质的分离
加压液相色谱
类型 压 力(Pa) 分析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 20.2 ×105 制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中压液相色谱 ( MPLC ) 5.05~20.2 ×105 低压液相色谱 ( LPLC ) <5.05 ×105 快速色谱 约2.02 ×105 分离规模 1mg左右 > 5mg > 100mg 10mg~1g > 10mg
除去多糖、 蛋白质外 的大多数 化学成分 均可
亲脂性有机溶剂 对化合物溶解选择性较强, 水溶性杂质少、易纯化 , 游离生物碱 回流法 挥发性大、易燃烧、有毒 , 苷元 连续回流法 价格昂贵,对提取设备要求高, 某些苷类 穿透力较弱,提取时间长, 作为提取溶剂不常用。 乙醚 bp. 35℃,极易燃 氯仿 bp. 61℃、d 1. 480,不易燃,毒性大 对生物碱溶解性好 苯 bp. 80.1℃,毒性大 石油醚 沸程 30~60℃、60~90℃、90~120℃ 脱脂、脱色常用 于甲醇、乙醇不能任意混溶
分 配 系 数 ( ) 差 异
K
溶解度差异
溶 解 度 差 异
溶剂沉淀法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 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醇提水沉法(醇/水法) 除去树脂、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醇/醚(丙酮)法 皂苷的纯化(除去脂溶性杂质) 酸/碱法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碱/酸法 酸性成分(如苷元)的分离纯化 试剂沉淀法 钙、钡、铅盐沉淀法 酸性成分的分离 生物碱沉淀试剂沉淀法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结晶及重结晶 化合物的进一步精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 解
离子交换树脂法
程
度 阳离子交换树脂
不 同
阴离子交换树脂
氨基酸、生物 碱、有机酸的分离
常用色谱分离方法介绍 :
吸附剂 硅胶
氧化铝 活性炭
吸附色谱
分离原理
吸附规律
应用
吸附原理
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大、 吸附能力强(难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
广泛(酸、碱及 中性成分均可)
吸附原理
葡聚糖凝胶色谱
类型
原理
溶胀溶剂
应用
葡聚糖凝胶 分子筛(大→小)
水
多糖、多肽、
(Sephadex G)
蛋白质分离
羟丙基葡聚糖凝胶 分子筛(糖苷) 水、极性有机溶剂 适于不同类型
(SephadexLH-20) 吸附原理(苷元) 或二者的混合溶剂 化合物分离
离子交换吸附树脂
树脂类型
原理
应用
阳离子交换树脂
聚酰胺 (氢键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原理(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
分子筛原理(本身多孔性结构的性质决定的)
透析法 (半透膜膜孔的
分 子 大
分子筛作用) 凝胶滤过法 (三维网状 结构的分子筛作用)
小
差
别
超滤法 (分子大小不同引 起的扩散速度的差别)
超速离心法 (溶质在超速
离心作用下沉降性的差别)
蛋白质的脱盐精制 蛋白、多糖的分离及 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 大分子化合物精制分离 同上
碱性、极性吸附剂 吸附规律同上
碱性、中性成分 (酸性成分与铝络合)
吸附原理
非极性吸附剂 从稀水溶液中富集微量物质
吸附规律与上相反
脱色(脂溶性色素)
聚酰胺 氢键吸附 酚羟基数目多,吸附力强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吸附力下降 黄酮、蒽醌的分离
母核芳香化程度高者,吸附力增强
除鞣质
水(介质)中吸附力强,水洗脱力弱
亲脂性有机溶剂
对化合物溶解选择性较强,
水溶性杂质少、易纯化 ,
游离生物碱 回流法
挥发性大、易燃烧、有毒 ,
苷元
连续回流法
价格昂贵,对提取设备要求高,
某些苷类
穿透力较弱,提取时间长,
作为提取溶剂不常用。
乙醚 bp. 35℃,极易燃
氯仿 bp. 61℃、d 1. 480,不易燃,毒性大 对生物碱溶解性好
二.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与精制方法
分离依据
分离方法
分离原理或特点
二相萃取法 分配系数(K)差异
分 配 系
逆流分溶法(CCD) 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数
液-液分配柱色谱
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
加压液相色谱法
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
K
快速色谱
) 差 异
低压液相色谱(LPLC) 中压液相色谱(MPLC) 高压(效)液相色谱法(HPLC)
优选第二章中药化学成分提取 分离方法
常用提取溶剂性能特点
提取溶剂
性能特点
适宜提取成分
强极性溶剂
溶解范围广
生物碱盐
穿透能力强
苷类
水
易得、安全
糅质
糖类
有些脂溶性成分溶解不完全 氨基酸
有些苷类成分的酶解
蛋白质
水提液易发霉、变质
水溶性杂质多,过滤困难
沸点高,浓缩困难
提取方法
煎煮法 渗漉法
亲水性有机溶剂
(和水可任意混溶)
➢ 2. 临界压力(Pc=7.37 MPa)不太高, 易操作. ➢ 3. 本身呈惰性,与化合物不反应. ➢ 4. 价格便宜. ➢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药成分的主要优点: ➢ 1. 可以在接近室温下工作,防止热敏成分的破
坏或逸散。
➢ 2. 萃取过程几乎不用有机溶剂,萃取物中无溶 剂残留,对环境无污染。
➢ 3. 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
除去多糖、
溶解范围广(不同浓度乙醇) 蛋白质外 渗滤法(稀醇)
水溶性杂质溶出少
的大多数 浸渍法
乙醇 可抑制酶的活性
化学成分 回流法
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
均可
连续回流法
大部分可回收利用
但有挥发性、易燃烧
甲醇 溶解特点与乙醇相似,但有毒
丙酮 溶解性能同乙醇,但沸点低、易挥发,作为提取溶剂不常用;
但对色素溶解性能好,在分离、精制时常用。
结晶及重结晶
化合物的进一步精制
物理吸附(表面吸附) 无选择性、吸附可逆、可快速进 行,应用较多
硅胶
极性吸附剂
氧化铝 极性吸附剂 吸附性差别
吸 附 性
活性炭 非极性吸附剂 化学吸附 有选择性、吸附牢固或不可逆、洗脱难,
应用较少
差 别
碱性氧化铝对酚酸类(黄酮、蒽醌)的吸附 酸性硅胶对生物碱的吸附
半化学吸附 吸附力介于上述二者型
压 力(Pa)
分析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 20.2 ×105
制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中压液相色谱 ( MPLC )
5.05~20.2 ×105
低压液相色谱 ( LPLC )
<5.05 ×105
快速色谱
约2.02 ×105
分离规模 1mg左右 > 5mg > 100mg 10mg~1g > 10mg
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Tc)、临界压力(Pc)以上, 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的流体。
特点: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
如:密度与液体近似 黏度与气体近似 扩散系数是液体的100倍 (不及气体)
对很多物质有很强的溶解能力
➢ 中药提取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CO2) 优点:
➢ 1. 临界温度(Tc=31.4)接近室温, 热敏成分稳 定.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原理 非极性化合物易被非极性树脂吸附 糖与苷的分离
分子筛原理 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吸附力下降 (从水提液富集苷类)
非极性树脂,极性小的溶剂洗脱力强 生物碱的精制
液-液分配色谱(分配原理)
类型
固定相 流动相
应用
正相色谱
水 > BAW系统
极性、中极性物质分离
(以PPC为例)
反相色谱 ODS < 甲醇-水、乙腈-水 最广泛,非极性、中极性
溶解度差异
溶剂沉淀法
溶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 除去多糖、蛋白质等水溶性杂质
解 醇提水沉法(醇/水法) 除去树脂、叶绿素等脂溶性杂质
度 醇/醚(丙酮)法
皂苷的纯化(除去脂溶性杂质)
差 酸/碱法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异 碱/酸法
酸性成分(如苷元)的分离纯化
试剂沉淀法
钙、钡、铅盐沉淀法 酸性成分的分离
生物碱沉淀试剂沉淀法 生物碱的分离纯化
苯 bp. 80.1℃,毒性大
石油醚 沸程 30~60℃、60~90℃、90~120℃ 脱脂、脱色常用
于甲醇、乙醇不能任意混溶
(二)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挥发性成分(主要是挥发 油)的提取 (三)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CO2 - SFE)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介质的一种提 取新技术。
离子交换 从酸水溶液中吸附碱性成分(生物碱)
强酸性(R-SO3-H+) (阳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