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合集下载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中草药是传统中医药领域中常用的药材,它们通常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生物碱、黄酮类、多糖类和挥发油等。

为了研究和利用这些化学成分,需要进行提取和分离。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草药中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

1.浸提法浸提法是最常用的中草药提取方法之一,它是将中草药与适量的溶剂(如醇、水)混合并浸泡,以使草药中的化学成分溶解到溶剂中。

浸提时间一般较长,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浸泡时间和溶剂种类等参数来调整提取效果。

2.液液分配法液液分配法是利用在两个不相容的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原理进行分离的方法。

首先将中草药与溶剂混合,在振荡过程中,目标化合物会分配到两个不相容的溶剂相中,然后通过离心等方法将两个相分离,从而获得目标化合物。

3.蒸馏法蒸馏法是一种分离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

在蒸馏过程中,通过加热使中草药中的挥发性化合物转化成蒸馏气体,随后通过冷凝器将气体转化回液体,最后将液体收集。

蒸馏法能够有效地分离挥发性化合物,并且不会破坏其化学结构。

4.萃取法萃取法利用不同溶剂对中草药中化学成分的选择性溶解性进行分离。

首先将中草药与适当的溶剂进行浸泡,然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溶液分离出来,最后通过浓缩溶剂获得目标化合物。

5.柱层析法柱层析法是一种利用吸附剂(如硅胶、活性炭等)对混合液中不同成分进行分离的方法。

将混合液加入柱层析管中,通过不同成分在吸附剂上的吸附力、解吸力和扩散速率等差异,使其逐渐分离。

层析柱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溶剂体系、柱材和固相材料,以增强分离效果。

总之,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有浸提法、液液分配法、蒸馏法、萃取法和柱层析法等。

根据目标化合物的性质、草药的组成和需求,可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提取分离,从而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中药化学第四章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技术

中药化学第四章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技术

K=CU/CL CU:上层浓度,CL:下层浓度。 若有两种成份时(A,B),则A,B各有其分
配系数KA,KB,则两者差别越大,分离效果越 好。
如,KA=10说明振摇一次平衡后,A则有90 %以上溶于上层溶液中。
而KB=0.l时,振摇一次平衡后,B则有90% 以上溶于下层中,过样A和B两成份就有较大程 度分离,连续分离萃取几次,就可能达到A,B 的全部分离。
仪器装置
该装置有3个部分组成。 输液部分。包括微型泵、移动相溶剂储槽和试样
液注射器。 萃取部分。由300~500根内径约2 mm、长度为
20~40 cm的萃取管连接而成。 收集检出部分。包括检出器及分步自动收集仪。
适用范围
目前DCCC法广泛用于皂苷、生物碱、酸性成分、蛋 白质、糖类等天然产物的分离和精制,特别是用于 皂苷类的分离,并取得良好效果。
三、铅盐沉淀法
原理 此法是利用中性醋酸铅和碱式醋酸铅在水和 稀醇溶液中能与许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生成 难溶性的铅盐或铅络合物沉淀的性质,使有 效成分和杂质分离。此法既可使杂质生成铅 盐沉淀除去,又可以使有效成分生成铅盐沉 淀。
铅盐沉淀法适用范围
中性醋酸盐(Pb(Ac)2)可用于沉淀天然药物成 分中的有机酸、蛋白质、氨基酸、黏液质、 鞣质、树脂、酸性皂苷、部分黄酮苷、蒽醌 苷、香豆素苷和某些色素等具有羧基、邻二 酚羟基的酸性或酚性物质。
氯仿:乙醚 由 某些苷类,如强心苷
乙酸乙酯
小 某些苷类,如黄酮苷
正丁醇
到 某些苷类,如皂苷,黄酮苷
丙酮、乙醇 大 极性很大的苷、糖类、氨基酸、某些生物
碱盐

蛋白质、黏液质、果胶、糖类、无机盐
(强亲水性)
二、适用范围
此法是早年研究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一种最重要的 方法,主要用于分离提纯含有极性不同的各种化 学成分的中药提取液。目前仍是最常用的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二、水蒸汽蒸馏法 三、升华法
一、溶剂提取法
是根据天然药物中各种成分在溶剂 中的溶解性质,选用对有效成分溶 解度大,而对不需要溶出成分溶解 度小的溶剂,将有效成分从药材组 织中溶解出来的办法。
溶剂可分为: 水、亲水性和亲脂性有机溶剂 常用溶剂:极性由弱到强依次排序为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 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 酮<乙醇<甲醇<水
中草药中各类化学成分提取分 离方法
2.酸性化合物: 结构中含有酚羟基的化合物 ——黄酮、醌类、苯丙素(香豆素、
木脂素)及其苷类 结构中含有羧基的化合物 ——有机酸、葡萄糖醛酸
HO
O
OH OH
OH OH O
黄酮
HO
OO
香豆素
O
OH O
蒽醌
OH
OH
木脂素
3.两性化合物: 结构中既有碱性基团也有酸性基团 氨基酸、蛋白质
2.回流提取法:是用有机溶剂作为提取溶 剂,在回流装置中对药材进行加热回流 提取,该方法提取效率较高,但因为长 时间加热,所以不适合受热易破坏分解 的成分。
3.连续回流提取法:是回流提取法的发展, 具有消耗溶剂量更小,提取效率更高的 优点。常用索氏提取器或连续回流装置。
水-是一种强极性溶剂。无机盐、糖类、 分子不太大的多糖、鞣质、氨基酸、蛋 白质、有机酸盐、生物碱盐和极性苷类 等都能被水溶出。以水作为提取溶剂的 缺点是:提出的杂质多。
流动相:氯仿、乙酸乙酯、丁醇等弱极 性有机溶剂
洗脱顺序:极性小的化合物先出柱,极 性大的后出柱。
应用:适用于水溶性或极性较大的化合 物,如生物碱、苷、糖类、有机酸等。
反相色谱:
固定相:石蜡油,化学键合相(如 十八烷基硅胶键合相)

中药 分离

中药 分离

中药分离
中药分离是指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中药往往是由多种不同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因此需要对中药进行分离和提纯,以获取其有效成分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中药分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溶剂提取:将中药研磨成粉末后,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提取,使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于溶剂中,再通过蒸发溶剂或其他方法得到提取物。

2. 凝胶层析:将中药提取物制备成试样后,在凝胶层析柱中进行层析分离。

通过控制流动相和色谱柱填料的亲合性,使各种成分在柱中按照不同的速度分离出来。

3. 高效液相色谱(HPL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中药进行分离。

通过调节流动相的组成和性质,使中药中的各个成分在色谱柱中按照不同的速度分离出来。

4. 薄层色谱:将中药提取物在薄层色谱板上进行分离,通过不同成分在薄层板上的迁移距离的差异,进行分离和鉴定。

5. 萃取:采用不同的萃取方法,如超声波萃取、微波萃取等,从中药中提取并分离出目标成分。

以上是常见的中药分离方法,具体的分离方法选择会根据中药
的性质、成分和研究目的来确定。

中药分离的目的是更好地了解中药的成分和功效,并为药物研发和药物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是中药研究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药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药研究中,通过提取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可以探寻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优化中药制剂的配方和给药途径等。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

提取方法:1.水提取法:将中药材样品浸泡在适量的水中,通过温度、时间等因素促进药物成分的溶解,然后蒸馏或浓缩得到提取物。

2.醇提取法:将中药材样品浸泡在适量的醇溶剂(如乙醇、甲醇等)中,利用醇的溶解性,提取药物成分。

3.超临界流体提取法:在高压、高温下将超临界流体(如二氧化碳)与中药材接触,强化了药物成分的溶剂力。

4.萃取法:使用有机溶剂与中药材进行萃取,如乙醚、丙酮等。

分离方法:1.薄层色谱法:将提取物吸附于薄层色谱板上,然后通过溶剂的上升作用,利用不同成分在色谱板上的迁移性差异,实现成分的分离。

2.柱层析法:将提取物通过柱层析填料(如硅胶、分子筛等)进行分离,根据成分在填料上的迁移速度差异,实现成分的分离。

3.高效液相色谱法:利用液相色谱仪分离和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根据成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来实现成分的分离。

4.气相色谱法:通过将样品挥发成气体,利用气相色谱仪对气体中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和检测。

鉴定方法:1.紫外-可见光谱法:利用中药成分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作用,通过测量药物溶液对特定波长光线的吸收强度,推断其中的成分。

2.红外光谱法:通过测量中药样品对红外光的吸收和透射来分析和鉴定中药成分。

3.质谱法:通过分析和测量中药样品中的质子或离子分子的质量-荷电比(m/z)比值,推断其中的成分。

4.核磁共振谱法:通过测量中药样品中核磁共振现象的有关参数(如化学位移、耦合常数等),来分析和鉴定中药成分。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方法博大精深,研究人员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实验,并结合多种方法对中药样品进行综合分析,以揭示中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提取

中药化学提取

中药化学提取
中药化学提取是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从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来的过程。

中药化学提取的目的是深入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提高药物的纯度、活性和稳定性,以便更好地发挥药物的药理作用。

中药化学提取的常用方法包括:
1. 水煎法:将中药材浸泡在水中加热煎煮,水溶性成分在高温下溶解并提取出来。

2. 醇提法: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将中药材浸泡或加热,溶剂可溶解出中药的脂溶性成分。

3. 超声波提取法:利用超声波的机械作用和热效应,使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快速释放和迁移至溶剂中。

4. 萃取法: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醚、丙酮、苯等和水混合溶剂,通过萃取操作将药物成分从中药中分离出来。

5. 气相色谱法(GC):利用气相色谱的分离和定性分析能力,将中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分离、鉴定和测定。

6. 液相色谱法(HPLC):利用液相色谱分离、鉴定和测定中
药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机物质。

通过中药化学提取,可以获得中药的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中药提供基础。

中药化学提取也有助于优化中药的制备工艺,提高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一种常见的方法呢就是溶剂提取法分离。

就像是从一堆宝贝里挑东西,不同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溶剂里溶解性不一样呢。

比如说有些成分在乙醇里溶解得好,有些在水里溶解得好。

咱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把中药里的成分先提取到不同的溶剂里,这样就初步把它们分开啦。

就像把不同性格的小伙伴分到不同的小组一样有趣呢。

还有吸附色谱法哦。

想象一下,有个超级有吸附能力的小助手,这个小助手就是吸附剂啦。

当含有化学成分的溶液流过这个吸附剂的时候,不同的化学成分就会因为和吸附剂的亲和力不一样,有的紧紧抱住吸附剂,有的就比较容易被冲走。

这样一来,就可以把化学成分分开啦。

这就好比一群小动物过独木桥,有的小动物特别胆小,紧紧抓住桥边,有的就很勇敢,一下子就跑过去了。

离子交换色谱法也很厉害呢。

如果中药里的化学成分有离子的话,这个方法就大显身手啦。

离子交换树脂就像一个很有原则的管理员,它只允许特定的离子和它交换位置。

不同的离子和树脂的亲和力不同,这样就可以把带有不同离子的化学成分分开啦。

就像是按照不同的规则把小朋友们分到不同的游戏区一样。

凝胶色谱法也不能少呀。

这个就像是走迷宫一样。

凝胶就像迷宫的墙壁,化学成分按照分子大小的顺序在这个迷宫里穿梭。

小分子的化学成分就像灵活的小老鼠,可以钻进很多小缝隙,走得比较慢;大分子的化学成分就像大笨熊,只能走比较宽敞的路,走得就快一些。

这样就根据分子大小把化学成分分开啦。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是指将中药材中的复杂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提纯以及鉴定的方法。

由于中药材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而且其中的活性成分往往只占极小比例,因此必须采用适合的分离方法才能获得纯度较高的目标化合物和准确的成分信息。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药化学成分分离方法。

1.化学结构相似性分离法:中药中常含有一类或几类化学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通常有较大差异。

因此,可以利用这些差异性将化合物分离开来。

例如,可利用该方法从中药中分离出不同极性的成分,如苦参中的苦参素、黄酮类和甾醇类。

2.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以硅胶、纸或薄浆液为固相载体,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体系进行分离。

它具有简单、快速、经济和操作方便等优点。

该方法常用于中药中化学成分的初步筛选和指纹图谱的建立。

3.液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包括凝胶过滤色谱、凝胶渗透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反相液相色谱等。

它们可以根据不同成分的极性、大小、电荷等差异进行选择性分离。

4.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将样品挥发成气体,然后通过色谱柱进行分离。

它适用于具有较低沸点的揮发性成分的分离,如芳香族化合物等。

5.联合技术分离法:联合技术是指在一个实验过程中同时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色谱技术进行分离。

例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能够将气相色谱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的鉴定能力相结合,从而获得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信息。

6.现代色谱技术:现代色谱技术包括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超临界流体色谱(SFC)等,它们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和样品用量少等优点,适用于中药中复杂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综上所述,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有多种选择,具体选择合适的方法需要根据中药成分的特性、样品的性质以及研究目的来确定,这样才能获得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红外光谱(IR) 红外光谱(IR)
分子中价键的伸缩及弯曲振动所引起的吸收而测 得的吸收图谱,称为红外光谱。 得的吸收图谱,称为红外光谱。
4000
3600
3000
1500
1000
625cm-1
特征频率区 特征官能团的鉴别
指纹区
29 化合物真伪的鉴别
羟基(酚羟基、醇羟基) 羟基(酚羟基、醇羟基) 3600~3200 cm-1 游离羟基 ~3600 cm-1 氢键缔合羟基 3400~3200 cm-1 羰基 1600~1800 cm-1 酮 ~1710 cm-1 酯1710~1735 cm-1 芳环 1600、1580、1500cm-1 、 、 有2~3个峰 个峰 双键 1620~1680 cm-1
第二章
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方法
1
一、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 依据:化学成分的溶解性(极性) 依据:化学成分的溶解性(极性) 关键: 关键:提取溶剂的选择 溶剂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的原则, 溶剂的选择原则:相似相溶的原则, 价廉、易得、无毒、安全等。 价廉、易得、无毒、安全等。 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 提取方法: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 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
溶解性能同乙醇,但沸点低、易挥发, 丙酮 溶解性能同乙醇,但沸点低、易挥发, 不常于提取溶剂;对色素溶解性好, 不常于提取溶剂;对色素溶解性好, 常用于分离、精制。 常用于分离、精制。
6
亲脂性有机溶剂
对化合物溶解选择性较强 水溶性杂质少、 水溶性杂质少、易纯化 挥发性大、 挥发性大、易燃烧 有毒、价格昂贵, 有毒、价格昂贵, 对提取设备要求高 穿透力较弱, 穿透力较弱,提取时间长 作为提取溶剂不常用 。
9
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 特点:具有液体和气体的双重特性, 如:密度与液体近似 黏度与气体近似 扩散系数是液体 100倍 的100倍 对很多物质有很强 的溶解能力
中药提取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二氧化碳
10
优点: 优点:
1.临界温度(Tc=31.4)接近室温, 1.临界温度(Tc=31.4)接近室温, 热敏成 临界温度 分稳定. 分稳定. 2.临界压力( MPa)不高, 易操作. 2.临界压力(Pc=7.37 MPa)不高, 易操作. 临界压力 3.本身呈惰性,与化合物不反应. 3.本身呈惰性,与化合物不反应. 本身呈惰性 4.价格便宜. 4.价格便宜. 价格便宜
Pa) 压 力(Pa)
> 20.2 ×105
分离规模
1mg左右 1mg左右 > 5mg > 100mg 10mg~ 10mg~1g > 10mg
23
葡聚糖凝胶色谱
类 型 原 理 溶胀溶剂 葡聚糖凝胶 分子筛 水 (大→小) 应 用 多糖、多肽、 多糖、多肽、 蛋白质分离
羟丙基 分子筛 水、极性 适于不同类型 糖苷) 葡聚糖凝胶 (糖苷) 有机溶剂 吸附原理 或二者的混合溶剂 苷元) (苷元) 化合物分离
12
二.中药化学成分分离与精制方法
分离依据 分 配 系 数 ( ) 差 异 分离方法 分离原理或特点
二相萃取法 逆流分溶法(CCD) 逆流分溶法(CCD) 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液 液分 色谱 相色谱 恪液相色谱法 相色谱 速色谱 恪液相色谱( C) 恪液相色谱( C) 中恪液相色谱( C) 中恪液相色谱( C) 高恪 液相色谱法(H C) 液相色谱法( C)
两个化合物完全相同的条件 1、 特征区完全吻合 2、 指纹区也需完全一致 、
1H-NMR(核磁共振氢谱): (核磁共振氢谱) 信息参数:化学位移( )、峰面积、 )、峰面积 信息参数:化学位移(δ)、峰面积、峰裂分 (s 、d、t、q、m)及偶合常数() 、 、 、 )及偶合常数( )
30
(1)化学位移(δppm): 化学位移(δppm) 1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1H核周围的 核所处的化学环境( 与1H核所处的化学环境(1H核周围的 电子云密度) 电子云密度)有关 电子云密度大,处于高场,δ值小 电子云密度大,处于高场, 电子云密度小,处于高场, 电子云密度小,处于高场,δ值大
2
常用提取溶剂性能特点
提取溶剂 性能特点 强极性溶剂 溶解范围广 水 穿透能力强 易得、安全 易得、 适宜提取成分 生物碱盐 苷类 糅质 糖类 氨基酸 蛋白质 提取方法
煎煮法 渗漉法
3
有些苷类成分的酶解 有些脂溶性成分溶解不完全 水提液易发霉、 水提液易发霉、变质 水溶性杂质多, 水溶性杂质多,过滤困难 沸点高, 沸点高,浓缩困难
31
~0.9-C-CH3
氧化铝 活性炭
吸附原理 吸附原理
非极性吸附剂 从稀水溶液中富集微量物质 脱色(脂溶性色素) 吸附规律与上相反 脱色(脂溶性色素)
19
聚酰胺
酚羟基数目多, 氢键吸附 酚羟基数目多,吸附力强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者, 能形成分子内氢键者,吸附力下降 黄酮、蒽醌的芳香化程度高 黄酮、 吸附力增强 水洗脱力弱
4
亲水性有机溶剂
(和水可任意混溶) 和水可任意混溶) 溶解范围广 水溶性杂质溶出少 乙醇 可抑制酶的活性 提取液不易发霉、变质 提取液不易发霉、 大部分可回收利用 但有挥发性、易燃烧 但有挥发性、 除多糖、 除多糖、 蛋白质外 大多数 化学成分 均可溶解 渗滤法 浸渍法 回流法 连续回流法
5
甲醇 溶解特点与乙醇相似,但有毒 溶解特点与乙醇相似,
碱性氧化铝对酚酸类(黄酮、蒽醌) 碱性氧化铝对酚酸类(黄酮、蒽醌)的吸附 酸性硅胶对生物碱的吸附 氢键吸附) 聚酰胺 (氢键吸附)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原理(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 吸附原理(范德华引力或产生氢键) 原理( 的) 原理( 孔性 的性 的)
16
分 子 大 小 差 别
透析法 (半透膜膜孔的 分子筛作用) 分子筛作用) 凝胶滤过法 (三维网状 结构的分子筛作用) 结构的分子筛作用) 超滤法 (分子大小不 同引起的扩散速度的 ) 超速离 法 ( 质 超速离 作用 的 )
26
(二)四大光谱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可见光谱( VIS) 紫外 — 可见光谱(UV -VIS)—— 共轭 体系特征 分子中电子跃迁(从基态至激发态)。 分子中电子跃迁(从基态至激发态)。 π*、 n-π*、π-π* 跃迁可因吸收紫外光及 可见光所引起, 可见光所引起,吸收光谱将出现在光的紫 外区和可见区(200~700nm) 外区和可见区(200~700nm)
24
离子交换吸附树脂
树脂类型
阳离子交换树脂
原理
离子交换
应 用
从酸水溶液中吸附碱性 成分(生物碱) 成分(生物碱) 除去酸性、 除去酸性、中性成分 从碱水溶液中吸附酸性 成分(有机酸) 成分(有机酸) 除去碱性、 除去碱性、中性成分
强酸性( 强酸性(R-SO3-H+) 阳离子 ) 弱酸性(-COO-H+) 弱酸性( ) 阴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
90~ 脱脂、 90~120℃ 脱脂、脱色
8
适用于挥发性成分( (二)水蒸气蒸馏法 适用于挥发性成分(主要 是挥发油) 是挥发油)的提取 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SFE) (三)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CO2-SFE) CO2-SFE :以超临界流体作为萃取 介质的一种提取新技术。 介质的一种提取新技术。 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Tc)、 )、临界压力 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Tc)、临界压力 Pc)以上, (Pc)以上,介于气体与液体之间 的流体。 的流体。
类 型 正相色谱 固定相 流动相 应 用 BAW系统 水 > BAW系统 极性、 极性、中极性物质分离 PPC为例 为例) (以PPC为例) ODS<甲醇 甲醇乙腈最广泛,非极性、 反相色谱 ODS<甲醇-水 乙腈-水 最广泛,非极性、 中极性各类物质分离
22
加压液相色谱
类 型
分析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分析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制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制备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 中压液相色谱 ( MPLC ) 低压液相色谱 ( LPLC ) 快速色谱 5.05~20.2 ×105 5.05~ < 5.05 ×105 约2.02 ×105
7
连续回流法 回流法 苷元 某些苷类 游离生物碱
乙醚 氯仿
bp.35℃, bp.35℃,极易燃 bp.61℃、 1.48,不易燃, bp.61℃、d 1.48,不易燃,毒性大 对生物碱溶解性好
苯 bp.80.1℃,毒性大 bp.80.1℃, 沸程30 60℃、60~90℃、 30~ 石油醚 沸程30~60℃、60~90℃、
蛋白质的脱盐精制 蛋白、 蛋白、多糖的分离及 小分子化合物的分离 大分子化合物精制分离 同
1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离 解 程 度 不 同 阳离子交换树脂 阴离子交换树脂 离子交换树脂法 氨基酸、生物碱、 氨基酸、生物碱、 有机酸的分离
18
常用色谱分离方法介绍 :
吸附剂
硅胶
分离原理
吸附原理
吸附色谱 吸附规律


弱酸性、 广泛( 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广泛(酸、碱及 化合物极性越大、 中性成分均可) 化合物极性越大、 中性成分均可) 吸附能力强(难洗脱) 吸附能力强(难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 碱性、 碱性、极性吸附剂 吸附规律同上 碱性、 碱性、中性成分 (酸性成分与铝络合)
11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药成分的主要优点: 超临界流体萃取中药成分的主要优点:
可以在接近室温下工作, 1. 可以在接近室温下工作,防止热敏成分 的破坏或逸散。 的破坏或逸散。 萃取过程几乎不用有机溶剂, 2. 萃取过程几乎不用有机溶剂,萃取物中 无溶剂残留,对环境无污染。 无溶剂残留,对环境无污染。 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 3. 提取效率高,节约能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