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版中国药典
2010版中国药典知识

2010版中国药典学习资料1.2010年版中国药典概况•凡例、正文、附录、标准物质(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组成完整的药品标准。
•了解《凡例》十分重要。
其包含:总则;正文;附录;名称与编排;项目与要求;检验方法和限度;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品提取物、标准品;计量;精密度;试药、试剂、指示剂;动物实验;说明书、包装、标签等。
一、二、三部内容略有不同。
•2010年版《中国药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9版药典,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本版药典收载品种总计4567个,其中新增品种1386个;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和单味制剂共2165个,其中新增1019个,修订634个;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共2271个,其中新增330个,修订1500个;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131个品种,其中新增37个,修订94个;药典附录新增47个,修订154个。
•正文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特性,按照批准的处方来源、生产工艺、贮藏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能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附录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制剂通则系按照药物剂型分类,针对剂型特点所规定的基本技术要求;通用检测方法系各正文品种进行相同检查项目的检测时采用的统一的设备、程序、方法及限度;指导原则系为执行药典、考察药品质量、起草与复核药品标准等所制定的指导性规定。
凡例的增修订情况•新版药典凡例进行了重大修订:•1)、首次在凡例中设置总则一节。
增加了“总则”一节,将中国药典中最重要、最原则、最通用、最基础的内容集中阐明,并且做到一、二、三部之凡例的体例、结构的一致性。
内容在保留特点的基础上也基本一致。
•2)、首次明确药典制定颁布依据。
新版药典凡例总则之一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依据《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组织制定和颁布实施”。
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

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摘要:一、引言二、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概述三、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主要内容1.药物的分类2.药物的命名规则3.药物的性状、鉴别与检查4.药物的炮制5.药物的制剂四、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应用与价值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药典是中医药行业的一部权威性法典,对药品的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相关内容。
二、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概述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简称2010版药典一部,是按照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组织编纂的。
该书于2010年正式出版,是我国药品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主要内容1.药物的分类2010版药典一部对药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包括中药材、中药提取物、中药成方制剂、化学药品、生化药品、抗生素、放射性药品等。
2.药物的命名规则药典规定了药物的命名原则,包括通用名、化学名、商品名等,并对药物的命名进行了规范和统一。
3.药物的性状、鉴别与检查药典对药物的性状、鉴别与检查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性质、鉴别方法、检查方法等,为药品的真伪鉴别提供了依据。
4.药物的炮制药典对药物的炮制进行了规范,包括炮制方法、炮制程度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5.药物的制剂药典对药物的制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制剂工艺、处方、质量要求等,以确保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四、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的应用与价值2010版药典一部的出版,为药品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对提高我国药品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是中医药行业的一部权威性法典,对药品的研究、生产、经营、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影响吸收的因素:
1. 眼睑缝隙损失(7~30μl,1滴药液约50~70μl) 2. pH和pKa值(分子型>离子型药物,双亲性药物更易吸收) 3. 刺激性、表面张力、粘度等 4. 外周血管消除(结膜→外周→消除)
2013-7-30
Page 19
附录ⅠG 眼用制剂增修概况与解读(一)
滴眼剂 系指由药物与适宜辅料制成的供滴入眼内的无菌液体制
3. 给药途径多(胃肠道、腔道、皮肤、粘膜等)
4. 可降低某些药物的刺激性(如碘或溴化物等) 5. 可提高某些药物AUC 6. 但不稳定(物理、化学与生物学)、携带和运输不便、可能含防腐剂等
2013-7-30
Page 22
附录ⅠC 酊剂增修概况与解读
酊剂
系指将药物用规定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 体制剂,也可用流浸膏稀释制成。供口服或外用。
2013-7-30
Page 20
附录ⅠG 眼用制剂增修概况与解读(二)
除另有规定外,眼用制剂应进行以下相应检查 (必检项目)
【渗透压摩尔浓度】 除另有规定外,水溶液型滴眼剂、洗眼剂和 眼内注射溶液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照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附 录Ⅸ G)检查,应符合规定。 【无菌】 (眼内注射溶液、眼内插入剂及供手术、伤口、角膜穿通伤用的眼用 制剂,)照无菌检查法(附录Ⅺ H(J))检查,应符合规定。 删除【微生物限度】检查
2013-7
定义:丸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以适当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
固体制剂。
基本分类:滴丸、糖丸、小丸等。
滴丸 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加热熔融后溶解、乳化或混 悬于基质中,再滴入不相混溶、互不作用的冷凝(液)介质中,…。 糖丸 系指以适宜大小的糖粒或基丸为核心,用糖粉和其他辅料的混 合物作为(撒粉)材料,…。 生产与贮藏期间(一般要求): 第四点:…供口服的滴丸或小丸可包糖衣或薄膜衣。必要时,薄膜包 衣丸应检查残留溶剂(与片剂要求一致)
2010药典四部

2010年中国药典第四部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第四部,是药品标准的权威法定文献,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
2010年中国药典第四部主要包括通则、制剂通则、检验方法和指导原则等内容,收载品种总计4567种,其中新增1386种,修订634种。
其中,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验方法、指导原则、标准物质和试液试药相关通则等,共计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对照品相关通则9个。
2015年中国药典第四部收载通则,包括:制剂通则、检验方法、指导原则、标准物质和试液试药相关通则、药用辅料等。
首次将上版药典附录整合为通则,并与药用辅料单独成卷作为新版药典四部。
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对照品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收载270种,其中新增137种、修订97种。
中国药典(2010版)

4附录XIX C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条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
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是:(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用1批原料药或1批制剂进行。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要求用3批供试品进行。
(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供试品量相当于制剂稳定性试验所要求的批量,原料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供试品应是放大试验的产品,其处方与工艺应与大生产一致。
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每批放大试验的规模,片剂至少应为10000片,胶囊剂至少应为10000粒。
大体积包装的制剂如静脉输液等,每批放大规模的数量至少应为各项试验所需总量的10倍。
特殊品种、特殊剂型所需数量,根据情况另定。
(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和规模生产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
(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
(5)研究药物稳定性,要采用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与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及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并对方法进行验证,以保证药物稳定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
在稳定性试验中,应重视降解产物的检查。
(6)由于放大试验比规模生产的数量要小,故申报者应承诺在获得批准后,从放大试验转入规模生产时,对最初通过生产验证的3批规模生产的产品仍需进行加速试验与长期稳定性试验。
本指导原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原料药,第二部分为药物制剂。
4.1一、原料药原料药要进行以下试验。
4.1.1(一)影响因素试验此项试验是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
其目的是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和建立降解产物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供试品可以用1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 0mm厚的薄层,进行以下试验。
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

中国药典2010版第一部
摘要:
1.介绍《中国药典2010 版第一部》
2.该版本的主要内容和更新
3.《中国药典》的历史和作用
4.《中国药典》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正文:
《中国药典2010 版第一部》是我国国家级的药品标准规范,对药品的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以及药品的流通和使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药典》是我国药品标准的核心,它的每一次更新都受到广泛的关注。
2010 版第一部的《中国药典》是对前一版的修订和完善,主要包括了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各类药品的标准。
此次修订,对药品的收载数量、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提升和改进,以适应我国药品研发和生产的新需求。
《中国药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 年,其初衷是为了规范药品的生产和使用,保障人民的用药安全。
从那时起,《中国药典》已经经历了多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反映出我国药品标准的进步,以及药品研发和生产技术的提升。
《中国药典》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它规范了中医药的生产和使用,保障了人民的用药安全。
另一方面,它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医药与国际接轨。
中国药典2010年版

年版截图:中国药典20102010版中国药典word版pdf版exe版电子书2010版中国药典word版pdf版exe版电子书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正文一枝黄花(p3)YizhihuanghuaSOLIDAGINIS HERBA本品为菊科植物一枝黄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干燥全草。
秋季花果期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长30~lOOcm。
根茎短粗,簇生淡黄色细根。
茎圆柱形,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灰棕色或暗紫红色,有棱线,上部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有髓。
单叶互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披针形,长1~9cm,宽0.3~1.5cm;先端稍尖或钝,全缘或有不规则的疏锯齿,基部下延成柄。
头状花序直径约0.7cm,排成总状,偶有黄色舌状花残留,多皱缩扭曲,苞片3层,卵状披针形。
瘦果细小,冠毛黄白色。
气微香,味微苦辛。
【鉴别】 (1)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多角形,垂周壁略呈念珠状增厚。
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不定式,略下陷。
非腺毛有两类:表皮非腺毛由3个细胞组成,壁薄,顶端1个细胞常萎缩成鼠尾状,较小;叶缘非腺毛睫毛状由3~7个细胞组成,壁稍厚,长180~500μm。
(2)取本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放冷,滤过,弃去石油醚液,药渣挥干溶剂,加70%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一枝黄花对照药材2 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芦丁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以含4%磷酸氢二钠溶液制备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甲酸-水(8:1:2010版中国药典word版pdf版exe版电子书1:1)为展示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3%三氯化铝乙醇溶液,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凡例、通则

附件:《中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凡例、通则及附录定稿会会议纪要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编制的统一安排,我委于2009年3月18-20日在京召开了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凡例、通则及附录的定稿会。
来自病毒制品、细菌制品、血液制品、生物技术产品以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的相关委员、中检所和参与批签发的7个地方药检所的有关专家、我委生物制品标准处、业务综合处相关人员以及部分生物制品生产企业代表共约4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对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凡例、9个通则及16个通用性附录的增修订进行了审定,确认了下列增修订意见,会议主要内容纪要如下:一、凡例(一)、名称及编排项下,增订微生态活菌制品总论及体外诊断试剂的收载。
(二)、设施与生产质量管理项下第(2),修订为:人血液制品应使用专用设备并在专用设施内进行生产,不得与其他异种蛋白制品混用。
(三)“制造”项修订为“基本要求”,修订内容为:1、设施与生产质量管理项下增订:(4)涉及感染性材料的操作应符合国家生物安全的相关规定。
2、辅料及原料项下将“原料”修订为“原材料”,质量要求增订应符合现行《中国药典》三部的规定,“本版药典未收载者,必须制定符合药用要求的标准”修订为“本药典未收载者,必须制定符合产品生产和质量控制要求的标准”。
3、增订“七、生产过程中防腐剂使用的相关要求”项,增订内容为:1、抗生素的使用生产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应符合以下原则:(1)除另有规定外,不得使用青霉素或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成品中不得使用抗生素作为防腐剂。
(3)生产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抗生素,必须使用时,应选择安全性风险相对较低的抗生素,且产品的后续纯化工艺应保证可有效去除制品中的抗生素,去除工艺应经验证;如后续工艺不能有效去除抗生素,则不得添加。
病毒性疫苗生产中应仅限于在细胞制备、细胞增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
(4)生产过程中使用抗生素时,成品检定中应检测抗生素残留量,并规定残留量限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9
634
2165
1146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二部化药增收15.4%,辅料增收86%
2005版收载 1970
新增品种 修订品种 2010版收载
330
1500
2271
其中(辅料) 72
62
52
132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三部(生物制品)增收29.7%
类别
收载总数
140
新增 14 15 18
修订
2010版 收载
47
112
69
152
39
149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2010版概况
管理创新 强化系统性、规范性、基础性工作
标准验证和复核;一般检查项目的增补和完善;中药材拉丁名词序 变更;规范功能与主治等。
注重体现中药 特色,表达中药特点
重视中药材与中药材饮片标准,注重质量控制的专属性,一测多 评技术,多指标成分定量;特征和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
2010版中国药典概述来自010版中国药典一、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二、 《中国药典》2010年版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三、 2010年版中国药典凡例附录简介 四、 《中国药典》 2010年版一部增修订情况简介 五、 《中国药典》2010年版药用辅料概述 六、 《中国药典》2010年版无菌检查和微生物限度检查部分增修订内容
新增品种
修订品种
未收载 2010版收载
3217
1386(43%) 2237(70%) 36
4567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品种收载情况
内容
新增
修订 2010年版 2005年版
一部 二部 三部 总计
1019 330 37 1386
634 1500
94 2237
2165 2271 131 4567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自古修编药典
《新修本草》-公元659年 唐朝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公元1078年 宋 《中华药典》-1930年,国民党政府卫生署
参照英美药典编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在卫生部成立药
典委,开始组织编制药典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发展简况
1953年版《中国药典》-仅有一部 1963年版《中国药典》-分为一、二部 1977年版《中国药典》 1985、1990、1995、2000版《中国药典》 2005版《中国药典》-分为一、二、三部 2010版《中国药典》-分为一、二、三部 《中国药典》(增补本)-基本每版一部
新增 修订
预防类 病毒 制品 细菌
27
48
10
38
21
生物技术产品
35
治疗类 血液制品
17
制品 微生态活菌制品
1
71
10
61
抗毒素
18
体内诊断类
4
4
体外诊断类
8
8
总计
131
37
94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附录增收12.5%
内容
一部附 录
二部附 录
三部附 录
2005版 收载 98
137
中国药典发展展望
坚持标准先进性,但必须兼顾国情、药情,不盲目追求不切合实际的 “高、精、尖”技术,引导和支持国产仪器的应用和发展; 推行规范的科研项目招标制度,加强管理与考核。多做雪中送炭,免 搞锦上添花,好钢用在刀刃上。 拟推行承担中国药典科研任务单位的资质评估、认证机制,药检所主 要承担复核验证工作; 药典科研工作进一步向高校、科研机构及有科研实力、重视标准工作 的企业开放; 加强中国药典的宣传、技术培训及执行监督,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 中国药典的作用和地位; 加强药品标准法规建设,规范和约束标准工作,维护法定药品标准的 权威性; 广泛加强国际间药典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2010版概况
收载品种有大幅度增加
在坚持“科学、实用、规范”、质量可控性和标准先进性的原 则下,新版药典积极扩大收载品种,力求覆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 种的需要,并扩大了中药饮片和常用辅料的收载。对于多年无生产、 临床不良反应多,标准不完善的药品,加大调整力度。
2005版收载
1146 1970 101 3217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2010版药药典一部(中药): 增收89%
类别
项目
药材和 饮片标准
药材 饮片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标准
中成药标准
小计
总计
2010年版新增 2010年版修订 2005年版
65
551
359
(其中单列的饮
439
片标准13个)
16
22
31
499
253
564
眼用制剂;按无菌制剂要求; 橡胶膏剂:首次提出卫生学检查要求; 微生物限度:增养基需作灵敏度等检查; 安全性项目检查法:二氧化硫残留量测定法、黄曲霉素测定法。 建立较完整的重金属检查控制方法检测体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法测定 砷、汞、铅、镉、铜的含量。 有机溶剂残留:工艺中使用有机溶剂的均检查有机溶剂残留(全面禁 用苯); 杂技控制:化学药品; 生物制品:单独两期学习班; 辅料:强化质量控制.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2010版概况
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
液-质联用技术、DNA分子鉴定技术、薄层-生物自显影技术的应用。
保护药材资源,关注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石斛、川贝母使用栽培品种,独一味药用部分修订为“地上部分”。
《中国药典》发展与展望
中国药典2010版概况
全面提升药品安全性质控技术
《中国药典》2010年版 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主要增订项目内容
核磁共振波谱法NMR :研究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射频辐射能量进
而发生能级跃迁现象的一种波谱法 1、未知物的结构测定:涵盖所有信息 2、已知物的结构确证 功能团分析:元素组成、构架 异构体分析:对映异构体拆分 打假工作(肝素钠中的掺伪物在2.16ppm有特征信号) 3、含量分析(多组份抗生素,对映异构体分析) 4、适用性:大量地应用于有机结构分析,包括生物分子(如蛋白
中国药典发展展望
中国药典发展展望
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发展药典文化,规范标准语言; 坚持服务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 在确保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 步,支持积极、合理、有意义的规范提高《中国药典》品种标准。 鼓励药品标准品研究、开发; 倡导绿色标准; 加强药典增补本编制工作,扩大品种和附录。将五年一版的总任务提 前分解、落实到以编制增补本为主。 系统考虑、整体推进、均衡发展,以药材、提取物、原料药标准化为 龙头,全面推进成药和制剂质量标准的提升; 科研为标准服务,标准为监管服务,监管为众服务,尽可能排除和杜 绝因标准缺陷而导致问题药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