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文中人物简介

合集下载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4课《孙权劝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拓展 延伸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
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
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
的境遇中编写的。”
你认为司马光退居编纂《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什么?联系
孙权劝学的具体内容,你有什么样的体悟和思考?
拓展 延伸
司马光在新党当政、不受重用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政治理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导入
孙 权
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




人物 介绍
孙权、吕蒙、鲁肃都是三国时代的风流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 看这三个人物在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及与他们位置相同的人物。
与孙权处于同一历史地位的人物是刘备、曹操。他们分别是吴、 蜀、魏的君主或实际“掌门人”,是三国时代的“三雄”。

大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
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
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
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suì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读出 停顿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 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 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权劝学》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权劝学》孙权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权劝学》中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注重培养人才、严格要求部下、劝学有方、爱才惜才、循循善诱、关爱部下、勤奋好学、平易近人的人。

作者简介:司马光,出生于1019年去世于1086年,字君实,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陕州夏县涑水乡现在属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宝元进士。

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即1066年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基本内容: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一段。

讲述三国东吴名将吕蒙听从其主孙权的劝告而读书学 ... 历史故事。

被选入语文教材。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

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

英宗命设局续修。

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

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

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

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

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

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

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

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

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

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

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相关知识之人物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相关知识之人物关系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相关知识之人物关系
《孙权劝学》相关知识
孙权、吕蒙、鲁肃三人的身份及关系
孙权继其兄孙策之后为吴侯,仍据有江东六郡。

建安13年赤壁之战获胜,取得了鼎足之势,逐有吞并中原,统一中国之志。

后创建吴国自命为吴大帝。

鲁肃在赤壁之战前,力主联合刘备,诸葛亮一方,及曹操大军决一死战,后协助周瑜指挥,战胜了曹军。

周瑜病死,孙权令其代领周瑜部属。

吕蒙(178—219),为孙权手下名将之一,曾跟随孙权攻战各地,屡建功勋,赤壁之战中勇破曹军,受孙权、周瑜等的赏识。

后拜偏将军,鲁肃217年病逝后,他受命领军,终于袭破荆州,擒捉关羽,建一大功。

故孙权称其“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次于周瑜。

1 / 1。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人物性格分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人物性格分析

《孙权劝学》人物性格分析《孙权劝学》这篇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的是吴国国君孙权鼓励其大将吕蒙学习的一件事。

本文以对话为主,虽寥寥数语,却为我们塑造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通过欣赏三人的精彩对话,去感受三个人物的迥异性格。

一、孙权之劝——晓以大义、语重心长,尽显王者之风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文章开头这十个字,就直接表明了孙权的态度:吕蒙当权掌事了,该适当的多学些知识,充实自己了。

孙权的这番话,是何等的和蔼可亲,一个“卿”字,就无形中拉近了他们君臣之间的那种等级距离,开场就给人一种舒缓的氛围,全然没有国君的高高在上的那种架势。

但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于是,孙权进一步劝说,他先用了一个反问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借往事耳!”强调让吕蒙读书学习,并不是要吕蒙成为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为了让他多学些知识,博闻强识。

接着孙权以自身的多读书,受益颇多的切身经历和体会,坦城布公地讲给了吕蒙,同时也在言语中隐含了对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推辞的批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巧妙地用这样一个鲜明对比,言辞恳切,循循善诱地引导使得吕蒙听后惭愧不已,同时也彻底叹服了,于是便开始发奋图强。

从孙权的这番话中,我们不得不佩服他作为封建统治者关心下属的态度和高超语言艺术。

二、鲁肃之叹——语带惊奇、佩服至极,表现爱才之心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与吕蒙交谈之后鲁肃的惊叹之词,他惊诧于这一武夫的才能,开始对“吴下阿蒙”刮目相看了。

可见,他的惊讶、惊觉,正是对吕蒙的学习成效的一种肯定,也正是孙权“劝学”的结果。

后又“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其爱才之心溢于言表。

三、吕蒙之答——充满自豪、自鸣得意,昭示武将之直率。

吕蒙面对国君的如此垂青、厚待,开始并不俯首称是,而是“蒙辞以军中多务”。

他这样做似乎有点犯上,其实不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素材:吕蒙的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素材:吕蒙的故事

吕蒙的故事甘宁厨房里干杂活的小童犯了过失。

逃到吕蒙那里,吕蒙怕甘宁杀害小童,所以没有马上将他送回。

后甘宁带着礼物来拜谒吕蒙的母亲,吕蒙才叫出那小童来还给甘宁,甘宁答应不杀他。

可是,过了一会儿,甘宁回到船上,却命人将小童捆在桑树上,亲自挽弓将他射死。

完事后,自己解下衣服躺在船中。

吕蒙大怒,鸣鼓聚兵,准备靠近船进击甘宁。

甘宁听到动静,故意躺着不起来。

吕蒙的母亲光着脚跑来劝阻吕蒙:“至尊待你像亲骨肉一样,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你,哪里有因为个人的怨怒而想要杀了甘宁(的道理)呢?(如果)甘宁死了,纵使至尊不过问,你身为臣子这样做也是不合法度的。

”吕蒙向来非常孝顺,听了母亲的话,就一下子明白过来。

他亲自来到甘宁船上,笑着招呼:“兴霸,老母亲等你吃饭,快上来!”甘宁流着泪哽咽着对吕蒙说:“我辜负了你”。

(甘宁)和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的的母亲,大家一整天高兴地吃饭。

孙权、吕蒙、鲁肃的简介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

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公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孙策被许贡门客行刺,不久去世。

孙权领会稽太守,开始统领江东。

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动荡不安,在张昭、周瑜等人辅佐,地位逐渐稳定。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孙权乘新败曹操之锐气,遣步骘为交州刺史,挥师南征。

吴军压境,交州各郡守无不俯首,士燮率领众兄弟奉承节度。

唯有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

最后被步骘所斩。

孙权遂加士燮为左将军。

赤壁之战后,孙权与曹操多次在合肥、濡须一带对峙,各有胜负。

其间孙权联合刘备,将妹妹嫁入荆州。

又从鲁肃之计,将所据荆州部分的南郡暂与刘备。

公元251年(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孙权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后便得了风疾,当年十二月,孙权急忙将大将军诸葛恪召回来委托后事。

公元252年(太元二年)夏四月,孙权病逝,终年71岁,在位24年。

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文中人物简介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文中人物简介

《孙权劝学》文中人物简介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吕蒙:(179—220),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归纳

《孙权劝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司马迁(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2)《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共294卷,是我国一部重要的编年体通史。

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贯穿了1362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2.文章中心概括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3.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

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

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

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

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通假字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今义:孤独(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②但.当涉猎古义:只,仅仅今义:但是③见往事...耳(见)古义:了解今义:看到,看见(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④自以为大.有所益古义:很今义:大小⑤蒙乃始就.学古义:从事今义:连词⑤及.鲁肃过.寻阳(及)古义:到了……的时候今义:以及(过)古义:到今义:经过⑤即更.刮目相今义:程度副词,更加(3①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当.涂掌事(动词: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4)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5)重要句子翻译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文中人物简介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

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

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吕蒙:(179—220),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

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

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