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安徽省巢湖市第一中学方海涛一、教学内容及分析1、教材内容《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包括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纤维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五部分内容。
教材用了多幅插图来阐述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的电位变化、局部电流的产生、突触的概念及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等。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涉及内容广泛、复杂,教材选了基础的几项,用示意图的形式来介绍,同时安排了几个实例。
人脑的高级功能很复杂,教材选取了语言文字、学习和记忆两方面内容给予简单的介绍。
为了更好地发挥互动式教学的最大优势,教师应适当补充关于研究兴奋传导的实验材料的选择。
2、学情分析有关神经元的结构,反射和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详细的介绍,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且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在讲解这方面内容时要多做指导和启发。
在学习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时,引导学生联系实例深入思考,特别是进行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
学生对人脑的高级功能内容的学习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及目前科学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展开,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展视野,激发学生探索大脑奥秘的兴趣。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节的内容对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生物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生物学科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第二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什么联系?
1. 各级中枢的生理功能 2. 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 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 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 人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 2. 学习和记忆
观察图2-6 推测:如果 某人听不懂 别人的讲话, 但却可以讲 话,可能是 哪个区出现 问题?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刺激 兴奋
① 产生兴奋; ②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③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是一种 电现象。
静 息 状 态
结论: 兴奋是以电信号 的形式沿神经纤 维传导的。 这种电信号也 叫做神经冲动。
(3) 传递方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反射的控制
资料1:尿在肾脏不断生成,
经输尿管流人膀胱暂时贮存。当膀
胱储尿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尿意。
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在脊髓。
资料2: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
地控制排尿,即可以“憋尿”,在适
宜的环境下才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 资料3:有些人由于外伤等使意
突触小泡
高尔基体 线粒体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 传递过程:
A神经元 轴突兴奋
突触小 体(突触 小泡)
突触前膜
神经 递质 突 触
突触间隙
B神经元 兴奋或抑制 突触后膜
(2) 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 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原因——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共52张PPT)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 传导速度 传导方向
实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化 学 信 号-电信 号
传导速度 快
慢
传导方向 双向
单向
实质
膜电位变化→局部 突触小泡释放递
电流
质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 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 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如果神经递质一直起作用,会有什么结果?
突触传导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③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因此 某些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的传递过程, 阻断 或加强突触的传递。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5.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
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
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
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B
A.①→② C.②→①
B.③→④ D.④→③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 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 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 解析 此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B项 应是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C项应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项应 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A项的局部电流在神 经纤维内的流动方向是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的。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受到 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 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将获得的经验进行 贮存和再现的过程。
外界信息输入 (通过视、听、触觉等)
瞬时记忆 注意 短期记忆 重复 长期记忆 不重复
遗忘 (信息丢失)
遗忘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 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神经元的活动及神 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2 (3)若刺激A点, 图中电流计B将偏转___次。 (4)若①中含有一致病基因,则其人的该致病 0 基因来自其祖母的几率为______。
★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
(1)④内的物质叫做 神经递质 ,释放到⑤ 中的方式是 胞吐 。这一功能主要由细胞质中的 [ ② ] 高尔基体 完成。 有 (2)若其人身体健康,则该细胞中___(有、无 ) 胰岛素基因,理由是: 所有体细胞都由同一受精卵经过有丝分裂产生 的,具有人的全套基因。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s
m
(3)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 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 收缩 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____; 无反应 刺激Ⅲ处,肌肉_________。
5.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s
m
(4)在离肌肉5毫米的Ⅰ处给予电刺激,肌 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 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 30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 米/毫秒。
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
s
m
(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代表传出神经 A 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 C.M代表效应器 D.S代表感受器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图二
3、突触种类:轴突——树突
轴突——胞体
传递特点: 单向传递(解释原因)
(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 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原因—— 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突 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传递方式:
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
神经递质-----你了解多少?
1.产生 由内质网、高尔基体 产生(线粒体参与供 能) 2.分泌结构 突触前膜
五、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的功能: 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
四个区、人类特有、在左半球 3、学习与记忆:
书写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W区
V区
S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H区 听觉性语言中枢
S区:运动性失语症 (Sport) (能看、能写、能听、不会讲话)
言 语 区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Hear) (能看、能写、能说、听不懂讲话) W区:书写语言中枢 (Write)(能看、能听、能说、不会写)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View) (能听、能写、能说、看不懂文字)
3.受体
4.种类 5.作用 6.去向
突触后膜上糖蛋白 按功能分为两种 使后膜兴奋或抑制 作用后被分解
讨论1:
1、一个完整的反射活动仅靠一个神经元能完成 吗? 至少需要几个?
不能 2个
2、在整个反射活动中,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 是通过什么结构传递的?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完成的
1、什么是突触呢?
为什么突触小体中含有较多的线粒体?
为兴奋传导或递质分泌等提供能量。
5、神经递质-----你了解多少?
由内质网、高尔基体 产生(线粒体参与供 能) (2).分泌结构 突触前膜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 (共72张PPT)

膜外正电荷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刺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动作电位:受刺激时(兴奋状态) 外负内正(Na+内流,协助扩散)
刺激
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动作电位)
局部电流 刺激
电流方向 膜外:未__兴_奋__区__域__流_向__兴__奋__区_域_______ 膜内:兴__奋__区__域_流__向__未__兴_奋__区__域______
神经节
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P22 基础题 1学案自主探究问题2 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
B 损,那么左腿会:( )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 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 觉
学案自主探究问题2 反射和反射弧当堂练一练
2:“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
2、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反__射_弧_ 。
反射的过程:感受器―→①传__入__神__经___―→②_神__经__中__枢__ ―→传出神经―→③_效__应__器__
。
反射发生的条件:①完整的反射弧。②有效的外界刺激。
例:写出 a b c e f 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a 效应器 b 传出神经 c 神经中枢 e 传入神经 f 感受器
刺激后,由
状态变为
状态的过程。
3.反射弧包括
、、
、
、
五部分。
? 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怎样传导
感受器
传入神经 效应器
传出神经
二、兴奋的传导
1.兴奋的概念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 界刺激后由_相__对__静__止__状态变为_显__著__活__跃__状态的过程
生物高中人教版必修3检测:第2章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含解析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基础巩固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A.反射活动可以不通过反射弧来实现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解析]: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答案]:B2“脊髓灰质炎”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元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所以严重的脊髓灰质炎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答案]:B3以枪乌贼的粗大神经纤维为材料,如下图所示,这时观测到a、b两点间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A.在膜内是b→aB.在膜内可以是b→a,也可以是a→bC.在膜外是b→aD.在膜外是a→b[答案]:C4做膝跳反射实验前先告知受试者有思想准备,结果实验现象不明显。
其原因是()A.反射弧结构发生变化B.传出神经受阻C.感受器受到抑制D.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调节作用[答案]:D5下面对突触和突触小体的理解,错误的是()A.突触一般涉及两个神经元,而突触小体只涉及一个神经元B.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属于细胞内部的结构C.突触和突触小体都具有生物膜结构D.突触前膜是突触和突触小体的共有结构[解析]: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叫做突触小体,属于细胞内部的结构,但突触一般涉及两个神经元,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不是细胞内部的结构。
[答案]:B6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神经元病。
它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
下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以针刺S,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B.若刺激Ⅲ处,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C.若刺激Ⅱ处,渐冻人的M发生轻微收缩,则该过程可以称为反射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解析]:由于渐冻人损伤的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若以针刺S,渐冻人能感觉到疼痛,A项错误。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生物第2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课件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 1 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自主学习的作用。 2.了解神经冲动产生的机理。 3.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特点。 4.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 能。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反射 (2)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弧 结 构
结构组成
功能 感受内、外界 刺激,产生 兴奋 将兴奋由感受 器传入神经 中枢
结构被破 坏对功 能的影 响
感受 器 A 传入 神 经 B
感觉神经末梢
既无感觉 也无效 应 既无感觉 也无效 应
传入神经元
(1)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有完 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刺激。 (2)感受器通常是感觉神经末梢,而效应器是 由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组成。
兴奋的传导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冲动:神经系统受刺激时,产生兴奋, 电信号 然后以_________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也叫神经冲动。
(2)传导机理: + 内负外正 静息状态时:K _____ 外流,膜电位表现为 ___________。
Na+
受到刺激时:神经细胞兴奋,造成_______内 局部电流 流,兴奋部位的膜电位表现为____________, 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由于电位差的存在,
(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 _____________。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突 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 单方向的。
[思考探讨] 3.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各是指 的什么膜? 4.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 向怎样? 5.如下图所示,ab=cd,分别刺激b、c点, 电流表指针各偏转几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成反射的条件 反射弧的结构保持完整性
足够强度的刺激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现象
结论: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 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枪乌贼的巨大神经纤维直径可达1mm,是研究生物电的理想材料。 兴奋的实质是电流,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如假设成立,Na+是以何种方式通过神经细胞膜流向膜内的? Na+会一直内流吗?
K+低 K+高
Na+高 Na+低
如上述假设成立,减小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Na+浓度, 动作电位的峰值会如何变化?
K+低 K+高
Na+高 K+低 Na+低 K+高
如何解释动作电位由+35 mV下降到0,最后恢复
为-70mV的静息电位? K+外流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会一直外流吗?
K+外流后,神经细胞内外K+浓度差会变小,K+外流的动力 减小。另外由于K+外流,使细胞内外电位差加大,向内的电场 力会阻止K+外流。当向外的化学驱动力(K+浓度差)和向内 的电场驱动力达到平衡时,K+停止外流,此时膜内外的电位稳 定在-70mV。
协助扩散。K+外流的动力则是细胞膜内外的K+浓度差。后 来科学家分离出了膜上的这种载体蛋白,称作K+通道蛋白。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低 K+高
如假设成立,增大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K+浓度,静息电位 的数值会如何变化?
增大神经细胞细胞外液的K+浓度,则神经细胞内外K+浓度 差变小,K+外流量减少,静息电位数值会变小。科学家曾做了 这样的实验,的确如此,从而验证了假设。
资料:在神经细胞兴奋的过程中,有部分K+流到了膜外,部分Na+流到膜内, 但恢复静息后,经测定,细胞内的K+浓度和细胞外的Na+浓度与静息时几乎 相同,这说明必然存在某种机制将流入细胞内的Na+重新转运到细胞外,否 则随着兴奋次数的增多,膜外的Na+浓度会越来越低。同理,也必然存在某 种机制将流出细胞的K+重新转运到细胞内,否则细胞内K+浓度会越来越低。
静息电位(内负外正)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低 K+高
依据资料,并结合细胞膜内K+浓度远高于膜外 这一事实,提出合理假设来解释膜内电位比膜外低
(内负外正)这一现象。 K+外流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K+低 K+高
如假设成立,K+是以何种方式流向膜外的?K+外流的动力 是什么?
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
总结:
4.关于递质 递质发挥作用后的去向?
递质发挥作用后很快会被酶分解,或者重新吸收回突触 小泡,为下一次兴奋地传递做准备。因此一次递质的释 放只能引发突触后膜发生一次膜电位的变化。
思考:若因某种原因递质未被酶分解或运走。会有什
么结果? 会导致突触后膜持续性的膜电位变化,使下一个神经元
如一人从高空摔下,颈椎骨折,请分析患 者全身的运动和感觉情况?
头面部的感 觉和 运动 正常。脊椎断面以下的躯 体和四肢既无感觉,也无 法完成随意运动。但一些 非条件反射活动是可以完 成的,如排尿反射,但由 于膀胱壁感受器产生的兴 奋传到脊髓后,无法沿上 行传到神经传导大脑皮层 的躯体感觉中枢,故无尿 意,也叫小便失禁。
(3) 传递方式: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思考】若A、B神经等长,在一端给予相同 刺激,则哪一条神经支配的肌肉最先收缩?
刺激
A
肌
肉
B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有突触延搁的特点
结论:反射弧中突触越多,兴奋传递越慢
总结:
4.关于递质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的方式实质是_胞_吐_ _,利用了 细胞膜具有_流_动_性_的特性。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
④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细胞 内的Na+泵出,将细胞外的K+泵入, 以维持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 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 准备。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静息时: 内负 外正
刺激
刺激部位: 内正
外负
形成
电位差
产生 局部电流
导致
兴奋向前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小结:
(1) 传导过程: 刺激→电位变化→局部 电流→又刺激相邻未兴 奋部位
传入神经
反射弧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节
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 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 跃状态的过程。
反射的过程
①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②兴奋沿传入神经向神经中枢 传导; ③神经中枢随之产生兴奋并对 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④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 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 ⑤效应器对刺激作出应答反应。
①刺激b点,电流计发生 2 次 方向 相反 的偏转。 ②刺激c点,电流计发生 1 次偏转。
六、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大脑皮层
(调节机体活动的最 高级中枢)
小脑
(有维持身体 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机体运动 的低级中枢)
下丘脑
(调节体温、 水盐平衡和内 分泌的中枢, 参与生物节律
的控制)
脑干
(有调节呼吸 、心血管运动 等维持生命必
隙,实质是释放到了_组_织_液_,因此神经递质属于内环
境的成分。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与_高_尔_基_体(细胞 器)有关,此外还需要_线_粒_体_供能。
神经递质有两大类:兴_奋_ _型_递质和抑_ _制_型_递质。前者
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后者使下一个神经细胞产
生抑制。乙_酰_胆_ 碱_是最常见的兴奋性递质。递质与突触 后膜上的_特_异_ _性_受_ _体_结合,发挥作用。
树突
细胞体
轴 突
末
梢
轴突
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
2.神经系统
脑 周围 神 神经 经 系统 脊
神 经
脑
中 枢
脊髓 神
经
系
统
脊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
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
动物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
持续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已知ab=bc=cd=de ①若刺激a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左再向右,偏转两次。 ②若刺激c点时,电流表指针不偏转 ③若刺激e点时,电流表指针先向右再向左,偏转两次。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产生电流要求有电位差,所以需要测量神经细胞膜的电位变化。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直径小于0.5μm
当将两个微电极都放在神经细胞膜外时,在示波器上 没有记录到电位差,说明神经细胞膜外各处电位相等。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2、神经冲动的产生
当将一个微电极的尖端刺穿细胞膜瞬间,便可通过 示波器记录到-70mV的电位差,表明膜内电位比膜外电 位低了70mV。
内环境稳态
成分的相对稳定:水、无机盐、各 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的含量稳定
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 pH值、渗透 压、温度的相对稳定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学习是神经系 统不断接受刺激, 获得新的行为、习 惯和积累经验的过 程。记忆是将获得 的经验进行储存和 再现。短期记忆主 要和神经元的活动 及神经元的联系又 关。长期记忆可能 与新突触的建立有 关。
要的中枢)
大脑皮层功能区
躯体运动中枢
书写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中枢
躯体感觉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中枢
排尿反射:
感受器 (膀胱壁)
传入神经
上行传导束
大脑皮层
神经中枢 (脊髓)
下行传导束
传出神经
效应器
神经中枢之间的联系
1、不同的神经中枢分别调控某一特定的 生理功能。
2、各神经中枢彼此联系,相互调控。
动作电位(内正外负)
K+低 K+高
Na+高 Na+低
结合膜外Na+浓度远高于膜内这一事实,如何解释膜电位 由-70 mV逐渐减小到0,并出现+35 mV这一现象?
假设:膜电位发生反转是由Na+内流引起的
K+低
Na+高
K+高
Na+低
协助扩散。Na+不会一直内流, 因为Na+内流后,神经细胞内 外Na+浓度差会变小,Na+内流 的动力减小。
K+低
Na+高 K+低
K+高
Na+低 K+高
K+低 K+高
Na+高 K+低 Na+低 K+高
请问上述资料中,将流入细胞内的Na+重新转运到细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