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文化政策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

香港当地文化风俗禁忌在生活细节上有如下特点:香港人在接受别人斟酒或倒茶时,总喜欢用几个指头在桌上轻叩。
“3”字在香港很吃香,原因是香港人读“3”与“升”是谐音,“升”意味着“高升”。
“8”和“6”在香港也很时髦。
在粤语中“8”是“发”的谐音,“发”意味着“发财”。
“6”与“禄”同音,也有“六六顺”之意。
香港人过节时,常相互祝愿“恭喜发财”。
礼节礼仪香港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是以握手为礼。
亲朋好间相见时,也有用拥抱礼和贴面颊式的亲吻礼的。
他们向客人表达谢意时,往往用叩指礼(即把手指弯曲,以几个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打,以表示感谢)。
据说,叩指礼是从叩头礼中演化而来的,叩指头即代表叩头。
一般礼仪香港人几乎在所有场合都是矜持和拘礼的。
要避免一切可能使中国人失面子的矛盾冲突。
蓝色和白色是中国人表示悼念的颜色,应予回避。
要备好大量商业名片,你将经常用得上它们。
称谓与问候见面时与告别时通常握手。
初次握手引见后,用双手递上商业名片。
约会与准时约定会见时间后,有30分钟“出入”仍不失礼貌,不过商界人士通常是遵守时刻的。
款待与馈赠客人应邀去赴宴时可带水果、糖果或糕点作为礼物并用双手递送给女主人。
不要送钟,它是死亡的象征;也不要送剪刀或其他锐利的物品,它们象征断绝关系。
不要比主人先开始饮酒进食。
中国新年大约是在1月中旬到2月之间这段时间内,这时要互赠礼物。
交谈感谢主人所送礼物时说DOR-jay(谐音,“多谢”),感谢别人为你服务时说Ng-GOI(“唔该”,意为“麻烦您了”)。
中国人乐于听西方要说他们的语言,如能说上一两句广东话,必将受到大大赞赏,但你必须对自己的发音很有把握。
交谈中偶或问及健康或业务情况被认为是礼貌的。
信仰忌讳香港留学专家介绍,香港人忌讳别人打听自己的家庭地址。
因为他们不欢迎别人去他家里作客,一般都乐于到茶楼或公共场所。
报们忌讳询问个人的工资收入、年龄状况等情况,认为个人的私事不需要他人过问。
他们对“节日快乐”之语很不愿意接受。
香港回归后如何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香港回归后如何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关键信息项1、交流目标:明确促进香港与内地文化交流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方向。
2、交流内容:涵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艺术形式、学术研究等方面。
3、交流机制:建立定期的交流活动、合作项目以及信息共享平台。
4、资源投入:包括资金、人力、技术等资源的保障和分配。
5、效果评估:制定评估文化交流效果的指标和方法。
11 交流目标111 增强两地人民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文化融合。
112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传承和创新。
113 推动香港与内地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文化影响力。
12 交流内容121 传统文化方面1211 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共同传承节日习俗。
1212 组织传统文化技艺的交流与展示,如戏曲、武术、书法、剪纸等。
1213 开展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与研究合作,分享保护经验和研究成果。
122 现代文化方面1221 举办现代艺术展览,包括绘画、雕塑、摄影等。
1222 推动流行文化的交流,如音乐、电影、电视剧等。
1223 加强现代文学作品的交流与出版合作。
123 艺术形式方面1231 促进舞蹈、音乐、戏剧等表演艺术团体的互访演出。
1232 开展艺术创作的合作项目,共同创作具有两地特色的艺术作品。
124 学术研究方面1241 支持两地学者开展文化研究项目,举办学术研讨会。
1242 建立文化研究数据库,共享研究资料和成果。
13 交流机制131 定期举办文化交流活动1311 每年确定固定的文化交流主题,轮流在香港和内地举办大型文化活动。
1312 鼓励民间组织和社会团体自发开展小型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
132 合作项目1321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两地文化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文化项目。
1322 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活动。
133 信息共享平台1331 建立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文化交流信息和活动预告。
1332 设立在线文化资源库,方便两地民众获取文化资料。
香港回归日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

香港回归日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香港回归于1997年7月1日,自此以后,香港的文化与教育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香港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并通过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一、文化融合与传承自回归以来,香港继续保持着多元文化的特色,同时致力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文化融合是香港回归后文化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融汇了东西方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例如,香港电影业由联系到中文电影和国际电影之间的桥梁,成为了世界电影的重要一部分。
另一方面,香港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特别是在教育体系中,中文、历史和文学等人文科学课程得到重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香港特区政府积极鼓励学校开设与中华文化相关的选修课程,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知。
二、教育改革与创新香港回归以后,教育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和创新。
香港特区政府通过多项政策和措施,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程度。
例如,增加了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育资源;引入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
此外,香港特区政府重视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兴趣和才能。
在教育课程中,除了注重学术成绩的培养外,还注重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学生被鼓励参加各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国际交流与合作回归以来,香港积极推动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
特别是与内地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和密切。
香港的学生、教师以及文化人士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国家级的交流项目,去内地参观、学习和交流。
这种交流和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互动、融合,也提升了香港文化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四、挑战与机遇香港回归以来的文化与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机遇。
香港的文化多元性和国际化特点,使得香港需要更好地平衡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的关系,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香港稳定繁荣

一国两制实践取得显著成效香港稳定繁荣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香港回归祖国已经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为了保证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中央政府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这也是解决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
二十多年来,“一国两制”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香港社会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
一、政治方面的成就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基本方针,保证了香港的高度自治和稳定。
实施“一国两制”后,香港政府的权力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有更好的条件去处理本地事务。
香港实行高度自治,政治制度相对独立,行政许可权、司法权、独立财政等关键权利都属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管理。
这一点在现代国际法上是非常罕见的。
这为香港繁荣稳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是“一国两制”政策取得成功的基础。
二、经济方面的成就自回归以来,香港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和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之一。
香港的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大大提高,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对外开放城市。
香港一直是世界最开放、最自由、最繁荣的经济体之一,以其强大的金融、贸易和服务业,为内地和全球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和便利。
随着中央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为香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香港已成为“一带一路”计划的中心和重要枢纽,为内地和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文化方面的成就香港作为一个民族融合的城市,保持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香港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推广华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方面。
香港成功地保护了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全面推广中华文化、中华艺术和中华文学等,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和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四、社会方面的成就实施“一国两制”后,香港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香港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带来了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
香港的社会治安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并在全球城市中名列前茅。
另外,香港政府为保障特别行政区居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人权和自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订基本法草案、普选制度改革等。
香港回归日如何保留独特的文化遗产

香港回归日如何保留独特的文化遗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特别行政区。
在这个历史节点之后,如何保留香港独特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香港作为一个繁荣的国际都市,汇聚了多元的文化元素,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香港社会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要保留香港的独特文化遗产,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对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间文化等方面的保护。
同时,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实际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香港的独特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二、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扶持与传承香港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如粤剧、曲艺、木偶戏等,这些艺术形式是香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留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应该加强对传统艺术的扶持与传承。
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并举办相关的传统艺术展览和演出,使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欣赏。
三、推动香港文化教育的普及为了让香港的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香港的独特文化遗产,推动香港文化教育的普及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可以将文化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香港历史文化的教育。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产保护区、举办文化活动,让年轻人亲身感受香港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香港的一大特点。
为了保留香港的独特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与外国的文化交流,吸纳国际先进的文化成果,推动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例如,可以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主题展览等活动,吸引世界各地的人们来香港交流、创作,使香港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是保护和传承香港独特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
香港在电影、音乐、设计、时尚等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发展相关产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

香港回归后的变化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国以来,香港作为特别行政区,经历了许多变化。
回归后,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
本文将就香港回归后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论述,并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政治变化香港回归后,根据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约定,香港保持高度自治,并享有行政、立法和独立司法权力。
这一安排保证了香港的相对独立性和法治原则的延续。
然而,回归后的香港政治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方面,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制度,中央政府对香港的管治有一定的干预权;另一方面,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普选制度,市民有权选择行政长官和部分立法会议员。
这种政治体制的变化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挑战。
例如,部分香港市民对普选制度的设计提出了不满和质疑,认为其不够民主和公平。
此外,一些政治议题和争端在香港社会中产生了分歧和冲突。
尽管如此,香港政治的稳定和基本法的执行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变化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了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香港依然享有独特的地位,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发展。
回归后,香港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些调整。
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香港的制造业逐渐衰退,而金融、物流、商贸和专业服务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同时,香港作为内地与国际间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外商投资和内地企业对接的重要平台。
然而,经济发展的变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香港在全球竞争中面临着压力,特别是来自其他亚洲城市和中国内地的竞争。
此外,香港的房地产市场和收入分配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三、文化变化香港回归后,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一种亮点。
香港继续保持了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西方文化在香港特色中发生了交融和碰撞。
回归后,香港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电影、音乐、艺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香港的经济支柱之一。
香港的电影工业影响着全球,并孕育出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导演和演员。
然而,香港的文化变化也面临一些挑战。
全球化的影响下,香港本土文化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香港注意事项

在香港注意事项在香港旅行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牢记。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1.尊重当地文化:香港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包括礼仪、宗教和传统。
请尊重当地人的信仰和文化习俗,不要有侮辱或冒犯的行为。
2.遵守法律:香港是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遵守当地的法律和规章制度是必要的。
例如,不要随地乱扔垃圾,不要闯红灯,不要在公共场所吸烟等。
3.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在夜间独自出行,尤其是在偏僻的地方。
保管好个人财物,注意防范扒手和小偷。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及时寻求当地警察的帮助。
4.交通规则:香港的道路交通繁忙,行车和步行时请遵守交通规则。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遵守站台秩序和车厢的使用规定。
5.言行举止:香港人民以友善和礼貌而闻名。
保持一种礼貌的态度,尽量用他们的母语或英语交流。
避免大声喧哗或引起嘈杂声。
6.珍惜环境:香港是一个小而拥挤的城市,人口密度极高。
请尽量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尽量节约用水和能源。
保持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整洁。
7.购物和交易:香港是一个购物天堂,但请注意谨慎购物。
比较价格和质量,并注意退货和退款的政策。
同时,在交易时保护个人隐私和银行卡信息。
8.网络和电话使用:在香港使用网络和电话服务时,请查明费用和服务提供商的政策。
尽量使用安全的Wi-Fi连接,并避免在公共网络中输入个人敏感信息。
9.注意天气:香港的天气多变,有时会发生强热带风暴和台风。
在旅行前,了解当地的天气状况,并根据需要准备好适当的衣物和装备。
10.医疗保健:在香港旅行时,购买医疗保险是明智的,以防万一。
如果需要医疗保健服务,香港有一流的医疗设施和专业的医疗人员。
总之,在香港旅行时,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规则是十分重要的。
并且,注意安全、交通规则、环境保护和购物交易等方面的细节也是必要的。
最重要的是,享受香港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体验。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文化多样性

香港回归日香港特区的文化多样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
这一天被定为香港回归日,意味着香港重新融入中国大陆。
回归后的香港特区保留了它独特的文化多样性,这是香港的一大魅力所在。
香港特区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汇聚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化和传统。
这种多样性是香港特区最大的特点之一,无论是饮食文化、语言习俗还是宗教信仰,香港特区都有着丰富多样的呈现。
首先,香港特区的饮食文化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
香港特区融合了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美食选择。
无论是传统的粤菜、火锅还是国际化的西餐、日料,香港特区都能满足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
可以品尝到的风味无数,从街边小吃到高级餐厅,每一种料理都展现了香港特区的独特魅力。
其次,香港特区的语言习俗也是多样性的体现。
香港特区拥有多种语言,包括中文(普通话、粤语),英文等。
这是由于历史背景和不同族群的移民潮所决定的。
在香港特区,人们可以听到不同语言的交流和使用,这使得香港成为了一个拥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国际都市。
此外,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也是香港特区的一大特点。
香港特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等。
它们在香港特区和谐共存,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且参加各种各样的宗教活动。
这种宗教多元性,进一步丰富了香港特区的文化氛围。
最后,香港特区也拥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如中秋节、农历新年等。
同时,西方传统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也在香港特区得到广泛庆祝。
这种传统文化的保留和传承,既体现了香港回归后对本土文化的重视,也展示了香港特区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开放与包容。
总而言之,香港回归日标志着香港特区重新融入中国大陆,但它独特的文化多样性依然保留。
无论是饮食文化、语言习俗还是宗教信仰,香港特区都展现了其作为一个国际化都市的独特魅力。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使得香港特区成为一个独特而受人瞩目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香港的文化政策目的本文件旨在向委員概述香港的文化政策。
文化的三層意義2. 「文化」是一個常用卻難於準確界定的詞語。
「文化」一詞可包含三層的意義:日常文化、高雅文化和精神文化。
日常文化社會普羅大眾的生活方式,包括服飾、飲食、風俗、習慣、節慶、消閒和娛樂,亦可稱為大眾文化或通俗文化。
高雅文化藝術活動的創作與展示,包括音樂、文學、戲劇、視覺藝術等。
需要一定教育及鑒賞品味的薰陶,反映社群的主導價值和審美情趣。
精神文化民族應付生活的思維和世界觀,包括倫理、道德、哲學、宗教和文化傳統,彰顯國家的文化認同及民族的自尊和自覺。
政府可以及應該透過政策來作出適當影響的範疇,主要是高雅文化C C /02/2006二零零六年四月二十一日 資料文件(即文化藝術)方面。
香港的文化政策3.事實上,我們的文化政策是指"文化藝術"政策。
我們的政策方針,是營造一個有利表達自由和藝術創作的環境,並鼓勵更多社會人士參與文化活動。
這個政策包含下述四個重要元素:•尊重創作表達自由•提供參與接觸機會•鼓勵多元均衡發展•支援環境空間條件(場地、撥款、教育、行政等)這項政策源於香港是一個自由、多元和開放的社會。
4.我們的文化政策,是描述式(而不是規範式)的文化政策。
政府的角色是促進者,既不對文化藝術下官方定義,也不影響具體的操作形式及創作內容,但卻致力確保文化藝術的創作與表達自由,及提供一個積極支援發展的環境。
因此,在支援藝術文化方面,我們既支援具傳統價值的精緻文化,也支持比較前衞的藝術形式。
香港的文化定位5.雖然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是華裔,但由於過往150年英國殖民地的歷史,香港已發展成為一個中華文化和世界各地文化匯萃的現代化城市。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支持香港本地文化發展的龐大寶庫,加上香港多元而繽紛的國際色彩,塑造了香港獨特的「一本多元」文化定位。
香港人的文化身份定位應以本地文化為起點,以中國文化傳統為根源,同時也應具有開放多元的世界視野。
香港作為中國根據「一國兩制」原則及基本法成立的特別行政區,其文化定位是:成為中國最能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大都市;這樣才可以開創香港的文化新機,向國際文化大都會這目標進發。
文化委員會(文委會)政策建議報告6.我們現行的文化政策,大致上與文委會2003年4月發表的政策建議報告中提出就推動香港長遠宏觀文化發展的六項原則和策略一致。
這六項原則是「以人為本」、「多元發展」、「尊重表達自由、保護知識產權」、「全方位推動」、「建立伙伴關係」及「民間主導」。
這六項原則的詮釋見附件。
7.民政事務局於2004年11月成立了表演藝術委員會、博物館委員會和圖書館委員會,跟進並具體落實文委會就藝術教育、文化設施、資源調配和行政架構檢討等範疇的政策建議。
三個委員會正就各個範疇上開展工作並取得進展。
政府對文化藝術的支援8.政府每年投放於文化藝術的公共開支達24億元(約佔政府總支出的百分之一),這個比例與一些西方國家1的有關開支相若。
這些資源主要用於提供場地、為藝術團體提供財政支援、藝術教育和推廣宣傳,以及支付相關的行政費用。
民政事務局主要透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和香港演藝學院(演藝學院)提供這些支援服務。
1例如:法國政府大力資助文化藝術,其投放於文化藝術的資源約佔政府開支的百分之一。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9.康文署的理想及使命,是竭誠提供優質文化藝術服務,以配合香港發展為世界級大都會及盛事之都。
康文署轄下的演藝場地、博物館和圖書館均制定個別的理想和使命,對公共文化服務施行有效率、高質素的管理;其文化工作的策略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既要提高市民對文化藝術的欣賞水平,也致力於社區推行文化藝術的普及化;另一文化工作策略是積極鼓勵民間參與,並建立策略性的合作伙伴。
10.康文署每年推出大約3800場室內及戶外的表演節目,而租用康文署主要設施的人士則每年舉辦約4000場節目。
在其他(不屬康文署轄下)的主要演藝場地舉行的節目,每年亦超過2500場,總觀眾人數以百萬計,為本地市民和遊客提供了各式各樣(如香港藝術節、香港國際電影節和秋季專題藝術節等)演藝節目。
11.此外,康文署每年向數個大型藝術團體提供經常性資助,為香港市民提供一系列文化表演節目,包括音樂、戲劇和舞蹈等。
此外,該署每年舉辦和贊助超過3000場本地中小型演藝團體和個別藝術家的表演和活動,觀眾近100萬人。
同時,該署亦經常邀請國際知名的表演藝團及藝術家蒞港演出,為市民、遊客及本地藝術家提供欣賞及觀摩高水平演出的機會。
12.為了提高大眾對表演藝術的知識和欣賞能力,康文署與本地藝團/藝術家合作,致力在學校和社區舉辦一系列觀眾拓展/藝術教育活動。
這些本地藝團/藝術家創意與熱誠兼備,使這些活動得以成功推行。
有關計劃包括︰•社區文化大使計劃︰為了把表演藝術推廣至各個階層,這個計劃邀請本地表演藝術家出任社區文化大使,通過密集的外展活動與社區接觸。
這些節目旨在拓展表演藝術的觀眾層面,並發揮參加者的創意。
•社區粵劇巡禮︰這個計劃為推廣粵劇發展,向業餘粵劇工作者提供表演機會磨練技藝。
獲選團體會應邀在區域/社區場地表演,並獲提供表演費和宣傳協助。
•學校藝術培訓計劃︰在這個計劃下,康文署與富有藝術教育經驗的專業演藝團體合作,提高學生對表演藝術的欣賞能力及啟發創意。
•學校文化日︰在學校文化日計劃下,康文署會安排學校參與在該署轄下場地舉行的藝術教育活動。
這些活動大部份由本地藝術家和藝團擔綱,當中許多節目專為學生而設。
13.在博物館服務方面,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守則」中所載的信念,公共博物館是保存物質和非物質文明及生活環境遺產,以供研究、教育和欣賞之用,並藉此提高及豐富市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生活。
香港公共博物館服務的使命是為市民生活增添文化氣息、保存文化遺產和發揮教育的功能,亦是對下一代的長期承擔,其目標如下:提供優質博物館服務:為市民生活增添文化氣息,並藉以提高市民對視覺藝術、科技及香港歷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認識;發揮專業精神:有策略地收藏藝術、歷史和科技文物,發揮保存、研究、傳播展出及教育的功能,務使博物館服務更臻完善;支持及推廣當代香港藝術,並鼓勵多元化藝術創作;保護古蹟文物,以提昇市民對文化傳統的認知;與教育統籌局、學校、學者、藏家、藝術家、文化及社區團體緊密合作,發揮協同效應,以加強香港博物館的發展動力;及收集和保存香港影片及有關資料,並提供設施作電影研究及教育活動,以提高市民欣賞電影的能力。
14.香港現時有20多間博物館,其中13間博物館及一間電影資料館由康文署管理,每年參觀康文署博物館的總人次接近500萬。
15.康文署轄下共有74間公共圖書館,總藏書和多媒體資料超過1100萬,登記讀者人數達330萬。
香港公共圖書館服務的使命,是配合社會人士對知識、資訊、自學進修及善用餘暇的需求,以及推廣本港的文學藝術。
香港藝術發展局16.藝發局是於1995年成立的法定機構,目的是推動香港的藝術發展。
民政事務局每年為藝發局提供約一億元的經常性資助。
17.藝發局近年積極與策略伙伴建立關係,全方位發展藝術,合力使香港成為文化大都會。
其發展策略為:•發揚藝術的社會功能,加深市民對藝術功能的認識,鼓勵創意和多元發展,提升市民質素及綜合智能;•擴大藝術市場和社會參與;•推動全民及終身的藝術教育;以及•提升藝術水平和藝術家的社會地位。
18.作為專責推動本港藝術發展的法定機構,藝發局致力開創有利藝術發展的環境,透過設立「三年資助」、「一年資助」、「中介計劃」及「計劃資助」等資助模式,支持本港藝團及藝術工作者作多元化發展;同時,積極聯繫社會各界,締結策略伙伴,開拓社會資源,共同推動香港藝術的整體發展。
香港演藝學院19.香港演藝學院是於1984年成立的法定機構,乃本地唯一一所提供表演藝術、舞台科藝及電影電視的專業教育、訓練及研究的專上學府。
學院的教學政策反映了香港多元文化的特色,中西方藝術傳統風格並重。
20.演藝學院現有的學院/學科包括舞蹈學院、戲劇學院、電影電視學院、音樂學院、科藝學院和中國戲曲。
五間學院均提供文憑至學士榮譽學位程度的課程。
演藝學院每年獲得政府的經常性撥款約1億5千萬元。
每年招收約750位全日制學生及約770位初級課程學生。
除此之外,演藝學院於2001年起成立一個自付盈虧的教學部門–持續及延展教育課程組,亦為不同年齡的公眾人士、機構、政府部門及殘疾人士提供有關表演藝術、科藝及電視電影的兼讀進修課程及在職專業培訓。
持續及延展教育課程組每年提供約330項課程,供6900位學員參與。
文化交流21.近年,民政事務局通過推動一系列措施,與大珠三角地區、國家文化部及其他國家建立更廣闊的文化網絡︰粵港澳文化合作22.粵港澳三地負責文化事務的政策局於2002年11月舉行首次文化合作會議,並於2003年8月簽署粵港澳藝文合作協議書。
根據有關協議書,粵港澳每年會輪流舉行會議,至今已舉辦了七次會議。
在香港舉辦的第七次會議,我們邀請了三地近150名文化藝術界的代表出席會議。
我們透過成立六個工作小組,加強在下述範疇的合作與交流:• 演藝人才交流及節目合作;• 文化資訊交流;• 博物館網絡的發展和文物發掘、保護與推廣;• 圖書館數字化聯網;• 粵劇藝術的推廣;以及• 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研究。
23.三地亦就人材培訓、票務系統、節目介紹和交流、研究計劃、市場策略和互聯網連結等取得進展。
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24.民政事務局與國家文化部於2005年11月簽署了內地與香港特區更緊密文化關係安排協議書,進一步加强與內地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與傳播。
我們會與文化部舉行會議,進行經常性磋商,並制訂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執行計劃。
我們現正與文化部商討有關慶祝回歸十周年的文化藝術活動。
與其他國家建立文化網絡25.我們致力通過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加強香港與其他國家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合作。
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提供正式和官方的渠道,加強特區政府與有關國家在文化上的聯繫和交流。
在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後,政府會與有關國家進一步發展文化合作事宜。
到目前為止,香港特區政府已與九個國家簽署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
我們擬於來年與另外數個國家簽署有關的諒解備忘錄。
亞洲文化合作論壇26.民政事務局自2003年開始籌辦亞洲文化合作論壇,目的是加强亞洲區內主要經濟體系的文化合作。
第三屆的亞洲文化合作論壇於2005年11月舉行,八個亞洲國家的文化部代表及內地文化部和各省區市的文化領導出席了是次論壇。
在論壇期間,我們舉辦了為期兩天半的公開論壇,邀請亞洲區和內地的文化領導、文化專家、業界人士和市民大眾共同探討出版、電影、知識產權等課題。